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可移动式救生舱在煤矿应急救援中的应用

2014-09-17阮娟娟

科技与创新 2014年14期
关键词:应急救援煤矿

摘 要:介绍了可移动式救生舱的结构特点,阐述了救生舱在煤矿井下的布置原则和在应急救援过程中,避险人员使用救生舱时需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煤矿;可移动式救生舱;布置原则;应急救援

中图分类号:TD7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35(2014)14-0026-02

“矿用可移动式救生舱”项目作为国家“十一五”重大科技支撑计划“遇险人员快速救护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项目的子项目之一,研究、解决矿山企业在面对重大灾害时采用的一系列应急救援关键技术是其科研主旨。这一研究为矿工在灾变环境下提供保障齐全、稳定、可靠的维生空间,把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为我国的煤炭生产安全提供技术保障。

1 救生舱特点

可移动式救生舱是为在井下发生瓦斯煤尘爆炸、冒顶、塌方、煤与瓦斯突出等灾变事故后无法及时撤退的人员提供一个安全的密闭空间而设计的,其外形如图1所示。目前研制的救生舱主要由密闭舱、环境监测和通讯系统、生命保障系统三大部分构成。

密闭舱是救生舱的主体防护结构。根据矿井巷道结构复杂的特点,考虑到对各种巷道条件的适应性,密闭舱多采用分段组合式结构,分为过渡舱、生存舱和设备舱。舱体通常由钢、合金等坚固材料制成,舱体内壁敷设保温材料,舱门为两道防护密闭门结构,两道门之间为过渡舱,内应设有气幕喷淋装置,用于阻挡外界有害气体进入生存舱。在舱壁的相应位置应设有内外联通孔,并应具有良好的密封性,以此作为通讯线路、舱外环境监测、压风、泄压的通道。

救生舱内应有环境监测和通讯设施。环境监测主要采用带有煤安标志的本安防爆型测定器监测环境参数,一方面,监测舱内环境参数,提醒舱内人员根据不同情况作出相应决策;另一方面,在一定区域设置舱外环境参数监测装置,以便舱内人员实时了解外部环境。当外部环境安全时,利用舱内通讯设施与外部救援人员取得联系,并配合救援。

救生舱内应具备必要的生命保障系统,主要包括供氧、温湿度调节、空气处理、食品和水等。供氧主要采用井下压风和舱内瓶装压缩氧两种供氧方式为舱内人员提供可靠的氧气供应;温湿度调节主要是根据空调原理对舱内进行降温和除湿,为舱内人员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空气处理主要是利用相应的介质去除人员呼吸代谢产生的CO2气体和微量的CO气体;同时,舱内应配备一定量的食品和饮用水,保证舱内人员的基本能量供给。

2 救生舱在井下布置的原则

由煤矿灾害事故的特点和人员的分布情况可知,可移动式救生舱应布置在采煤工作面和掘进工作面内,为工作人员提供避难场所。根据国外的经验和相关数据可知,矿工距离避难空间的最大距离不能超过1 000 m,这个距离是自救器正常使用50%时间段内人员正常行走的经验数值。因此,不同区域的避险人员应该在自救器的正常使用时间范围内就近进入避难空间。救生舱的数量取决于所部属区域内的作业人数。救生舱的总容量必须能够容纳该区域所有的作业人员,并且应留有一定的安全系数。

3 可移动式救生舱在应急救援中的应用

救生舱一般情况下处于待用状态,平时应对所有可能使用救生舱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确保在矿难发生后进入救生舱的人员可以正确使用舱内相关设备。同时,应做好救生舱舱体和舱内相关设备的检修工作,确保事故发生后救生舱能够立即投入使用,为避险人员提供安全、可靠的避难空间。

当事故发生后,遇险人员应优先考虑升井,在不具备升井条件时,沿避灾路线就近进入避难空间。

避险人员到达救生舱后,应迅速打开舱门,如果舱门被堵无法打开时,可打开舱尾的应急救援门进入救生舱,随后立即关闭舱门。

进入救生舱后,避险人员不可立即摘下自救器,应首先打开舱内的监测仪表监测舱内环境参数,同时打开压风管路向舱内提供空气。如果井下压风管路被破坏,应立即打开舱内瓶装压缩氧气进行供氧。当舱内仪表显示气体浓度正常后,避险人员才可以摘下自救器。

