APP下载

文化视野性外语教学模式建构研究

2014-09-18刘川林高玉洁

滁州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视野外语跨文化

刘川林,高玉洁

文化视野性外语教学模式建构研究

刘川林,高玉洁

文化视野性外语教学模式是一个宏观性的系统。它不仅涉及社会整体心态与文化环境和国家政策支持,更重要的是构建文化视野性外语教学模式以及所必需教学文化素养与能力。

外语教育;文化视野;教学模式;文化素养

文化之多,数万言难尽,外语教育与文化也千丝万缕,以文化视野来寻找解决当前国内外语教育之道,也绝非易事。文化视野性外语教育落实和实现需要依赖于文化视野性外语教学模式的构建。文化视野性外语教学模式是一个宏观性的系统,它不仅涉及社会整体心态与文化环境和国家政策支持,更重要的是要构建文化视野性外语教学模式以及所必需教学文化素养与能力。

一、文化视野性外语教学模式内涵

我国的外语教育未能体现出语言与文化教育的特色,主要是因为我们的外语教育是一个封闭的系统,不仅是学习者自我封闭,而且对外语教育效果的检测也多采取封闭性的书面性考试。由此,我们必须要打破这一系统,建立文化视野性的外语教学模式。

建立文化视野性外语教学模式,就要弄清培养学生互动交流外语能力目标及相应的文化教学步骤。Michael Byram就此提出了欧盟模式的互动交流外语能力目标,他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要求学生获得跨文化交际方面的知识、技巧、态度和客观评判型的文化意识”,并提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构成要素[1],如图1:

Michael Byram的外语教学模式主张客观地从其他文化的角度来看待自身的价值观、信仰和行为。不能将自身的文化看作是“中心文化”,并利用自身文化解释外来文化事件,运用文化实践中新知识处理好跨文化问题,是纯粹的文化互动外语教学模式,注重外语教育的文化视野性。

图1 Byram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构成要素图

陈申(2001)在总结别人研究的基础上,也提出了自己的兼并、融合、综合三种跨文化教学模式,并且十分推崇Tomalin和Stampleski的七大外语文化教学目标和系统的语言文化教学目标[2],如表1:

就文化视野性外语教学模式而言,严明教授在其主编的书中就语言教学的跨文化维度问题,对外语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他主张,不仅要求教师外语语言能力要达到较高水平,还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经验。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并能学以致用,教师还应相应地掌握众多的文化教学策略[3]。

外语教育中的文化教学没有定式,但都突出了外语教育中要有文化视野的原则,我们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实施文化互动和跨文化教育中本该有的“文而化之”。

表1 Tomalin和Stampleski系统语言文化教学目标图

二、文化视野性外语教学模式构建

外语教育文化功能的实现也就意味着文化视野外语教育的实现。这是一个美好的愿景。这一愿景的实现要靠外语教育的文化视野性实施。文化视野性外语教学模式要体现出文化传播与创新,文化吸收与融合,文化变迁与传承,文化维模与整合等特征。

(一)文化传播与创新功能实现条件的构建

就文化传播而言,我国外语教育既不能传播外来文化,也不能传播本土文化。外语教育的基本文化功能没有展现。这些都需要逆转,外语教学模式需要实现几个转变。

1.语言教育向文化教育目标转变,即外语教育传播内容的转变。国内外语教育长期以语言教育为目标,以说教为手段进行大容量灌输,但以后的教学重点应向文化靠拢,采取文化讲座,文化讨论,文化欣赏,文化合作,文化表演等文化形式来进行文化教学,来实现文化教学目标。

2.语言文化内容说教向文化交流技能培养转变,即外语教育传播目标的转变。我们的外语文化教育若想获得成功,就不能再简单地进行告知教育,我们应重点转向语言文化交流上,适时制定和调整跨文化交流目标,依据目标选择或设计教学策略,实现文化内容告知与灌输向文化交流技能培养的转变。

3.由外语文化单向传播向文化双向交流的真实性传播的转变。文化传播,实质就是文化得以传播。我们的文化是否传播,是看是否得以传播;外语教育的文化传播是要看外来文化是否吸收来,我们的文化是否传播到外语学习的目的语人群中去,并且这种外语教育文化传播的传播媒介是学习的目的语。由此我们要想实现外语教育文化的双向传播,关键还是我们能够把我们的文化外语化,能够实现直接与目的语人群平等交流。

