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中古碑刻文献看典故词语的生成、结构调整和规范化——以“陈辖”“孔罇”为例

2014-09-17周北南毛远明

关键词:中古碑刻变体

周北南,毛远明

(1西南大学 文献所,重庆400715;2毕节学院 人文学院,贵州 毕节 551700)

碑刻文献源远流长,是十分重要的出土语料。中古碑刻文献主要指后世出土的东汉、魏晋、隋唐时期的石刻铭文,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由于传统文学追求用典使事的影响,中古碑刻文献也烙上了堆砌典故词语的行文特征。只不过这些典故词语并非严格意义上的词语,大多还是一种以词组形式存在的动态组合,结构相对松散、随意。典故词语一方面使得中古碑刻文献典雅凝重,一方面又给阅读理解中古碑刻文献带来了一定障碍。典故词语具有独特的形成过程和记录语言方式。

一、中古碑刻典故词语的生成

典故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1]275。即典故词语是从一个个可以查询的历史语料中提炼出来的由重要语素组成的语言单位,它一般有三个要素:有来历出处,有诗文引用,有固定意义。典故词语承载语义的容量大,内涵丰满而深沉,有别于一般词语。吴直雄认为典故词语是表达思想的重要语言形式,是中国语言的精华和人类智慧的结晶,但并没有获得“正名”[2]。因为迄今为止,熟语中只有“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等类别,“典故”仍然没有名分。王光汉认为典故词语是汉语词类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不仅其词义有明显的特征,其构词方式等更有别于汉语一般词语[3]。正因为此,典故词语有待以特殊的视角进行深入探讨。本文以中古碑刻文献中典故词语为研究对象,侧重于探讨它的生成特征、结构调整和规范化历程。

隋代大业九年《刘度墓志》:“折节趋士,爱贤乐善。胜友盈座,佳容填门。陈辖屡沉,孔罇恒满。散怀抱于风月,纵逸性于池台。清文骤兴,妙词云上。”[4]50句中有两个典故词语:“陈辖”和“孔罇”。“陈辖”,语出《汉书·陈遵传》:“(陈)遵耆酒,每大饮,宾客满堂,辄关门,取客车辖投井中,虽有急,终不得去。”[5]3710(下文称典故一)“孔罇”语出《后汉书·孔融传》。“孔融拜太中大夫,虽居家失势,宾客日满其门,爱才乐士,常若不足,每叹曰:坐上宾常满,罇中酒不空,吾无忧矣。”[6]2277(下文称典故二)这两个典故后来皆成好客之典。它们都取自故事中的两个重要因素:人物和器物名称,再择取其中的单个语素缩略而生成典故词语。

在中古碑刻文献中,典故一除了生成“陈辖”之外,还生成了“投辖”、“投金辖”、“井中车辖”等词语组合。如:东魏兴和三年《封延之墓志》:“其所留连,皆一时秀士。九蕰余行,六肴间设。既閇门投辖,亦开合忘疲。”(第7册)[7]281句中典故词语“投辖”择取了故事中事件要素“投”和器物要素“辖”,合并而得。唐代永徽六年《沈士公墓志》:“爱赏贤能,敦好士友;春晁秋夕,必湛清罇;月径花庭,要投金辖。”[8]210“投金辖”是在“投辖”中添加修饰语“金”凝合而成。北齐天统元年《崔德墓志》:“井中车辖,塞涌泉如不生;舩上流杯,没酒波如复出。”(第9册)[7]219“井中车辖”,则是原故事的部分截取,表意相同,而结构则大于词。

