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经开:让低碳、高端园区插上“智慧”翅膀
2014-09-17吴炜
吴炜
大风起兮云飞扬。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潮流的兴起,产业园区建设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据统计,从20 世纪80 年代至2013 年,我国已批准了435 家国家级产业园区、1222 家省级产业园区,在此基础上建设的园中园近万家;2013 年1 至9 月,全国200 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8778 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2.6%;产业园区正推动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成为提升城市综合实力的根本立足点之一。
产业园区的发展可谓百舸争流、万马奔腾,繁花似景的局面下也难免会出现同质化的现象。而有一家园区开发商打出了“低碳”、“高端”、“智慧”等旗号,显得别有特色。这家总部位于北京亦庄的产业地产综合开发商名为北京经开投资开发股份有限公司,近几年在北京东南一隅辛苦经营、孜孜以求,努力寻找一条既符合国际发展趋势,又合乎国家发展战略的低碳、高端的园区建设之路。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以及互联网思维对社会经济关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改变,它把自身定位于一个综合服务提供商,着力建设一个“智慧园区”的思路也日益清晰,做出了积极的探索。
如果说,“低碳”预示着美丽中国,“高端”体现为产业升级,而“智慧”则旨在通过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不断革新与融合传统服务。那么,北京经开在产业园区建设方面的探索和开拓与国家战略和经济转型丝丝入扣,不断升级,正在形成一个现代化的产业地产商业模式。
走进“国际企业大道”
在一个凉爽的夏日午后,本刊记者走进了北京经开属下的科技园区。
和一般的园区的命名不一样,北京经开在亦庄、通州的产业园区群里,有三处独立的园区被命名为“国际企业大道”。
说是“大道”,部分原因可能是因为它们基本都毗邻大路,交通便捷。而且,“国际大道”彰显的是国际气派。美国硅谷就和道路相关,它最初就是指旧金山湾南端沿着101公路,从门罗公园、帕拉托经山景城、桑尼维尔到硅谷的中心圣克拉拉,再经坎贝尔直达圣何赛的狭长地带。而在北京经开的国际企业大道,同样驻扎了不少科技公司,其中包括美国3M、法国施耐德、芬兰的诺基亚等国外公司。
在国际企业大道一、二、三期巡游一番后,记者留下了一个印象:所有的园区都有一个类似中心花园式的绿地,或大或小,建筑物都呈围合状分布在绿地的四周。这一设计使整个园区的生态意识得到彰显。特别是第一期的中央绿地面积最大,可能和当时的土地资源相对充足、容积率低有关系。而后的两期项目,自然与办公空间的融合则更为精致,在细微处见匠心,我们能体验到开发商在寸金寸土里挖掘绿色和生态的用意。
在国际企业大道的几个园区绿地里散散步,会有一种惬意放松的感觉。绿荫满地,楼层不高,说是办公区,却也有点像别墅小区或者花园。尤其在第二、三期项目中,由于布局合理,入驻企业不多,更显得整洁和协调。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企业的底层办公区呈开放状,向外延展。一些企业的办公空间或休息区延伸在阳光下、绿荫里,像一个咖啡馆的室外空间,让人忍不住想去那些桌椅上坐一坐,感受下午后的轻松时光。
这种融合进生态环境的办公空间,让记者联想起世界正在兴起的一种趋势:由于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的转型,脑力劳动者的比重大大增加。现在很多企业拼的已经不是强劳力,或长工作时间,而是创意和创造。所以,办公空间的越来越需要人性化,以便更好地激发创意。
在今年6月开街的“中关村创业大街”上,就分布着许多咖啡馆式的办公场所,供互联网创业团队在这里挥洒创意、头脑风暴、持续创新。无独有偶。北京经开的研究发展部总经理姜昧茗博士对记者说,在经开的园区里,运营商也十分注重各种配套设施的建立,比如第三期国际企业大道中,就有书店、咖啡馆等的“标配”。看来,营造美好、和谐和人性化的园区空间,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
在园区内徜徉,我们还见到了一些古怪的“售货机”,看着很像是在地铁或者大型MALL里看到的投币购买饮料或食品的机器,走近一看却不是,它们是“饮料瓶回收机”。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记者试着塞进了一个饮料瓶进入机器侧边的一个管道里。咣当一下,里面弹出一条提示语:“感谢你为生态环境做出了贡献”。而且,笔者也留意到,这个机器还有一个设置,可以让贡献饮料瓶的人有利可图,只要塞进一个饮料瓶,并输入自己的手机号,机器会把回收饮料瓶的费用自动充值到你的手机中。虽然钱不多,但会让你觉得饶有兴味。举手之劳,既做了环保,还能挣到钱,何乐而不为呢?