(二)文化吸收与融合功能实现条件的构建

文化吸收与融合的实现与否,是外语教育的文化功能重要标志之一,外语教育对文化吸收与融合的程度可以反映出外语文化教育的实现程度。我们的外语教育,主体是英语教育。英语文化成果最主要集中在近现代,在思想辩证、视野突破和科技方面值得我们吸收与自己文化融合。文化吸收与融合的实现需要我们熟悉自己的文化,增强文化敏感性,善于发现自己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异同和彼此文化的优势所在,才能主动学习与吸收外来文化中的优势成分,最终实现文化融合。

(三)文化变迁与传承功能实现条件的构建

随着多元化教育国际化趋势的加大,各地传统文化价值凸显,已成为构建不同国家自己教育特色的重要基础。各国都在寻求教育在传承传统文化和借鉴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如何创造和培育新型文化的良策。我们作为传统优秀文化大国,在这方面理应更有作为。

对此,我们就要花大力气对外语文化吸收与融合,借助外来文化实现自己文化变迁与传承就会变得容易的多。因此,我们可以理解文化吸收与融合功能的实现是文化变迁与传承功能实现的前提条件之一。有了对外语文化吸收与融合,我们就有可能为我们传统文化注入新的元素,有新的活力,并能实现文化的创新。

但这还远不够,实现外语教育文化变迁与传承的功能,我们还要注意文化价值的比较与选择,文化批判尺度的掌握,文化语境的理解等文化技能。否者,盲目地吸收反而适得其反。

(四)文化维模与整合功能实现条件的构建

文化维模是在文化受到入侵时自然运行,文化整合是人们对外来文化进行反思后的措施之一。我们要在文化维模的同时进行文化反思和整合。文化整合功能的实现,关键是要我们要培养学生有主动整合的动力和文化的洞察力,能够把外来文化主动纳入我们的文化系统。这种动力和洞察力需要有足够的文化知识来支撑,这种知识既包含本土文化知识,又包含多种外语文化。文化整合是一个多种文化交织的综合工程,我们必须具有足够的文化能力驾驭它们,才能有较好实现外语教育的整合功能。

外语教师无疑是这种文化能力的驾驭者。外语教师文化素养与教学能力的提升与否将直接决定文化外语教育模式成功与否,是最为关键的因素,外语师资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外语教育的质量。

三、外语教师文化素养与文化教学能力构建

外语教师是实施多元文化教育的传递者与执行者,是外语文化教学的关键环节。外语教师的文化观以及教学态度、教学手段直接影响着外语多元文化教育的效果。所以,外语教师的文化能力的提升是外语教育的文化视野实施的重要环节之一。

(一)树立正确的外语文化教学观

外语教育不再是语言与知识点的灌输教育,必须实现文化教学的转向。作为外语教学工作者,要树立正确的文化教学观,把文化视为外语教育的中心,具有文化视野。Claire Kramsch也认为,外语教学的目标就是包含在特定的语境中履行与社会习俗一致的行为规范等文化能力的提升。我们要把教学的首要任务过渡到文化教学上。

外语教师要具备双重文化的理解能力,不仅要对本族语文化的理解,还要对目标语文化有更好全面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词语的文化背景、语境等知识进行必要的介绍、说明,并与本土语及文化进行适当地比较,以使学生对两种文化的异同点有所了解。

文化教学面临文化现实和文化想象,两个方面互相制约、相互促进。文化教学应致力于寻求目的语文化与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当学习者处于两种文化的矛盾中时,教师要处理好两种文化价值观的关系,使学生不受任何一方束缚。

根据不同阶段文化教学目标要求和英语全球化语境中跨文化交际需要,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应该更多思考如何去协调英美文化、学习者的母语文化、世界多元文化三个方面的关系,在教学内容的选取、文化教学的环境、文化导入的方式和时机等方面充分考虑对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二)多元文化素养与师能提升

文化素养是人的个人属性,也是其社会属性,更是一个教师的师能属性。作为外语教师不但应有本土文化素养,还应有外语等多元文化素养。这些文化素养的养成首先要多读、多思相关文化书籍文献。我们只有在长久无声无息地读与思中才会自然养成。多读不同文化的书方知世界之大、人类思维的不同,才知自己视野狭小而愿意去拓宽。

