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朝核危机历史根源分析——地缘政治变迁视角

2014-09-18

关键词:北朝鲜朝鲜半岛格局

赵 炜

(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朝核危机历史根源分析
——地缘政治变迁视角

赵 炜

(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朝鲜半岛位于欧亚大陆最东端陆权大国与海权大国紧邻的边缘地带,地缘战略位置对致力于获取东北亚地区主导权的大国极其重要。自19世纪末以来的近现代史上,围绕朝鲜半岛的周边大国发生了数次重要的战争,并伴随着大国之间的权力大转移,使得该地区的地缘政治格局得以不断重塑并保持相对稳定。而当权力的转移无法顺利进行时,朝鲜半岛的危机便随之而来。苏联的解体使得半岛的力量处于失衡状态,而同一时期却没有可以替代苏联权势的大国,这正是引发朝核危机的关键性外部因素。

权力转移;权力失衡;地缘政治格局;安全困境

19及20世纪朝鲜悲惨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地理位置,因为朝鲜正好处于统治要求和扩张趋势相互冲突的三个强大邻国之间的冲突地带上。无论是对于20世纪前夜的日清战争还是20世纪初爆发的日俄战争,涉及朝鲜的国家间对抗都起了决定性的作用。[1]

二战后雅尔塔秩序的建立塑造了朝鲜半岛新的地缘政治格局,苏联解体前后,这一格局顷刻瓦解,朝鲜因发展核武器等行为而引发的东北亚地区安全问题开始成为这一区域主要的政治议题,并持续引发该地区的对抗与危机。引发朝核危机的因素颇多,表1为通过层次分析法对冲突的可能解释进行的分类,或许有助于对朝鲜半岛出现的安全困境做出较为全面的理解。在此,作者将以地缘政治格局为分析焦点,阐述地缘政治格局的历史变迁及其对现今引发的朝鲜问题的影响,而个体层次及国家层次的影响因素则主要来源于地缘政治环境的塑造。

一、大国权力转移与朝鲜半岛地缘政治格局

权力转移理论认为,战争是由国家之间权力分配的变化引起的,而权力分配的变化是由经济发展速度的不平衡造成的。[2]而围绕朝鲜半岛的历次战争正是由于周边大国的权力再分配而引起的。

(一)清王朝国力衰弱引发围绕朝鲜的战争

甲午战争所引起的地缘政治后果与东北亚区域性的国际力量格局后果是巨大的,其首要诱因在于中国国力的日渐式微引起周边强国对朝鲜的觊觎之心。早在中日甲午战争前,中国就经历了数次对外战争及两次大的内部动乱,使清王朝元气大伤,其作为东亚地区传统的主导大国势力急剧衰退,而同时期的日本每一次都成功避免了与外国的冲突与战争,并经过明治维新的改革,在军事及经济领域吸收西方技术与组织方式上取得惊人成就,使得国力大增。在这种权力快速转移的情势下,朝鲜的地缘位置引起了日本的极大野心,中国已渐渐无力来行使对朝鲜的单独宗主权。由于朝鲜与帝国首都距离较近,所以中国把朝鲜视为一个最重要的附庸国。[3]这也使得日清战争不可避免,最终日本赢得了战争。

战争之后对日本具有极其重要意义的朝鲜逐步沦为日本的势力范围,从而确立了日本在东北亚的大国地位,使其正式跻身东北亚地缘争夺格局中的一员,并为未来的日俄冲突和战争埋下了隐患。与此同时,中国作为传统意义上发挥重要作用的东北亚力量格局中的一员,其地位和影响力进一步削弱,战争的后果使得中国失去了朝鲜,从完全主导朝鲜事务的核心国家滑向影响朝鲜政治发展的边缘性国家,而国际上的其它大国再也不必回避朝鲜与中国的关系问题,国际上开始公开承认朝鲜是一个独立的国家,朝鲜也随之失去了中国的附属国地位。

