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银行业转型的几点思考
2014-09-18袁福华
袁福华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完善金融机构市场化退出机制……”。对于身处转型大潮中的银行业而言,现在是“老革命遇到了新问题”,比如利率市场化的推进、金融脱媒的加速、互联网金融的冲击等等。站在这样的历史时刻,银行业应该如何调整盈利结构,探索全新业务模式?如何进行科技创新,提升客户体验?毋庸置疑,所有这些问题给银行业带来冲击和挑战的同时,也是其加快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力。商业银行必须正视挑战、抓住机遇,通过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结构、深化机制和体制改革等来加快转型,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为什么要转型
近十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在体制改革、稳健经营和审慎监管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但不容忽视的是,现阶段我国经济正步入高速增长的“新常态”,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加速推进、制度改革不断深入、“金融脱媒”不断加剧,以及互联网金融不断冲击,商业银行传统的主要依靠贷款拉动经营规模的盈利模式,正在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这些变革将迫使商业银行迅速转型,寻求新的盈利增长点。
首先,利率市场化收窄高息差。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推进和市场竞争加剧,客户的金融意识逐渐增强,银行业净息差有进一步收窄的压力,依赖于存贷利差的传统盈利模式将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以该模式为主的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将会持续减弱。
第二,制度改革注入新活力。现阶段,银行业的制度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存款保险制度、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市场、商业银行退出机制等加速推进,金融调控也从单一行政手段的直接控制向市场化运作机制调整,这些制度改革将商业银行打造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的同时,保持了银行业持续而高效的发展活力,也加大了银行业的竞争程度。
第三,“金融脱媒”抢夺大客户。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深化,“金融脱媒”现象逐渐增多,一些业绩优良的大型集团公司对商业银行贷款的依赖度逐渐降低,通过股票或债券市场直接融资的比例逐渐提高,使得银行众多优质客户不断流失。
第四,互联网金融冲击旧模式。凭借创新基因、信息民主化和平台优势,互联网企业创新业务模式,形成了新的金融市场生态环境。其中,大数据、移动化、社交网络等颠覆性创新技术都是新生态市场发展的关键能动因素。互联网环境下,新的商业模式对传统银行业在支付渠道、资产构成、负债来源等方面将产生剧烈冲击。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经营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所有这些变革都预示着商业银行传统的业务模式难以为继,这也预示着商业银行的转型迫在眉睫。随着银行业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国内银行业的高利润时代将慢慢终结,并将逐渐步入“薄利多销”的时代。
转型方向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银行业发展的根基是实体经济,离开了实体经济,银行业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银行业的转型必须紧紧围绕实体经济这个服务对象。尤其在当前我国经济进入“三期”叠加的复杂形势下,迫切需要银行业从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出发,充分发挥资源配置的功能作用,努力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实现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共生共荣,有效助力实体经济平稳发展。因此,在利率市场化加速推进、银行业改革不断深入、“金融脱媒”不断加剧,以及互联网金融不断冲击的大背景下,谁能够更好地、持续地服务实体经济,为融资客户服务,谁就能在这个大变革时代做大做强自己,谁就能保持可持续发展。
资产负债多元化
随着利率市场化、金融市场多元化、金融产品多样化、客户金融需求个性化程度不断深入,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和收入结构正在发生着根本性变化,积极主动实现资产负债多元化和盈利多元化是商业银行的明智选择。
