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环氧乙烷行业产能过剩初现端倪
2014-09-18崔小明
□ 崔小明
去年下半年我国环氧乙烷行业罕见地出现亏损,国内环氧乙烷产业的高利润时代已经终结,产能过剩局面即将出现。
□ 辽宁奥克化学公司8万吨/年环氧乙烷衍生精细化工项目奠基。 和适 供图
环氧乙烷(EO)是仅次于聚乙烯的第二大乙烯衍生物,大约消耗14%~15%的乙烯,主要用于生产聚酯纤维、聚酯树脂和汽车用防冻剂的原料单乙二醇(MEG),以及二乙二醇(DEG)、三乙二醇(TEG)和聚乙二醇(PEG)等多元醇类,在洗染、电子、医药、纺织、农药、造纸、汽车、石油开采与炼制等方面具有广泛的用途,开发利用前景广阔。本世纪以来国内需求的不断增长和需求缺口,带来了环氧乙烷产业的高利润及产能的快速增长。去年下半年我国环氧乙烷产业开始出现亏损,高利润时代已经结束,即将出现产能过剩局面。
国内环氧乙烷行业七大特点
由于国内环氧乙烷需求连年上升,为满足市场需求,近几年国内不少企业如中国石化、浙江天圣控股集团、江苏泰兴丹天化工公司等都在新建或扩建环氧乙烷装置,环氧乙烷生产能力大幅增长。截至2013年12月,我国环氧乙烷的当量生产能力(商品产能与联产乙二醇环氧乙烷产能之和)达到503.7万吨,其中商品环氧乙烷的生产能力达到253.7万吨。
目前,我国环氧乙烷行业呈现七大特点:
1.原料路线多元化。除了传统的石油—乙烯—环氧乙烷原料路线之外,还有煤制甲醇制烯烃路线和生物法乙醇制环氧乙烷路线。这些新原料路线的出现,将为国内环氧乙烷装置提供充足的原料,同时也会对石油路线生产环氧乙烷形成竞争威胁,尤其是在高油价时代,乙醇和煤工艺路线在一定时期将具有成本优势。
2.生产技术仍以进口为主。目前我国环氧乙烷的生产技术仍以进口技术为主,其中采用SD工艺技术的生产能力为297万吨/年,占总生产能力的58.96%;采用壳牌工艺技术的生产能力为123.1万吨/年,占总生产能力的24.44%;采用陶氏化学工艺技术的生产能力为83.6万吨/年,占总生产能力的16.6%。
3.投资主体多元化。近几年,由于外资及民营资本的介入,目前形成了以中国石化、中国石油为主体,民营等合资企业为辅的竞争格局,生产主体正在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民营企业在环氧乙烷行业的市场份额不断增加。
4.商品环氧乙烷生产能力不断增加。由于受到原料乙烯资源供应的影响,以前我国环氧乙烷生产厂家主要是环氧乙烷联产乙二醇装置,且主要集中在中国石化和中国石油。近年来,一些企业纷纷扩增商品环氧乙烷生产能力,使得商品环氧乙烷的生产能力大幅增长。浙江嘉兴三江化工是目前国内最大商品环氧乙烷生产商,生产能力为43万吨/年,占商品环氧乙烷总生产能力的16.95%。
5.产能分布区域性特点显著。我国环氧乙烷生产装置分布主要集中在华东、华北和东北地区。其中华东地区的生产能力占58.65%,东北地区的生产能力占14.29%,华北地区的生产能力占10.64%,华南地区的生产能力占7.72%,华中地区的生产能力占7.94%,西北地区的生产能力占0.75%。
6.环氧乙烷高利润时代结束。环氧乙烷价格从2002年开始突破1万元/吨,持续了近10年的高利润,被称为化工市场的常青树。目前国内环氧乙烷产业已进入调整期,生产能力的扩张,下游对进口的替代,环保物流的制约,都增加了经营的不确定性,使得全行业高价位格局被逐步打破,价格将回归理性。
7.产业链设计日趋合理,下游利用开发日益加强。除了生产乙二醇之外,许多企业纷纷开发其他下游产品,如扬巴公司建成投产的乙二醇醚、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和乙醇胺装置,阿克苏诺贝尔在宁波建成的7万吨环氧乙烷及衍生精细化学品装置,德纳化工建成投产年产10万吨乙二醇丁醚项目及配套年产6万吨环氧乙烷项目,河南商丘年产12万吨脂肪醇聚氧乙烯醚项目等。
消费和产能快速增长
近年来,我国环氧乙烷的表观消费量不断增长。2005年我国环氧乙烷表观消费量为123万吨,2010年增加到296.2万吨,2013年达420万吨。2008~2013年表观消费量的年均增长率为13.97%。
乙二醇是我国环氧乙烷最大的消费领域。近年来,我国乙二醇生产能力发展较快,2013年总生产能力已经达到505.8万吨,但仍不能满足国内实际生产的需求,国内产品自给率只有约28%,每年都要大量进口,2013年进口量达824.11万吨。
我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聚酯生产国,聚酯聚合能力已经超过3600万吨/年,占世界聚酯产能的50%以上。未来,我国聚酯生产大国的地位不会改变,也就意味着对乙二醇的需求将长期存在。然而,我国石油乙烯的生产成本较高,导致国产乙二醇较国外尤其是中东地区乙二醇没有成本优势。煤制乙二醇目前在国内发展势头强劲,正在建设的煤制乙二醇生产能力已经超过600万吨/年,而采用乙烯石油路线的只有中国石油四川石化公司,以及中科合资(广东湛江)炼化两个项目。随着煤制乙二醇生产技术的成熟和推广,未来我国煤制乙二醇将部分替代石油乙烯法乙二醇,石油乙烯法乙二醇的产能利用率将降低,精制环氧乙烷生产能力将不断增加。预计到2017年,我国对环氧乙烷的总需求量达到600万吨。
