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六位一体”总布局 实现美丽中国生态梦

2014-08-15

关键词:六位一体生态化文明

张 甜

(青岛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山东青岛,266071)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在当代中国,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1]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要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2]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也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3]由此可见,党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指明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制度路径。实现美丽中国生态梦,必须构建“六位一体”总布局。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经济路径

十八大报告指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乃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1]

(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莱斯特·R·布朗曾说过:“只有尊重生态原理所形成的经济政策才能取得成功。”[4]在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相继提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循环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经济发展的路子。这些方针政策指引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朝着生态化的方向前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只有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结合起来,发展生态经济,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生态化,才能获得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二)企业履行生态责任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最重要的市场主体,首当其冲承担维护生态平衡的责任。企业生态责任意识的培养不仅要依靠制度等外在方式的约束,更需要企业有生态责任的自律意识,自觉履行生态责任,将外在的约束转化为内在的自律,实现企业生态责任的“知行合一”。在当代,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生态化,企业要自觉走“循环经济”的发展道路。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以资源的高效率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使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过多年的实践已经证明,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战略途径。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路径

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大力推进政治体制改革。”[1]理想的生态环境需要依靠政府和人民的力量去营造,因此,建设生态文明,需要强化政府生态行政的责任意识,需要扩大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的群众基础。

(一)强化政府生态行政的责任意识

所谓生态行政,是指政府按照人与自然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遵循自然发展规律,对生态环境实施综合管理的行政行为。政府作为国家管理和决策的主体,政府的行为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都具有导向作用,政府更应该有生态责任意识,开展生态行政,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的管理格局。加强政府生态管理和决策,既有助于应对日益突出的生态问题,又有助于转变政府职能,提升政府的管理能力。

(二)扩大人民政治参与的群众基础

科尔曼认为,“生态政治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通过重温公民权利和社群合作,通过把地球理解为我们的家园而实现的生态化生活方式……我们作为公民的政治生活与我们所仰赖的自然生态紧紧地交织在一起。”[5]8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类的进步是建立在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参与的基础上的。生态文明建设涉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需要有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社会主义民主的最佳体现在于公众参与,公众参与的最佳切入点在环保领域”。[6]生态问题对人们政治观念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应当把基层民主作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政治途径。政府要加大对我国生态民间组织的扶持力度,把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放在突出位置,培育人民政治参与的意识,引导人民主动参与到环境保护的事业中去。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化路径

十八大报告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1]报告强调,全民要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生态文明融入和贯穿文化建设。

(一)开展生态宣传教育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要加强生态思想的理论研究,还要开展全民的生态宣传教育,使生态观念深入人心。可以利用新闻媒体、报纸、网络、社区宣传等途径开展生态宣传教育,弘扬生态文化的精神内涵,使人们接受生态文化的熏陶,切实使人们从思想意识上实现从“征服自然”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转变,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取向,营造生态文化的良好氛围。

(二)树立正确的生态消费观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生态消费观是一种既能保护环境,也能满足人的消费需求的正确价值观。生态消费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内涵,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道德支柱。生态消费观能指引人们选择合理的消费方式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要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生态消费观,形成资源节约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自觉抵制“享乐主义”和“消费主义”的侵蚀。树立健康、文明和科学的消费方式,做到理性消费、健康消费和绿色消费。

四、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路径

十八大报告指出:“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1]随着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生态问题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民生问题,制约着社会文明的建设。因此,建设生态型社会是走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的必然选择。

(一)以生态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民生问题是社会建设的重点,因此,民生问题的生态化也是生态社会建设的着力点。开展生态民生建设要以全新的视角审视人类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活动,以生态效益为核心,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为目标,对自然环境和人文社会依照生态合理的原则进行生态构建。以生态民生为重点的生态社会建设主要包括教育、就业、分配、保障、医疗和社会管理等方面的生态化,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教育的生态化,是指要确保教育公平,逐步提升全民的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为生态社会建设提供人力资源的支撑。就业的生态化,是指要促进就业、扩大就业及鼓励自主创业,努力实现就业创业绿色化,为生态社会建设提供良好的社会条件。分配的生态化,是指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断缩小收入差距,防止两极分化,为生态社会建设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保障的生态化,是指要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确保广大人民的基本生活,为生态社会建设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医疗的生态化,是指要完善基本医药卫生制度、健全医疗保障体系,解决人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为生态社会建设提供基本的保障。社会管理的生态化,是指要对社会领域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服务、监督和控制,维护社会稳定,为生态社会建设提供良好的社会秩序。