一方面要坚持资产多元化目标。一是优选客户、优化结构,做“精”信贷业务;二是在风险与收益并重的前提下,实现投资产品、投资渠道多元化,增加信托、券商资管、银行理财、有价证券等投资规模,做“强”投资业务;三是充分利用新型金融工具的特点,结合自身业务发展目标,做“巧”资产证券化业务;四是适应客户直接融资需求变化,为客户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企业债券等,为客户提供并购融资“一揽子”方案,做“大”投资银行业务;五是通过银行业务与各类非银行业务的跨界合作,利用资产业务租赁化、信托化等手段,做“活”各类资产业务。特别是在“大资管”时代背景下,实现商业银行向广义资产管理公司的转型。
另一方面坚持负债多元化目标,由被动负债为主向主动负债与被动负债合理配置转变。一是通过丰富存款、理财、私人银行产品线,为客户提供资金管理、融资顾问、委放资金托管等综合服务,拓展存款客户资源。二是开展主动型资产负债配置,用好同业负债,发行同业存单。三是积极拓展主动负债业务,通过申请央行定向借款、直接发行债券等方式,提高负债的稳定性、流动性和增长性,在风险与回报平衡的前提下做好资产负债总量和期限的匹配,促进银行整体价值最大化。
最终,通过资产负债多元化带来盈利的多元化,从而进一步增强商业银行抗风险的能力,在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零售业务互联网化
伴随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银行家和监管者意识到互联网将给传统银行业带来革命性和颠覆性的影响。商业银行的业务,尤其是零售业务呈现逐渐互联网化的趋势,现在的银行形态也将会逐渐“升级”到网络银行形态,并为客户提供更全面、更有效的金融服务。首先,从发展趋势看,网络银行灵活强大的业务创新能力,不仅可以延伸改造传统业务,还将不断设计业务新品种,创新业务方式,实现对客户资金流、信息流、物流的“三流合一”管理,并通过不断升级换代,拓展技术创新空间和领域,为客户提供更加全面、丰富、多元化的服务,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其次,从风险控制角度看,网络银行通过大数据技术,集合海量非结构化数据,提供客户全方位信息,同时通过分析和挖掘客户交易和消费信息,掌握客户消费习惯,准确预测客户行为,使银行在营销和风险控制方面更加有的放矢。再次,从成本节约的角度看,网络银行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替代传统商业银行的物理网点,更能突破金融服务的时空局限,大幅降低业务成本,因此,网络银行在创设费用、服务成本、维护成本、交易费用以及边际交易费用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
公司金融投行化
在我国,间接融资始终是银行业的主导。但随着金融格局的重塑以及“金融脱媒”趋势的不断加剧,单一的信贷业务已不能满足客户融资需求,直接金融将逐渐成为中国金融市场的重要力量,发展投资银行业务成为银行业转型的重要一环,也是满足优质客户金融服务需求的必然选择。优质客户需要银行提供融资组合、资金管理、发债担保、银团贷款、兼并重组、利率汇率避险、财务顾问等综合服务;需要通过债券、股权投资、短期融资券等成本更低的方式解决各类资金问题。因此,商业银行必须为优质客户提供“一揽子金融服务方案”,将传统银行和投资银行的功能合二为一。这一过程也有助于银行通过投行业务与传统业务的“协同效应”,增加中间业务收入,优化收入结构,减少对资本的依赖,同时,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行为,有针对性地确定整体风险偏好和行业投资策略,有效控制各类风险。
转型保障
银行业转型要想在当前大变革的背景下取得成功,必须坚持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基础,这是转型成败的关键。在此基础上,商业银行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改革创新意识要增强。要有超前意识,能够根据市场变化和客户需求及时推出多元化的产品和服务渠道。其次,科技水平要提升。要加快新型数据管理工具、信息处理技术的运用,加大信息化的投入力度。再次,人才储备要跟上。人才是关键,要储备一批懂银行业务、懂信息技术,而且还要懂互联网金融内涵的复合型人才。第四,机制体制要创新。银行的治理体系和组织架构一定要适应其商业模式的需要,银行业转型的过程中也必然伴随着其治理体系和组织架构的调整。第五,金融功能要完善。一方面要不断优化完善以网上银行、支付平台、银企直联、手机银行、电话银行、短信通知平台以及自助银行机具为支撑的电子银行服务网络;另一方面要不断丰富金融服务的内涵和外延,不断丰富金融功能,提高与客户的紧密度。要不断推进综合化经营,逐步取得资产托管、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主承销商等各类跨业业务的资格和牌照,并积极与保险、基金等非银行金融机构联手,延伸服务触角,更好地满足社会投资多元化需求。此外,在互联网时代,商业银行如何改造已有的物理网点,使其更适应客户便捷性、高效性的金融需求,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之一。
总之,身处大变革时代的商业银行要想保持可持续的发展,就必须随着经济社会的变革而变革,随着客户需求的转变而转变,银行业转型的核心目标就是要再造银行业的发展模式和盈利模式,促进业务结构和收入结构的多元化;要通过对传统银行业务的突破和创新,提高综合服务的水平和价值创造的能力;要拥抱科技,实现金融服务互联网化,提升金融业服务的效率与风险管控的水平。商业银行只有认清机遇、正视挑战,才能在新一轮改革大潮中实现健康和可持续的发展。
(作者系天津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行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