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就业预期调查研究
2014-09-17,
,
(天津科技大学,天津 300457)
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和高职院校招生就业形势的变化,高职毕业生人数剧增,就业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和体现高职办学特色,已成为高职院校潜心研究并全力打造的核心竞争力。为此,我校创建就业预期调查平台,运用现代化网络技术实现对在校学生、毕业生、企业进行跟踪调查,以期解决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研究一些对策。
一、高职学生就业形势与现状分析
近两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就业形势严峻使得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更为艰巨繁重。另外结构性矛盾愈加明显,招工难和就业难并存的现象已趋于常态化。同时,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对就业影响加大。天津市2012年高校毕业生达13万,就业形势同样不容乐观。
随着天津经济发展战略地位的提升,滨海新区作为我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依托区域优势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带动天津发展,推进环渤海区域经济振兴,促进全国经济协调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由此带来的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进一步增加。这为毕业生的就业创造了机遇。
二、就业:构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价值取向以适应市场的需求
人才培养模式是为培养目标服务的。对于高等职业教育而言,时代对它提出的要求是:培养一大批生产、服务与管理一线的高素质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其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就是就业。教育部周济部长在第三次全国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中也指出:要在办学思想、办学模式、办学机制上坚持以就业为导向①。更有学者指出,高职教育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教育,即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是市场上需要的、抢手的、有一技之长的高素质劳动者或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②。高职培养目标的现实性,要求高职的教学必须强调岗位的针对性,强调技术教育,强调应用能力的培养。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运用现代化计算机网络手段对高职学生的就业实施动态管理,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使学生的价值取向与企业和市场接轨。
三、高职学生就业预期调查
(一)对在校生进行就业预期调查
在长期的工作中我们发现,除了就业形势严峻外,学生的就业观念是影响其就业的主要问题,因此及时掌握学生的就业动态,对于有针对性地进行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对在校生进行就业预期调查,《调查表》我们共设置20道单、多选题。内容主要涉及就业形势、就业前景、就业方向、就业单位、对学校开设就业课程的期望、学校为其提供的就业服务等。调查对象是已上过一年就业课程的大二1457位学生。
调查结果是:①关于就业意向(单选),选择依靠学校推荐就业的占31.91%;选择自谋职业的占22.03%;选择准备专升本的占19.70%;选择通过人才交流中心或中介机构的占8.72%;选择自主创业的占7.96%。②对怎样看当前的就业形势,认为形式较严峻的学生占61.08%;认为形势较好压力不大的学生占34.57%;选择形势好和很困难的学生分别占5.28%、9.06%。③关于毕业后学生就业前景,有722人选择比较乐观,有信心;有501人选择感到迷茫,有点担心;有208人和26人选择乐观、信心十足和没想过、无所谓。④对于就业方向的选择,有498人选择国有企业,403人选择外资企业。⑤在就业过程中考虑的重要因素(多选),有964人选择用人单位的收入待遇(工资、奖金、福利);有853人选择个人发展机会,有831人选择兴趣、爱好、专长,而对于专业对口仅有384人选择。⑥试用期的期望工资,1500—2000元有545人,2000—3000元有415人,3000元以上有299人。⑦在求职过程中,迫切需要了解单位的信息,选择主要业务和发展前景的有656人,选择用人标准和聘用条件的有344人,选择人才培训和管理体制的有202人,选择薪酬和福利的有157人,选择提供职位信息的有30人。⑧在就业教育过程中,学生最希望提供的服务是选择求职、面试技巧培训的有524人,选择就业政策、形势分析的有348人,选择职业生涯设计指导的有289人,提供就业信息的有230人。⑨认为自己在择业中的弱势(多选)有949人选择实践工作经验,655人选择社会关系,641人选择对用人单位的了解,384人选择专业知识技能。⑩ 择业观有1013人选择先就业后择业,仅有413人选择先择业后就业,找不到理想工作就不就业的有31人。