师能是一个教师的立足之本。提高外语文化教学的师能最直接的做法就是在教学后的文化反思。这种教学反思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文化性思考,看是否具有文化视野,是否有明确的文化目标,是否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跨文化能力的培养,是否运用跨文化教学技能培养策略,是否试图对自己文化教学策略进行改进,是否能够实现外语教育的文化功能。人们在逐个解决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进入一个师能不断提升的通道。当然,这些反思的内容的解决还需要从相应文化理论中汲取。

(三)文化教学模式的学习和教学贯彻

尽管人们已认识到在教学中引入文化的重要性,其具体的方法还是莫衷一是,并没有找到适当的方法在语言教学过程中巧妙地传播了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王宗炎先生也指出:“我同意教语言同时教文化,但是我还弄不清文化该讲哪些项目,以什么为重点,用什么方法来讲”。[4]作为外语教师带有同样的疑问是正常的,但不能作为我们不进行外语文化教育的借口。虽然不能人人都可以创造出好的文化教学模式,但每一个外语教育者都可以从参照别人的优秀成果来提高自己教学的文化性。

除了要构建文化视野性外语教学模式,我们还要善于发现自己教学过程中好的文化教学策略,同时也要借鉴其他教学策略。Kaisu Korhonen曾把文化教学策略总结为说教型(didactic)、经验型(experiential)、泛文化型(culture-general)和专门文化型(culture-specific)等四个类型。Kaisu Korhonen基于自己的实践研究把上述四种教学类型组合成以下四种文化教学模式:①说教型+泛文化方法的教学模式,通过阅读真实语言材料、演讲讨论、影像资料讨论、关键事件分析和互联网等形式来实现文化教学;②说教型+专门文化的教学模式,通过语言训练、阅读真实语言材料、背景知识研究和互联网等形式来进行文化教学活动;③经验型+泛文化方法的模式,通过观察、合作学习、同学间辅导、研习会、泛文化模拟、关键事件分析、自我评估等方式等形式来进行文化教学活动;④经验型+专门文化的模式,运用语言训练、专门文化模拟、关键事件分析、角色扮演和行为调整等形式来进行文化教学活动。[5]由此,我们可以基于教学内容的不同类型来选择与重新组合自己合适的文化教学模式,但同时要注意做好学生在教学过程主体地位和主动性的定位,做好说教型在教学中的比重控制,若比重过大,就又回到了传统单一说教的老路。

对外语教学内容的选择,我们可以参照Lisa Dart英语文化教学的三阶段模式,即:第一个阶段的教学主题应该是文学,让学习者接触大量的包含各种文化的故事和诗歌;第二个阶段还是以文学为主,学习的内容选自广泛的文化和传统篇章;第三阶段,文学单独分离为“英语文化传统遗产”和“不同的文化与传统”[6]。当然我们还要考虑到学习者的外语能力,选择难度适宜的文学材料。

总之,作为外语教师需要在文化教学反思中创新课程设计、创新外语文化教材、创新文化教学方法与文化教学模式。以学生发展为本,着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加强其文化认知能力、增强文化意识,切实培养学生的跨文化实践能力。在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选择上,要增强教学的可选择性和开放性;要反思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文化实践为特征的文化视野性外语教学模式。

[1]Michael.Byram,Teaching and Assess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M].Philadelphia:Multilingual Matters Ltd,1997:110-160.

[2]陈 申.语言文化教学策略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86.

[3]严 明.跨文化交际理论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9:100,113-114.

[4]王宗炎.语言学与语言的应用[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3.

[5]Kaisu Korhonen.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as Part of Professional Qualifications[D].University of Jyvaskyla,2002.

[6]Dart,L.A Heady Cocktail:Postmodernism,Culture and the New English Curriculum[J].The Use of English.2001(1):21-23.

G642

A

1673-1794(2014)03-0118-04

刘川林,淮南师范学院外语系教师,硕士,研究方向:外语教育研究(安徽淮南232038);高玉洁,宿州市第十一中学(安徽宿州234000)。

安徽高校省级社会科学研究项目(SK2012B448);淮南师范学院校级项目(2013XJ34)

2013-08-23

刘海涛

猜你喜欢

视野外语跨文化
居· 视野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视野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真相
论词汇的跨文化碰撞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