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石国生:山村的一条小渡船

2014-09-16

教育 2014年25期
关键词:凤凰县村小母校

石国生:湖南省凤凰县黎明村小教师,1984年从教,教龄30年。

毕业分配的时候,石国生很羡慕城里人的生活,默默地许愿:上天保佑,千万别被分配到像黎明村小那样的小学任教。村小的条件太差了。然而,命运却和石国生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他还是被分配到了黎明村小任教,而且,一待就是30年。石国生,苗族人,湖南凤凰县吉信镇黎明村人,80年代初考入吉首民族师范学校,毕业后分配到湖南省凤凰县黎明村小学任教。

毫不迟疑的选择

凤凰县吉信学区黎明村小,坐落在黎明村第二小组的一个山包上。这里是石国生的母校,石国生的小学就是在黎明村小读完的。石国生说:“我觉得读村小的时光是美好的。小学毕业后,我才离开,到吉信四中读初中。”初中毕业后,石国生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吉首民族师范学校,算是他们村第三位跳出“农门”的才子。毕业后,石国生和全县同届师范类大中专毕业生几十人,满怀美好希望来到凤凰县教育局报到,教育局领导说,这届师范毕业生,要全部分回原籍。石国生听到这话后,背后冒出一股冷汗,非常失望。

真心面对现实

“小时候上课的大礼堂,已经千疮百孔、无精打采地蹲在那里,就像看见一位垂老的长辈亲人,心里很难受。”回想起当年的情景,石国生历历在目。既来之,则安之。学校安排他担任小学6年级的教学任务。当时村小校长邢大文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国生呀,你是我校唯一的公办教师,其他都是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你要勇挑重担!”

虽说心里很不情愿,石国生并没有耽误正常的教学。因为村小没有教师住房,也不通水电,他只好住在家里。每天吃了早餐从家里步行5里山路赶去学校上课。石国生很快确定了未来目标:一方面抓好教学,力争毕业班考出好成绩;另一方面利用课外时间,用劳动和汗水同大家齐动手逐步改变校园面貌。备课、上课、改作业、辅导、家访、个别谈话……这些教学环节在石国生这里一个都不会少。课后,他又组织学生开展赶猪、捡猪粪、除杂草、植树苗、打扫卫生等整治校园环境的活动。经过努力,学校的面貌得到了改善,猪屎、杂草不见了,地面平整干净了。

甘当铺路石

没有了“多余”想法的石国生将全部心思投入到了教学之中。一晃30年过去了,石国生就像一块铺路石一样,默默无闻地忍受着恶劣环境的煎熬,承受着诉说不尽的委屈和重压,送走一批又一批的学生,让他们奔上希望的前程。“说实在的,真羡慕我的同学们。他们很多都在条件很好、待遇优厚的县城学校教学,有的更是改行去了行政部门担任领导,施展才华。自己却没有离开老家和母校,还过着半耕半教的生活,还遭遇了那么多的艰辛。”

昔日踌躇满志的他,变成了老态龙钟、满头银发的老头子。早年教过的孩子们都已经成了青壮年,有的已经成了国家社会有用的人才,有的则留在本村从事农业生产,石国生又开始教他们的孩子。过去栽下的树苗,现在长成了两个成年人才能合抱的参天大树。石国生说:“以前和我同事的几个老师都离岗以至老去了,学校那个大礼堂以及案板桌、木质黑板等也都不见了,换成了宽敞明亮的教室、双人课桌凳,玻璃磨制黑板,孩子们再也不用到养猪场上课了。”他抚摸着校园内的大树,看着崭新的教室和环境优美的校园,想着一届届进来读书的小孩,三四年后成了半大小子又离开村小去外面深造,心里感慨万千:自己就像山村里的一条小渡船,或者更像一只从小被铁链锁足的大象,永远也无力去挣脱那个“环”。“不过我可以自豪地说:我的青春没有白白度过。我已经把它奉献给了平凡的教育事业,献给了贫困山区的孩子们,献给了我的母校。”

本刊点评

纵有百般不情愿,石国生就这样在家乡的村小开始了他长达30年的教学生涯。这期间有过无奈、动摇,但他最终选择了坚守。选择坚守有历史的因素,也有现实的压力。在石国生的身上看不到一些所谓“高大上”的元素,彷佛更多的是一个教师对现实无奈的屈服。但是,坚守30年却是真真实实存在,不容质疑的。就如他所说的那样,他确实是可以自豪的。平凡的人,更值得敬佩。endprint

石国生:湖南省凤凰县黎明村小教师,1984年从教,教龄30年。

毕业分配的时候,石国生很羡慕城里人的生活,默默地许愿:上天保佑,千万别被分配到像黎明村小那样的小学任教。村小的条件太差了。然而,命运却和石国生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他还是被分配到了黎明村小任教,而且,一待就是30年。石国生,苗族人,湖南凤凰县吉信镇黎明村人,80年代初考入吉首民族师范学校,毕业后分配到湖南省凤凰县黎明村小学任教。

毫不迟疑的选择

凤凰县吉信学区黎明村小,坐落在黎明村第二小组的一个山包上。这里是石国生的母校,石国生的小学就是在黎明村小读完的。石国生说:“我觉得读村小的时光是美好的。小学毕业后,我才离开,到吉信四中读初中。”初中毕业后,石国生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吉首民族师范学校,算是他们村第三位跳出“农门”的才子。毕业后,石国生和全县同届师范类大中专毕业生几十人,满怀美好希望来到凤凰县教育局报到,教育局领导说,这届师范毕业生,要全部分回原籍。石国生听到这话后,背后冒出一股冷汗,非常失望。

真心面对现实

“小时候上课的大礼堂,已经千疮百孔、无精打采地蹲在那里,就像看见一位垂老的长辈亲人,心里很难受。”回想起当年的情景,石国生历历在目。既来之,则安之。学校安排他担任小学6年级的教学任务。当时村小校长邢大文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国生呀,你是我校唯一的公办教师,其他都是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你要勇挑重担!”