独栋办公的乐趣
北京经开的办公楼宇,楼层往往并不太高。在第二、三期,建筑物的形态主要是红砖状的漂亮的独栋小楼。据说许多公司往往一买一栋楼,或者租下一栋楼,作为自己的办公场所,或总部基地。独栋办公,自有一种尊贵感、自由感。独立自主、自有自在,有的还可以底层或顶楼做一些个性化的设计。
其实,独栋办公的理念在企业大道的第一期就开始实行了,也给了不少公司方便与自由。像同仁堂药业等公司,在公司的门面上做了一些个性化的美化,让人感觉到别有一种创意。对于第二、三期国际企业大道来说,整体的一致性更强,但那种自由的感觉并不少。
中国古代的哲学家老子曾经描述他的理想世界:小国寡民。在笔者的理解中,这显然这不是真的相互独立于世界之外,而指的是在保留自我,保留个性的情况下,可以顺乎本心、顺其自然地和外界进行自由的往来。对于独栋办公来说,就有那么一点意境。
在国际企业大道的第一、二期,北京经开就在打造“自然生态”与“产业生态”双生态高端商务园区。这两期的项目总占地约17公顷,总建筑面积33.6万平方米,全部为独栋产品,主力为1000-3000平方米之间的楼宇。此后开发的天津滨海国际企业大道,建筑面积60万平方米,也是以独栋产品为主。而国际企业大道第三期,项目首期开发独栋办公产品中就有单体体量规划为3000平方米(小独栋)左右以及5000平方(中独栋)左右两种类型。
北京经开总裁周世义告诉记者:“企业独栋的概念我们早在2003年就提出了,当时,我们第一次以完全市场化的方式来运作国际企业大道项目。面临的情况是:一方面,当时的开发区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市区的交通联络很不便利,项目周边一片荒芜,还有不少农田,说服企业入驻开发区创业发展,有一定难度。从产品本身而言,企业独栋、生态园区等概念当时刚刚从国外引进来,看上去很美,但是谁也没有尝试过,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
虽然没先例可循,周世义却想冒险一试。正是在这一年,北京经开邀请思源顾问公司参加其国际企业大道一期地块的全案策划。经过调研,他们发现,中型企业,或者是大型企业的分部办公面积一般在一两千平米,其中不少都有独立楼宇办公的需求,但这在市区也许是永远不可能得到满足的;另外,研发、设计等创意型企业,非常需要有良好的生态环境,CBD那种喧闹与繁华也是与其相冲突的。
借助外脑的协助,周世义等最终拍板决定,第一期国际企业大道的定位是:面向智力密集型办公的花园式企业独栋!产品由1000平米的双拼以及一两千平米的独栋组成。
项目的开盘价格是每平米5800元,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全部售完,最后成交的单价升到八九千元,创下了当时北京产业地产一个不小的奇迹。而从后来入驻的如资生堂研究院、3M、KAPPA和白领服饰等企业来看,和当初的客群定位也完全吻合。
这一决策,在当时需要一定的胆量,也需要较强的前瞻性。而事实证明,此后的互联网经济迅速兴起,整个世界的经济转型加快,新经济形态如火如荼。与传统经济大多依赖自然资源和劳动密集的生产方式不同,新经济以高技术产业为支柱,以人的智力资源为主要依托。“空气中都飘满了创意”——这是万科董事长王石对硅谷的描述。新经济形态要求办公环境轻松自由,能够激发人的想像力和创造欲。
现在担任高策顾问机构首席策略官的李国平认为,新经济企业表现在企业文化上,必然追求开放、宽容、自由与惬意等理念,办公生态化、独栋化已成为许多大企业总部或智创型企业选址的新宠。
北京经开还聘请了著名建筑设计师崔恺担纲设计,这位“2008奥运会玲珑塔”、“首都博物馆”等的设计者认为:新经济时代下的现代企业不仅仅需要独栋、绿色生态,更需要沟通、共享、和谐、共益,他将上述特征概括为“办公社区化”,并将此理念具体融入到了设计实践中。
在较为偏远的开发区建设企业独栋和生态园区,在当时非常超前,面临着很大的风险。公司内部也有非常激烈的争论。经开领导层一锤定音,不仅奠定了公司的发展基础,也直接影响到整个亦庄今天的发展格局。
国际企业大道、BDA芯中心等一系列产品凭借着企业独栋、双生态融合等概念一炮打响,获得了业界的高度认可。
经营亦庄,引领高端