舱内人员应按培训要求正确使用舱内设备,通过舱内通讯设备积极与井上取得联系,引导救援。在舱内时,舱内人员应保持静坐状态,减少身体消耗,降低水分和热量失散。

4 结束语

可移动式救生舱的成功研制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煤矿应急救援系统,使煤矿安全生产得到了保障。但是,矿方应高度重视可移动式救生舱的日常维护工作,确保在发生煤矿事故时救生舱可以正常发挥功用。

参考文献

[1]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暂行规定[N].中国煤炭报, 2011-02-16.

[2]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煤矿安全规程[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阮娟娟(1985—),女,山西太原人,硕士研究生,助理工程师,毕业于太原理工大学,现主要从事机电一体化工作。

〔编辑:白洁〕

Abstract: The structur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movable refuge chambers are introduced, the layout principles of refuge chambers in the coal mine and In case of emergency rescue the problems that the hedge personnel using refuge chamber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are expatiated.

Key words: coal mine; the removable refuge chamber; layout principle; emergency rescue

摘 要:介绍了可移动式救生舱的结构特点,阐述了救生舱在煤矿井下的布置原则和在应急救援过程中,避险人员使用救生舱时需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煤矿;可移动式救生舱;布置原则;应急救援

中图分类号:TD7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35(2014)14-0026-02

“矿用可移动式救生舱”项目作为国家“十一五”重大科技支撑计划“遇险人员快速救护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项目的子项目之一,研究、解决矿山企业在面对重大灾害时采用的一系列应急救援关键技术是其科研主旨。这一研究为矿工在灾变环境下提供保障齐全、稳定、可靠的维生空间,把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为我国的煤炭生产安全提供技术保障。

1 救生舱特点

可移动式救生舱是为在井下发生瓦斯煤尘爆炸、冒顶、塌方、煤与瓦斯突出等灾变事故后无法及时撤退的人员提供一个安全的密闭空间而设计的,其外形如图1所示。目前研制的救生舱主要由密闭舱、环境监测和通讯系统、生命保障系统三大部分构成。

密闭舱是救生舱的主体防护结构。根据矿井巷道结构复杂的特点,考虑到对各种巷道条件的适应性,密闭舱多采用分段组合式结构,分为过渡舱、生存舱和设备舱。舱体通常由钢、合金等坚固材料制成,舱体内壁敷设保温材料,舱门为两道防护密闭门结构,两道门之间为过渡舱,内应设有气幕喷淋装置,用于阻挡外界有害气体进入生存舱。在舱壁的相应位置应设有内外联通孔,并应具有良好的密封性,以此作为通讯线路、舱外环境监测、压风、泄压的通道。

救生舱内应有环境监测和通讯设施。环境监测主要采用带有煤安标志的本安防爆型测定器监测环境参数,一方面,监测舱内环境参数,提醒舱内人员根据不同情况作出相应决策;另一方面,在一定区域设置舱外环境参数监测装置,以便舱内人员实时了解外部环境。当外部环境安全时,利用舱内通讯设施与外部救援人员取得联系,并配合救援。

救生舱内应具备必要的生命保障系统,主要包括供氧、温湿度调节、空气处理、食品和水等。供氧主要采用井下压风和舱内瓶装压缩氧两种供氧方式为舱内人员提供可靠的氧气供应;温湿度调节主要是根据空调原理对舱内进行降温和除湿,为舱内人员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空气处理主要是利用相应的介质去除人员呼吸代谢产生的CO2气体和微量的CO气体;同时,舱内应配备一定量的食品和饮用水,保证舱内人员的基本能量供给。

