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的新金融

2014-09-18邵平

银行家 2014年9期
关键词:客户金融银行

邵平

2013年以来,互联网金融成为中国最热门的词汇之一。也许是长期受到金融抑制的原因,中国对互联网金融的热情远高于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业界有一种流行观点,认为互联网企业开展的金融业务是互联网金融,其典型的模式有第三方(移动)支付、碎片理财、P2P网贷、众筹融资等;金融机构业务的互联网化,如手机银行、网络投融资平台等,则归为金融互联网。这种概念上的争论一时间热闹非凡,但喧嚣之极必然归于平静。仅仅依据经营主体的硬性划分,现在看来只能是一个过渡性的说法。互联网金融和金融互联网,两者呈现不断融合的趋势,都属于是互联网时代的金融。

互联网时代金融的内涵

我在参加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和上海金融业联合会共同主办的“第二届外滩国际金融峰会”时提出“互联网时代的金融”,或者说“新金融”这个概念,这是我今年以来观察和思考的结果,不是在制造新名词来进行“概念营销”。

互联网时代的金融(新金融),不区分经营主体是金融机构、互联网企业又或者是移动运营商,是一个极具包容性的概念。所谓互联网时代的金融,是指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融入了互联网技术的所有金融活动。它与以往金融的根本区别在于服务方式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成为了金融业服务网点的虚拟应用空间,过去传统网点无法到达的“天涯海角”变得“近在咫尺”,过去无法到达的低净值“长尾”客群,也成为了服务对象。如果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是地理疆域的拓展,把狭小村落变成了地球,那么互联网则是人类交往的又一次走近,把广袤地球变成了村落。这是革命性的变化,它决定了互联网时代新金融的全部性质。

首先,互联网时代的金融,呼应的是互联网时代客户的各类新兴需求。我们正在迈入一个24小时在线、信息全面互联互通的移动互联时代,金融服务的提供方不可能游离于这样的时代而独立发展,必须顺应时代需求。互联网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的金融需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以“80后”、“90后”为主体的年轻一代对于不受时空约束的购买与支付要求越发迫切,导致移动支付在2013年呈现出爆炸式增长;从网购一族中率先兴起并继而席卷整个社会的余额宝,将第三方支付工具余额中的“碎片资金”激活,从而满足了高、中、低端客户不受时限的无差异化投资需求,最终开启了“丝”碎片化理财的新时代;基于大数据的网络借贷平台,无论是阿里小贷、P2P还是众筹融资,都让借贷双方足不出户更无需银行中介即可实现借贷目的,投融资渠道被迅速拓展。移动互联引发了客户对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金额、任何业态的金融需求的无限想象力。

其次,互联网时代的金融,使满足客户新的需求成为可能。一是互联网技术跨越时空的特性。依托全天候覆盖全球的虚拟网络,互联网能够让客户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动动手指,就能支取资金。第三方支付公司和金融机构的网银,都跟随着上一轮互联网技术的浪潮获得了跨越式的发展。近年来,随着有线互联网向移动互联网的不断演进,银行、互联网公司、包括运营商又竞相拓展手机银行(钱包)和移动支付,不少银行还与腾讯公司合作推出微信银行。二是互联网技术近乎为零的边际成本带来了规模经济性。因为互联网技术可以极大地降低沟通成本和交易成本,客户边界可以大大延伸,使得服务一切有需求的客户成为可能。传统银行原来不愿涉及的小额理财、P2P、个人借贷担保、小微企业网络贷款等“尾部”业务,迅速成为新的金融领域。客户也可用更少的钱、花更少的时间、方便地解决更多问题。典型的代表就是余额宝。可以说,它的成功,是“庶民”的成功,是“草根金融”的成功。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力量是不容忽视的,涓涓细流终可汇成江河。三是大数据和云计算有效改善了信息不对称问题,并使很多实时金融创新成为可能。购物和社交网络平台积累了海量的交易数据和行为数据,从而使信用判断和业务决策成为可能和现实,其向金融业的延伸和渗透是水到渠成之事。商业银行也开始通过建立自己的电商平台或者通过和电商合作掌握大数据,创新获客模式、定价模式和风控模式。建行的“善融商务”、交行的“交博汇”和平安的“橙E网”,都是有益的尝试。