(二)对应届毕业生进行就业前的预期调查
应届毕业生即将走上社会,他们的就业取向关系到毕业生能否顺利走上工作岗位,这也是考察学校就业工作的一把量尺。
我们把对毕业生进行有针对性、专业性、系统性的就业指导教育放在首位,使毕业生“出得去”、“站得稳”,真正成为“主力军”,使企业“不放手”。我们在日常的就业工作中运用天津市毕业生就业管理系统对毕业生实施动态管理,为学校就业政策和就业方案的制定提供有效的前提保障。
问卷基本情况:2012届毕业生共2049人,有电子信息、汽车电子、生物技术、物流管理、会计、会展等23个专业。按占毕业生总数的50%随机抽取1015名毕业生进行调查,共发放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问卷1500份,回收有效问卷1015份。
结果分析:
1.毕业生工作单位基本情况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21%的毕业生在基层工作,18%的毕业生在制造业工作,仅1%的毕业生在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
2.对所从事工作与所学专业对口情况调查
调查发现,31%的毕业生工作专业对口,38%的毕业生工作专业基本对口,仅31%的毕业生工作专业不对口。
3.工作单位月薪情况
59%的毕业生月薪在1500-2500元之间,4%的毕业生月薪在2500以上,仅3%的毕业生月薪在1000元以下。
4.毕业生对教育教学工作的评价
44%的毕业生对教育教学工作非常满意,41%的毕业生感到比较满意,仅15%的毕业生感觉一般。
5.毕业生对教学安排的印象
51%的毕业生认为教学安排合理,26%的毕业生认为老师在实验中指导较少,仅23%的毕业生认为实训课安排少。
6.毕业生增强自身能力的调查
25%的毕业生认为应加强专业知识学习,24%的毕业生认为要加强专业技能,19%的毕业生认为要加强人际关系能力,18%的毕业生认为要加强社会实践能力,14%的毕业生认为要加强团结协助能力。
7.大学生在择业时优先考虑因素的调查
29%的毕业生认为单位前景及个人发展空间是首要因素,26%的毕业生认为择业要优先考虑薪资福利,18%的毕业生认为要考虑自身实际情况,16%毕业生考虑专业是否对口,11%毕业生考虑单位地域。
(三)对已毕业的学生进行就业跟踪调查
社会对毕业生的认可度是学校生存的根本。学校专业设置要与就业市场相适应,因此,有必要对毕业生进行及时的跟踪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为学校的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我校向用人单位共发放毕业生综合评价调查问卷1500份,回收有效问卷1045份。
调查结果如下:
1.对毕业生的评价
40%的单位认为毕业生非常称职,39%的单位认为毕业生称职,21%的单位认为毕业生基本称职。
2.毕业生的社会声誉
调查发现,54%的单位认为毕业生社会声誉很好,39%的单位认为毕业生社会声誉好,7%的单位认为毕业生社会声誉比较好。
3.我校毕业生与同类院校毕业生相比
33%的单位认为我校毕业生强于其他院校,38%的单位认为我校毕业生略强于其他院校,29%的单位认为基本相当。
4.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综合评价
16%的单位认为我校毕业生职业定位很好,16%的单位认为我校毕业生工作能力很好,14%的单位认为我校毕业生基本素质很好,14%的单位认为我校毕业生综合能力很好。
(四)对用人单位的市场需求和提供的岗位情况进行调查
我们在对三星高新电机(天津)有限公司和津乐园天津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走访时,就目前就业市场最关注的问题与用人单位进行了探讨,发现“找工作难”与 “招人难”并存。这一现象的出现,反映出大学生在就业结构与供需不等两方面的矛盾。因此有必要及时了解市场需求和岗位供求情况,为学生提供一个与企业零距离的环境。
对我校10-12届毕业生所从事岗位情况进行调查,此次调查共发出问卷1500份,收回有效问卷1045份。调查结果是:23%的毕业生在一线生产操作岗位,14%的毕业生在基层管理岗位,19%的毕业生在销售、采购岗位,6%的毕业生在设计、创意岗位, 9%的毕业生在培训咨询岗位,29%的毕业生在其他岗位。
(五)学生的就业能力与企业需求的匹配性调查
在与企业沟通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高职学生的能力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加大了学生就业的难度。现在用人单位在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敬业精神、职业道德等提出较高要求,学生不但要懂技术、善交际、长表达,并且要具有开拓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是用人单位看好的主要因素。
用人单位对我院10-12届毕业生综合能力特别是工作能力的评价:从整体上看,我校的毕业生在实习与就业过程中表现出了良好的综合能力,得到了企业的普遍认可。