毋庸讳言,以前的亦庄,相比于CBD、金融街、中关村,只能算一个比较乡野的地方。但随着这几年基础设施的建设,特别是地铁亦庄线的开通和整齐马路的出现,现代化的色彩越来越浓。过去的劣势正慢慢转化成优势。在和北京经开一些工作人员的接触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些住在亦庄并在亦庄上班的人,慢慢喜欢上了这里的不堵车和较为开阔的生存环境,以及相对舒缓的生活方式。北京经开的姜昧茗博士就笑称:“我已经习惯于‘庄里的生活了,去‘大城市反而不习惯了。”
各种关于亦庄的利好因素似乎在持续集聚。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中,北京的南城发展面临重大机遇,亦庄规划到“十二五”末期产值达到6000亿元,成为高新技术和高端产业区。
今年3月,大兴区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即亦庄开发区)被北京市授予“北京电子商务中心区”铭牌。
环境也在改善。位于亦庄新城、大兴新城和北京中心城区之间的南海子公园在继续扩展。它是北京四大郊野公园之一,也是北京市最大的湿地公园,全部建成后总面积将超过11平方公里,总面积接近于4个颐和园的面积。想想吧,在PM2.5侵袭北京城的当下,这是一块多么吸引人的城市宝地!?那么大的面积,称之为城市“绿肺”恐不为过。
据经开的工作人员介绍,目前,经开打造的八万平米的 “亦庄创意生活广场”,正日渐成为集文化创意产业、娱乐、购物、餐饮于一体的区域生活中心。它在历史上曾是一个汽车汇展中心,现在随着形势的需要已经转型为一个商业和创意中心。
创意生活广场的变迁可能也是亦庄这片地区的一个缩影。如果在北京的历史上,亦庄一直被定位为北京东南部的一个工业区,那么现在,不仅产业向高端化发展,居住和生活的元素也日益丰富起来。北京第二家沃尔玛山姆会员店、力宝广场大型购物中心、中国教育电视台及高校创意产业总部、亦庄国际影城及大料艺术中心、青少年培训活动中心以及眉州东坡、海底捞等餐饮、购物、配套服务向亦庄集聚,8个文化体育活动基地也已在规划中。一些大公司的工作人员,也倾向于在亦庄买房,不仅为了免去上班的舟车劳顿之苦,也可以享受下亦庄的较为“绿色”的生活环境。
北京经开增值服务中心副总监秦畅对记者说:北京经开在某种程度上承担了给北京经济开发区(亦庄)招商引资的社会责任。整个亦庄的产业和生活的日益“高端化”有北京经开的贡献。。
目前,经开投资开发的100多万平米的产业园区中,成功地吸引了诺基亚、施耐德、贝尔罗斯、应用材料、三井电子等在内的多家世界500强企业,以及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黄金集团公司、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邮政等大型央企,和中国数码、中国电子、宽带资本(北京云计算基地)、中国路桥研发中心等行业龙头企业。各分园也显露出高端特征,比如北工大软件园( BDA 芯中心)是北京软件产业基地的三大软件园之一,入园企业业务涉及应用软件研发、云计算中心、多媒体开发、嵌入式软件研发、软件出口、半导体生产设备技术服务等。
回首望去,北京经济开发区核心区的发展历经了“去工厂化”、“独栋化”及向综合城市区域发展的历程,整个核心区开始向复合化、高端化迈进。北京经开的国际企业大道正是开发区“去工厂化”过程中的明星项目和扛鼎之作。国际企业大道三期沿袭前两期的低碳、高端理念,除了继续以独栋办公吸引产业链条高端企业以外,还在中心化、复合化、智慧园区方面进行了更新的突破。
一张白纸更能做好文章,目前,北京已形成多中心的发展格局,东南部尚处于发展空白。在北京经开等单位的努力下,亦庄一带能否出一个和CBD、金融街、中关村等相提并论的高端中心区域?十分值得期待。
生态文明从我做起
前几年,“哥本哈根”成为一个热词。全世界对气候变化的关注似乎从未达到现在这样的高度。而中国,也前所未有地卷入到低碳潮流之中。在“后哥本哈根时代”,中国该怎么做?中国近年来相继出台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和《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等应对方案,也研究制订了《关于发展低碳经济的指导意见》。从我国国情和实际出发,开展低碳经济试点示范,试行碳排放强度考核制度,探索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体制机制,在特定区域或行业内探索性开展碳排放交易。