表1 根据分析层次朝鲜半岛安全困境的可能解释

关于这一点具有非常重要的地缘政治格局意义,因为这是近现代史上在东北亚地区首次出现的一个比邻三个大国的独立区域,朝鲜首次以一个独立国家的法理地位出现在国际政治的舞台上,它不再是中国的内政问题,世界诸大国再无所顾忌,可以正式发展对朝鲜的国际关系,这也是近一个多世纪朝鲜问题的起源。日清战争使得朝鲜半岛由中国主导的单级格局转变为日本、俄国以及美国等诸多国家共同发挥作用的多级格局,此后出现的诸多重要事件如日俄战争、朝鲜半岛的分裂、朝鲜战争及不断出现的朝鲜半岛核危机等均涉及到这一地缘版图周边的大国,特别是日本、俄国以及随后的美国、苏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些国家的激烈地缘政治争夺都曾在这一区域展开。从国际体系全局和国际力量对比转移的大动向看,从朝鲜步入国际政治舞台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时期里,朝鲜半岛周边最重要的地缘政治格局变动是日本作为本区域大国的兴起。

(二)近代日本崛起所引发的地缘政治后果

这一时期清王朝国力的衰弱打破了朝鲜半岛周边地区原有力量的平衡状态,不仅使中国的影响力完全退出了朝鲜,更重要的是日本势力的快速上升与长期致力于这一地区经营的俄国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因此,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后不久就爆发了日俄战争。战争的结局进一步确认了日本在这一区域的地位,并一跃使日本成为这一区域力量格局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一员。围绕半岛的诸多力量格局成员中,中国在内部革命与外部列强的控制之下,已无法对东北亚这一区域的国际事务发挥有效作用,导致从影响朝鲜问题的诸多力量格局中完全退出。其次,日俄战争使得日本在东亚对沙俄的战争取得了巨大胜利,并引发了俄国内革命,俄国在东亚,特别是对朝鲜的影响力急剧削弱,在此后的俄日谈判中,俄最终放弃了对朝鲜的利益追求。与此同时,在向东亚及太平洋扩张的美国为了避免菲律宾或夏威夷成为日本的攻击目标,通过谈判与日本达成妥协,从而在事实上承认了日本对朝鲜的特殊要求。而在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战争前(战争首次是在一个新型的东方国家与传统的西方大国之间展开的,日本赢得了战争,本身就是世界近现代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日本就通过谈判首次成功地成为当时世界力量格局中居于主导地位的大国——英国的平等联盟伙伴,这与当时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在当时,两个岛国的联盟本身也指明了海权扩张时代的大国特质。

正是通过这一系列的步骤,即针对中国和沙俄的战争,对英国和美国的结盟与秘密协定,使得日本终于成为这一时期在东亚力量格局中居于主导地位的国家,并使得朝鲜从此完全置于日本的宗主与殖民统治之下,形成了朝鲜半岛事务由日本主导的单级格局局面,几十年来围绕朝鲜的大国纷争与博弈终因日本的独占而告一段落。此后,日本的殖民统治引发了朝鲜国内的持续性革命,革命派别的分化也为后来朝鲜的分裂奠定了最初的基础。在这一时期内,朝鲜半岛的地缘政治地位变迁——从中国的单级格局主导到多级格局的作用再到日本的单级格局主导,也折射出了权力的兴衰和转移所引起的地缘政治后果。

(三)朝鲜战争引发的地缘政治对抗

二战结束后,日本从朝鲜完全退出,美国与苏联成为朝鲜半岛事务的主导性力量,并在这一区域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两极均势格局,造成了半岛的暂时分裂与对峙,美苏两大国分别在各自的占领区扶持成立了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在朝鲜领导人金日成率先打破南北朝鲜权力平衡的背景下,一场二战后几乎涉及朝鲜半岛周边所有地缘大国的战争爆发了。

朝鲜战争所引发的地缘政治后果对此后东北亚的政治与安全局势造成了持久而巨大的影响。其引发的首要地缘政治后果是造成了南北朝鲜的长期分裂与对峙,这一分裂至少在以下三个方面不可逆转。其一,战争后朝鲜停战协议的签订在国际上奠定了朝鲜分裂的基础,并为此后两个国家以主权国家身份参与国际活动和加入联合国提供了法理依据。其二,这场二战后规模最大的战争大大加剧了美苏两大国在东亚的冷战与对抗,而北朝鲜与韩国在美苏两极格局的均势背景下分属两个不同的敌对阵营,使得两国的对话与和解不可能。其三,南北朝鲜在战后都聚焦于各自国内的国家制度建设,两国在社会体制与意识形态上的根本对立也加剧了两国的对抗。