典故二除了生成“孔罇”之外,又展转生成了“清罇”、“金罇”、“罇酒”、“罇桂”、“盈罇”、“合罇”等词语。上文唐代永徽六年《沈士公墓志》:“春晁秋夕,必湛清罇。”词语“清罇”择取了故事中一个要素“罇”,再添加修饰语“清”组合而成。唐代垂拱四年《郭善摩墓志》:“琴调玉轸,酒泛金罇。门迎长者,室满逸人。”[9]295词语“金罇”也是择取了故事中一个要素“罇”,再添加修饰语“金”合成。上元二年《韩孝昂墓志》:“坐客恒满,彦升之迹可寻;罇酒不空,文举之情斯泰。”[8]606天宝元年《高元光墓志》:“府君生而倜傥,长而豪雄,以骑射见知,以然诺见重,座客恒满,罇酒不空。”[8]1536词语“罇酒”取自故事中两个器物要素“罇”和“酒”合并而得。贞观十五年《王神象墓志》:“琴前雪起,月下风清,嘉宾满席,罇桂余馨。”[9]24词语“罇桂”和上述不同,在择取要素“罇”时,又凸显了要素“酒”的内涵“桂”,再组合成词。东魏武定三年《元賥墓志》:“良辰美景,满座盈罇,神王一时,自淂千载。”(第8册)[7]25词语“盈罇”择取了故事中事件要素“盈”和器物要素“罇”合并而得。北齐乾明元年《高湜墓志》:“合罇促席,申以谈咲,机警绝伦,神气独远。”(第9册)[7]51词语“合罇”择取了故事中事件要素“合”和器物要素“罇”合并而得。后两个词语已是一般词汇,但从中古碑刻文献韵文内容来看,仍然是“陈遵投辖”典故的变体,只是其词汇化程度比较深,凝固已很紧密。以上各词,都不是简单的词语组合,而是在词形背后隐含着出典故事,并通过隐含故事包蕴了豪爽好客的语义特征。

根据以上对各词语的描述,不难发现中古碑刻文献典故词语的生成方式显然不同于一般词语,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即随意择取、改造典源语词要素,随机组合而成。也就是,这些典故词语往往根据不同的表达需要或行文特征,随意变换语素,或添加,或改换,或扩展语素,派生出语素不同的多个变体。目的在于更适合所处的语言环境,更准确地表情达意。不过,无论怎么随意,这些典故词语又都还是必须体现、保留故事的主要含义,即保留一个个典故词语的词义来源所赋予的语义特征。中古碑刻文献典故词语的生成随意性是一个重要特征。这既能允许语言使用者创造出多个典故词语变体,产生多样的记录语言方式,又势必导致典故词语在结构上缺乏必要的稳定性,因而需要一个逐渐成熟、臻于完善的过程。

二、中古碑刻典故词语的结构调整

典故词语是由一个个典源故事浓缩提炼而成。当它进行言语编码,进入言语序列之后,便成为一个个造句单位,获得了单位应有的特征,成为由下级单位——语素——组合而成的结构体。一个典源故事因为语素择取不同而生成的多个变体词语,就是多个不同的结构体。这些变体词语在语用上是一组近义或同义词,因为它们尽管形式不同,但记录的都是同一个典故的含义。典故词语生成时的随意性,导致这组近义词在表达效果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别:有些变体表达效果好一些,在中古碑刻文献中使用频率高;有些变体表达效果差一些,其使用频率则相对较低。根据对中古碑刻文献的两组词语的初步统计(见表1),典故一中,“投辖”的使用频率最高,达到70%;典故二中,“盈罇”使用频率最高,达到38%。

“投辖”例如:隋代开皇十一年《李则墓志》:“君地望鲜华,音猷盛美。白驹满坐,投辖盈庭。”(第4册)[10]700大业元年《常丑奴暨妻宗氏墓志》:“文渊施,差得相方,次公投辖,足为连类。”(第4册)[10]834唐代永徽二年《杨德明墓志》:“投辖命友,开筵宴宾,业尚州闾,行高乡党。”[8]150神龙二年《陈泰墓志》:“原夫西汉舒骥,投辖之赏飞举;东吴待士,悬榻之躅腾徽。”[8]1071大中十三年《李元墓志》:“垂钩洲渚,吟诗于钓台之前;待客斯筵,投辖于池亭之内。去甚去泰,实谓贤乎哉!”[8]2275上元三年《陈去甚墓志》:“亦有聚星延祉,响晋绵图,投辖神交,声融粹简”。[9]227

“盈罇”例如:北齐天统元年《崔德墓志》:“若夫绿竹红桃之菀,青山碧水之池,莫不亲迎上客,常置盈罇。”(第9册)[7]219唐代贞观七年《乐陟墓志》:“每于菊芳秋日,花茂春朝,桂醑盈罇,兰肴满席。”[8]30显庆二年《唐故支(怀)君墓志铭》:“逍遥自得,旨酒盈罇。福善无征,辅仁斯谬。”[8]267贞观四年《张娥子墓志》:“佳醑盈罇,兰肴满席,宴会嘉宾 ,静 言 座 客 。”[9]8