那么,作为区域经济重要载体的产业园区应该做些什么呢?自从中共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写入大会报告,全社会都在关注生态、环保、低碳。园区也刮“生态”风。但到底怎么做,是炒作几个概念,还是扎扎实实干点事?显然,北京经开选择了后者。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陈彬教授认为,现在对于产业园区而言,亟需解决的问题有:如何系统核算与评价产业园区温室气体排放水平?如何找出控制园区温室气体排放的关键节点?如何指导低碳园区建设和低碳化改造项目实施?如何实现低碳园区准入制度和排放标准统一化?北京经开正是在这些问题上进行了探索。
北京经开率先将低碳发展纳入公司发展的总体框架,积极推动低碳建筑与低碳园区标准的制定。园区与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美国陶森大学等合作成立了低碳研究中心,开展前瞻性研究;与北京大学合作出版《建筑碳排放系统计量方法》,颁布《员工低碳生活指导手册》;在经开园区设立国际生态模拟协会太平洋地区秘书处和“863”重大项目子课题示范基地;参加国际交流合作,在加拿大Eco-summit国际峰会上成功组织“低碳产业与多尺度投入产出模拟”分会,并出版会议论文集;他们还向国际一流标准看齐,先后组织考察团赴美、日、加等地进行交流和实地考察。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产学研的亲密合作下,2010年,低碳研究中心颁布《中国低碳园区系统测算技术与评估体系》;2012年年底,在中国产促会的领导下,北京经开联合产业界、教育界、学术界、法律界、金融界中与低碳高端智慧园区的建设运营及产学研合作相关联的30余家单位,发起成立中国低碳高端智慧园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013年,联盟颁布国内首个低碳产业园区评估标准。
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本刊记者参观了国际企业大道第三期的一处楼宇。在这里,低密度、生态化、节能环保等理念得到体现。园区帮助企业实现节能降耗,营造出了浓郁的绿色办公空间。
低碳体现在诸多的细节里,比如在绿化中。办公楼上设计了屋顶花园,这是员工放松心情沟通交流,激发工作热情和灵感的好去处。在国际企业大道第三期,每个独栋的小楼上屋顶都有半层的开放空间,供业主自行布置绿色空间。屋顶花园在美化环境的同时,植被和土壤层还能够改善屋顶和墙壁的保温隔热效果,降低空调负荷,节约能源消耗。
办公楼里的残疾人升降机等无障碍设施,让各类人群在园区中都会得到应有的关爱。与此相应的是,电梯内设置了残疾人扶手、盲人按键,方便残疾人使用。
该园区还充分利用了再生能源。屋面有太阳能光伏发电设施,发电可以直接并入电网使用,降低建筑内常规电能消耗。建筑内的太阳能热水系统,全年能产生热水198吨,占总热水用量的79.14%。
节能降耗体现在一些建筑细节上,照明在办公楼楼能耗中占较大比例,经开选用了高效光源、高效灯具和低损耗镇流器。这对办公楼宇的节能至关重要,通过合理的设计和模型优化,使得办公区室内照明功率密度达到每平方米9瓦以下,优于绿色建筑的标准要求。而双层low-e幕墙可降低热辐射,减少室内热能向室外传递,降低热损失,节能率可达到20%以上,与此同时还能够保证80%以上的可见光透射比,光学性能良好。节能电梯则通过多种技术手段使节能量达到60%。隔声墙体的运用可以造就安静空间,使知识劳动者的思路不易被打断——某种程度也是一种“节能”。
北京经开还通过雨水回收再利用,用于绿化景观和地面冲洗,最大程度的节约用水,年非传统水源利用率达42%。而在绿地的灌溉方面,经开选用了高效节水灌溉方式,喷灌滴灌等,靠近地面喷洒,减少蒸发损失和输水过程损失,节水率可达40%到60%。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经开借助合作公司法国施耐德公司的技术力量,倡导了低碳办公的理念。在施耐德公司孙琳女士的帮助下,记者看到了一组节能效果追踪数据:办公区照明7天24小时日程控制效果——节能率为15%;办公区照度控制效果——平均节能率为60%;空调末端采用7天24小时日程控制,与传统控制方式相比,平均节能率为23.8%。
