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金融·产业”融合发展下的转型之道
2014-09-17程桔华
程桔华
编者按: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这一大趋势下,全国各地都在探索转型升级之路。作为中国民营企业聚集的制造业名城,东莞凭借在改革开放几十年中积累的产业和市场优势,以及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推出“科技·金融·产业”融合发展的全新定位。
“春江水暖鸭先知”,鏖战在市场一线的民营企业,其市场敏锐性要比其他企业来得更早也更灵活。在东莞“科技·金融·产业”融合发展这一全新定位下,广东中天集团未雨绸缪,主动出击,实现了从地产开发商到园区建设者的业务扩容。中天集团究竟是如何做到的?有哪些经验值得借鉴?未来的规划又是怎样的?带着这些问题,本刊独家专访了中天集团总裁张宇凯,以期探寻一个转型样本。
《中关村》:您怎么理解东莞新的城市发展定位?从什么时候开始,您感觉到公司必须要在业务方向上扩容?
张宇凯:作为“世界工厂”,东莞的制造业举足轻重。尽管在转型升级的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侧重,但东莞的发展绝不能离开制造业,一定要保住这个“根”。只有保住这个“根”,以制造业为基础的产业链就能存在。
但是我们也明显感受到,近年来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东莞已经遇到发展瓶颈,未来产业升级的趋势肯定是向低劳动力、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业转型。历史也已证明,人类社会每一次大的产业革命都源于科技创新,成于金融创新,两者融合催生了产业经济的新发展。作为广东省“科技·金融·产业” 融合发展的示范区,东莞切实在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努力推进科技与金融、产业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园区创新平台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调整中的支撑引领作用。正是洞察到这样的发展动向,中天集团早在4年前就开始调整业务发展方向,成立中天万城产业园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专门运营产业园的投资建设。
事实上,在过去十年间,东莞良好的制造业基础和外贸出口形势就不断发生一些不太利好的变化,外部环境的变化导致企业并不能按照以往的思路开展业务,不是你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作为民营企业,我们要考虑的是如何随着市场的变化情况来调整企业的发展战略。
怎么调整?这还得根据企业的优势来定,既要依托原有的渠道,又得整合新的资源。中天集团是做传统房地产起家的,也开发建设了很多商务酒店和商业街,土地开发建设是我们的优势,但是在东莞乃至广东省的新市场情形下,我们还得整合科技和金融资源,才能让原有的优势焕发新的生机。
《中关村》:作为东莞最早转战产业园开发建设的民营房地产企业,中天集团赶上了全国产业园开发建设的大潮。在这波浪潮中,您最深的感受是什么?遇到了哪些挑战?“科技·金融·产业”怎样才能更好地融合发展?
张宇凯:中天集团从传统地产商扩容产业园的投资和建设,的确遇到了重重困难。困难主要源于我们对产业园投资建设的理解。我们不是把产业园投资建设当作一件事情来做,而是把它当作事业来做。这就要求很多配套要跟上,在吸收新人才、管理新团队等方面跟做地产是完全不一样的,特别是它的上游模式完全有别于传统地产开发建设。产业园面对的客户跟地产项目面对的客户也完全不一样。所有的这些对我们来说都是新的,新就意味着挑战,意味着困难。当然资金方面的困难尤为明显,做地产项目的时候,可以先自己拿一点钱出来,然后去做开发贷款,但是产业园的开发建设完全不一样,得自己先掏很多钱。
在很多具体的技术性问题上,产业园的投资建设跟房地产也不一样。产业园是给企业用的,首先要符合企业的需求,在基建、环境等方面跟建一栋商品房完全是两码事。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搭建服务平台。以前我们完全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现在我们要整合园区、高校、政府等多方面的资源,这些对我们来说都是新的挑战。
面对这些挑战,我们也在摸索新的解决方案。挑战与机遇是并存的,我相信随着这些问题的逐步解决,我们将会赢来大的发展机遇。
我觉得“科技·金融·产业” 这三者要更好地融合发展,还是要发挥平台的作用,既要有技术性平台、金融性平台,也要有符合企业各方面需求的服务平台,再通过一种机制将这些平台连线成面,实现价值最大化。
《中关村》:对于投资建设产业园来说,理念很重要。在全国遍地开花的各类产业园中,中天万城的差异化体现在什么地方?