(二)注重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生态民生的问题实质是一个社会的公平问题。罗尔斯说:“正义是社会制度的第一美德,恰如真是思想体系的第一美德。”[7]5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生态社会以公平正义为基本要求,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胡锦涛指出:“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并进一步强调“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涉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只有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人们的心情才能舒畅,各方面的社会关系才能协调,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12]14生态社会要求按照公平正义的社会目标,实现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公平正义。

五、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路径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首次确立了生态文明的制度体系,从源头、过程和后果的全过程,按照“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和后果严惩”的思路,阐述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构成及其改革的方向和重点任务,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一)建立源头严防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源头严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治本之策。

第一,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决定》提出:“对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生态空间进行统一确权登记,形成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9]这是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基础性制度。

第二,健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决定》提出:“健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9]这就是要按照所有者和管理者分开的思路,建立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人职责的体制,实现权利、义务和责任的统一。

第三,完善自然资源监管体制。《决定》提出:“完善自然资源监管体制,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职责。”[9]我国对自然资源进行分类管理的体制,很容易顾此失彼。这就必须完善自然资源监管体制,使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人和管理者相互独立、相互配合和相互监督。

第四,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决定》提出:“坚定不移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9]这是国土空间开发的依据和平台,空间规划的重要基础,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基础性制度。

第五,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决定》提出:“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开发管制界限。”[9]我国是世界上规划最多的国家,但还没有完全脱离部门分割、指标管理的特征,符合市场经济原则的空间规划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因此要改革规划体制,建立全国统一、定位清晰和统一衔接的空间规划体系。

第六,落实用途管制。《决定》提出:“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开发管制界限,落实用途管制。”[9]落实用途管制制度,不仅要对耕地实行严格的用途管制,还要对草地、林地、河流、湿地、滩涂等生态空间实行用途管制。

第七,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决定》提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推动发展,建立国家公园体制。”[9]我国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开发保护管理制度,但还存在监管分割、资金分散及效率低下的状况,还需要通过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对这种碎片化的自然保护地不断进行调整。

(二)建立过程严管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过程严管,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

第一,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决定》提出:“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坚持使用资源付费和谁污染环境、谁破坏生态谁付费原则。”[9]付费使用自然资源是天经地义的,有偿使用机制能体现资源稀缺的状况,体现自然资源的价值,促进节约。

第二,实行生态补偿制度。《决定》提出:“完善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机制,推动地区间建立横向生态补偿制度。”[9]按照谁受益、谁补偿原则,通过均衡性的财政转移支付方式来购买生态产品,这就是生态补偿。

第三,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决定》提出:“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对水土资源、环境容量和海洋资源超载区域实行限制性措施。”[9]这就是要根据各地区的自然条件确定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红线,防止过度开发造成的严重后果。

第四,完善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决定》提出:“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完善污染物排放许可制。”[9]排放许可制是国际通行的一项基本环境管理制度。实行这一制度,有利于进一步落实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有利于环保执法部门依法监管。

第五,实行企事业单位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决定》提出:“实行企事业单位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责任者严格实行赔偿制度,依法追究刑事责任。”[9]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起规范的企事业单位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实行企事业单位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就是以企事业单位为单元,覆盖特定污染物的总量控制制度,使其更加规范、更加公平。

(三)建立后果严惩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后果严惩,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措施。《决定》从领导干部和企业个人两方面提出了两个后果严惩的制度。

第一,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决定》提出:“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9]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是针对领导干部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破坏生态环境而实行的制度,终身追究责任。

第二,实行损害赔偿制度。《决定》提出:“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责任者严格实行赔偿制度,依法追究刑事责任。”[9]实行损害赔偿制度,是针对企业个人违反法律法规、破坏生态环境而实行的制度,对生态破坏性行为,严惩重罚。

总之,“六位一体”的生态文明建设总布局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建设生态文明的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这是一项重大的举措,为实现美丽中国生态梦,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2012-11-08.

[2]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3]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4]莱斯特·R·布朗.生态经济[M].林自新,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2.

[5]丹尼尔·A·科尔曼.生态政治[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

[6]《南风窗》编辑部.生态政治浮现中国[J].南风窗,2005(4).

[7]John Rawls.ATheory of Justice[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8]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9]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六位一体生态化文明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生态产业化 产业生态化
对不文明说“不”
科技园区生态化创新发展分析
中学语文“六位一体”课堂教学模式构建刍议
群众路线视域下高校“六位一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模式探讨
民办高校“六位一体”学生工作机制探究
“六位一体”课程模式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