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正视非主流不良认知信息的泛化传播

2014-09-17向汉品

中国地市报人 2014年7期
关键词:非主流网民现象

□向汉品

(团结报社,湖南 吉首 416000)

正视非主流不良认知信息的泛化传播

□向汉品

(团结报社,湖南 吉首 416000)

时下,在电脑、电视、手机等多种网络终端不断融合的互联网络中,出现了一个比较突出的网络现象,即对非主流社会现象存在的不良认知信息正进行泛化传播,很多网络主体习惯性地对社会中出现的一些偶然事件进行非理性泛化解读传播。这种非主流不良认知信息的泛化传播,扰乱了人们的正确视听,混淆了人们的正常思维,对社会的健康发展产生了极大的消极作用。

迅猛发展的网络,为泛化传播提供了技术条件

在网络全面渗透人们生产生活的环境下,信息传播过程呈现出全新的特点。信息量呈井喷态势,变得十分庞大,信息杂乱无章,真假莫辨;信息传播者变得更多、更杂;信息传播媒介打破了传统定义,随着网络全面渗透,已进入“全媒体”时代;网络高度融入人们日常生活的条件下,信息接受者也变得更多;信息传播速度更快、传播效率更高、交互性更强。

网络从一个方面来看,仿佛把千千万万的人聚在一室之内,就像一间坐满茶客的超级大茶馆,任何人都可以在里面高谈阔论,其间有发布信息的人,有发表言论的人,有思想争论的人,有附和者赞同者,也有看客。这些人,必将都会受到信息传播的影响。

不良认知信息的泛化传播较为普遍,侵蚀着主流认知

在当下网络上,不良认知信息的泛化传播现象较为普遍。一个典型的案例:当前,很多媒体及网上言论对那些在我国有比较突出的现象,标上“中国式”标签,如“中国式过马路”,调侃批评的就是国人闯红灯的现象。客观地看,这些不良行为,只存在于一部分人中,也并非只有我国特有的现象,不宜以偏概全,笼统地戴上“中国式”帽子,如任其泛化,其造成的认知“假象”无疑会导致对中国现状的不客观认识。

由于所涉负面新闻的影响,对一些职业如校长、教师、医生、记者、城管等或多或少地打上了负面标签,想到校长,就是“开房”,说到教师,就是“性侵”,谈到城管,就是“凶狠”……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一起或几起这样的现象,只能算是偶发现象,以偶发的不良现象嘲弄一个群体,不应成为网络主导风向。

社会治安问题方面,某地出现一起恶性治安案件,网民联想以前发生的治安案件,加上一些非理性言论推波助澜,就在潜意识中形成“全国乱成一锅粥”假认知。又比如贪污腐败问题,以“一叶障目”的短缺认知方式,以一及万,以偏概全,形成“十个官员九个贪”的假认识,其中,亦有对腐败概念的泛化滥用,把许多不属于腐败范畴的社会不良现象当作腐败来看待,歪曲了整个社会的本来面目。

一些人对于不良社会现象,习惯于追因究本,以一语定论,非理性地把很多问题上升为制度层面的问题。这种草率的认识,渗透到了网络方方面面,影响着广大的人群,其中不乏诸多的跟风者推波助澜,在潜移默化中,固化网络人群的不良认知。

网络关注焦点有很多,比如社会治安问题、贪污腐败问题、干部作风问题、公平公正问题、收入分配问题。网络在关注社会问题时,其表现方式主要是“贴标签”、“戴帽子”、“挖根子”等,把某些不良现象扩展为整个群体现象,把局部问题延展为全局问题,把偶发的事件归结到制度层面的问题。网民的关注及表达肯定有其根缘,这些方面肯定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问题,然而客观地看,作为一个拥有10多亿人的大国,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一些问题,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但是,我们要认清主流是好的,要客观地认清当前中国的实际。

值得警醒的是,不良认知信息的泛化传播现象十分普遍。这些不良认知信息,在网上非理性地扩散和蔓延,甚至很多时候主导了舆论风向,侵蚀着全社会的主流认知。很多人迷信网络,认为网络能够正确反映主流民情民意。如果不良认知信息非理性泛化传播的问题得不到解决,网络是不可能真实地反映主流民情民意的。

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在全面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做宣传思想工作,一项重要任务是引导人们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其中“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一是要正确认识中国当下所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道路;二是要正确认识中国在改革开放发展进程中发生的一些事件,不能过于联想解读,所谓“过犹不及”,就是这个意思;三是要保持独立思想,不能受西方思想侵蚀,纯粹以西方标准来看待中国当前的事情。这段话的其中一点要义,就是要清楚地认识到当前社会主流是好的,不能让非主流的不良认知信息非理性泛化传播,冲击全社会主流认知。

非主流信息言论泛化之因及其解决之道

从信息传播各个环节来分析:一是我们的社会确实存在一些问题,这为不良信息产生提供了一定土壤。二是当下的传播变得更多、更快、更广,为不良认识信息泛化传播提供最先进技术条件。三是一些网络大媒社会责任感不强,逢迎一些受众的低级趣味,逢迎一些受众的不健康阅读需求,树立起负面的网络舆论风向标。为提高网友关注度、提高点击率,很多网站新闻首页上,暴力、色情等重口味、强刺激的新闻所占比例相当高。四是信息发布者及跟帖者的搏上位、从众等心理作祟,加之本身认知水平有限,对不良认知信息泛化传播起到推动作用。五是网络监控不健全,在不良认知信息的泛化传播中,没有取得良好监控实效。

解决非主流不良认知信息的泛化传播,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努力:

一是加强信息传播源的管理及建设,多宣传正能量,减少负能量。加强网络制度建设,用制度的刚性减少网络中诬告、诽谤、造谣等现象;加强网站新闻发布管理,把好首页新闻发布、社区论坛等关口,减少不良信息所占比例;引导网民信息发布,规范个人博客、微博、微信等信息发布平台的管理;开拓舆论引导的主阵地,以主流的声音、权威的言论正面引导网民的讨论。

二是加强网络道德建设,提高网络责任意识。提高网站等信息发布大平台的道德水平,加强行业自律,强化社会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加强网络从业人员的道德建设,培养理性的网络信息传播者和信息把关人;加强网民的道德建设,在尊重网民权利的基础上,引导网民自觉规范其信息发布,以理性思维代替“情绪表达”。

三是加强网络立法建设,提高网络法律意识。加强规范网络行为的相关立法工作,让网络行为有法可依,对不良网络行为提供明确的执法依据;网民是网络的主体,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必须对网民进行法律法规教育,切实提高广大网民的法律法规意识,让网络行为回归到法律界定的范围中来。

(本栏编辑:尚志鹏)

猜你喜欢

非主流网民现象
它们离“现象级”有多远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网民心理与风险沟通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猜谜语
奇异现象传真
学生追逐非主流文化好吗?
有感“网民节”
2.9亿
照片视频 我就要“非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