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裕县豆田主要蝗虫种类及防治
2014-09-18赵寅
赵寅
(黑龙江省富裕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黑龙江 富裕 161200)
富裕县豆田主要蝗虫种类及防治
赵寅
(黑龙江省富裕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黑龙江 富裕 161200)
经调查,富裕县蝗虫有2个总科、7个科、12种,按发生时间划分为早生型和晚生型2类。在豆田以晚生型的大垫尖翅蝗和中华稻蝗混合发生为主,大垫尖翅蝗为优势种群。在防治上,应重视综合治理,大发生时以化学药剂防治为主,一般年份以农业防治为主。
富裕县;豆田;蝗虫种类;防治
1 前言
富裕县地处黑龙江省西部,境内有嫩江和乌裕尔河贯穿,属于风沙干旱地区,土壤盐渍化程度高,境内沼泽湿地宽广、草原面积大,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适宜蝗虫的生存和发展。冬季干燥、气温偏高,有利于越冬卵存活;春季持续干旱有利于越冬卵孵化、幼蝻成活和生长发育;秋季少雨,荒地、退化草地面积大,有利于成虫产卵。
富裕县是黑龙江省蝗虫重灾区,历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自1987年以来,就有5次大面积发生,1990年发生面积120万亩,其中农田40万亩,绝产1万亩;2001年全县发生蝗灾210万亩,其中农田70万亩,直接经济损失2325万元。特别是近几年,由于草原退化面积的增加,土壤沙化严重,加之春季干旱,这几年未进行有效的防治,有利于蝗虫的大面积发生为害。
2 种类组成
经多年调查及分类,富裕县的蝗虫种类主要由原来(1992年)1个总科、5个科、7种,增加到2个总科、7个科、12种。新增加的一个总科是菱蝗总科,2个科是槌角蝗科、菱蝗科;5个种类是短星翅蝗、白边雏蝗、毛足棒角蝗、菱蝗、疣蝗。按发生时间划分,分为早生型和晚生型2类。
2.1 早生型
7种,发生时间在5月中旬至8月上旬。种类有白边雏蝗(Chorehipp usalbomelginatns)、毛足棒角蝗(Pasyhlppusbarbipes)、宽翅曲背蝗(Pararcyp⁃tera microptera mendionalis(lkonn))、红翅皱膝蝗(Angaracrisrhodopa(F.-W.))、黄胫小车蝗(Oedale⁃us infernalis Saussure)、菱蝗(Tetrigidae)、笨蝗(Haplotropis brunneriana Saussure)。其优势种群为白边雏蝗。
白边雏蝗每年发生一代,以退化草原、农田和草原交界地带、公路边、沟渠边等处为主要栖息地。蝗蝻5月上旬左右陆续出土,6月中下旬产卵,产卵深度1~2厘米。以禾本科杂草为主要取食对象,常将杂草叶片吃光,叶鞘、茎杆被吃成缺刻。
2.2 晚生型
5种,发生时间在6月下旬至9月中旬。种类有中华稻蝗(Oxya chinensis)、大垫尖翅蝗(Epacro⁃mius coerulipes(lran))、短星翅蝗(Calliptamusabbre⁃viatus Ikovnn)、 异 色 剑 角 蝗(Atrida Cinerrea Thunb)、疣蝗(Trilophidia annulata(Thunb))。优势种群为中华稻蝗、大垫尖翅蝗。
2.2.1 中华稻蝗 主要栖息地在沿嫩江和乌裕尔河附近的沼泽地区。该地区土壤类型主要有草甸土、碳酸盐草甸土、碳酸盐黑钙土。自然植被主要是羊草(Aneurotepidimu chinense)、小叶章(Dey⁃euxia angustifolia(Kom.))、三棱草(Cyperus rotun⁃dus)、碱蓬(Suaedae glauca Bge.)、星星草(Pucci⁃nellia tenuiflora(Griseb.)Scribn.)。以危害玉米、水稻、高粱、稗草等禾本科植物为主,也危害大豆、甜菜等。