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再满足于数额上达到的“量”,而是更看重 “质”和“度”。从现在高职学生的本领和素质来看,随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步调的不断加快,高等职业学生的本领和素质也在不停地提升,但总体来讲,在知识结构、实践本领、身体心理综合素质、综合协调本领等方面仍很不够,与社会的要求仍存在较大差距。
四、我校高职学生的就业情况分析
我校2009—2011届各专业就业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工科类由于技术性强,薪金较高,岗位需求量大,就业情况优于文经类专业。毕业生理工类薪金普遍在2500元以上,文经类专业薪金普遍在2000元。
09—11三届毕业生各专业就业率对比情况趋势图:
五、企业提供的岗位和高职学生的心理期望差异
企业需求大部分集中于民营中小企业,因薪金较少,管理不规范,造成毕业生不愿意到基层就业,使得大部分岗位浪费;三资企业由于薪金优于中小民营企业,管理规范、个人发展空间大等,得到了大部分毕业生的青睐,但是工作时间长压力大,学生吃苦耐力差,造成工作不稳定;老国营单位由于企业制度改革后薪金标准提高,管理规范,工作压力小,成为了毕业生的新宠,但也因为筛选严格,条件苛刻,录取率低,使得部分岗位让毕业生望而生畏。值得注意的是,频繁离职并不利于毕业生以后的职业发展,要改变这一现状,须政府、企业、学校、家庭、毕业生共同努力,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使得毕业生成为主动就业、自食其力的社会成员。
对我校2010-2012届毕业生频繁换工作原因的调查情况是:27%的毕业生换工作是争取晋升机会,20%毕业生为获得更高的收入,11%的毕业生是要发挥自己的特长,10%的毕业生是要满足自身爱好, 9%的毕业生认为现在的工作难以适应,还有其它一些原因,比如单位关系难处、交通不便、家庭因素等。
六、就业工作的解决方案与策略
(一)从社会环境看
政府部门可以加大政策上的优惠力度,提供更好的实践就业环境;提高高校学生预征和应征入伍的比例,让大批有志大学生为国防现代化出力;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大学生创业可以享受国家和政府在贷款、减轻税负等方面的优惠;地方政府还可以适当地为愿意提供学生实践安排的单位给予奖励和补贴,建立校外见习实习基地,安排应届毕业生及非应届毕业生到本地的一些企业参加社会实践,从社会的大环境上给予大学生创造实践机会。政府可以联合用人单位和高校,开展多种形式的人才交流会和招聘会,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
(二)从学校教育制度看
一方面,学校要正确确定高等职业教育思想和办学定位的思路,在专业结构上要以基础学科专业为依托,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课程建设为核心,注重专业结构调整和品牌专业建设。创新适合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新模式。学校还应加强对专业设置、教学环节、实践环节的改革力度,把更多的专业建设成为本校的特色专业、拳头专业,使得专业设置更贴近社会和市场的需求。
另一方面,学校要加强就业指导,加大力度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让每位学生从进校开始就能接受职业生涯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专业前景教育,根据自身条件和志向制定出自己的人生规划,并由就业指导教师在不同阶段给予指导。完善就业服务体系,面对专业化日益加强的劳动力市场,高校也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使自己的就业服务体系向专业化发展。
(三)从学生自身看
当今社会实力决定一切,学生在校期间要加强专业的学习,掌握过硬的专业知识,积极参加技能培训,积极和学校的就业部门沟通,随时关注学校的就业网站和其他渠道的就业信息,积极参加教育部、市教委、当地的人才交流会,网上招聘周等活动。转变自身的就业观念,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健康观念。
(四)从用人单位看
一方面用人单位要与学校加强互动交流,借鉴大学生见习制度的思路,为在校大学生提供教学实习和顶岗实习的机会,成为学校的实习基地,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也有助于企业考察人才。学校根据企业和市场需求,利用现有的资源,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校企合作模式,实现 “冠名班” 和“订单式”培养,为学校和企业的双赢作出努力。另一方面,用人单位要进一步转变思想,牢固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参考文献:
[1]周济.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办让人民满意的高等职业教育[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2]张尧学.坚持就业导向,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