表1

一个典源生成的不同变体词语,其使用频率之不同,不只是说明典故词语结构体缺乏稳定性、完整性,更是结构体的一种动态的自然选择和淘汰。强者出现频率高,说明其表达效果好,所以能够沿用下来;弱者出现频率低,说明其表达效果差,自然容易被历史逐渐淡出,甚至淘汰。从语言的经济性要求看,这种动态的选择、淘汰,又是语言的一种结构上的自我调整。一个典源虽然初期能生成若干个不同的变体词语,但在流传过程中,它们需要适应语言的经济原则,不断地进行相互比较和自我归并,不断地进行语素替换、改造等结构内部调整,从而找到一个最佳的表达效果,既契合典故本来含义,又符合汉语的一般组词规律。而非典型的结构形式则被语言群体冷落,甚至扬弃。这是语言优选原则的正确体现,也是典故词语逐渐稳定的必经过程。

三、中古碑刻典故词语的规范化

规范化指中古碑刻典故词语从语音、语法形式到语义内容上都逐步形成具有汉语语言普遍特征的过程。

1.双音化

双音化是汉语词汇历时演变的重要内容。中古碑刻文献典故词语虽然生成之初便有双音节形式,但是,由于生成时的随意性和结构体的不稳定性,多音节词语形式是常有的现象,因此它们仍然需要进行双音化调整。而这个过程正好符合汉语的演变潮流和韵律特征。如典故一如果用“陈遵投辖”来表达,其语义应该更清楚;典故二可以概括成“孔融盈罇”,亦应该更便于理解。但事实上,中古碑刻文献用例并没有重视这样的结构,让我们看到的仍然是强化双音节形式。典故一使用了“陈辖”、“投辖”、“投金辖”、“井中车辖”等词语组合;典故二使用了“孔罇”、“清罇”、“金罇”、“罇酒”、“罇桂”、“盈罇”、“合罇”等,双音节的优势是十分明显的。应该说,这种双音节形式和汉语碑刻文献的韵文传统,语言的含蓄表达,语言的经济洗练等具有密切关系,但决定性因素仍然是汉语词汇的双音化趋势。

又如成语“孟母三迁”,作为故事的标题是可以的,但进入中古碑刻文献的言语序列之后,又被双音化了,而且生成多个不同的典故词语:“徙舍”、“徙宅”、“徙里”、“三徙”等。如梁代普通元年《萧敷妃王氏墓志》:“徙舍为训,止闾成则。曺号母仪,岂伊妇德。”(第3册)[7]170北齐武平四年《元华墓志》:“所天既没,教义在辰。閇门为训,徙宅归仁。”(第10册)[7]20武平七年《赵奉伯妻傅华墓志》:“加以教深徙里,训重辍湌,还鱼戒廉,断丝劝学。”(第10册)[7]104北魏正光三年《冯邕之妻元氏墓志》:“三徙之流,莫不遵其风教;内外宗妇,于是访其容仪。”(第5册)[7]156

出自《论语·季氏》的典故词语“庭训”、“庭诲”、“庭规”,在中古碑刻文献中也都体现出双音节化特征。北齐武平七年《李希宗妻崔氏墓志》:“早承庭训,幼持兄笔。”(第10册)[7]111北魏永平四年《司马悦墓志》:“君识遵坟典,庭训雍缉。”(第4册)[7]155熙平二年《崔敬邕墓志》:“泣庭训 之 崩 沈,涙 松 杨 之 以 树。”(第 4册)[7]361正 光 四 年《王 基 墓志》:“然庭训弗経,庠风莫预。”(第5册)[7]224北齐天统元年《天柱山铭》:“猥当今授,踵迹此蕃,敢慕楹书,仰宣庭诲。”(第9册)[7]191庭诲,同“庭训”,指父亲的教诲。北魏熙平元年《元睿墓志》:“少阙庭规,训无外假。植撡立心,率蹈天至。”(第10册)[7]297庭规,指父教。“阙庭规”,失去父亲的委婉语。又作“失庭训”、“亏庭训”,虽然形式是多音节,而含义则均为丧父之义,语义与双音节无别。双音节既使用灵活,又经济便捷,并且符合汉语词汇双音化的发展潮流,其优势自然也就不言而喻了。

