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究·传承·创新

2014-09-17章宏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2014年8期
关键词:道德教育德育工作德育

章宏

在今年6月23日召开的全国职教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对我们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如何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进一步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破解当前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困境,我认为着重要抓好三个方面。

一、把德育工作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

一方面,市场经济全新的社会背景、网络时代开放的社会环境给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带来了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另一方面,在德育实践中还有一些同志不按科学规律办事,存在着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现象,导致了德育工作少慢差费,收效甚微。德育环境的变化和现状倒逼着我们必须将德育工作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

(一)研究道德教育哲学,建立价值基点

道德教育哲学是一个人对道德教育所持的基本观点和看法,它决定着德育的理想、决策和计划。古今中外的道德教育哲学包含深广的内容、众多的流派和博大精深的思想,作为德育工作者要通过加强对各种道德教育哲学的研究,取各家之长,建立自己的道德教育观和价值基点,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承担德育工作的重任;反之如果一个德育工作者对道德教育哲学缺乏必要的研究,就会忙碌于各类琐务而迷失方向,最终只能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

(二)研究德育规律,把握工作策略

德育是一个有规律可循的育德过程,只有加强对德育规律的研究,谙熟在胸,并遵循这些规律的必然逻辑去运作,才能提高德育的针对性、有效性和科学性。

从当前德育工作的实际看,我们尤其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心理结构的研究和分析。心理学告诉我们,思想品德心理结构分为表层系统和深层系统,表层系统可分为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即知、情、意、行四种成分,这四种成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个体品德的发展。很多时候,我们的德育收效不大,究其原因,是因为仅注重了德育认知的教育,满足于让学生能辨是非;但对于如何将知转化为行的研究还很不够,即对情、意研究得不够,表现在学生的知、行存在脱节。由此可见,我们需要加大这方面的研究力度。此外,还要加强对思想品德的深层系统即动机系统和自我调控系统的研究和运用。

(三)研究学生和班级,了解德育对象

学生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班级是学生成长的“软环境”。加强德育研究就必须加强对学生和班级的研究。在学生研究方面,要重点研究中职生的生活环境、学习方式、交往方式、心理状况等等。在班级研究方面,要突出对班级构成、班级目标、班级文化、舆论氛围的分析,只有把我们的学生和班级研究透彻了,才能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具体高效的方法来开展德育工作,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四)研究德育模式,探求最佳途径

德育模式是指在一定的道德哲学和道德理论指导下,以德育实践为基础,为实现特定的德育目标而建立起来的、在德育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比较稳定的德育活动程序及策略方法体系。

由于受特定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在实践中简单的“传递—接受”的德育模式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这种模式的实质就是“灌输”。而德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具有主体意识的人,中职阶段学生的主体意识已经觉醒,他们的自主精神、独立意识增强,对老师不再盲从,喜欢怀疑、探究、自我选择,“传递—接受”模式已难适应中职阶段德育工作的需求。“沿着旧地图找不到新大陆”,我们必须加强对德育模式的研究。目前国内外德育模式非常多,如国外的价值澄清模式、价值分析模式、道德认知发展模式、体谅模式、角色扮演模式、情感体验模式、非指导性模式、移情训练模式、社会行动模式、自我控制模式等,国内的有以体验为背景的德育模式、以美育人的德育模式、主体发展性德育模式、“四位双主体”德育模式等,这些模式都有各自的优势和特点,我们要在广泛研究国内外德育模式和兄弟学校德育实践基础上,去粗取精,构建适合本校、本班实情的德育新模式。

二、弘扬中国道德教育精髓

在德育实践中,许多人总感叹没有现成的方法可用,便照搬西方,往往造成“水土不服、消化不良”的弊端。其实中华文明五千年,包含着丰富的德育思想、教育原则和施教方法,需要我们去重新发现、批判继承,就当前中职学校德育工作而言,以下几种方法值得大力弘扬。

