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拟养心活血汤辅助治疗气虚血瘀型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2014-09-17陈金秋邰长利

中国医学创新 2014年35期
关键词:养心稳定型心绞痛

陈金秋 邰长利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由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表面血栓形成以及远端血管栓塞所引发的一种严重的、具有潜在危险性的临床内科急症。常规西医内科治疗是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的重要措施,但常可能出现患者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近年来,在西药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中药辨证论治治疗不稳定心绞痛取得了较好的疗效[1]现对本院采用自拟养心活血汤辅助治疗气虚血瘀型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分析探讨,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12月本院收治的80例气虚血瘀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签订知情同意书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已通过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制定的《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中关于不稳定型心绞痛以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关于气虚血瘀型胸痹心痛的诊断标准[2-4]。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47~73岁,平均(59.7±12.4)岁;心绞痛分级:Ⅱ级8例,Ⅲ级19例,Ⅳ级13例;初发型心绞痛13例,进行型心绞痛19例,心肌梗死后心绞痛8例;合并高血压者18例,合并高血脂者26例,合并糖尿病者11例。对照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48~71岁,平均(59.4±11.2)岁;心绞痛分级:Ⅱ级9例,Ⅲ级20例,Ⅳ级11例;初发型心绞痛14例,进行型心绞痛19例,心肌梗死后心绞痛7例;合并高血压者16例,合并高血脂者23例,合并糖尿病者1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心绞痛程度、合并症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按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指南进行常规治疗,包括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75 mg/次,1次/d,口服;低分子肝素钠5000 U/次,1次/d,皮下注射;倍他乐克25 mg/次,2次/d,口服;同时针对患者的合并症给予控制血压、降脂、控制血糖等对症治疗。在心绞痛发作时,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片0.5 mg,若仍难以控制,给予5%葡萄糖注射液加硝酸甘油注射液5 mg,1次/d,静脉滴注。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辅以自拟养心活血汤治疗,其组方为:太子参20 g,黄芪30 g,桂枝10 g,丹参15 g,川芎20 g,麦门冬20 g,当归15 g,玄参30 g,甘草20 g,每天1剂,水煎200 mL,早晚分两次口服。均以2周为1个疗程,治疗两个疗程后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价,同时在治疗过程中每周记录1次心绞痛发作次数及每次发作持续时间,并于治疗前后对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检测和记录。

1.3 评价标准

1.3.1 心绞痛症状疗效评价 显效:心绞痛症状消失或发作次数减少80%以上,心电图恢复正常或大致正常,基本不用硝酸甘油或24 h动态心电检查无缺血改变;有效:心绞痛症状减轻,心电图得到有效改善,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50%~80%,硝酸甘油用量减少原剂量的50%以上或24 h动态心电检查缺血发作次数减少50%以上;无效:达不到显效、有效相关指标者均视为无效[2]。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3.2 血液流变学指标正常参考值 应用MVIS-2035全自动血液流变分析仪对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检测,全血高切黏度正常参考值为4.52~6.63 mPa/s,全血低切黏度正常参考值为8.78~12.94 mPa/s,血浆黏度正常参考值为1.37~1.84 mPa/s,红细胞聚集指数正常参考值为5.19~8.57,红细胞压积正常参考值为37~50 L/L。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比较采用 字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心绞痛症状疗效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两个疗程的治疗,观察组显效21例,有效16例,无效3例,显效率为52.5%,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显效13例,有效20例,无效7例,显效率为52.5%,总有效率为82.5%。观察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心绞痛发作频率及持续时间 治疗后观察组心绞痛发作频率和心绞痛发作持续时间分别为(2.7±1.2)次/周和(2.9±1.8)min/次,对照组分别为(4.3±2.1)次/周和(4.6±2.7)min/次,治疗后观察组心绞痛发作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持续时间也明显短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 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治疗后各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s)

*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时间 全血高切黏度(mPa/s) 全血低切黏度(mPa/s) 血浆黏度(mPa/s) 红细胞聚集指数 红细胞压积(L/L)观察组(n=40) 治疗前 7.86±1.13 13.26±1.33 1.89±0.32 9.62±2.31 56.35±1.47治疗后 6.42±0.37*△ 10.59±1.68*△ 1.61±0.24*△ 8.36±2.17*△ 43.21±0.84*△对照组(n=40) 治疗前 7.82±1.04 13.17±1.38 1.87±0.34 9.57±2.38 55.93±1.52治疗后 6.91±0.46* 11.73±1.84* 1.76±0.27* 8.94±2.41* 48.36±1.03*

