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客家人的荣辱传统浅谈

2014-09-17李学明

世纪桥 2014年9期
关键词:优良传统

李学明

摘要:在源远流长的客家优良传统中,有关于荣辱问题的思想资源非常丰富,陶冶了客家人的心灵,提高了客家人的思想道德素质,造就了客家人古朴敬修的民风。深入挖掘客家荣辱传统的精神财富,凝炼、提升、创新,使其加快实现创造性转换,形成新时期的客家荣辱观,并予以大力弘扬,从而为客家地区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和良好的文化条件。

关键词:客家;优良传统;荣辱观;继承弘扬

荣辱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就是怎样看待荣与辱,以怎样做事、做什么样的事为荣,以怎样做事情、做什么样的事为耻,是人们在依据一定的思想道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关于荣辱观念的总和,反映了一个社会的价值追求和思想导向。 [1]“荣”即光荣、荣誉,是指人的道德行为受到社会的肯定和赞誉及人对于这种赞誉的追求,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心理上的自豪感和满足感;“辱”即耻辱,是指人的行为受到社会的否定和谴责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心理上的的羞耻感、愧疚感。“荣”与“辱”相辅相成,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荣辱观的基本内容,体现了社会道德的基本价值要求。

客家民系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非常注重伦理道德的民系,千年的形成发展过程积淀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在源远流长的客家优良传统中,有着关于荣辱问题的丰富的思想资源。认真分析客家优良传统中的荣辱观,探讨其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在关联,对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有着重要的价值。

一、“舍生取义、爱国爱乡”的荣誉意识

客家先民是中原华胄,他们来自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受到儒学文化熏陶,崇尚忠诚正义,反对压迫,义不帝秦,同仇敌忾。客家先民的几次大规模南迁,都是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激化的情况下发生的。他们饱尝颠沛流离之苦,因而对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极为敏感,特别关心。他们灵魂深处蕴涵不妥协、不受辱、不甘被奴役的反抗精神。因而,与汉民族其他民系相比,客家人忧国忧民、爱国爱乡情怀显得特别强烈,他们以天下为己任、崇尚正义,在国家有难、在邪恶、黑暗面前,客家人的坚韧不拔演化为一腔正气,舍生取义、忧国忘家,不怕牺牲、赴汤蹈火。美国传教士艮贝尔在1912年英国长老会和美国浸信会在汕头举行关于宗教的会议上就客家问题报告了他的研究成果。他在报告中高度褒扬了客家优秀的“种族特性”及其“民族革命”传统,指出“客家人比城里人勇敢,富有特立独行的气概,渴爱白由,普通山居的民族大都如此,客家人也是如此。艮贝尔还认为客家优秀的“种族特性”及其“民族革命”传统,是由他们的祖源地文化和迁徙历程以及其他“种种经历”养成的,故而成为“中华民族里最显著、最坚强有力的一派,他们的南迁是不顾屈辱于异族的统治,由于他们颠沛流离,历尽艰辛,所以养成他们爱国爱种族的爱国心理,同仇敌忾的精神……”,并且预言客家必将对“中华民族的奋发和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2] (P.1)日本人山口县造《客家与中国革命》高度赞扬客家人,认为“他们原有一种自信与自傲之气,使其能自北方胡骑之下,迁至南方,因此,他们的爱国心,比任何一族为强,是永远不会被征服的……翻开数百年之中国历史,没有一次政治变动,是与客家人无关的”。[3] (P.175)客家诗人黄遵宪在《赠梁任父同年》一诗中写到:“寸寸山河寸寸安,侉离分裂力谁任。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便是这种爱国精神的最好表达。在客家先民从第一次迁徙开始,近千年的历史中,客家社会涌现出不少舍生取义、忧国忧民、爱国爱乡的民族英雄。如南宋末的爱国英雄文天祥,他是江西客家人,起兵勤王所率之队伍多是粤赣边区的客家人。明末东莞客家人袁崇焕为抗清护明,竭尽忠心;清中叶发动太平天国革命的洪秀全及其部将,大部分为客家人。当台湾被迫割让给日本之时,台湾客家人以爱国爱家乡深明大义的文化意识,与日本殖民者进行了长期不屈不饶的斗争,在最初的反割台斗争中,客家人士唐景秘、刘永福、丘逢甲、徐攘等率其部属以鲜血保卫着家园,以至“每一次战斗都打得日军血流成河尸横遍野,使日军闻风丧胆,每迈出一步都付出沉重的代价”。[4]领导辛亥革命的孙中山是客家后裔,其助手廖仲恺,邓仲元,姚雨平则是客家人,北伐名将叶挺,张发奎,抗日战争中十九路军将领蔡廷锴,国民党抗日烈士谢晋元,中国共产党的著名将领朱德,叶剑英,刘亚楼,萧华等,都是客家人氏,他们在历次革命斗争中,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爱乡民族意识,成为客家人的杰出代表。客家人强烈的爱国爱乡观念,不仅反映在“生于斯、长于斯”的本土客家人身上,而且更体现在千千万万留居海外的客家人身上。这些侨居海外的客家人,一往情深的眷恋祖国家乡,他们深切地关心祖居地故土的社会发展和家乡建设,抗日战争期间,海外客家人不仅从物资上援助抗日救亡运动,而且大批返国去重庆、延安参加抗日活动,同时还大力支持祖国的建设事业;革命时期,为中国的独立和自由而奔走呼号,贡献力量。改革开放,他们为改变祖国贫穷落后的局面,慷慨解囊出资赞助家乡的社会公益和福利事业,体现出游子的爱国爱乡情怀。在历史的风云中,客家人以各种各样的形式表达对民族的挚爱,显示出了强烈的爱国爱家情感。