(一)立志教育

中国古人把“立志”放在教育的首位,孔子把志向比作人的灵魂,他反复告诫弟子:“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荀子则说:“无冥冥之志,无昭昭之明。”这里的“冥冥之志”就是一种深沉的志向。这些观点在今天仍有积极意义。许多中职生都是传统意义上的“教育失败者”和“淘汰者”,一些人是被逼无奈栖身职校,他们往往缺乏明确的人生目标,处于迷惘失落中,而中职时期恰恰又是学生的心理激荡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辩证思维形成的关键期,需要我们紧扣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开展具有针对性的立志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明确的职业理想和人生方向,激发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二)顺导性情

唐代柳宗元在《种树郭驼橐传》中,用植树必须“顺木之天”的简单道理,阐述了“顺天致性”的教育主张,就是说德育必须按照教育对象的性情和身心发展的规律来开展,要重视教育对象的情感体验,以真善美的天性引导他们。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有些同志认为德育工作就是搞定学生,学生服服帖帖不惹是生非就行了,“摆平就是水平”“不出事就是有本事”,这种简单粗暴、控制打压的方法,只能束缚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扭曲学生的天性,应当坚决摈弃。

(三)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孔子首创并身体力行的一个重要方法,孔子认为人与人之间在能力、志向、爱好、禀赋、品德上存在差异,教学时也应区别对待。这个方法对我们今天开展中职生德育工作极有意义,我们对待不同家庭背景、成长经历、性格特点、能力品德的学生,不能用一刀切的方法,而应针对个体的差异采取不同的策略。

(四)循序渐进

揠苗助长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学生的德性成长是有过程的,正如禾苗的成长,德育工作恰如莳弄禾苗,该施肥时施肥,该浇水时浇水,该等待时等待,必须循序渐进,欲速则不达。

中国道德教育的精髓还有很多,如重视道德实践、身教重于言教、学思结合、启发教学等,需要我们批判继承,灵活运用。

三、创新载体和方法,积极培育高期待的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是综合体现学校教育理念、办学思想、校园风气的“灵魂”,美国蓝带学校(优质学校)九大评选标准中最重要的一项标准是该校是否具有高期待的学校文化。高期待的学校文化是引导学生成功的重要原因,因为它让学生变得更加自信,这正如心理学上的皮格马利翁效应——期望和赞美能产生奇迹。中职学校在打造高期待的学校文化方面,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创造一个教育人的环境,教育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班级是学生成长的精神家园,培育高期待的学校文化首先必须建设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因为班级文化具有无形潜在的教育功能、激励功能、制约功能,这些功能一旦形成就会产生巨大的力量,加速班级的发展。可以结合班级目标和价值取向,调动每个成员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对教室环境的布置,营造以比学赶超、追求卓越为主要内容的班级物质文化;同时,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打造以尊重、激励、宽容为主要内容的班级制度文化;最终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把班级目标、行为规范、价值取向内化为每一个学生的信念和自觉行动,形成积极向上的班级精神文化,以文化人。

(二)组建丰富多样的学生社团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智能结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领域,中职学校的学生也是如此,他们个体间的差异比较大,作为德育工作者必须坚持人本主义的教育观,通过建设丰富多样的、有高度可选择性的学生社团,让学生自主自由地选择参与其中,从而为学生优势智能创造展示的平台和增值的机会,从内心深处唤起学生的自信,形成正确而积极的自我认识和自我暗示。经过长期坚持,潜移默化,学校就会营造出一种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真实存在的高期待的文化场,使我们的学生人展其才,人尽其才,充分发展,增强自信,体验成功,实现与社团共成长。

(作者单位:南京市职业教育教学研究室)

猜你喜欢

道德教育德育工作德育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以“道德教育”为主线的学校德育研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德性培养:道德教育的应然选择
浅析提高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对策
教育部下发关于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通知
探讨如何提高新时期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内蒙古从10方面加强德育工作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