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思考
2014-09-18章丽盛
章丽盛
今年以来,浙江企业反映融资难融资贵的现象明显增加,降低融资成本的呼声日益强烈。针对这一现象,我们本着客观严谨的态度,全面梳理了与企业融资相关的历史调查数据和统计数据,同时在全省范围内随机选择1129家企业开展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调查。根据历史数据的对比分析和此次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调查结果,我们认为当前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是一种结构性现象,且有其一定的客观性。要解决结构性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应着重从规范商业银行收费、加强金融创新、加快发展小型和民营金融机构、改善企业经营环境等多方面入手。
企业融资难问题
企业总体融资难度有所上升,两极分化现象日趋突出
今年以来,企业总体融资难度有所上升。银行家问卷调查显示:二季度银行审批条件指数为46.2,仍处于50的松紧分界线下。其中,制造业贷款审批条件指数为44.6,同比下降6.2个百分点,创近两年新低。1129家企业调查结果也显示:反映“今年上半年融资难度比去年同期上升”的企业有339家,占比高达30%,反映“今年上半年融资难度与去年同期持平”的企业占比为63.5%,两项合计达到93.5%。
但调查中,我们也发现部分领域和部分优质企业的融资难度反而有所下降,企业融资两极分化现象日趋突出。银行家问卷调查显示:今年二季度,水利环境公共设施、电气水生产及供应行业的审批条件指数分别为54和52.5,不仅继续保持在松紧分界线之上,且环比上季度分别上升1.8和0.7个百分点。一些产品适销对路、还贷有保障的优质企业,特别是一些大型优质企业,商业银行往往主动上门营销,贷款利率也较为优惠,低于贷款基准利率的不在少数。因此,确切地说,当前企业融资难是一种结构性现象。
自身还款来源减少和区域风险上升共同抬升企业融资难度
调查分析发现,在当前经济增长放缓的形势下,造成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企业自身还款来源的减少。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企业现金流减少,第一还款来源下降。当前企业营收状况仍未得到明显改观,利润增长趋缓,与此同时,销售回笼趋缓,两项资金占用上升,致使企业现金流减少,第一还款来源下降。某国有银行浙江省分行对该行3517家生产流通企业客户抽样调查分析发现:从盈利情况看,企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6.9%,但有36.7%的企业出现同比下降,平均降幅18.2%,销售净利润率4.4%、净资产收益率5.3%,同比分别下滑0.5和0.8个百分点,净利润不升反降3.2%。从资金占用看,存货、应收账款同比分别增长18.5%和11%,分别高于销售收入增幅11.6和4.1个百分点。从行业对比看,企业资产负债率高于行业平均值,流动比率、总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低于平均值(见表1)。
抵押物价格缩水,第二还款来源下降。企业贷款抵押物主要是房产和土地(以房地产为抵押物的贷款占全部贷款的比重在47%左右),在当前房地产市场转冷的背景下,贷款抵押物缩水风险增加,企业第二还款来源下降。今年6月,杭州、宁波、温州和金华房价环比分别下降1.8%、1.6%、0.3%和0.6%,其中,杭州房价已经连续第三个月领跌全国70个大中城市。从定基指数看,6月,杭州、宁波和温州房价已经跌回四年前,比2010年分别下降1.5%、1.8%和21.9%。
撤保现象增加,第三还款来源下降。当前,企业出险情况仍在增加(其中出险企业统计口径为:出现经营困难、关停、倒闭、法人代表逃逸、法人代表无法联系、资金链断裂、涉及民间借贷、非法集资、承担大额担保代偿责任、发生有重大影响诉讼案件以及发生灾害安全事故等各类出现风险事件的银行贷款户),区域信用环境继续恶化,大量担保公司破产倒闭,优质企业陆续撤保,并不再为其他企业提供担保。截至6月末,全省保证贷款占各项贷款的比重为22.5%,同比下降1.5个百分点。企业担保难度增加,导致第三还款来源减少。受此影响,众多企业因找不到有效担保,而无法获得银行的融资。
