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学生远离“校园暴力”

2014-09-17

人生十六七 2014年10期
关键词:校园暴力暴力校园

在人们眼里,校园是宁静的,除了琅琅的读书声,那是一片温馨的乐土。然而,有一种邪恶打破了这里的宁静,那就是“校园暴力”!如今,可以罗列的暴力事件实在太多,使人不禁发问,那些学生到底怎么了?而“校园暴力”频发,又是谁之过呢?

事件一:2014年5月23日,四川宜宾市江安县某中学发生一起打群架事件。据目击者称,8个中学生分为两派,暴力袭击对方的致命部位,斗殴场面十分血腥。他们斗殴一直没有停止,随后有路人报警,等警方赶到为时已晚,其中1个学生当场死亡,另外2人因失血过多而在被送往医院抢救的路上死亡。

事件二:前不久,一条“实拍3名男子轮流殴打一少年”的视频在网上流传,在这段长约8分41秒的视频中,有3个光背男子不顾1个少年哀求,对其持续殴打。最后该少年倒地不起,还有男子对倒地少年头上撒尿。据称,被打的是一个14岁的少年,而打人者中年龄最小的只有15岁。上述视频在国内某视频网站上点击率已过百万,网友纷纷发帖留言,要求严惩打人者。

王羽婷(初三学生):处于青春期的我们,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可年少轻狂,很容易莽撞冲动,又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致使暴力事件时有发生。在发生冲突时,个别学生控制不住情绪,冲动大于理智,认为拳头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便大打出手。结果不仅伤人也不利己,除了付医药费,有的还要负刑事责任。更有甚者本身并未与人结怨,而是因为讲义气而大打出手,殊不知这是火上浇油,使势态变得严峻。事实上,“校园暴力”给我们带来了极大伤害,不仅破坏了同学关系,甚至终生结仇。其实,暴力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反而会激化矛盾。作为中学生,我们要理性对待矛盾,不仅要维护自身权益,更不能通过伤害他人的方式来达到个人目的。对于受害者来说,要在第一时间与老师、家长或警方取得联系,以保护自身安全。

刘凯(德育主任):“校园暴力”不仅给学生带来身体上的重创,很有可能使学生的心灵边缘化。其实,每个学生的内心深处都建立了一种秩序感,这种秩序感将决定他们对价值取向的判断,以及对世界的选择。如何使这种秩序建立,并健全起来,我觉得不能让学生对这个世界充满恐惧和失望,不能让学生在成长之路上感到无助和孤单。现在,离异家庭越来越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带来不利影响。有的孩子把家庭暴力倾向带到学校,给他人带来不必要的伤害。所以,学校一定要加强对学生的监督与管理,强化法制教育。学校要为学生开设法律知识普及课程,通过模拟法庭、知识讲座、观看教育片等形式,让学生知法、懂法、守法,还要与辖区民警取得联系,定期对校内外进行安全检查。良好的校园周边环境很重要,尤其是地处偏远的学校,更要加强这方面的工作。

赵健龙(学生家长):孩子与父母朝夕相伴,父母的行为直接影响到孩子。一般来说,有暴力倾向的学生都存在一定的心灵阴影,而这种阴影多来自于家庭暴力。也就是说,“校园暴力”往往是家庭暴力的一种延续。据报道,一个用硫酸怒泼同学的初二男生,背后有一个畸形的家庭。这个男生的父亲有着严重的暴力倾向,只要稍不顺从,便棍棒相加。于是,他把暴力带到了学校,以此作为解决矛盾的方式。其实,家长应该尽可能地保持与孩子的交流,不要把观点强加于人,更不能大打出手,殊不知自己的行为将是孩子明天的行为。所以,家长一定要坦诚地与孩子交流,遇到矛盾不能走极端,耐心的沟通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校园暴力”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1.群体低龄化。社会学家统计,16岁至18周岁已经成为犯罪的第一高峰期,甚至更小的学生也有暴力倾向。2.作案手段现代化,甚至使用的凶器都有一定的科技含量。3.集群性。施暴者经常以团伙的形式出现,以多欺少,以强凌弱。4.残忍性。作案时,施暴者不计后果,只图一时痛快而酿成苦果。5.女学生犯罪逐年增多。个别学校的女生,暴力倾向也很明显,还引来男生加入其中,使事态扩大化。6.蔓延速度快,相互交叉感染,形成一股浊流。在个别地方,校园暴力致使学风不正,直接影响到教学秩序和学校管理。7.施暴的学生一般都为“双差生”,即学习成绩差,文化修养差,而这些的学生多来自单亲家庭和离异家庭。那么,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

首先,社会不良因素扮演了“帮凶”的角色。社会越发达,各种诱惑就越多,给人带来的影响就越大。几乎每天都有爆炸性的新闻,暴力事件,当街抢劫,杀人放火、校园投毒……这些负面新闻充斥学生的眼球,带来不好的影响。另外,很多中学生都迷恋网络,生活在虚拟的世界里;而很多“网游”都有暴力倾向,打打杀杀的,极易使人产生心理误区。还有,含有暴力色彩的影视剧,也在网站上具有很高的点击率。一部《逃学威龙》不仅奠定了无厘头电影路线,更为影视剧本与校园寻找到了新的契合点——“暴力”。随后,《逃学英雄传》《古惑仔》等电影问世,其暴力渲染几乎达到了赤裸裸的程度。渲染暴力的影片更是不胜枚举,而学生获得这类信息的方式更便捷。如今,恐怖网站、暴力游戏在互联网上悄然升温,《魔兽世界》《征途》《魔侠传》等备受学生欢迎,而这些游戏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学生的猎奇心理,让涉世未深的他们失去辨别能力,并陷入其中。