2.结构语法化

这里的结构语法化,是指短语凝固成词的过程,这个过程要求其生成结构尽可能符合汉语语法规律。一个典源生成的语素不同的多个变体词语,它们的结构关系往往不一样。有些结构关系甚至难以说清楚。如“陈辖”,从典故含义看,“陈”是姓氏,不是“陈旧”义,不作定语。从两个语素关系看,“陈辖”是“陈遵投辖”的缩略,但缩略前后的结构关系发生了变化。“陈遵投辖”是主谓关系,而“陈辖”既跨层,又省缩,如果不明典源,其关系就难以确定。“投辖”在结构上是动宾关系;“车辖”、“金辖”虽然都是偏正关系,只是因为限制、修饰语素的性质不一样,一个是名词性定语,一个是形容词性定语,它们的结构关系也有细微区别,但是语素之间的结构层次是清楚的,具有可分解性,符合汉语语法规范。

词语“孔罇”的结构关系也难以说明,因为“孔”特指姓氏,而非一般的语素意义。“合罇”、“盈罇”在结构上都是动宾关系,只是前者为一般动宾关系,后者为使动关系。“清罇”、“金罇”在结构上都是偏正关系,但两个修饰语素不相同,“清”指酒的颜色,“金”是酒杯的颜色。“罇酒”则又不同,指杯中之酒,算是偏正关系。“罇桂”,单看语素,似乎可以确定为名词并列关系,但典故含义指罇酒桂花香,其结构关系又不是并列了。后两个词语焦点在“酒”和“桂”。

由此可见,结构关系的差异,是不同变体词语使用频率不同的重要原因,也就是,越是符合汉语一般组词规律的词语,其使用频率就越高,如“投辖”、“盈罇”,反之,使用频率越低。作为一个词群,这些不同变体词语又恰好反映出一个简洁的典故词语词汇化的过程,即不合汉语一般组词规律的结构体逐步调整为符合一般组词规律的结构体,大体规律是名词性结构努力向动词性结构调整,这也就是事典的动词性结构在中古碑刻文献中使用频率高的原因之一。可图示如下:

又如“相杵”,[11]语出《礼记·曲礼上》:“邻有丧,舂不相。”郑玄注:“助哀也。相,谓送 杵声。”[12]1249意思 是说,邻居有丧事,为表达对死者的哀思,舂谷劳作者不唱号子。《史记·商君列传》:“五羖大夫死,秦国男女流涕,童子不歌謡,舂者不相杵。”[13]2348墓志作为哀诔文,用例极多。北齐武平二年《刘忻墓志》:“而相杵不闻,邻哀振路。”(第9册)[7]378唐贞观十七年《王宾墓志》:“于时邻无相杵,巷绝讴歌。”[8]67永徽二年《李敬墓志》:“固以里息巷哥,舂停相杵。”[8]146又作“舂相”。北魏建义元年《元略墓誌》:“楚老 于 是 长 号,舂 相 于 是 嘿 音。”(第6册)[7]205唐 景 龙 三 年《高知行及妻焦氏墓志》:“哲人既喪,梁木斯摧。舂相断邻里之声,珠泪拥琼镶之梦。”[8]1089咸通八年《何楚章及妻侯氏墓 志》:“号 恸 路岐,声 摧 舂 相。”[9]1070

上面“相杵”和“舂相”是名词性结构关系,下面“罢相”、“辍相”、“罢舂”、“辍舂”、“停杵”、“停舂”则是动词性结构,分别位于词汇规范化过程的两端,又恰好反映了这个典故词语结构不断调整的过程。

例如唐代乾封二年《张伯陇墓志》:“于时舂人罢相,农夫辍耕而已。”[8]465唐代贞观二十三年《赵君妻曲氏墓志》:“邻舂辍相,仰景行以衔悲;里巷停歌,眷清猷而洒泪。”[8]112武周圣历二年《崔善福墓志》:“岂唯街号巷哭,辍肆罢舂而已哉!”[9]362建中二年《姚子昂及妻康氏墓志》:“邑人赠吊,城肆罢舂,连官惨悲,一时休务。”[8]1824贞观二十三年《司马叡墓志》:“虽四邻辍舂,千里絮酒。以申情礼,将何及焉。”[9]45《刘文墓志》:“遂使门哀撤瑟,邻怆停舂。”[9]48乾符三年《吴全缋墓志》:“亲戚恸哀,邻为停杵。”[9]1131开元十四年《李昕及妻郑氏墓志》:“罢市流泣,停舂以恸。”[8]1317

