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目标定位及对策
2014-09-17吴钦缘黄建忠谢若晖张颖
吴钦缘 黄建忠 谢若晖 张颖
摘 要:生物医药是我国“十二五”确立的重大战略产业,也是福建省重点培育发展的新兴战略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需要官、产、学、研多方面的政策支持和资源的有效整合,才能健康、有序发展。为了更好地促进福建省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提出了福建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目标和对策。
关键词:生物制药;产业规模;海洋;化学药物
中图分类号:F407.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35(2014)14-0110-02
1 发展现状
近五年来,福建省生物医药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初步形成了以生物制药和医疗器械为代表的产业门类的医药企业110多家,亿元以上企业近30家。从总产值上看,2013年生物与新医药产业产值达到316亿元,其中生物制药行业的产值跃升到168亿元,占总产值的53.1%,与2012年相比增长了16.8%.同时,以福州、厦门等产业集聚地为代表的现代中药、化学药等产业也逐步兴起,基因工程药物和新型疫苗与诊断试剂等国内外热门产业技术的研发和产品升级换代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成为基因工程蛋白质药物、疾病诊断试剂、抗艾滋病和抗乙肝病毒药物、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原料药的创新源头。
福建省地处台湾海峡西岸,与台湾隔海相望,科技交流日益广泛;公路、铁路网发达,一根扁担分别挑着长三角洲和珠三角洲,有明显的区域地理优势。利用优越的地理优势和发达的交通网络,发展生物和新医药产业可谓天时、地利、人和,为推动福建省生物和新医药产业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但从现状上看,福建省生物与新医药产业发展并不乐观:产业规模与国内大型规模企业相比仍然较小,抗风险能力小;福建省工业基础薄弱,人才外流现象极为严重,更缺乏国家级大项目的投入与支撑;中央在闽的科研单位较少,科技创新与技术创新能力相对不足,引进新药的能力和仿制药的研制能力相对较弱,制约了产业的发展。
2 产业定位
依托优势产品优化产业结构。发挥传统优势,依托优势产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和新医药新品种,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与技术升级换代,推广和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加快产业化进程。
2.1 医药创新产业
2.1.1 基因工程和酶工程药物
现代生物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对推动以基因工程与酶工程为代表的生物药物研发具有重要意义。加快代表性技术在生物医药上的应用,形成组蛋白药物等生物技术药物产业链,开发新品种和新剂型,完善相关配套制备技术。大力开发与民生关系密切,且兼具预防、诊断重大传染病功能的试剂和高效、安全的疫苗,推动治疗福建沿海易发病、常见病的临床试验和产业化进程。
2.1.2 再创新的化学药物
长期以来,化学类合成药以欧美制造为主,专利保护几乎全面覆盖,专利比占到98%以上。随着时间推移,专利逐渐失效,大量的失效专利为我们走仿制与创新相结合的再创新研发道路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期间要重点关注心脑血管和抗乙肝病毒失效专利、抗艾滋病和抗肿瘤临近失效专利等,仿制的目的在于在创新,创新的目的在于研发新药。在注重仿制与创新的同时,还要加强对传统原料药和普药的开发与技术提升,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增强市场竞争力,提升传统企业的创新能力,保障自我研发的持续发展。
2.1.3 天然药物和中药
天然药物和重要成分复杂,需要引进新技术研究协同作用的机制与机理,加快提取、分离、纯化、合成技术的研发,加强闽、台中药和天然药物行业的交流与合作,加快中药的剂型改造和二次创新;重点推进雷公藤甲素、多烯紫杉醇产业化;要优先发展用于发病率高的肿瘤治疗药物和副作用小的中老年性疾病中药。
2.1.4 医疗器械智能化程度