另一方面,朝鲜战争又一次打破了围绕朝鲜半岛的区域性国际力量结构,使得之前形成的暂时由美苏两大国主导的两极格局瞬间消解,代之以中、美、苏等国家共同作用并主导半岛政治发展方向的地缘政治格局。这其中最为重要的变化是中国,因为这是自甲午战争五十多年来,中国首次跻身东北亚地区对朝鲜半岛发挥重要作用的多边力量格局成员,并通过战争证明了自己的强国地位。随后,美国在亚太的战略重点进一步转移到日本,在美国的大力扶持下,日本快速崛起,也成为日后影响半岛事务多边力量格局中的一员。

(四)苏联解体与半岛地缘政治格局失衡

苏联的解体成为冷战以来对朝鲜半岛和北朝鲜最为重要的国际事件,其引发的直接地缘政治后果就是重塑朝鲜半岛地缘政治格局并长期影响这一地区的安全形势。围绕半岛的两极格局因苏联势力的退出而瓦解,取而代之的中国在小范围程度上扮演了苏联之于北朝鲜的角色,但由于中国与前苏联权力的巨大落差,同时也由于中国的改革开放与急切融入西方主导国际体系的转变,使得北朝鲜在安全和经济领域对中国的诉求远没有得到满足。由此,北朝鲜不仅在经济上日益恶化,而且在安全上也陷入了深深的不安之中,这成为今后刺激北朝鲜在发展导弹、核武器及从事国际军火贩卖等边缘化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主要内部因素。与此同时,美国等西方国家为了解决朝核问题更多的选择了孤立与制裁朝鲜,从而加剧了朝鲜与国际社会的对抗,正是在朝鲜这种自我隔绝需要与外界对其采取人为孤立的双重作用下,使得朝鲜至今仍是世界上唯一处于极权统治的边缘化体系国家,而这种边缘化的身份通过朝鲜的自我实现与外界的压力不断得到印证和加强,令朝核问题成为亚太地区最为棘手的难题之一。

表2 大国权力转移与朝鲜半岛地缘政治格局

二、两极格局的瓦解引发朝鲜安全与心理危机

回顾自19世纪末东亚地区卷入现代国际体系以来,朝鲜半岛以及随后的北朝鲜一直处于变动的东北亚区域力量格局之中,伴随周边大国的兴衰,其地缘政治环境也随之变动。

在上面的分析中谈及朝鲜半岛所处的地缘政治格局时,笔者认为当朝鲜被置于一个大国的宗主或殖民统治之下,如清王朝的宗主统治与日本的殖民统治,称之为单级格局。而当朝鲜半岛分裂为两个国家而分属于两个敌对阵营时,称之为两极格局,如二战结束后至朝鲜战争爆发前的一段时间,美苏两国单独行使对半岛的分区占领权。当多国力量同时对朝鲜半岛事务发挥重要作用的阶段,如朝鲜停战协议签署后至冷战结束这一时期内,中、苏、美等国共同影响朝鲜半岛的发展方向,称之为多级格局。当然,这一时段内起主导作用的仍然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因此称之为准两极格局也是恰当的。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后,苏联的继承国俄罗斯对北朝鲜的影响力急剧削弱,在朝鲜半岛事务上已完全丧失主导地位,此前的准两极格局消解,代之以美国主导的,由中、日、俄等国共同发挥作用的多级格局。