总之,我们所处的社会是多元的,诱惑就在身边,这也给暴力事件的发生提供了土壤。从虚拟世界走到现实社会,看似只有一纸之隔,却存在极大的危险性,一旦内心偏离了轨道,后果将不堪设想。

从孩子角度看,有暴力倾向的大都是人格不健全的人,尤其表现为情绪危机和信仰危机。所谓“情绪危机”就是,孩子在心理上存在焦虑、恐慌、多疑、叛逆等。孩子处于青春期,生理与心理发生了很大变化,而情绪也会随之有所改变。可以说,青春期是心理问题的爆发口,长期积压的情绪一下子释放出来,就会表现为暴力,甚至自残。所以,家长要细心观察孩子的变化,发现有异常行为,要及时了解情况,并进行疏导,注重培养孩子的快乐体验,增加自信心。另外,现在的孩子都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所以大多没有信仰,得过且过。采访中,笔者问:“人为什么要活着呀?你的理想是什么?”“活着就活着呗,没有为什么;我也没什么理想,反正父母在身边,一切都不用操心。”很多孩子的回答都是相似,都反映出信仰缺少的现象。个别人把“为自己”作为答案,很自私地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每天有饭吃、有衣穿、有书读、有网上,这就够了。其实,让孩子正确地认识自我,了解存在的意义,是很有必要的。毕竟,他们将来要走向社会,要独立面对生活。一个人一旦失去目标,就会迷失方向,在各种诱惑下很容易步入歧途。

从家庭角度看,很多孩子从小养成了“以我为中心”的习惯,缺乏抗挫折的能力。生活中,家长几乎有求必应,而忽视了对孩子的心理教育,无形中使孩子的虚荣心膨胀起来,出现了攀比、敌视、孤立、自卑等个案。此外,一些家长还不断给孩子施压,要求孩子高学分、高学历,甚至限制孩子的正常交往。家长的目的也许很好,可对孩子来说就是一种束缚和压制,不利于健康成长。从学校角度分析,虽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很多学校还处在应试教育阶段,一切都以分数为中心,把孩子弄得很累。有的老师教育孩子也很不得法,甚至采用挖苦、体罚等方式,给孩子的心灵造成伤害,一旦承受不住就很可能走极端。因此,我们应将德育与心理教育结合起来,多站在孩子的立场思考问题,给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校园暴力”一旦发生,后果将不堪设想,甚至要负法律责任。根据《刑法》规定,因不满16周岁而不予以刑事处罚的,应当责令其父母或监护人严加管教,必要时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如果当事人已满14周岁而不满18周岁,在处罚时应从轻或减轻处罚。对于已满14周岁而不满16周岁的孩子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他人重伤或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的应当追究刑事责任。已满16周岁的学生只要触犯《刑法》就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由公安机关立案侦查,人民法院进行审判。对于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学校、司法机关应坚持以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对于屡教不改或有严重暴力倾向的学生,必须采用相应的措施保证学校的正常教学,确保学生不受伤害。另外,学校的法律教育要形象化,比如可以让学生实地参观少管所,将法制教育渗透到校园生活中来。还可以开展主题班会,提高孩子对犯罪的识别能力和抵制能力。总之,法律是公正的,也是无情的,只有多了解法律法规,才能增加自己的“免疫力”,避免步入歧途。

“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家庭缺少监管,而学校也有无法推卸的责任。现在,学校都很重注学习成绩和升学率,而忽略了生命教育和安全教育。对我们来说,生命是宝贵的,而且只有一次,在法律面前任何人没有剥夺他人生命的权利。而生命教育也要从小抓起,让孩子懂得遇到问题,什么样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校园暴力”频频发生,这让我们不得不思考,是否该给孩子多上“尊重生命”方面的课呢?所以,老师要增强责任感,工作中要做到细心、耐心、关心。而且,学校有必要开展心理健康方面的活动,帮助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提高防范意识。其实,有暴力倾向的孩子并不是因为心中存在仇恨,大多是因为心里空虚且没有预定的人生目标,再加上外界因素的刺激,才冲动行事的。而悲剧一旦发生,又如何弥补呢?很多孩子都后悔了,也认错了,但也要承担一定的责任。若知现在,何必当初呢?可以说,每个孩子都是有价值的个体,我们在告诉孩子不该做什么的时候,还要给他们一定的自由空间,培养社会责任感,使他们在人格上慢慢独立起来。

总之,预防和遏制“校园暴力”是一项长期工程,任重而道远。只有从小培养孩子形成高尚的思想品格和良好的道德情操,才能有效地使孩子远离“校园暴力”。这也是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唯有多管齐下,才能取得成效。

猜你喜欢

校园暴力暴力校园
反性别暴力
“暴力”女
暴力云与送子鹳
青少年恶劣事件频发引发对刑事责任年龄的思考
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 从源头上遏制校园暴力
浅析大众传播中的“媒介暴力”现象
新形势下预防校园暴力的策略研究
向暴力宣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