2 救生舱在井下布置的原则

由煤矿灾害事故的特点和人员的分布情况可知,可移动式救生舱应布置在采煤工作面和掘进工作面内,为工作人员提供避难场所。根据国外的经验和相关数据可知,矿工距离避难空间的最大距离不能超过1 000 m,这个距离是自救器正常使用50%时间段内人员正常行走的经验数值。因此,不同区域的避险人员应该在自救器的正常使用时间范围内就近进入避难空间。救生舱的数量取决于所部属区域内的作业人数。救生舱的总容量必须能够容纳该区域所有的作业人员,并且应留有一定的安全系数。

3 可移动式救生舱在应急救援中的应用

救生舱一般情况下处于待用状态,平时应对所有可能使用救生舱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确保在矿难发生后进入救生舱的人员可以正确使用舱内相关设备。同时,应做好救生舱舱体和舱内相关设备的检修工作,确保事故发生后救生舱能够立即投入使用,为避险人员提供安全、可靠的避难空间。

当事故发生后,遇险人员应优先考虑升井,在不具备升井条件时,沿避灾路线就近进入避难空间。

避险人员到达救生舱后,应迅速打开舱门,如果舱门被堵无法打开时,可打开舱尾的应急救援门进入救生舱,随后立即关闭舱门。

进入救生舱后,避险人员不可立即摘下自救器,应首先打开舱内的监测仪表监测舱内环境参数,同时打开压风管路向舱内提供空气。如果井下压风管路被破坏,应立即打开舱内瓶装压缩氧气进行供氧。当舱内仪表显示气体浓度正常后,避险人员才可以摘下自救器。

舱内人员应按培训要求正确使用舱内设备,通过舱内通讯设备积极与井上取得联系,引导救援。在舱内时,舱内人员应保持静坐状态,减少身体消耗,降低水分和热量失散。

4 结束语

可移动式救生舱的成功研制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煤矿应急救援系统,使煤矿安全生产得到了保障。但是,矿方应高度重视可移动式救生舱的日常维护工作,确保在发生煤矿事故时救生舱可以正常发挥功用。

参考文献

[1]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暂行规定[N].中国煤炭报, 2011-02-16.

[2]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煤矿安全规程[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阮娟娟(1985—),女,山西太原人,硕士研究生,助理工程师,毕业于太原理工大学,现主要从事机电一体化工作。

〔编辑:白洁〕

Abstract: The structur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movable refuge chambers are introduced, the layout principles of refuge chambers in the coal mine and In case of emergency rescue the problems that the hedge personnel using refuge chamber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are expatiated.

Key words: coal mine; the removable refuge chamber; layout principle; emergency rescue

摘 要:介绍了可移动式救生舱的结构特点,阐述了救生舱在煤矿井下的布置原则和在应急救援过程中,避险人员使用救生舱时需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煤矿;可移动式救生舱;布置原则;应急救援

中图分类号:TD7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35(2014)14-0026-02

“矿用可移动式救生舱”项目作为国家“十一五”重大科技支撑计划“遇险人员快速救护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项目的子项目之一,研究、解决矿山企业在面对重大灾害时采用的一系列应急救援关键技术是其科研主旨。这一研究为矿工在灾变环境下提供保障齐全、稳定、可靠的维生空间,把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为我国的煤炭生产安全提供技术保障。

1 救生舱特点

可移动式救生舱是为在井下发生瓦斯煤尘爆炸、冒顶、塌方、煤与瓦斯突出等灾变事故后无法及时撤退的人员提供一个安全的密闭空间而设计的,其外形如图1所示。目前研制的救生舱主要由密闭舱、环境监测和通讯系统、生命保障系统三大部分构成。

密闭舱是救生舱的主体防护结构。根据矿井巷道结构复杂的特点,考虑到对各种巷道条件的适应性,密闭舱多采用分段组合式结构,分为过渡舱、生存舱和设备舱。舱体通常由钢、合金等坚固材料制成,舱体内壁敷设保温材料,舱门为两道防护密闭门结构,两道门之间为过渡舱,内应设有气幕喷淋装置,用于阻挡外界有害气体进入生存舱。在舱壁的相应位置应设有内外联通孔,并应具有良好的密封性,以此作为通讯线路、舱外环境监测、压风、泄压的通道。