鉴于国内市场对环氧乙烷的巨大需求和较高的利润,国有、民营等各类石化企业都在纷纷新建或扩大环氧乙烷产能,今后几年将有多套新建或扩建装置投产。2013年国内环氧乙烷产能220万吨,较2012年产能猛增50%;预计2014年环氧乙烷新增产能或达156万吨,较2013年增长高达60%;预计到2017年,我国环氧乙烷的总生产能力达到约760万吨,产能过剩形势已经十分明显。
存在的主要问题
有产能过剩隐忧。过去国内环氧乙烷作为乙二醇装置的附属产品产出,目前已经过渡到环氧乙烷/乙二醇调节产出,各大石化企业纷纷改造乙二醇装置,以便进一步提升环氧乙烷的产出能力,或者在投资时即做好了环氧乙烷/乙二醇切换产出的设计。这势必增加商品环氧乙烷的生产能力,产能将出现过剩,未来我国环氧乙烷行业竞争将十分激烈。由于我国65%的环氧乙烷用于生产乙二醇,一旦环氧乙烷效益不好,企业就会转产乙二醇。同时中东地区大量廉价的乙二醇产品进入国内,而国内多套煤制乙二醇装置建成投产,三面夹击下,国内乙二醇产业或将遭受重创。
受进口产品影响大。尽管商品环氧乙烷是极度危险的化学品,不能直接进出口,但环氧乙烷的下游产品乙二醇、醚类、乙醇胺、聚醚等进口量非常大,一旦国内环氧乙烷下游产品受进口货冲击严重,环氧乙烷下游产业装置甚至环氧乙烷/乙二醇装置中商品环氧乙烷装置将面临开工不足的窘境。
销售策略有待进一步改进。目前国内商品环氧乙烷资源缺乏,商品环氧乙烷生产商获取超额垄断利润,市场售价严重背离其价值。尽管商品环氧乙烷效益一直高于乙二醇,但环氧乙烷生产商仍然经常调减商品环氧乙烷产量,对下游产业的生产经营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严重制约了我国环氧乙烷下游精细化工业的发展。另外,国内环氧乙烷下游装置普遍同质化现象严重,规模偏小,技术较落后,外商利用成本优势和规模效益经常对国内同行进行打压,导致环氧乙烷市场经常大起大落。
环氧乙烷项目面临乙烯来源保障、工艺路线改造和盈利水平下降的挑战。目前许多环氧乙烷装置大幅调整环氧乙烷/乙二醇产品结构,使得商品环氧乙烷产能和产量直线上升,而下游企业又远离市场,缺乏竞争优势;一些新建的环氧乙烷项目期待大幅生产商品环氧乙烷,而周边的环氧乙烷精深加工的下游企业和企业的能力与规模又难以配套;一些选择了乙醇路线的环氧乙烷项目尽管技术成熟,但前景暗淡。此外,乙烯来源的多元化也将对传统环氧乙烷项目产生新的重大影响。
推进产业健康发展的建议
加大银催化剂开发力度,降低生产成本。催化剂的开发是环氧乙烷生产技术进步的关键,今后应进一步加快国产高性能、低成本银催化剂研究和应用步伐,以减少乙烯单耗,提高产品的收率,降低生产成本。同时,加强生产过程中各种新工艺和设备的开发,为我国环氧乙烷及其相关行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加快现有技术的消化吸收,实现关键技术的国产化。目前,我国环氧乙烷的工业生产基本上都是引进国外技术,不仅影响我国环氧乙烷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而且影响生产所用催化剂的发展(国内银催化剂常受到国外产品制约,原因就是我们只能提供催化剂,但没有环氧乙烷生产工艺技术)。因此,应加快对国外技术的消化吸收,逐渐实现相关技术的国产化,真正实现并完善技术——生产——应用的有效产业链,促进我国环氧乙烷及其下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科学布局,合理规划下游装置。由于环氧乙烷不易运输,因此,今后国家在加强规模化环氧乙烷装置建设布点的同时,应该考虑生产商分布与我国环氧乙烷目标市场分布的合理性。环氧乙烷下游产业也应主动向环氧乙烷产地集中,以节省物流成本。另外,应该合理安排表面活性剂、乙醇胺等下游精细化工项目,以提高我国环氧乙烷深加工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搞好下游精细化工产品的开发与应用。我国商品环氧乙烷产能的快速增长,为开发更加经济适用的大宗类环氧乙烷衍生精细化学品和精细化工新材料提供了资源保障。因此,加大下游精细化工产品的开发与应用不仅可以满足国内相关行业的发展需要,而且能加快环氧乙烷消费结构的调整,推动我国环氧乙烷工业的健康发展。借鉴国外的发展经验,我国环氧乙烷的下游精细化工产品加工的方向应为:深挖环氧乙烷后加工产品乙氧基化合物、乙醇胺、乙二醇醚、乙二醛等装置的潜力;加大乙二胺、哌嗪、乙烯碳酸酯、羟乙基纤维素等产品的研究开发力度;加快以环氧乙烷和乙二醇为原料进行1,3-丙二醇和2,6-萘二甲酸乙二醇酯产品的研究与开发;加快环氧乙烷在石油、纺织、农药、医药、建材和日用化学品等领域中的新技术应用和推广,尤其是强化油田采油剂、农药乳化剂、特殊功能乳化剂等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和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