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迷信互联网思维
2014-09-17杨元庆
近年来,互联网概念被炒得火热,好像有了互联网就有了一切,互联网可以颠覆一切传统企业。
前几天跟企业家朋友聊起来,大家都认为互联网概念被过分夸大了,以至于在社会上产生两种极端心态:一种是恐惧,觉得传统产业必将被互联网颠覆,怕自己跟不上时代的变化,眼看着生存空间被挤压,有些不知所措;另一种就是浮躁,表现为迷信互联网,认为互联网包治百病,只有互联网公司才能成功,急于求成,想通过互联网概念快速融资上市,而忽略了健康企业的核心要求以及对价值链构建的需要。
不可否认,互联网的确是带动了行行业业的企业各个环节的变化,并且对某些行业所造成的影响是革命性的,比如说媒体行业、游戏行业以及部分电子行业。但是显然,互联网并不能代替一切。它不能代替产品的创新,不能代替技术研发、生产制造和供应链管理。互联网并没有,也不可能颠覆传统产业的根本价值和核心价值。
因此,传统行业的企业大可不必对互联网有恐惧和抗拒的心理。互联网金融给用户带来了更加便捷的投资理财手段,但是并不能改变传统金融的核心价值,也就是风险管理;打车软件能够给乘客和出租车司机带来便捷,但是它不能取代开车司机,也不能代替乘客,它本质目的是为了获得未来电子支付的用户,以及他们银行卡的价值;智能手机厂家可以通过手机向用户推荐应用,扩展盈利空间,但是并不能取代手机的研发和生产制造的价值。
当然总有一些想走捷径的人,有的甚至把其他环节都外包了,主要放在营销环节上,希望获得快速的成功,从而圈来资本市场的钱。他们不去琢磨如何苦练企业的内功,怎样做好研发,把住产品质量,管理好供应链,做好售后服务等等。这样的业务模式,最终将会被证明是行不通的,他们让用户总是饥饿着,产品质量、售后服务频频出现问题,消费者投诉不断。他们忘记了企业成功的短板理论,这绝对不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所以,我们既要张开双臂拥抱互联网,同时又不能神化它。互联网并没有改变大多数传统行业的本质,也不会改变传统行业,因为它无法取代它们的核心价值,它只是传统产业改进业务流程、提升效能的工具。
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诚信问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突出,也更加重要。有些企业和个人利用互联网获取信息容易、传播速度快的特点,以践踏市场规则,挑战道德底线的方式来追名逐利,达到快速圈钱的目的。
现在,不少互联网应用都试图拿到用户更大的授权,获取用户的联系人、电话记录、短信、位置等信息。有些企业拿到这些信息会转手倒卖,让用户深受其害。比如很多人都收到过各种形式的骚扰电话、骚扰短信,被诈骗、被吸费的情况也时常不断,有的企业为了博取流量,对不健康、不合法的内容视而不见,而有的企业也是虚报用户数,到资本市场圈钱。甚至有人为了出名,不管是正面还是负面的信息,都拿到网上去晒、去炒。我们不禁要问我们的社会怎么了?我们的诚信去哪儿了?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法制、法规的不健全,政府监管的不到位。
最近中国政府在展开大规模的反垄断行动,罚了很多企业的钱。在国外有人认为这是专门针对跨国企业的,但我的回答是,其实并不是我们最近做得多了,做得过分了,而是我们过去做得实在太少了,以至于大家认为我们没有这方面的要求,不应该有这方面的监管。
无论是跨国公司还是国内企业,都以为过去习惯的做法没问题,能一直行得通。而其实恰恰是法律、法规的不到位,市场监管的不得力,才让那些在国外遵纪守法、诚信经营、享有盛誉的跨国企业,一到中国市场不但没有把那套市场化的公平竞争、诚信经营的好东西带过来,反而靠垄断地位,靠私底下的协议去牟取暴利。有的甚至弄虚作假,超市里故意把生产日期标错,加工厂里把过期变质的肉卖给餐厅,这些事我相信在监管发达的国家恐怕是难以想象的。反过来的案例也是一样。一些国内企业,在国内过得如鱼得水,日子红红火火,但是一到国外,他们依然按照中国习惯的方式去经营,很快就露出马脚。四处碰壁。不诚信的行为肯定会带来不公平的竞争,如果用虚假的数字圈到投资人的钱,他会在意业务健不健康吗?不诚信会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巨大负资产,导致我们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成本大大提升。
因此,做企业要严格自律,用诚信经营好品牌,服务好客户。一时的名利并不是真正的成功,长久的健康发展才是企业应当追求的目标。同时我呼吁政府能够加强立法,加强监管,建立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不留真空,让不诚信的行为没有可乘之机,净化市场上的浮躁之气,孕育出有更多国际竞争力、可持续发展的优秀企业,这将是我们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所在。
(本文是杨元庆在“2014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夏季高峰会”上的演讲,有删节。)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