图1 中华稻蝗发生特点
发生规律:每年发生一代,以卵在土壤中越冬。越冬卵6月中旬至7月上旬开始孵化,幼虫黄绿色。蝗蝻共6龄,1-2龄蝗蝻食量小,在低湿的草地集中上取食。成虫羽化盛期在8月10日至20日,成虫体黄绿色。8月下旬至9月中旬产卵,产在田埂、草原、路边等背风向阳的土壤黏重地方,产卵深度1~3厘米,每块30~50粒。当虫口密度过大或进入雨季,低洼处涨水时,开始由草原向农草交界处的农田转移危害。
2.2.2 大垫尖翅蝗 主要栖息地在沿嫩江和乌裕尔河河两岸低洼的盐碱地区。该地区土壤以黑钙土、碳酸盐黑钙土、碳酸盐草甸土为主。自然植被以小叶章、委陵菜(Potentilla chinensis Ser.)、星星草、碱蓬、羊草为主。主要危害大豆、甜菜、玉米、禾本科杂草,也危害蔬菜等作物。
图2 大垫尖翅蝗发生特点
发生规律:每年发生一代,以卵在土壤中越冬。7月上旬越冬卵开始孵化,幼虫黄褐色。蝗蝻共5龄。8月上旬成虫出现,8月中旬成虫羽化盛期,成虫体褐色或暗褐色,8月下旬开始产卵。卵多产在田埂、撂荒地、退化草原,产卵深度1~3厘米,每块20~30粒。当草原虫口密度过大、打草等原因导致食物缺乏时,开始向农田转移危害。有时大垫尖翅蝗的发生地就在草原附近的农田。蝗蝻出土后就开始危害作物。
豆田常见种群为早生型宽翅曲背蝗与白边雏蝗混合发生,发生的面积及数量小,达不到防治指标,一般情况不作为防治对象;晚生型大垫尖翅蝗和中华稻蝗混合发生,以大垫尖翅蝗为主,占种群数量的70%以上,发生面积和密度较大,一般年份都接近或超过防治指标。
3 防治措施
大面积高密度发生时以化学药剂防治为主,一般年份以生态防治和生物防治为主,加强田间管理,破坏蝗虫孳生繁衍场所,控制优势种群数量剧长,治理改造退化草场,造成不利于蝗虫发生的环境条件,从根本上消除蝗虫对农田的威胁。
蝗虫在三龄前食量小,抗药性弱,三龄后进入暴食期,危害加重,迁移能力强,三龄前为防治最佳时期。
3.1 生态防治
根据蝗虫发生在草原,大发生时才迁入农田危害的特点,一是加强退化草原管理,通过适当轮牧或禁牧、草原改良或翻耕播种,改变蝗虫越冬地的生态条件,使其不利于蝗虫孵化、生存。二是加强荒地治理,开垦荒地格子,植树造林改造土蝗栖息地,破坏蝗虫产卵场所,可以有效的降低卵块基数,减少虫口密度。
3.2 化学防治
根据蝗虫发生危害由草原向农田扩散,再蔓延到全田的特点,当豆田蝗蝻平方米达到20头时,应采取以村屯为单位,先打成30米宽的药剂隔离带,然后进行全田喷雾,这样可以减少用药次数,降低防治成本,提高防治效果,减少环境污染。防治药剂以兼有触杀和胃毒作用的25%辉丰快克乳油和锐劲特悬浮剂等效果较好,防效可达90%左右;而只有触杀作用的菊酯类等药剂效果稍差,防效在80%以上。
3.3 生物防治
保护和利用当地蝗虫的天敌控制蝗虫;采用生物农药防治蝗虫;牧鸡和牧鸭防治蝗虫。
:
[1]赵寅,宫香余,马金友,等.中华稻蝗在东北富裕县的发生与防治[J].植物保护,2003(6):57.
[2]陈永林.蝗虫再猖獗的控制与生态学治理[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0(5):341-345.
[3]孙晓玲,任炳忠,赵卓,等.东北地区不同生境内蝗虫区系的比较[J].生态学杂志,2006(3):286-289.
[4]周艳丽,王贵强,李广忠.黑龙江省西部草地蝗虫主要种类及综合治理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1(9):382-386.
[5]周艳丽,王贵强,李广忠.黑龙江省西部草原类型及草地蝗虫防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11):6430-6432.
S433
B
1674-3547(2014)01-0047-03
2014-01-06
赵寅,男,高级农艺师,主要从事农技推广,E-mail:313497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