现代医学的发展得益于智能化程度高的医疗器械的突破,提高治疗效果首先要提高诊断仪器精度,要重点发展快捷、灵敏、数字化的临床检验、分析和可视化的仪器设备,实时跟踪的影像设备,实现仪器设备便捷化、微型化、快速化、智能化。发展生物相容性好的内固定材料、人造导管、人工关节等人体医学替代材料。
2.1.5 海洋药物的开发
福建地处我国东南沿海,海岸线长,发展陆地经济的同时要注重发展海洋经济,尤其要重点发展海洋活性物质含量高的海洋生物毒素,注重采用新的分离纯化技术,瞄准国家一类新药,形成研究、开发和产业化一条链;要加强海洋产品加工业中废弃物的利用和开发,增加其附加值,提升海洋资源的综合利用能力。
2.2 生物产业
2.2.1 生物制造
生物制造中酶催化技术代替高耗能化学催化是生物药物发展趋势。加快新型酶制剂的开发应用,把传统化学制造过程改造成绿色环保的生物炼制过程,降低药品制造业的能耗和污染水平,推进化学制造产业技术升级生物炼制技术。针对引进的工业催化极端酶应积极开展酶定向改造技术。
2.2.2 可再生生物基材料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的生产方式离不开基于石油、煤炭、天然气等矿石能源加工后的化工材料的蓬勃发展。然而,随着矿石能源的不断消耗和无节制开采,现有的化工原料也将面临短缺,人类急需开发一系列与环境友好且可再生的材料来支撑未来的工业发展。光合作用合成的生物质(Biomass)是地球上唯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采用工业发酵技术制备生物基单体化工原料和生物基绿色化学品,比如丙烯酰胺、乳酸单体、1,4-丁二醇、1,3-丙二醇、长链二元酸、糠醛等,可替代化学原料,减少对石化类不可再生的矿物资源的依赖。
福建省生物资源丰富、品种繁多,研发生物质新材料具有相当有利的条件。因此,应该优先研发竹木基材复合改性材料和其衍生生物产品、天然高分子功能材料,比如甲壳素、植物单宁,努力实现高值化与高质化的利用。
2.2.3 生物质能源
生物质能源主要包括生物质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生物氢能和沼气。而富含高糖的生物质原料供应储备十分重要。因此,积极培育一批不涉及粮食、生长迅速、产量高、含油量高并适合于恶劣环境种植的新植物品种很重要。福建省已经建立了多个山茶、小桐子、光皮树等具有示范性的种植园区,积极创造种植条件、扩大种植范围;应出台相应政策,支持企业在境外承包低价的种植地和加工生产基地,保障国内生态环境的安全,变生产大国为单纯的消费大国。在原有的研究基础上,瞄准市场的需求,以产、学合作的方式,瞄准纤维素转化至生物乙醇、富油微藻制备生物柴油开展攻坚与攻关,力求短期内有重大突破;开展政、产、学、研的合作,通过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主动服务省内生物能源产业,扩大自身的影响力。
2.2.4 海洋生物产业
海洋资源中蕴含大量高值化的资源,现代生物技术对生产新型高附加值海洋功能性食品和海洋生物化妆品具有重要的作用,可有效提高产值和综合开发的力度;海洋名优水产养殖要依靠现有的生物技术建立示范基地,培殖新品种;在海洋养殖中,新型、安全的饲料尤为重要,加快安全、高效的鱼类饲料,鱼病药物和免疫制剂的研发,有利于促进海水养殖业健康发展。
3 实现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目标的对策
3.1 企业间和企业与政府的合作
鼓励企业通过相互联合、相互参股、适当控股、依照自身能力兼并等多种形式实施战略性并购重组,做强、做大,迅速扩张规模,形成竞争优势明显的大企业。注意发挥闽籍科学家的影响力,采取一人一策、一事一议的方式,制订个案,进行“高位嫁接”,有效吸引国际大型生物与新医药企业来福建投资。省级主管部门之间要形成联动,建设公共服务平台;支持筹建“海西新药创制中心”,达到聚成果、引人才,推动一批具有示范性的生物与新医药产品的产业化骨干企业发展,成为科研体制改革的试验区、人才引进的特殊区、研发项目的集中区、校企联合的样板区、成果转化的集散区。
3.2 组织形式的再创新
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现代制造业研发和产业化的新型组织体,在“自主—集成—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鼓励再创新,寻求产业核心技术的攻关和关键技术的突破点;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研究平台,例如校企联合工程(重点)实验室、校企联合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进一步提升产业工程化与系统集成能力。发挥“6·18”实体展会和虚拟平台的作用,进行项目对接和成果转化,接受最新成果和境外技术。
3.3 优化产业布局