2.4 不良反应 治疗过程中,所有患者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3 讨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一种临床综合征[5],具有进行性恶化的趋势,极易转变为心肌梗死,甚至猝死。其发病机制主要与血管内皮损伤、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血小板活化以及继发血栓形成、血管痉挛等有关[6]。药物治疗是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的基础,其主要目的是促使粥样硬化斑块稳定、缓解缺血症状以及防止血栓的形成。临床上常规给予抗血小板、抗凝,改善内皮功能,抗氧化等治疗常无法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因此寻找一种更为有效的保护血管内皮和抑制血小板活化的药物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不稳定型心绞痛属中医“胸痹心痛”的范畴,多为本虚标实,以气虚血瘀型最为常见,心气亏虚为其本,心血瘀阻为其标。心脉痹阻是造成冠心病心绞痛的直接原因,而气虚不足、气血运行失常则是导致该病的根本原因。瘀血是在心气亏虚的基础上逐渐演变而来,而瘀血又作为病理产物进一步阻滞气机,影响气血津液的代谢,造成心气亏虚加重,而导致心绞痛不断发展及并发症的产生。自拟养心活血汤方以益气治本,化瘀以治标,诸药合用益心气,补心阳,养心阴,活血化瘀,养血止痛,通补兼施,标本兼治,共奏益气养心活血之功。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太子参中的多糖提取物具有增强人体免疫力,降低人体脾虚发生率的作用,同时其所含的水提物还具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7]。黄芪具有扩张血管,尤其是扩张冠状动脉的作用,能有效减轻心肌缺血,而且还具有控制血压,降低血液黏稠度以及改善异常血液流变学指标等作用;还可通过增加心肌细胞内cAMP以及Ca2+的含量而起到增强冠心病患者左心收缩力,增加心排血量,改善心功能的作用[8];同时还可增强机体抗缺氧能力,对心肌细胞起到保护作用[9]。桂枝具有扩血管、抗氧化及降血脂等作用[10]。甘草有解痉止痛,强心和保护心肌细胞作用[11]。丹参具有扩血管、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提高心肌耐缺氧能力、增强心肌收缩力的作用,同时还可通过降低血小板活化而起到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12]。麦门冬可改善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脏泵功能[13]。川芎、当归中的阿魏酸具有抗氧化、降低胆固醇以及抑制血小板功能的作用[14-15]。诸药合用不仅能有效改善心绞痛症状,还具有扩张血管、改善心功能的作用,而且对于改善机体血液流变学指标、降低胆固醇及抗动脉粥样硬化也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中,对气虚血瘀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辅以自拟养心活血汤治疗,不仅在心绞痛症状方面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而且治疗后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程度也明显优于对照组,同时并未增加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

[1]姜镜清.冠心病心绞痛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J].江西中医药,2011,42(3):76-78.

[2]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0,28(6):409-412.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41.

[4]王永安,薛一涛.中医药治疗冠心病[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230.

[5]赵姣娥,王希柱.动态心电图及心率变异性监测对不稳定型心绞痛一过性心肌缺血的转归及临床意义[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1,3(2):218-219.

[6]王永利,徐丁洁.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机制及治疗简述[J].中国医药指南,2010,8(32):33-34.

[7]黎明.太子参的药理研究及临床应用[J].亚太传统医药,2010,6(6):35-36.

[8]张晓丹,佟欣,刘琳,等.党参、黄芪对实验性心肌缺血大鼠心电图影响的比较[J].中草药,2003,34(11):1018-1020.

[9]李树英.黄芪益气作用机理探讨[J].新中医,1987,10(11):51.

[10]刘萍,张丽萍.桂枝化学成分及心血管药理作用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2,39(10):1926-1927.

[11]张明发,沈雅琴.甘草酸类和甘草黄酮类化合物对心脏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J].现代药物与临床,2012,27(4):429-434.

[12]祝国光,罗瑞芝,郭治昕.复方丹参滴丸抗血小板活化及聚集性研究进展[J].中国心血管杂志,2007,12(2):149-151.

[13]于学康.麦冬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天津药学,2012,24(4):69-70.

[14]舒冰,周重建,马迎辉,等.中药川芎中有效成分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6,22(9):1043-1047.

[15]谢玲,杨凌红,李晓惠.当归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医药研究,2000,16(6):56-58.

猜你喜欢

养心稳定型心绞痛
养生与养心
夏至重养心
夏至养心喝“三茶”
修身首先在『养心』
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6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56例
益气养阴法治疗稳定型心绞痛3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35例
自拟方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4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