最后,互联网时代的金融是将客户体验做到极致。“开放、平等、互动、协作、分享”的精神和“极致体验、迭代创新、跨界平台、简约高效、普惠共享”的思维是互联网的标志,以客户为中心、尊重客户体验是“新金融”的突出特点。以余额宝为例,它的创新并非简单地利用低成本的互联网来卖基金或理财,还在于将客户用于投资的资金,通过商业模式的转换,变为随时可供购物的资金。余额宝的用户大多是年轻人,因此其核心诉求不是单纯追求高收益,而是为现金附加上了投资价值,或者是为投资附加上了现金属性,实现了投资与购物资金的无缝转换。平安银行的“橙E”全产业链一站式的服务也给客户带来耳目一新的体验。

当然,互联网时代的新金融,无论融合了多少互联网时代的特征,其核心仍落在“金融”二字上。无论任何性质的企业,凡是从事金融活动,就必须按照金融行业的规律来经营和管理:一是获取金融经营牌照,接受监管;二是要有资本金防御风险;三是必须拥有良好的风险控制工具和手段。因为金融企业具有不同于一般企业的资产负债结构,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一旦出现风险,就可能会经由点及面地传导至整个金融系统,并最终冲击实体经济,美国的金融危机殷鉴不远。基本的风险控制,应该是从事金融活动所遵循的底线,互联网技术的使用,的确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识别风险,但绝对不能让风险凭空消失。

银行业“新常态”遇上互联网

有人说过去的十年是银行业的黄金十年,而我认为那也只是规模增长的黄金十年,是外延增长的黄金十年。目前,银行业内涵式增长的黄金十年已悄然来临。“经营分化、内涵增长、特色发展”将是银行业的新常态。银行要迅速适应“新常态”,实现智慧增长,一个重点的突破方向在于如何融合好互联网技术。

首先,银行需要正视互联网企业的跨界竞争。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颠覆的不仅仅是一个产品、抑或一个行业,而是一个时代。工业革命所缔造并维系了上百年的现代文明和市场秩序,正在被信息化的互联网革命所解构与重塑。过去几十年被彻底颠覆的行业不计其数:苹果公司的iPhone手机彻底改变了MP3行业、音乐行业以及手机行业;亚马逊公司的快速崛起截断了实体书店的生路;数码照相技术让整个胶片行业作古。颠覆性创新是一种“切换跑道”的创新模式,如果商业银行在从规模增长的“旧常态”向智慧增长的“新常态”转换过程中,没有能够把握住移动互联的机遇,就可能被互联网企业从另外一条新的跑道并轨超车,并最终被挤出竞争行列。

其次,商业银行应该以开放的心态拥抱互联网。银行作为信用中介、理财中介和风险服务商的职能,并不会因为互联网时代的来临而削弱;相反,由于互联网技术改变了信息流转和分析的方式,信息不对称问题藉此得以明显改善,银行可以更加从容、轻巧地完成信息的收集、分析、判断、撮合,以及资金划转、业务决策和风险管理,从而以更轻的方式回归金融本质。商业银行与互联网企业的合作空间十分广阔。银行的优势在于资金、经验、风险管理和专业人才,互联网企业的优势在于想象力、创造力、大数据和客户理解。两者如果能优势互补,完全可以共生共荣。比如,在融资领域,商业银行与网贷平台完全可以优势互补,网贷平台客户多资金少,商业银行资金多但难以延伸至“长尾”市场客户。又如,在支付领域,目前无论是网上第三方支付还是移动支付,都还无法离开银行而独立存在,因此可以合作拓展支付结算的覆盖领域。再如,在数据领域,花旗银行与Facebook成功合作的范例,说明了银行和社交平台合作的潜力巨大。

最后,银行应主动借道互联网寻求突破。因为非对称监管的存在,很多金融机构都在呼吁监管部门对互联网企业开展的金融活动加强管控。一方面是对传统金融行业的严格监管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金融机构的主动创新;另一方面是对互联网企业的底线监管思维强化了其竞争优势。新届政府希望通过放开金融牌照、打破金融垄断,并利用利率汇率市场化和多元化的竞争来不断推动金融自由化和金融服务水平的整体升级,而互联网企业的一些金融活动加速了利率市场化、优化了支付环境、满足了草根阶层的理财需求、推动了普惠金融的实现。所以政府对其创新持鼓励态度。以第三方支付为例,虽然叫停过二维码支付和虚拟信用卡,但最近开放了线下收单的授权,说明在最终统一并轨监管之前,决策层会划出一条新的轨道让互联网企业大胆创新。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不公平竞争,但这种情况在金融完全自由化之前还将一直持续,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不对称监管环境下,银行需要主动去转换跑道,利用互联网技术、互联网思维主动创新商业模式。

