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谊宾馆的西餐与历史
2014-09-17张越
张越
1954年-2014年,这是多么漫长的一段历史,这整整60年见证着伴随新中国一起成长的友谊宾馆的生命轨迹。
这座占地33.5公顷的园林式酒店就坐落在中关村南大街1号,毗邻中国的硅谷中关村。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友谊宾馆同中关村一起发生着生命的裂变,从历史走到今天,曾经由周恩来总理钦点的专门接待苏联专家的西郊招待所,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友人的接待中心;曾经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也已成为吸引世界精英人才的硅谷中关村。他们之间有着某种特别的血脉,用当今最热门的互联网思维理解就是从封闭走向开放。
说到友谊宾馆,大家都感觉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这座古朴优雅的建筑已经在这里屹立了60年之久。这60年间,有50多个国家、地区的近万名党政首脑、专家在此生活、居住。他们带来了来自欧洲、北美洲、南美洲、非洲以及大洋洲等世界各地的文化与美食。“他们不仅喜欢品尝友谊宾馆的厨师们制作的美食,一些喜欢美食的专家还经常和宾馆的厨师们切磋厨艺,甚至一些多次来中国的专家们还会不远万里给我们带来他们当地地道的原材料,并教我们制作,和我们一起品尝美味。”友谊宾馆餐饮部总监张京朋说,“这是友谊宾馆能够做出世界各地原汁原味的美食的原因,也是我们能够最早推出‘国际菜谱的原因。”回顾往昔,友谊宾馆的西餐烹饪大厨们曾为多少中外友人留下难以忘怀的记忆!
但友谊宾馆对于大众而言又仿佛是陌生的。这座北京城内最大的园林式酒店在历史上几乎被视为皇族贵胄的聚点,仿佛离我们的生活很远。不过今天的友谊宾馆早已掀起了那层神秘的面纱,以更具亲和力的形象向广大群众敞开了大门。
不久前的一个雨天,我来到友谊宾馆与西餐烹饪总厨张智一起喝咖啡。虽然与其相识不久,但畅谈一番后,这位憨态可掬的西餐顶级大厨已然成为我的忘年之交。从一个毛头小伙到今日的顶级厨师,张智已在这里工作了三十余年。俄式经典宴会餐是张智的拿手绝活,他烹饪的俄式红菜汤、罐闷牛筋让人赞不绝口,这些手艺是他跟随师傅十余年学来的独门技艺。而后,张智又曾专心研究意大利、日本、阿拉伯等各国风味的菜肴,完善了友谊宾馆西餐的品类,为友谊宾馆推出“国际菜谱”奠定了基础。
品完咖啡,张智带我在细雨中的友谊宾馆游览一番。我们路过了雨中啤酒花园,白天的啤酒花园如此安静,美景中只剩下细雨与绿树的交谈,而当夜幕降临的时候,这里就会立刻成为中关村周边最热闹的所在。这里的啤酒与小吃有着很大的吸引力,早已成为中关村的上班族以及周围科研院所师生们的聚集地。
穿过啤酒花园,张智引我走进了改造一新的西餐厅。那里灯光氤氲,依旧保留了过去古朴典雅的风格。为了引进最好的设备,让厨师们施展最佳的厨艺,西餐厅还将原来的厨房进行了改造,在原有基础上扩大一倍,以便于服务更多的客人。
这间装饰一新的西餐厅即将正式开放,这也是友谊宾馆为庆祝建馆60周年送给客人们的一个特别的礼物。在接下来的9月8日至10月8日这一个月里,以总厨张智为首的友谊宾馆西餐烹饪大师们将再现经典美食,推出西餐宴会套餐。客人只需花一百多元就能享用纯正的海陆风情套餐和俄式经典套餐。凯撒沙拉、莫斯科烤鱼、法式红酒汁牛排、面包丝炸大虾、橙汁少司等数十款精品美食应有尽有……足以满足各类西餐爱好者的味蕾。
在过去的六十年,友谊宾馆的历史与西餐不可分割,外国友人的纷纷到访与西餐的兴盛让友谊宾馆盛极一时。然而,斗转星移,当偌大的世界变成今天的“地球村”之后,西餐已经不再新鲜,西餐厅更是如雨后春笋般纷纷亮相在各大城市。在中国,在北京,越来越多的独具特色的西餐厅优雅而时尚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他们的吸引力甚至盖过了许多传统的大饭店。
经历了时代的变迁,曾在西餐行业工作三十余年的张智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厨艺,重振友谊宾馆的西餐。“我还有三年就退休了,这时候突然感觉时间过得太快。甚至有点恋恋不舍。”张智说。在近十年的时间里,张智一直在为培养下一代接班人而努力,他将自己毕生积累的经验和手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他的徒弟。在退休前的最后三年,张智还希望能服务更多人,“让友谊宾馆的西餐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