二、“教之耻为先”的耻感文化

如果说荣誉是人走向成功、辉煌和高尚的航标,那么耻辱就是人远离禽兽、堕落和卑鄙的底线。一个人可以不高尚,但不能卑鄙;可以不成功,但不能堕落;可以不圣洁辉煌,但不能沦为禽兽。一个有羞耻感且能用理性战胜不良欲望的人,可以成为有道德、有修养的人;而一个没有羞耻感的人,可以不择手段地去满足白己的欲望,甚至为所欲为、无恶不作,因为在其观念世界里,任何值得敬畏、可以使自己蒙受羞辱的绝对力量都已不复存在。“风俗之美,在养民知耻。”因此,要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关键在于“知耻”、“有耻”,重点在培育和激发人们的羞耻之心。重视耻辱意识是客家优良道德传统,在客家历史上,有无羞耻之心一直是评判行为好坏的一条重要道德标准。

客家文化源于河洛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是一脉相传,而中华耻感文化与客家耻感文化同系中华文化的子文化,同根同源。如客家人祖祖辈辈把孔孟之道尊为圣贤之道,视“三纲五常”为处世为人的道德标准。客家人特别重视兴学育才,总是采取各种手段办好本族弟子的教育,所以,崇尚文化,重视教育,以兴学为乐,以读书为本,以文章为贵,以知识为荣,在客家社会里蔚然成风。

