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先行松绑空间大
2014-09-18张晓莉
张晓莉
任何一项改革,首先要赢得“当事人”的力挺,这是国际上通用的做法。在征求先行先试者意见后,《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出台。人才济济的群体,一旦从价值洼地站起,必将获得聪明才智的充分涌流。
在过去十余年间,我国事业单位经历了一系列的人事制度改革,目前已初步建起以聘用合同制、岗位管理制和公开招聘制为主的人事管理制度,基本做到了按需设岗、竞聘上岗、以岗定酬、合同管理的目标。目前,聘用合同签订率已高达90%,为发挥人才优势,激发人才活力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打破“铁饭碗”,也有好待遇
王欣是一所中医院的主治医师,他所在医院实行人事制度改革后,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业绩考核,以考核结果和工作表现决定医护人员去留。这让王欣和他的同事们倍感压力,“在这次改革中,医院有6名中层管理人员落聘,9名专业技术人员被低聘到下一级岗位,3名一般职工落聘。改革以后,谁要是敢把工作不当回事儿,真的会连‘饭碗都保不住。”
诚然,人事制度改革改变了“事业人”稳定安逸的生活状态,但在带来压力的同时,也为“事业人”带来巨大的机遇。就是通过这次改革,只有中级职称的王欣顺利通过民主推荐,成功受聘为医院外科主任,还有10名医生和他一样,从中级学科岗位受聘到高级技术岗位,有6名初级护理人员受聘到中级技术岗位,17名能力突出者走上中层管理岗位。
无独有偶,自2012年起,河北省开始实施新的高校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岗位制度,对外公开招聘,定期评审,择优聘任。入选者除了享受工资、保险、福利等待遇,特聘教授每年还可获22万元的特殊岗位津贴,讲座教授每年可获6万元岗位津贴。去年,已有17名不同领域专家先行受益,受聘为河南省高等学校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
过去的工资增长机制,“事业人”与公务员的参照物基本相同,根本谈不上“松绑”。改革试点单位实行“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绩效工资,使“事业人”与腰包鼓起来的美好愿望更近了。改革不仅提高了事业单位的职业吸引力,也为那些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的人才解开体制“缰绳”,使其各尽其能、才尽其用,真正实现“想干事业有机会、能干事业有舞台、干成事业有前景”。
转企改制,先行试水
2011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以此为标志,全国事业单位改革进入“总攻”阶段,陕西、深圳、江苏等省市部分事业单位先行试水,以自己的实践为其他省市事业单位带
来借鉴和启示。
陕西西安易俗社剧场是我国目前唯一仍在使用的百年剧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改制前,由于受市场萎缩等原因影响,其生存一度难以为继,只能在被动经营理念和“大锅饭”式的分配模式下混日子。
2005年,西安市对易俗社剧场及其他4家剧团进行整合,成立西安秦腔剧院,将事业编制由420名精减为300名。
2007年,西安秦腔剧院整体移交给西安曲江新区管理运营。此后,剧院大力推行以聘用制为主的干部竞争上岗制度,实行任期目标管理和岗位工资制度,全面推行企业化改革。
2009年,西安秦腔剧院经过体制改革,成立西安秦腔剧院有限责任公司,下设4个演出分公司,形成“一总四分”的体制架构。经过几年发展,剧院发生了明显变化:过去,员工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和不干一个样;现在,工龄、职称高低被打破,分配上多劳多得,用人上能进能出。对此,演员温军海深有感触:“刚开始也担心过,但经过这几年的发展,自己的演出场次从一年70多场增加到200场,收入比过去翻了几番。改革不仅没使剧团丢掉老品牌,还给演员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空间,的确是一件好事。”
西安易俗社剧场的成功改制并非个例。除陕西省外,甘肃、江苏等地在创新人事管理体制,转换用人机制,整合人才资源,凝聚优秀人才等方面也取得了巨大进展,并逐渐向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方向稳步迈进。
创新用人制度
在我国3100多万“事业人”中,67%以上是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推行公开招聘、人员聘用、岗位管理的目的就在于将这些优秀人才凝聚到事业单位中来。
2006年,陕西省以医疗卫生事业单位为改革重点,分行业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目前,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已成为陕西事业单位进人的主渠道。不仅如此,其在招聘方式上,还采取科学的公开招聘方式,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对高层次人才和紧缺急需专业人才随缺随招。充分尊重不同类型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专业特点,全面、公正、准确地评价应聘人员。对于教师岗位采取当场试讲、说课的形式;对于卫生岗位采取面试答辩、病例诊断、实际操作等形式;对于农技岗位采取专业答辩、技能操作的形式。2013年,陕西省通过公开招聘进入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占新进人员的70%,有的已经成为单位的骨干力量。
2007年,陕西在全国率先实施岗位设置管理,通过实施岗位设置管理,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不规范的问题初步得到遏制,岗位结构比例趋于合理。
作为事业单位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部分,人事改革须与转变政府职能、改善管理方式等综合措施相配套。深圳作为国家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试点城市之一,多年来在上述领域一直不断探索。
2005年,深圳市事业单位正式实行“职员制”:工资分配与行政级别、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脱钩,实行按岗分配,引入“聘用聘任制”,职务待遇取消终身制。
从2007年开始,深圳市将绩效考核作为对事业单位监管的重要内容,实施绩效工资制度和工资总额管理,实现事业单位聘用制和岗位管理两大核心制度入轨。
以深圳报业集团、广电集团为例,每年,上级部门都会对其实施考核,考核结果与媒体人薪酬直接挂钩。制度一出,一些媒体人直言:“过去,新闻质量和节目好坏无法决定个人收入高低,现在,薪酬直接与工作绩效挂钩,干好干坏一目了然,大家自然争相在工作业绩上下工夫。”
在全新机制的推动下,深圳报业集团的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深圳广电集团涌现出《年代秀》等不少品牌栏目。2013年,两大集团总收入分别达到18.3亿和44.18亿。
2013年,深圳市又成立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小组,确定了首批32家试点单位,正式启动改革试点工作。今年,深圳市加快推进改革试点工作,分类出台改革指导意见,修订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招聘办法,建立公开招考考试评估制度,继续探索专业技术人才的社会化评价新机制。
十余年的人事制度改革成绩可圈可点。《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的颁布执行,将进一步促进事业单位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我们有理由相信,站在这个全新的起点上,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必将更加深入并日益规范,使人才潜能竞相迸发,“事业人”的聪明才智充分涌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