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应当克服称谓迷恋

2014-09-17毛志成

中关村 2014年9期
关键词:爱称褒义头衔

毛志成

什么叫称谓?简单地说就是名字,此外还包括在社会上担任的某种职务或被法定授予的荣誉称号。一个人必须有名字,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必须有名字,这是正常的也是应当的。

什么叫称谓迷恋?就是陶醉于在真实的称谓之外附加上太多的形容词、修饰语,或刻意用华丽而不实的其它“爱称”、“誉称”来取代,并且以此为最大的快感。这样的事,无论是对一个国家还是对一个人来说,都未必有益甚而注定无益。

如前所述,称谓的最初所指,无非就是名字。但什么事物一经具有或添加了社会属性,称谓也就多元化或多彩化起来。尤其是爱称、敬称以及自称,又大多是褒义的,而且那种褒义又常常是被放大了的,甚而虚夸了的。这样的事有时只发生在某个人身上,有时则发生在某个国家身上。发生在某个人身上的事,中国古代的例子很多。如一个有地位、有名气的人,除了名字之外还会有头衔、雅称、誉称(包括褒义的符号)等等。那样的事毕竟只限于个人,没有深谈的必要。若是那样的事盛行于某个国家,就有必要细究一番了。许许多多褒义的称谓,如果名副其实,并有助于强化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精神,无疑是大好事,理应提倡。如果那样的褒义称谓只是一种盲目式的自我膨胀、自我得意,就有害而无益了。因此,对称谓也要讲求真实性,讲求科学性。

例如中国古代,只要取得了政权、定了国号,十之八九都自称“天邦大国”。或是在国号前头加上一个“大”字,如“我大汉”、“我大唐”直至“我大清”之类。真能确实大、永远大么?历史证明并非如此。

中国古今对称谓的迷恋延续得太久了。古代的事不必多说了,这里只说现代的事。如今,闪光的称谓越来越多。除了实衔(如职务、职位、职称)之外,虚衔也与日俱增,如“新秀”、“明星”、“精英”、“大师”等等。

一个人或一个国家,称谓越少越好。只有名字本身而别无多余的泛称、誉称、诨称(绰号),就更接近于本身。《水浒》中108个好汉(包括女好汉)都有绰号,如李逵诨名“黑旋风”,刘唐诨名“赤发鬼”,孙二娘诨名“母夜叉”等等。听起来都很美,很不凡。但在实际上,那样的人能组成正规军么?能进行名副其实的战斗、战争么?注定不能。所以,梁山军的失败,原因之一就在于他们是散兵游勇,没有经受过正规的军事训练。中国历史上,假如有一个民族(如汉、蒙、满等等)在取得了政权并成为统治者之后,不以“老大”自居,能够平等待人,这个朝代的寿命都不会那样短。

今天的中国越来越强大了,其原因就包括不称霸,不自宠,不慕虚名,不以这样那样的“老大”自居。对这样的事,我们应当赞许。但是国事中和国民中的称谓迷恋之风,并未彻底克服,有时还常常成为一种时尚,一种“价值体现”。如各种级别、各种门类、各种主题的会议上,与会者多至千人、百人少至几十人、十几人,人们最关注的往往不在于会议的内容本身,而在于台上之人的称谓(尤其是头衔)。虽然尊重称谓不一定是什么缺点,甚而是社会需要,但一个社会首先看到的是称谓,到处看到的是称谓,侧耳听到的是称谓,并成为人的主要兴趣,这就应当入深地理解孔老夫子当年的大声疾呼:“必也正名乎!”

猜你喜欢

爱称褒义头衔
废除多余头衔
有教授头衔的长征老战士成仿吾
词语的变迁
爱称
“点”的觉醒
说句好话挺难
说句好话挺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