而在客家人的教育中特别崇尚名节,把“忠、孝、仁、义、礼、智、信”等伦理道德都赋予“名节”的涵义,十分看重民族气节和个人道德的自律,把背叛国家民族、不孝父母、对人不仁、夫妻不忠等行为,视为是有辱祖先、有损人格和气节。客家人对耻辱感的培育主要是通过名节(“面子”)展开的。客家谚语常道:“人带面目树带皮”、“三斤半猫公——晤怕鼠:不怕出丑”、“雨打戏棚——会衰台:意为会失体面”。“面目”和“面子”反映了客家人一种“做人”的自尊的社会情感。在客家传统社会里,维护“面目”和“面子”的最重要道德力量就是羞耻感。讲究面子,就是爱惜自己的声誉,给心灵以安全的守护,让自己的人格免受伤害,同时也是对自身形象的一种维护。“有面子”是对自己的肯定和赞赏,是一种荣誉;“丢面子”意味着对自己的否定和贬斥,是一种耻辱。客家耻辱观教育通过族谱、家规、匾额、楹联、戏曲、儿歌、典故等形式,从一些典型的格言、俗语和杰出人物的言行上表现出来,使人们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中将知耻这一理念吸入骨子里。如“书谱入志”,即将个人行迹写入谱、志。史书有昭恶彰善留传后世的功能,每个人都希望在身死之后留下好的名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即是这种心理的典型写照。族谱与方志相似,乃是一族之史书,将那些为国为民建功立业的志士及本族先贤,载入谱牒,用大量篇幅颂扬他们的高尚品格,能够象祖宗先辈一样受到族人的瞻仰,不仅激励着行善者本人,而且也昭引着族中之人。这对于本族优秀族性的培养,构建和睦的宗族组织,无疑具有重大作用,所以客家族群十分重视族谱的这一功能。如上犹《陈氏族谱》规定,“凡忠孝廉节仕宦伟绩隐德耆寿文行卓茂有关名教风化者,当为表彰揄扬。”[5]《于都萧氏族谱》也规定:“传内赞述皆以往者,盖人品身后乃定,故隐括其生平,著其善行。若现存者,德业事功,未可限量,褒嘉,俟之后贤,其或有功宗族及齿德兼优者,问表彰一二,以示奖励。”[6]而对奢侈、奸诈、专恣、妒贤、徇私、贪污、耽溺、残酷、狎昵、辱命等“无耻”予以贬斥和否定,对个人的不仁不义,对祖先与父母的不孝,对夫妻之间的不忠不节,对国家民族的背叛,以及男盗女娼、懒惰、赌博等行为都被认为是不道德的、有辱祖先、有损人格和气节的,为宗族所不耻的。许多客家族谱在家规家训中对族人的行为规范作出规定。不仅要求族人当事亲敬上,还要求育后兴宗,更以讲求伦常秩序、礼仪规范为行为的道德标准。杀人伤害,窃盗赌博,败坏家产,游荡非礼等行为均被视为不孝而成为不赦之大罪。《李氏族谱·修谱祖训》有“毋作非为”的条目:“上申五条,再加叮咛。依此五者则为是,不依此五者则为非。不依此五者而行,是作恶小人。他们不愿放弃邪恶,不孝敬父母,不敬尊长,自私自利,不睦乡里,游手好闲,不安生理,侈奢极欲,饮酒宿娼,挥金如土,迎逢拍马,百般引诱,无所不为,他处于日暮途穷、倾家荡产、忍辱蒙羞。凡是我族人要毋作非为。诗曰:人生第一孝为先,忠孝两门出对贤。奉劝族中众子弟,胡作非为莫沾边。”[7]兴宁《孙氏族谱》 有“戒恶德”条目: 凡同宗之人,有忤逆父母,欺凌尊卑,奸盗淫乱,酗酒撒泼,不事生理,妄作非为,玷辱祖宗,恃一己之强,阴谋诡计,不顾同宗之宜。如此之人,小则合族攻之,大则鸣官惩治。”[8]

三、批判地继承与弘扬客家荣辱传统

客家地区的民风淳朴尚义,崇文重教,客家地区所形成的这种良好社会风气,得益于客家人树立并践行正确的荣辱观,客家荣辱传统在仁爱、和谐、德教、责任、诚信、勤俭等方面通过先贤和长辈的言传身教融入到客家人的思想意识中,对客家人起到深刻的教化作用。陶冶着客家人的心灵,提高了客家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了客家人明辨是非、区分善恶、识别美丑的能力,推动客家地区形成知荣辱、知礼节、重道德、讲正气、促和谐的社会风气,造就了客家人古朴敬修的民风。

继承与弘扬客家荣辱观,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深入挖掘客家荣辱观的精神财富,凝炼、提升、创新,使其加快实现创造性转换,形成新时期的客家荣辱观,并予以大力弘扬,为客家地区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和良好的文化条件。

(一)义利兼修、以信立身

“重名节、薄功利”是客家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同时也反映出封建狭隘的小农意识,这种观念意识会阻碍现代化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市场经济是一种交换经济,功利是市场的动力之源,追求利润,市场才能运转起来,才能起到资源配置的作用,才能发挥作用。没有对功利的追求,市场就会失去其基本动力,所以市场经济是贵利的,是肯定私利追求,没有对私利的肯定,就不会有市场经济。客家人不仅要保持重义、诚信的精神,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也要不断增强求利动力,积极投身到市场竞争中去。

“八荣八耻”倡导的诚信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诚信建设。“信”是市场经济的基础,抽掉这根支柱,整个市场经济的大厦将顷刻间轰然倒塌。因此必须强调诚信建设的重要性,突出建立诚信社会的迫切性。但客家传统荣辱观中,诚信只是个人修身的乎段,是君子进入高尚的道德境界的途径。“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逊以出之,信以成之”,诚信往往被当作品德高尚的人的行为表征,并不是每个人所必需。社会主义荣辱观则把诚信作为社会主义公民必须具备的素质,着力搞好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诚信建设。