施耐德作为节能设备提供商、低碳节能整体方案的提供商和全球效能管理专家,已经成为北京经开的亲密合作伙伴,它不仅是北京经开发起成立的低碳高端智慧园区产业技术战略创新联盟的创始会员,而且已经介入北京经开低碳高端智慧园区的建设当中,双方最新的一次合作是施耐德以国际企业大第三期项目3-2号楼为试点,提供绿色建筑的一揽子解决方案。这栋楼完全按照住建部绿色建筑的最高三星标准予以设计和运营,运营效果良好。
国家“973计划”课题组曾以北京经开-国际企业大道园区为案例,进行了低碳测评,结果表明,园区产生每万元产值总体二氧化碳排放量为0.7吨,不到中国部分工业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不到中国第三产业平均水平的一半,基本达到同期中国高端金融业和高端服务业的平均碳排放水平。
向“服务”转型
北京经开建立以来较长一段时间内,其主营业务都是产业园开发和销售,这种发展模式严重依赖土地资源,也是一种高投入、重资产的发展模式,在行业竞争加剧、优质土地资源日益稀缺、资金和人力成本日益高涨的背景下,单纯依赖土地开发来获取利润的模式已经无法持续。要保持长期的可持续发展,只有靠服务。
在美国、英国、德国等成熟经济体的GDP构成中,包括金融在内的服务业占比高达80%以上,可以说,土地资源有止境,但服务是无止境的。通过整合服务,完善配套需求,既能够优化现有的园区配套环境,全面满足客户的多方面需求,也能够创造更多低能耗、低污染的就业空间,是一种多赢的战略选择。
姜博士也告诉记者,经开工作人员通过实际走访发现,北京经开旗下的园区客户,也的确存在着多方面的需求,尤其是中小企业群体,他们在企业发展、人力资源、法律、融资、市场、政策对接等各方面都有着广泛而实际的需求,这为北京经开打造园区服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也预示着广阔的服务发展空间。
目前,北京经开专门成立了园区增值服务中心,旨在为园区企业提供涵盖基础物业服务、商务服务、金融服务、产业服务等多层次立体化的服务体系。通过优质的服务,为园区企业成长创造更好的环境,实现园区与企业共同成长。
例如,在金融服务方面,北京经开一方面与外界的金融机构,如兴业银行、中信银行等合作,为企业量身打造金融产品,让园区企业可以享受、担保、股权融资、债权融资等金融服务。另外,经开自己也成立了融资租赁公司,旨在为园区企业提供更多更好的金融服务,通过多种途径解决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同时,经开还大力打造云平台,搭建园区IT服务体系,使入园企业享受低碳、智能、便捷的办公环境。实现拎包入驻,减少运营成本和管理成本。在交通方面,北京经开连通园区与地铁站的拥有2条路线8辆班车的接驳车服务已于今年6月登场。
在一份名为《聚焦》的园区内部生活服务报上,记者看到经开已在部分园区设立“园区公共服务平台”,目前推送的服务项目有:经开园区卡(即一卡通)、服务监管(主要是针对物业公司的监管)、园区乒乓球活动中心(只要持经开园区卡,每天10:00-16:00可免费使用)、左岸品茗咖啡(9折优惠)等;在金融服务方面,除了前面提到的融资租赁公司的服务,服务中心也为园区企业新三板挂牌提供业务辅导;在商务服务方面,“文印合约机”计划可以帮助企业节省文印成本30%,而和谐控股公司每月为持卡者提供一次免费洗车;在园区企业文化建设和交流服务方面,北京经开与开发区新闻信息中心共同合作,为园区企业提供免费新闻以及电视等形式的宣传;此外,经开还计划开展园区交友活动,等等,可谓玲琅满目、无远弗届。
插上“智慧”的翅膀
同许多园区一样,经开园区最早的设计者是60后,建造者是70后,而入驻园区的企业员工则主要是80后、90后。这对园区的运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在的年轻人和过去完全不一样了。手机是他们最贴身的法器,吃喝玩乐,甚至工作,都用手机解决了,这和过去的模式完全不一样,所以服务方式也完全不同,我们需要先琢磨他们,推动企业社区的形成,这个其实很关键,因为只有形成这种氛围了,才有可能谈更高层次的服务。”姜博士告诉记者。为了加强公司员工的知识更新,6月26日,北京经开还上线了公司的网络学院e-learning系统。