救生舱内应有环境监测和通讯设施。环境监测主要采用带有煤安标志的本安防爆型测定器监测环境参数,一方面,监测舱内环境参数,提醒舱内人员根据不同情况作出相应决策;另一方面,在一定区域设置舱外环境参数监测装置,以便舱内人员实时了解外部环境。当外部环境安全时,利用舱内通讯设施与外部救援人员取得联系,并配合救援。

救生舱内应具备必要的生命保障系统,主要包括供氧、温湿度调节、空气处理、食品和水等。供氧主要采用井下压风和舱内瓶装压缩氧两种供氧方式为舱内人员提供可靠的氧气供应;温湿度调节主要是根据空调原理对舱内进行降温和除湿,为舱内人员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空气处理主要是利用相应的介质去除人员呼吸代谢产生的CO2气体和微量的CO气体;同时,舱内应配备一定量的食品和饮用水,保证舱内人员的基本能量供给。

2 救生舱在井下布置的原则

由煤矿灾害事故的特点和人员的分布情况可知,可移动式救生舱应布置在采煤工作面和掘进工作面内,为工作人员提供避难场所。根据国外的经验和相关数据可知,矿工距离避难空间的最大距离不能超过1 000 m,这个距离是自救器正常使用50%时间段内人员正常行走的经验数值。因此,不同区域的避险人员应该在自救器的正常使用时间范围内就近进入避难空间。救生舱的数量取决于所部属区域内的作业人数。救生舱的总容量必须能够容纳该区域所有的作业人员,并且应留有一定的安全系数。

3 可移动式救生舱在应急救援中的应用

救生舱一般情况下处于待用状态,平时应对所有可能使用救生舱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确保在矿难发生后进入救生舱的人员可以正确使用舱内相关设备。同时,应做好救生舱舱体和舱内相关设备的检修工作,确保事故发生后救生舱能够立即投入使用,为避险人员提供安全、可靠的避难空间。

当事故发生后,遇险人员应优先考虑升井,在不具备升井条件时,沿避灾路线就近进入避难空间。

避险人员到达救生舱后,应迅速打开舱门,如果舱门被堵无法打开时,可打开舱尾的应急救援门进入救生舱,随后立即关闭舱门。

进入救生舱后,避险人员不可立即摘下自救器,应首先打开舱内的监测仪表监测舱内环境参数,同时打开压风管路向舱内提供空气。如果井下压风管路被破坏,应立即打开舱内瓶装压缩氧气进行供氧。当舱内仪表显示气体浓度正常后,避险人员才可以摘下自救器。

舱内人员应按培训要求正确使用舱内设备,通过舱内通讯设备积极与井上取得联系,引导救援。在舱内时,舱内人员应保持静坐状态,减少身体消耗,降低水分和热量失散。

4 结束语

可移动式救生舱的成功研制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煤矿应急救援系统,使煤矿安全生产得到了保障。但是,矿方应高度重视可移动式救生舱的日常维护工作,确保在发生煤矿事故时救生舱可以正常发挥功用。

参考文献

[1]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暂行规定[N].中国煤炭报, 2011-02-16.

[2]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煤矿安全规程[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阮娟娟(1985—),女,山西太原人,硕士研究生,助理工程师,毕业于太原理工大学,现主要从事机电一体化工作。

〔编辑:白洁〕

Abstract: The structur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movable refuge chambers are introduced, the layout principles of refuge chambers in the coal mine and In case of emergency rescue the problems that the hedge personnel using refuge chamber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are expatiated.

Key words: coal mine; the removable refuge chamber; layout principle; emergency rescue

猜你喜欢

应急救援煤矿
煤矿党支部如何推进党风廉政建设
PLC技术在煤矿提升机控制系统的应用
全国煤矿书法展览作品选(三)
山西七处煤矿入选国家首批智能化示范建设煤矿名单
浅谈煤矿开采技术的发展及存在的问题
考虑灾民感知满意度的突发事件应急救援人员派遣模型
突发事件下应急救援最短路径问题的研究
武警院校应急救援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于提升武警部队应急救援行动中网络舆情应对能力的几点思考
英国深井煤矿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