3.表达准确化

典故词语表意准确化,是指一个典源生成的多个变体词语之间优胜劣汰的动态过程。表达效果好,契合典故本来含义,又符合汉语一般组词规律的词语自然表意更准确,容易流传下来,并且常用;反之,表意欠准确的典故词语则少用,甚至被淘汰。出自事典的典故词语,若能很好地反映故事本体含义,往往表意更准确;如果只是表达故事中具体事物的词语,则容易引起歧义,或者难以理解。上述名词性典故词语“陈辖”、“井中车辖”、“孔罇”、“清罇”、“金罇”、“罇酒”、“罇桂”等就少用,动词性典故词语“投辖”、“盈罇”则使用频率高。因为动词性典故词语更能表达故事本体,包蕴其核心意义,而名词性典故词语只能反映故事中的名物,核心意义难以体现。

有些容易引起歧义的变体词语使用频率也比较低。比如下例“捐鱼”就少用,而“悬鱼”则常用。“悬鱼”语出《后汉书·羊续传》:“府丞尝献其生鱼,续受而悬于庭;丞后又进之,续乃出前所悬者以杜其意。”[6]1110后以“悬鱼”指为官清廉。《晋书·姚兴》:“然明不照下,弗感悬鱼。”[14]2991“悬鱼”亦作“悬枯”、“悬枯鱼”。《陈书·宗元饶》:“求粟不猒,愧王沉之出赈;征鱼无限,异羊续之悬枯。”[15]385《太平御览》:“一歳,俭复致一枚,续乃以所悬枯鱼以示俭,终身不复食鱼。”[16]4159北魏建义元年《元悌墓志》:“脂膏莫润,悬鱼靡尝。仪形帝宇,万民所望。”(第6册)[7]157建义元年《元邵墓志》:“王御下以清,示民以信,维恩适物而动,真伪单辝以决。乳禽不挠,捐鱼莫收。”(第6册)[7]160东魏武定二年《叔孙固墓志》:“公齐民用礼,去盗以徳,悬鱼辍味,卧辙潜归。”(第8册)[7]1武定八年《萧正表墓志》:“岂直弭兽反风,留犊悬鱼而已。以王达于从政,鞠育生民,迁为征东将军、假节晋安太守。”(第8册)[7]125北周建德四年《叱罗协墓志》:“挂床表政,悬鱼有晨。爰兹刺举,境域称仁。”(第10册)[7]282

四、结 论

中古碑刻文献典故词语不同于汉语一般词语,其构成材料因择取的语素不同,往往都有多个不同形式的变体词语进入言语序列,参与言语活动。这些不同形式的变体词语作为一个词群,又恰好反映了一个简洁的典故词语的词汇规范化过程,在微观层面表现出中古碑刻文献典故词语的动态演变、调整过程。因此,这些不同形式变体词语的存在,是汉语词汇史上重要的事情,值得专题研究,弄清楚其内在特性及规律,不仅有助于进一步认识中古碑刻文献典故词语,而且有助于汉语一般词汇生成、演变规律的研究。

[1] 罗竹风.汉语大词典(修订本)[S].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1988.

[2] 吴直雄.界定典故多歧义、《辞海》定义应遵循——论典故的定义[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5):144-152.

[3] 王光汉.论典故词的词义特征[J].古汉语研究,1997 (4):52-55.

[4] 赵君平.邙洛碑志三百种 [M].北京:中华书局,2004.

[5] [汉]班固.汉书 [M].北京:中华书局,1962.

[6] [南朝]范晔.后汉书 [M].北京:中华书局,1965.

[7] 毛远明.汉魏六朝碑刻校注 [M].北京:线装书局,2009.

[8] 周绍良,赵超.唐代墓志汇编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9] 周绍良,赵超.唐代墓志汇编续集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10] 国家图书馆善本金石组编.隋唐五代石刻文献全编[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

[11] 毛远明.典故破解与石刻文字考证[J].古汉语研究,2013(3):72-77.

[12] 十三经注疏(影印本)[M].北京:中华书局,1980.

[13] 中华书局编辑部.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14] [唐]房玄龄.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2.

[15] [唐]姚思廉.陈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2.

[16] [宋]李昉.太平御览[M].北京:中华书局,1998.

猜你喜欢

中古碑刻变体
基于DDPG算法的变体飞行器自主变形决策
碑刻
明清豫西北戏曲碑刻所见的“会”与“会首”
金代“舞亭”碑刻的新发现
论中古时期佛教类书的编纂
非仿射参数依赖LPV模型的变体飞行器H∞控制
新出文献与中古文学史的书写和建构
《庄子》成语的隐喻转喻特点及其变体的认知构式研究
耀变体喷流高能电子谱的形成机制
从一方碑刻看清代中原的田宅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