区域风险上升,企业信用评级下降。今年以来,浙江银行不良贷款继续保持双升态势。6月末,全省不良贷款余额1356.5亿元,比年初增加156.7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96%,比年初提高0.13个百分点。在此背景下,部分商业银行总行下调了浙江省的区域信用等级分值,企业的信用等级降低,导致其融资难度进一步增加。据某国有银行浙江省分行反映,今年6月末,系统内AA级以上客户占比为34.2%,同比下降17.5个百分点,比上年年末下降了12.6个百分点。另一国有银行浙江省分行也反映,与上年年末相比,今年6月末,该行AA-级以上的高等级优质客户减少了528户,而BBB-级至A+级的一般客户增加了591户,D级至BB级的劣质客户增加了71户。
企业融资贵问题
从融资成本纵向时序看
当前企业实际融资成本并非历史最高,融资贵的感受主要源于融资费用占利润比重的快速攀升,而这与浙江省企业财务杠杆过高以及经营效益下滑等现象有关。
企业实际融资成本虽高于去年同期,但要明显低于前期高点。企业的实际融资成本主要有三部分组成:一是合同贷款利率,人民银行对此有专门的贷款加权平均利率统计;二是与贷款相关的并且由商业银行收取的各种融资费用,较多体现在商业银行的担保性中间业务收入和管理性中间业务收入等方面,对这部分费用的费率,可通过担保性和管理性两类中间业务收入之和与同期企业贷款平均余额之比计算获得;三是与贷款相关的各种业务回报费用,最典型的是企业买存款费用。即企业在贷得一笔款项的同时,还须按贷款金额的一定比重,以定期存款方式留存银行。这笔存款往往需要企业支付额外贴息费用,以高于定期存款利率的价格从存款市场上购得。本文根据人民银行绍兴中心支行提供的市场贴息率和企业定期存款占全部企业贷款之比,计算得到业务回报费率。如图1所示,根据历史数据,我们推算得到今年二季度,全浙江省企业实际融资成本约为8.1%,相当于一年期基准贷款利率上浮35%,这与我们1129家企业实际融资成本调查结果(8.3%)基本一致。从历史走势看,今年一季度浙江省企业实际融资成本要明显低于2011年三季度前期高点(9.1%),并非处于近年的历史高点,从这个角度讲,当前企业的实际融资成本水平不是感受融资贵的主要原因。
融资费用占利润比重上升与企业感觉融资贵密切相关,而其中原因是浙江省企业财务杠杆过高,以及经营效益下滑。在实践中,企业不仅用融资成本的绝对水平,同时也用融资成本的相对水平(通常用融资成本占利润的比重)来衡量融资成本的高低。如图2所示,今年1?5月,浙江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财务费用占利润总额的比重为37.3%,这一比重为近五年来的次高点,较去年全年上升4.9个百分点,上升势头较快。因此,我们推断,当前企业融资贵感受强烈的主要原因应该是融资成本的相对水平高,即企业融资成本占利润总额比重较高。进一步分析,浙江省企业融资成本相对水平高又主要与全省企业财务杠杆过高和经营效益下滑有关。统计数据显示,2011?2013年三年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年均仅增长5.9%,而同期制造业贷款年均增长11.4%,高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年均增幅5.5个百分点。
从融资成本横向比较看
浙江省企业融资成本高于全国水平,这与全省融资主体资产规模偏小、资产负债率较高以及融资期限相对较短有关,因而融资贵有其一定的客观性。
浙江省实际融资成本很难与全国和其他省份进行准确比较,但从贷款加权平均利率看,浙江省融资成本可能要略高于全国。2014年一季度,浙江省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7.38%,高于全国0.2个百分点(图3)。
浙江省融资成本高于全国,主要与其融资主体资产规模偏小、资产负债率相对较高以及短期贷款比重偏高有关,因而具有一定的客观性。
融资主体资产规模偏小。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6月末,浙江省小微企业贷款占全部企业贷款的比重为38.1%,比全国高10.2个百分点(图4)。由于浙江省融资主体规模偏小,导致这些融资主体在与银行的谈判过程中,议价能力较弱,融资成本相应较高。
资产负债率相对较高。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4月末,浙江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9.73%,比全国高1.47个百分点(图5)。资产负债率偏高,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企业自身可抵押物较少,融资成本相应也会有所提高。