张宇凯:其实投资建设产业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贴合企业的需求。而企业的需求最终还是归结到人的需求。很多人会说满足企业的需求很简单啊,企业要什么就给什么。但是我认为,重点在于满足企业里边的人的需求。所以我们在产业园开发建设的过程中,遵从“生态”理念,尽量保持原有的生态,有时为了保留一棵树,我们会更改施工方案。比如我们投资开发的联科国际信息产业园,地处生态优美、风景如画的水濂山下,交通便利,配套齐全,作为东莞市重要的造星揽月工程,定位为高端信息产业聚集区、科技企业创新平台。为此我们提出要打造“风景里的生产力”,这其实就是“生态”理念的体现。
满足人的需求,最主要的还是配套服务。我觉得在满足人的需求方面,中天万城足够灵活,企业的需求,可以商量着来,很多的创新举措就体现在这里。比如前一阵子有一家中小企业要入驻园区,但碰到融资难题,我们就为这家企业找到当地的农村商业银行。为什么在众多金融机构中选择农商行?因为它们也很灵活,很多事可以商量着来。我想,为入园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可以算是我们的差异化之一。
《中关村》:园区建完之后,招商是最重要的工作内容。在这个过程中,您觉得难点会在哪里?全国那么多的园区,企业为什么要选择你们?
张宇凯:其实在前期的招商过程中确实碰到过一定困难,后来我们把自己的特点想清楚了。企业之所以选择我们,最重要的因素还是市场。东莞有产业链上重要的制造环节。所以我们现在所选的企业很多都是东莞本地成长起来的企业,以及部分从广州、深圳迁过来的企业,当然也有少数全国其他地方的企业。
相比深圳和广州的高地价和高房价,东莞的企业运营成本会低很多,而且东莞的交通非常便利,高速40分钟到广州,60分钟到深圳;东莞虎门高铁站,对接京广高铁线;航空40分钟到达深圳机场、50分钟到达广州机场、90分钟到达香港机场……运营成本的降低加上园区的灵活服务,是吸引外地企业落户我们园区的重要原因。
另外,东莞也逐步形成了人才聚集地,能够借力到深圳、广州、香港、澳门,甚至台湾。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市场优势也吸引了一部分北京的企业入驻我们园区。北京的企业主要考虑的是在成长过程中要开拓南方市场。像北京中关村东升科技园就把他们的一些企业带到我们园区。借助战略合作伙伴的力,我们的招商会越来越顺利。
《中关村》:当全国很多园区都在向中关村要资源的时候,我们的竞争优势是什么?
张宇凯:中关村的园区服务体系是很成熟的,在科技资源和平台服务方面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但是我们这些园区如果完全依靠中关村也不行,最主要的还得依托南方的产业链,依托东莞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和良好的市场基础及劳动力基础,这些是我们园区未来成功的基石。东莞是一个非常好的外贸转型升级出口大市场,国内很多企业都要跟海外市场对接,东莞有特殊的市场竞争优势。
《中关村》:在联科国际信息产业园,正在建设一个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转移基地,未来有什么样的运营规划?
张宇凯:建设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转移基地的消息一经公布,很多科技企业特别是中小科技企业反响特别强烈。在他们看来,基地拉近了他们与中关村的距离,打通了一条直通中关村的路径,可以更接近国内最优秀的高校,更接近国内最优秀的科技企业,获取信息的渠道更便捷。我们未来要在中关村的一些园区里建园中园,把我们园区里成熟的企业带进中关村。
《中关村》:时下,互联网思维已经给传统产业带来颠覆性的变化,在产业园的建设与运营方面,有没有互联网思维的尝试?
张宇凯:我们现在还只是在关注,真正运用的还不是很成熟。但是有一点,我非常鼓励团队用互联网思维来思考问题,特别是跨界问题,挖掘传统产业新的价值亮点。地产行业现在也正在做这件事情,我们将文化、科技与地产进行融合,用文化、科技等一些手段来使产品跟别人不一样。最近我们和万科地产谈了一个合作,就是文化和商业融合的新型地产项目。这样的例子很多。
《中关村》:很多民营企业家做到一定程度后,都会有一种疲倦感,有人会转行,有人会卖掉企业,是什么让您坚持到现在仍保持创业时的激情?您心中的梦想是什么?
张宇凯:从1999年做企业到现在已经15年了,这么多年,我做事情的原则是不太愿意长期做模仿者,会有自己的追求,希望做得比人家好一点,算是务实型的创新吧。
我有过很多梦想,但是近年来,想得比较多的问题是,如何在企业里培养出更多合伙人!为什么要培养更多合伙人?我认为每一个企业,未来能否做好,还是要靠人,企业能否基业常青,也是靠人。如果能培养出更多的合伙人,我自己会很轻松,企业也能够持续创新,这是我的梦想。
只有圆了员工的梦,我的梦才会落地;员工没有圆梦,我也只能永远做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