正是移动互联网和云大热的时候,北京经开紧跟形势,决定打造基于云平台的园区综合服务体系。他们希望,通过云服务平台,园区企业能够享受到舒适便捷的商务服务,及时高效的投融资服务,便捷的IT云服务……,这样,他们就能够在园区内更好地发展壮大。
2012年10月,北京经开联合了包括北工大、用友、施耐德等在内的低碳高端智慧园区创新战略联盟成员,共同启动了园区云服务平台试点项目建设工作。这一云平台的建设共涉及五个部分,包括园区云服务平台门户建设、体验展示中心建设、数据运营中心建设、智慧楼宇试点工程建设、一卡通系统建设等等。结合国际企业大道第三期项目,以及北京经开路东区D1项目的规划建设工作,北京经开会逐步将云平台的管理和低碳的设计融入这些项目的开发建设中。如在大道III项目中,采用绿色建筑三星标准,落实智慧能源管控系统,搭建云服务展示平台,在D1地块规划建设概念设计中,利用屋面绿化、墙面垂直绿化,以及地面绿化形成三维立体的绿色体系,等等。这一项目,因为兼具落地性和前瞻性,还获得了北京市科委“绿色通道”专项资金的支持。
在低碳、高端的基础上,北京经开正试图用云计算、物联网、4G移动网络等高新技术手段,将传统物业基础服务、金融支持服务、信息服务,乃至生活服务、交通服务等增值服务放在泛在的“云端”,搭建更新、更快、更强、更便捷的智慧服务平台,提升园区的综合竞争力,助推入园企业的成长。
互联网正在改变传统产业,当然也包括服务业。北京经开迅速抓住最新的科技手段,力图推进服务业的升级、创造新的商业模式,可以说是为原来的低碳、高端园区建设和服务体系插上了智慧的翅膀。
目前,北京经开正在硬软件两个方面双向推进这个云服务平台的建设。从硬件准备上,他们试图建立标准化、可复制的绿色低碳园区标准。在软件环境的构建方面,北京经开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努力建设一卡通智慧支付系统、云服务平台终端、系统监控平台等。
在园区内部,“一卡走天下”已经不是梦想。不管是哪个企业,入驻园区后,企业家和员工都将拥有一张园区卡。在经开,这张卡被昵称为“经彩卡”。作为身份识别的凭证,经彩卡可以实现停车、考勤、智能化管控等多种功能,充分实现公司及园区管理的智能化。作为支付卡,经彩卡可以在经开园区内部及各签约商家那里进行多样化的消费,并且享受到基于园区卡带来的优惠和各类服务。经彩卡与云服务平台及手机移动APP互相绑定,可以通过多屏幕、跨平台、多园区实现账单查询、消费下单、智能控制等功能,也就说是,无论您身在何处,只要有经彩卡的账号,通过您的电脑、手机也都可以实现经彩卡的多项便捷服务和电子化管理。
目前,经开园区已经从亦庄发展至通州、天津滨海新区、内蒙呼和浩特市等地,未来,在北京经开任意一个园区,借助经彩卡,都可以享受到同样品质的服务。
据经开工作人员透露,目前已经有将近4000张经彩卡发放入驻企业员工手里。
所谓的云服务平台,主要分为八大板块:生活资讯、商务配套、资产物业、金融服务、人力资源、政府法规、企业空间、IT以及其他服务。
智慧园区和云服务将改变人们的工作形态。试想一天的工作,早晨驱车进入园区,您可以直接下车走进办公大楼,爱车可以通过卫星定位自动停泊,走进大楼同时,您的办公桌上的咖啡机、电脑、百叶窗、空调、照明系统会自动打开,并且根据适时的环境而变化,如果您累了,扶案休息,电脑、照明也会自动关闭,直到您挥挥手,小伙伴会才会重新启动。您的转椅配有自动蓝牙,可以用来接电话、照明、移动、门禁等;办公桌上的智能小秘书机器人,会随时提醒您的工作、就餐、生活,甚至还能协助完成部分简单的工作……
时势造英雄。北京经开正随着时代的变迁,投身于革新的洪流中。从最初厂房形态为主的永昌、隆盛和宏达工业园,到以总部经济为代表的北京经开·国际企业大道的一期和二期、天津滨海国际企业大道、芯中心等产业商务园,再到低碳高端智慧园区的典范北京经开·国际企业大道第三项目,北京经开不断地推陈出新,超越自己,逐渐将自己的使命和特色叠加,实现了产业园区1.0到3.0时代的进化,向着“园区综合服务运营商”的定位迈出了坚实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