(二)守拓兼备、创新进取

由于客家文化成型的赣闽粤边区,自然地理环境的封闭性十分突出,缺乏大规模的物质流动和文化交融,难以进行地区间不同文化的横向比较,因此容易产生保守和固执的文化特性。安分守己,质直、俭朴成为了客家人推崇的美德。客家人守规矩是好事,但在三十年的体制转换中,这种守规矩让客家人吃了大亏。因为守规矩,所以保守,一些人形成了不思进取、小富即安的心态,固守既定的工作和生活状况,只求平平稳稳过日子,不敢在新的领域开拓创新。“由于客家人缺少敢于冒险、不安于现状、进取、创新、善于把握机会的获致性人格因素,因此失去了许多发展的机会,特别是经济发展的机遇。”[9] (P.181)

因此,在继承弘扬客家荣辱传统时,既要传承爱国爱家、勤俭持家、刻苦耐劳、和睦孝顺和群体利益至上等美德,并使其在现代社会中发挥作用。同时又要紧跟时代、勇于创新,知难而进、一往无前,艰苦奋斗,树立思想解放、勇于探索的争先理念,摈弃教条注重实际,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和尝试,努力做到敢想敢干,争当出头鸟,敢为天下先。

(三)礼法兼容、遵纪守法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明辨善恶、是非、荣耻、美丑是华夏文明的主旋律,客家人的“舍生取义、爱国爱乡、仁爱和谐、团结诚信、崇文重教、勤俭持家”的荣誉意识,以及廉耻意识的源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群体意识和面子至上。然而,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和金钱万能的“魔棒”, 将“受人尊崇和令人敬畏的职业的神圣光环”,“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都一一“被抹去”或“被撕下”,一切都“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10] (P.275)使许多人成为物欲的奴隶、金钱的婢女,“抛弃正当的是非善恶观念,以膨胀的私利为荣辱标准;以不该耻者为耻,不以耻者为耻;放弃自律,追随无耻;对于不正之风和无耻现象的麻木和容忍”,[11]也使面子、尊严沦为无用之物。在客家人的社会生活中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思想有所抬头,贪污腐化、损公肥私、唯利是图等现象不断发生,笑贫不笑娼、视艰苦奋斗如敝帚、讲排场摆阔气、奢侈浪费、一掷千金之类更是司空见惯。像贪占公家便宜,好逸恶劳,出卖肉体等丑陋行径原本是一些伤风败俗的奇耻大辱,是见不得人的,但在那些道德迷失的当事人看来竟也毫无痛痒,有的甚至还大言不惭地当众宣扬,而且脸不变色心不跳,连一点做人的起码自尊和耻辱感都没有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因此,在传承客家荣辱传统时,应增强遵纪守法的荣誉意识、违法乱纪的耻辱意识,在客家社会形成“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念,让遵纪守法成为客家人的荣誉。“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强调的是法治意识,唤醒的是人们的道德良知,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每一位公民,都必须首先树立法律至高无上和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摆正个人与法的关系,做到人人知法明法,守法护法,以法律为准绳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以法律为武器来保护自己的权利与自由,以遵纪守法并敢于同一切违法乱纪行为作斗争赢得整个社会的普遍尊重,才能形成处处秩序井然、人人崇尚法制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吴潜涛.深刻理解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涵和意义[J]. 政策,2006,(6).

[2]罗香林.客家源流考[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公司, 1989.

[3]张卫东,王洪友.客家研究第一集[M].同济大学出 版社,1989.

[4]刘加洪.客家人护台御敌、维护祖国统一的历史作 用[J].台湾研究,2001,(2).

[5](乾隆甲辰)上犹营前陈氏族谱[Z].

[6](民国7年)邑峡溪萧氏七修族谱[Z].

[7]李氏大宗祠管理委员会编辑组编.李氏族谱[Z].

[8]兴宁孙氏族谱(手抄本)[Z].

[9]罗勇,林晓平,钟俊昆.客家文化特质与客家精神 研究[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5.

[11]焦国成.论知耻[J].今日浙江,2006,(11).

[责任编辑:褚永慧]

猜你喜欢

优良传统
传承红色基因,发扬优良传统,在现代化新雁峰建设中再写新篇
季札挂剑
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与作风
长征时期红军文化工作的优良传统及启示
发挥好石油石化优良传统在推动海上油田发展中的作用浅谈
延安精神与改进工作作风
不能丢掉的优良传统
浅析培养小学生助人为乐习惯的意义
“延安作风”打败“西安作风”的历史镜鉴
浅析继承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与企业管理提升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