大而言之,金融机构、互联网企业,甚至更多的跨行业的公司,最终都会加入到互联网时代的“新金融”中来,过去我们所争论的互联网金融和金融互联网将殊途同归、相得益彰,成为整个金融体系的有益组成部分,共同承担起把金融服务惠及到普罗大众的历史重任。

面对互联网企业的冲击,银行业不应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互联网能够在虚拟的空间拉近距离,但不能带来人性化的关怀;能够产生海量的数据,但不能提供专业的综合化金融解决方案。相较于互联网企业,银行具备明显优势:第一,银行懂得识别、计量和规避风险。风险管理的技术、制度、文化是银行的基石,它不仅仅是经验的积累,更是对人性深刻的洞察。这是商业银行几百年来沉淀的基因,年轻的互联网企业难以模仿。第二,银行同时具备线上和线下的服务能力。客户对于线下金融服务的需求依然比较强烈,这一点在高端客户群体中间尤为明显,毕竟互联网企业低成本、平台化、简单化打法,决定了其难以服务中高端客户,难以提供复杂的、专业化、个性化的定制服务。一个可以迅速扩张的金融商业模式如要走得远,良好的风险控制和专业的金融服务是其前提条件。任何时候,金融才是根本,技术只是手段。银行业应“不为一事所惑,不为一言所扰”,保持战略定力,与时俱进,把金融做深做透。

平安银行两条腿走路发展“新金融”

互联网时代,商业银行的新金融之路在哪里?不同的银行,历史传统不同,资源禀赋不同,文化基因不同,选择的道路肯定各不相同。平安银行确立的是两条腿走路的策略,力图创造“不一样”的平安模式。一方面对互联网企业保持敬畏之心,用互联网技术和思维对传统金融服务进行创新升级;另一方面不忘金融本质,充分发挥集团综合金融优势。

首先,着力打造四大互联网平台。我们摄入更多的“互联网基因”,主动融入互联时代。平安银行的四大平台,包括橙E平台、金橙俱乐部、行E通、口袋银行,都是积极运用互联网技术打造的新金融平台。

平安银行的传统优势之一,就是供应链金融。传统供应链金融的模式是“1+N”,银行根据核心企业“1”的信用支撑,完成对众多中小微型企业“N”的融资授信支持。现在业内开始把传统的线下供应链金融简单地搬到线上,但其理念还是停留在“以银行融资为核心”的层面上,资金安排往来被默认在首位。而平安银行运用互联网思维,搭建的“橙E”平台就是一个电商云服务平台,让中小企业的订单、运单、收单、融资、仓储等经营性行为都集中到这个平台上,同时引入物流、信息企业等合作方,共同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这样平安银行能随时掌握客户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以此为基础,支付结算、理财、信贷决策、风险管理、客户延展营销等一切便水到渠成,新的商业模式也会不断孕育,想象力也会不断涌现。除了橙e网,金橙俱乐部、行E通、口袋银行也都是我们用互联网精神和思维打造的新金融平台。

其次,发挥集团综合金融优势满足客户全方位的金融需求。平安集团是一个具备全金融牌照的综合性金融集团,对金融的理解更加深刻全面,可以为不同层级的客户提供涵盖保险、银行、证券、基金、信托、融资租赁等全金融领域的定制化服务,这是我们无可比拟的优势,我们会矢志不移地把这一优势发扬光大。即使在这一传统领域,我们也借鉴互联网流量为王的思维,在各个子公司之间,对集团所拥有的8000万零售客户和400万对公客户,展开交叉营销,未来我们的有效客群还将呈现跨越式增长。

“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迈之外”是我对互联网时代“新金融”的期待。商业银行只要遵循金融行业发展规律,积极主动地融入互联网时代,不仅不会被终结,相反可能被催生出无限的潜能,实现更快速更可持续的发展,成为新时代的金融之王。

(作者系平安银行行长)

猜你喜欢

客户金融银行
五招教会你做好客户转介绍
机会
央企金融权力榜
民营金融权力榜
中关村银行、苏宁银行获批筹建 三湘银行将开业
银监会再批三家民营银行
第三家互联网银行创立 四川新网银行于近期开业
多元金融Ⅱ个股表现
请问您怎么称呼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