贷款期限相对较短。浙江省企业贷款短期占比较高,2014年6月末占比为59.2%,比全国高18.9个百分点。由于贷款期限较短,而贷款资金实际用途期限较长,短贷长用的现象突出,这在续贷期会衍生出一系列相关费用,从而从总体上推高企业实际融资成本。
此外,近年来浙江省不良贷款风险持续暴露,区域风险溢价上升,也是造成全省企业融资相对偏高的重要原因。
从深层次原因看
融资难融资贵从深层次原因看,金融体系一些不合理的体制性、机制性因素也同样不容忽视。
政府融资平台等主体存在财务软约束,对资金价格不敏感。一方面,占用了大量信贷资金,产生挤出效应,制约了对小微企业、“三农”等其他实体经济领域的信贷供给。另一方面,这些政府背景主体又通过信托、理财等方式,高回报率吸收资金,无形中拉升了无风险利率,推高了整个社会的利率水平。
我国金融体系的直接与间接融资比例不协调。我国资本市场不够发达,不仅规模偏小,而且结构单一,缺乏层次性。企业通过增资扩股等方式筹集资金难度较大,转而被迫寻求债务融资,企业杠杆率被过度放大。这在经济下行期,企业盈利能力普遍弱化的时候,即便是利率保持不变或略有下降,也会让企业因为利息保障倍数(企业息税前利润与利息费用之比)的陡降而感到融资贵。
银行内部考核机制不合理。部分银行总行不顾当前经济下行、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的现状,一味强调利润增长,并特别要求经济发达地区多做贡献,导致浙江部分基层分支行在利差缩小的情况下,直接收取名目繁多的不合理费用。通过对1129家企业融资情况调查,结果显示:约有四成企业反映银行存在“以贷转存”(占比9.0%)、“存贷挂钩”(占比15.2%)、“以贷收费”(占比12.7%)、“借贷搭售”(占比8.8%)等诸多不合规行为。从推动融资成本上升的速度看,考核机制不合理的作用最为直接。
基层金融,特别是专门服务于小微企业的社区银行发展不够。基层金融竞争不充分,造成贷款定价存在垄断和乱收费等现象,也增加了融资成本。民营银行试点准入门槛过高,如要求主动发起人对剩余风险承担无限责任、必须有两个以上共同发起人并有股本比例的限制等,实质上是“玻璃门”、“弹簧门”,对民间资本存在歧视。
相关建议
转变银行考核导向,杜绝不合理收费行为
引导商业银行自上而下转变和完善考核体系。银行应强化服务实体经济的理念,充分考虑企业承受能力,避免片面追求利润增长目标,适当调整不合理的考核指标(如简单考核资产收益率、中间业务收入增长率、市场占有率等),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与企业共渡难关。
增加贷款成本定价透明度,改变名义利率低而实际综合回报率高的情况。对企业提供的各项服务,必须公开透明。对于中间业务,只有提供实质性服务,才能按照服务项目、内容和价格等收费,杜绝不合理的变相收费等行为。
规范银行吸收存款的行为。不得为增加存款而要求贷款企业完成较高比例的存款,或将吸存费用转嫁给企业等。
加强金融创新,优化信贷资金配置
优化贷款期限结构。引导银行推出更多的2?3年中期流动资金贷款产品,使贷款期限更加贴合企业的实际需求,减少企业不必要的转贷成本支出。
创新互保合作方式,防范和缓释企业互保链风险。如鼓励银行推动互保企业建立互保互助基金池,防范化解因个别企业出险而给担保企业带来的资金链及担保链等风险。
创新贷款还款模式。如探索开展过桥贷款等“借新还旧、以贷还贷”等业务,以及银行与银行、银行与小贷公司等无缝对接合作还贷模式,缓解企业还贷资金不足的矛盾。
加快发展小型、民营金融机构,进一步提高信贷市场的竞争性
在加强监管和完善风险控制制度的前提下,加快构建与中小微企业和个体经济等微观主体融资需求相对称的、有序竞争的小金融机构体系。如适当放宽小型金融机构的准入条件,支持鼓励民营资本参股入股村镇银行、地方性银行等小金融机构,鼓励发展民营银行等。
改善企业经营环境,引导企业平稳健康发展
注重产业政策、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使用,改善实体企业的经营环境。一方面,进一步降低企业的税费负担,增强企业经营发展的造血能力。另一方面,引导企业稳健发展,强化专注实业和主业、审慎多元化、科学合理融资的理念,切实提升企业的财务成本承受力。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调查统计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