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雪的冬天

2014-09-18王六二

贵阳文史 2014年4期
关键词:战争年轻人

王六二

战争的伤害,不只杀戮,还有那些无法弥补的、极度的、欲哭无泪的悲痛,渐渐化为沉默,蔓延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2013年底,严寒袭击美加东部。

芝加哥遭遇50年一遇的寒冬,凝冻导致多伦多大面积停电。我们住的美加边境城市温莎,几场大雪,下得隆隆重重,铺天盖地,春节过了都还未停歇。

窗外,白茫茫一片真干净。

出不了门,呆在家里,只有微信时不时地叫两声,提醒着我的注意。虽然那都是千里万里以外的事,却时常令人揪心、寒心。

调频FM90.9正播放着约翰·斯特劳斯的圆舞曲。大雪天里,河对面的市政府都破产了,底特律音乐台还在放送这种轻松欢快的音乐,一点同心同德的意识都没有。

新年的报纸,一大堆,都懒得去翻了。网也不想上,一些吸引眼球的文章,看到关键处,总会跳出一小方块提示,叫你订阅后再往下看。这年头,好东西本来就不多,好看又有意思的更少,花点钱看文章说来是应该的。可是,阅读不花钱,是我们这一代人从小养成的坏毛病。

无所事事,时间就溢得满地都是。百无聊赖,找不到一件有意思的东西。还是捡起书来吧,蜷缩在沙发里,舒舒服服,顺便把这满地的时间扫进一百年前。

朱丽叶·尼科尔森(Juliet Nicolson)的《大沉默——生活在大战阴影中的1918年至1920年》(The Great Silence—1918-1920 Living in the shadow of the Great War),是从温莎公共图书馆借来的。我自以为对二战比较熟悉,一战比较陌生。觉得一战是祖辈的事,很古老了。如果以战争来划分人的记忆的话,我的父辈应该算是二战,我们这一辈,应该是越战和海湾战争。

战争是残酷的。可是,描写战争残酷的作品却并不多见。我从小接触到的,大多是以正义之名歌颂战争,把战争英雄化浪漫化史诗化,让人产生一种崇高感,一种慷慨激昂,并愿意为之献出生命。而对于残酷的事实本身,却鲜有贴近真实的描写。

战争,除了杀戮,还有另一种残酷,那便是漫长的悲痛,伤心,有的甚至是终生的。

这本书描写的,正是一战后英国人的这种悲痛。

战后两年间,无法弥补的、极度的、欲哭无泪的悲痛,渐渐化为沉默,“蔓延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埃特尔太太在战争中失去了两个儿子。大儿子朱利安负伤后被运送回国,她在医院里守护了两周,眼睁睁地看着他在怀里死去。小儿子威利在一次战役中,跟几百人一起冲锋,再也没能回来。英国在1915年就有法令,阵亡将士的遗体一概不准运送回国。埃特尔太太很清楚,这么多的年轻人被机枪扫射,手榴弹炸开,倒在泥淖里,他们的遗体根本无法辨认,威利也许就跟那几百同伴一起埋在了他们倒下的地方。夜深人静,在埃特尔太太的心里,小儿子的突然失去,比大儿子的慢慢永别更加难以接受。

但是,特埃尔太太的悲痛只能是默默的。她不愿叙说,也无法叙说,她害怕把自己的悲痛传染给本身也承受着同样悲伤的人。战后的英国,250万的伤亡,使同情变成了一种很理性的感情,只为最亲密的人保留着。个体的死亡在大量的死亡中被淹没了。在许多场合,悲痛得不到倾泄。面对悲痛,英国人的习惯是抑制,而不是讨论。好像保持沉默,痛苦就会消失。

这本书的扉页,用了一幅著名的照片,标题就叫《悲痛》,摄于1919年11月,签署停战协定整整一年后。身着一袭黑衣的英国女子,掩抑在深深的哀伤之中,看不见的她的表情,却让你感受到她的悲痛有多深。

在索姆河战役的第一天,英国人的伤亡就达到57470人,其中有三分之一因伤而亡。然而,战前年轻人对死亡是什么回事却模糊不清,没有人知道战争是什么样。根据历史学家A.J.P.泰勒的说法,年轻人把战争想像成一次伟大的进军,一场很快就会结束的伟大战役。

战争开始之初,上流社会的许多子弟,像伊顿公学的格林菲尔一样充满幻想。这个热情开朗的年轻人写信给他的母亲说,“这是所能梦想到的最好玩的事了,……战争的不确定太好了,就像你不知道什么时候,要到什么地方去享受一次野餐。”上流社会杂志《饶舌》描述战争时,将它比喻为一次“伟大的历险”。但7个月后,当愉快的野餐结束时,伊顿公学报名参战的5687名学生,有1160人永远回不来了,包括格林菲尔,还有1467人负了伤。

这本书不单纯是纪实文学,还有丰富的社会心理学。作者想发现战前与战后,经过战争和250万人的死伤之后,社会心理的裂痕体现在哪里,究竟有多大?战后社会是如何改变的,人们如何适应?或者根本无法适应。以及“深深的悲痛和社会压抑如何转换成渴望愉悦和享乐”。

当悲痛的情绪还在蔓延时,人们面对的是四百万复员军人,三百万从事军需生产的工人,他们都需要重新寻找工作。战后的社会,就像急刹车以后,突然转朝另一个方向疾驰。文化上,古典的含蕴优雅,被刺激性的娱乐消遣所取代。美国文化撞入了英国疲倦沉闷的心灵,为国家带来了颤抖的心跳。电影院遍及城镇,歌舞厅夜总会到处兴起,爵士乐来了,卓别林也来了。

电影、音乐、夜总会就像催眠一样,帮助人们克服沉默中的痛苦,克服孤独与恐惧,用刺激和愉悦的方式让人们沉睡,让人们遗忘,因为“醒来,就是要记忆。”

这本书充满细节,文笔生动。作者还不忘提到,爱丁顿爵士是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推广者。1919 年,他通过观测日全食时太阳附近星体的位置,证实了相对论。故事发生在德英两国互为敌视的历史背景中。

作者朱丽叶访问了许多90岁、100岁的老人,包括一些公爵、爵士,他们向她讲述了那个年代许多有趣的故事。一些人还让她走进家庭图书馆,让她翻阅珍藏的家书。她在致谢中还特别提到,伊利莎白二世女王向她开放皇家档案馆,并允许她引述玛丽王后的日记。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

猜你喜欢

战争年轻人
为什么年轻人一团建就想离职?
当代年轻人有多惜命
这届年轻人,克花
你猜不到一个做饭的年轻人在想什么
年轻人如何理财
象牙战争
体内的战争
奶奶说“战争”
战争催生的武器
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