但关于朝鲜半岛所处地缘政治格局变迁的分析,并不能很好的说明北朝鲜在苏联解体后面对国际体系所出现的巨大心理落差,以及苏联解体在北朝鲜对外关系史上的特殊意义。因为无论是处于宗主统治、殖民统治时期还是冷战期间依附于苏东社会主义阵营时期,朝鲜都是依附于一个大国之下,受大国庇护从而开启这个国家接触与适应国际体系的现代化旅程。苏联的改革与随后的解体,瞬间使北朝鲜失去了其对外关系的最重要支柱,而同时期中国的实力在安全及经济领域远无法取代之前苏联对朝鲜的作用。苏联解体前后,苏联、东欧及中国的社会主义国家都开启了国内的改革,无论是经济还是意识形态领域,以应对全球化和国内经济停滞的压力。与之相反,朝鲜并没有进行类似中国式的改革开放之路,反而加强了对内的军事行政体制,更加被孤立于国际社会之外,在失去了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国和国际安全支柱——苏联后,朝鲜的国内经济形势与国际环境急剧恶化。因此在没有任何大国的坚强支持与有效保护的背景下,北朝鲜将独自面对与这个国际体系的关系,这与韩国形成了鲜明的反差,韩国可以继续在美国的扶持下与美国主导下的国际体系之间展开互动。这在此前的朝鲜及分裂后的北朝鲜历史中是第一次,正是这种独一无二的特殊性(见表2),在北朝鲜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适应危机,使得这种经历成为此后北朝鲜不断制造半岛危机的一个重要因素。从地缘政治格局的演变来看,朝鲜在东北亚地区格局中始终是大国博弈的一颗棋子。从朝鲜在该地区的经历来看,它在现代史上的经历最为悲惨,先后成为西方和日本的受害者,接着在超级大国的冷战压力下经过痛苦的内战并分裂成相互对立的两部分。因此,在亚洲所有民族中,朝鲜人可能最渴望保留并维护他们独特的个性,渴望用他们自己的伟大传统来支撑这种意识。[4]这也是当前朝鲜在民族意识、文化传统和政治意识形态等领域与国际社会产生冲突的历史根源之一。

表2所展示的朝鲜半岛历史证明了大国实力的兴衰对区域地缘政治格局深远而持久的影响。这种影响第一次是因为清王朝国力的衰弱,引起日本与俄国的争夺,并首次将朝鲜置于国际舞台之上,随后被迅速崛起的日本所吞并,朝鲜迅即消失在国际关系之中。第二次是由于日本的战败,美苏两大国在东亚势力的急速扩张,使得朝鲜半岛处于长期分裂与对峙的状态。第三次是由于苏联国力的式微与崩溃引起的社会主义阵营瓦解,将北朝鲜置于国际体系的边缘。随后无论是中国改革开放带来的国力快速增长还是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等事件,这些国家的崛起在综合国力方面根本无法和前苏联的权势相提并论,这样在苏联解体所引起的朝鲜半岛权力失衡之后,朝鲜半岛地缘政治所出现的权力真空没能如前两次权力转移那样,由一个崛起中的大国来填补,朝鲜的安全忧虑随之出现,朝核危机也由此产生。

虽然中国、日本等地区大国的权势特别是军事力量尚难以企及前苏联,但苏联解体后的二十多年内,中国的国内经济实现了持续高速的增长,国力大大增强,成为东北亚地区综合实力首屈一指的国家。米尔斯海默认为,在苏联解体后的东北亚力量结构中,中国是理解东北亚未来力量分布的关键。[5]另外,由于中国相对于其他大国对朝鲜的地缘优势与传统外交关系,以及中国的经济发展前景,使得中国未来可能成为影响朝鲜问题解决的主导性力量。

[1]戈特弗里特·卡尔·金德曼.中国与东亚崛起1840-2000[M].张莹,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75.

[2]卡伦·明斯特,伊万·阿雷奎恩—托夫特.国际关系精要(第五版)[M].潘忠岐,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247.

[3]威廉·麦克尼尔.世界史:从史前到21世纪全球文明的互动[M].施诚,赵婧,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411.

[4]罗兹·墨菲.亚洲史[M].黄磷,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1:573.

[5]约翰·米尔斯海默.大国政治的悲剧[M].王义桅,唐小松,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540.

D81

A

赵炜(1985-),男,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国际政治与国际战略。

猜你喜欢

北朝鲜朝鲜半岛格局
朝鲜半岛打令艺术的俗文化特征
“双重冲击”下的朝鲜半岛新博弈
朝鲜半岛汉文学中的“羲之换鹅”探究
格局
联手共建 努力打造大调解工作格局
小人物的大格局
实行“一包两进” 构建“三位一体”教育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