在福州地区和厦门地区,尤其是厦门海沧生物医药集中区是福建省重要的医药产业研发基地,要充分发挥其产业基础和优势,以基因工程药物为重点,以专业孵化器为支撑,科学规划,推动福州、厦门生物和新医药产业基地的发展与建设,形成带动与示范作用。三明、永春市要以生物医药为重点,扶持骨干企业,规划高起点的生物医药产业园区,以辐射闽西北。柘荣道地中药材具有悠久的种植历史,要支持柘荣“闽东药城”的建设,借助道地中药材规模化、标准化和规范化的种植基地发展福建东部生物医药产业。
3.4 实现技术转移和对接
福建和台湾隔海相望,具有相似的地理特点,在中药和天然药物以及海洋药物等领域,应加强与台湾研究机构、同业协会的合作,以交流研讨、项目对接等形式建立优势互补、互利的双赢模式,搭建闽、台产业对接交流平台,疏通两岸中药材原材料和中间体的贸易通道,争取建设海峡医药现代物流中心,并有效辐射海内外。
3.5 集聚产业人才和提升研发能力
建立“海西人才高地”是福建省10年前提出的人才引进概念,通过人才高地的建设,引进高层次人才,并制订相关的人才引进政策,且进一步的落实;按照产业发展要求,大力引进产业领军人才,组建科研攻关团队,引进高级管理人才,吸收国际上成熟的管理方法。以“订单式”人才培养方式,鼓励境内与境外的企业与科研院校合作,制订人才服从社会需要的培养方案,开展职业技术培训,建立培养新机制,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3.6 拓展国际市场
想要拓展国际市场,必须要对产品进行国际(境外)注册和经过美国FDA、CEP、欧盟CE等国际认证,需要政府制订有关政策予以大力支持。对大众医药市场占有率高的产品,要优先考虑进入医疗保险用药范畴和优先列入政府采购目录。
参考文献
[1]丁卫平.江苏新产业发展现状调研[J].统计科学与实践,2011(1).
[2]薛新东.我国医药产业融资模式、问题与对策——基于全国57家医药上市企业的分析[J].中国医药技术与管理,2008(8).
[3]张擎.美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发展特点及启示[J].中国高新区,2011(4).
[4]徐佩.安徽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价值工程,2014(4).
[5]2012年国内主要省市生物制药行业经济效益分析[EB/OL].[2013-03-29].http://www.askci.com/reports/201204/05173013154771.shtml.
[6]汤莉娜.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模式与创新策略分析[J].医学与社会,2014,27(1).
[7]许和木.福建省医药产业发展若干问题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7).
[8]徐克祥.福建高校生物与新医药类专业设置调查[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0(08).
[9]福建生物与新医药产业拟2012年实现工业总产值500亿[EB/OL].[2014-06-22].http://news.51ey.com/html/newsmx /1270866372945.shtml.
〔编辑:张思楠〕
Abstract: Biomedical is a major strategic industry of China “five” established, Fujian Province also focus on fostering the development of emerging strategic industries. The development of bio-pharmaceutical industry needs government, industry, academia, the effective integration of a wide range of policy research support and resources to the healthy and orderly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better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bio-pharmaceutical industry in Fujian Province, the proposed targets and countermeasures biomedical industry in Fujian Province.
Key words: bio-pharmaceutical; industrial scale; ocean; chemical dru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