虽说心里很不情愿,石国生并没有耽误正常的教学。因为村小没有教师住房,也不通水电,他只好住在家里。每天吃了早餐从家里步行5里山路赶去学校上课。石国生很快确定了未来目标:一方面抓好教学,力争毕业班考出好成绩;另一方面利用课外时间,用劳动和汗水同大家齐动手逐步改变校园面貌。备课、上课、改作业、辅导、家访、个别谈话……这些教学环节在石国生这里一个都不会少。课后,他又组织学生开展赶猪、捡猪粪、除杂草、植树苗、打扫卫生等整治校园环境的活动。经过努力,学校的面貌得到了改善,猪屎、杂草不见了,地面平整干净了。

甘当铺路石

没有了“多余”想法的石国生将全部心思投入到了教学之中。一晃30年过去了,石国生就像一块铺路石一样,默默无闻地忍受着恶劣环境的煎熬,承受着诉说不尽的委屈和重压,送走一批又一批的学生,让他们奔上希望的前程。“说实在的,真羡慕我的同学们。他们很多都在条件很好、待遇优厚的县城学校教学,有的更是改行去了行政部门担任领导,施展才华。自己却没有离开老家和母校,还过着半耕半教的生活,还遭遇了那么多的艰辛。”

昔日踌躇满志的他,变成了老态龙钟、满头银发的老头子。早年教过的孩子们都已经成了青壮年,有的已经成了国家社会有用的人才,有的则留在本村从事农业生产,石国生又开始教他们的孩子。过去栽下的树苗,现在长成了两个成年人才能合抱的参天大树。石国生说:“以前和我同事的几个老师都离岗以至老去了,学校那个大礼堂以及案板桌、木质黑板等也都不见了,换成了宽敞明亮的教室、双人课桌凳,玻璃磨制黑板,孩子们再也不用到养猪场上课了。”他抚摸着校园内的大树,看着崭新的教室和环境优美的校园,想着一届届进来读书的小孩,三四年后成了半大小子又离开村小去外面深造,心里感慨万千:自己就像山村里的一条小渡船,或者更像一只从小被铁链锁足的大象,永远也无力去挣脱那个“环”。“不过我可以自豪地说:我的青春没有白白度过。我已经把它奉献给了平凡的教育事业,献给了贫困山区的孩子们,献给了我的母校。”

本刊点评

纵有百般不情愿,石国生就这样在家乡的村小开始了他长达30年的教学生涯。这期间有过无奈、动摇,但他最终选择了坚守。选择坚守有历史的因素,也有现实的压力。在石国生的身上看不到一些所谓“高大上”的元素,彷佛更多的是一个教师对现实无奈的屈服。但是,坚守30年却是真真实实存在,不容质疑的。就如他所说的那样,他确实是可以自豪的。平凡的人,更值得敬佩。endprint

石国生:湖南省凤凰县黎明村小教师,1984年从教,教龄30年。

毕业分配的时候,石国生很羡慕城里人的生活,默默地许愿:上天保佑,千万别被分配到像黎明村小那样的小学任教。村小的条件太差了。然而,命运却和石国生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他还是被分配到了黎明村小任教,而且,一待就是30年。石国生,苗族人,湖南凤凰县吉信镇黎明村人,80年代初考入吉首民族师范学校,毕业后分配到湖南省凤凰县黎明村小学任教。

毫不迟疑的选择

凤凰县吉信学区黎明村小,坐落在黎明村第二小组的一个山包上。这里是石国生的母校,石国生的小学就是在黎明村小读完的。石国生说:“我觉得读村小的时光是美好的。小学毕业后,我才离开,到吉信四中读初中。”初中毕业后,石国生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吉首民族师范学校,算是他们村第三位跳出“农门”的才子。毕业后,石国生和全县同届师范类大中专毕业生几十人,满怀美好希望来到凤凰县教育局报到,教育局领导说,这届师范毕业生,要全部分回原籍。石国生听到这话后,背后冒出一股冷汗,非常失望。

真心面对现实

“小时候上课的大礼堂,已经千疮百孔、无精打采地蹲在那里,就像看见一位垂老的长辈亲人,心里很难受。”回想起当年的情景,石国生历历在目。既来之,则安之。学校安排他担任小学6年级的教学任务。当时村小校长邢大文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国生呀,你是我校唯一的公办教师,其他都是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你要勇挑重担!”

虽说心里很不情愿,石国生并没有耽误正常的教学。因为村小没有教师住房,也不通水电,他只好住在家里。每天吃了早餐从家里步行5里山路赶去学校上课。石国生很快确定了未来目标:一方面抓好教学,力争毕业班考出好成绩;另一方面利用课外时间,用劳动和汗水同大家齐动手逐步改变校园面貌。备课、上课、改作业、辅导、家访、个别谈话……这些教学环节在石国生这里一个都不会少。课后,他又组织学生开展赶猪、捡猪粪、除杂草、植树苗、打扫卫生等整治校园环境的活动。经过努力,学校的面貌得到了改善,猪屎、杂草不见了,地面平整干净了。

甘当铺路石

没有了“多余”想法的石国生将全部心思投入到了教学之中。一晃30年过去了,石国生就像一块铺路石一样,默默无闻地忍受着恶劣环境的煎熬,承受着诉说不尽的委屈和重压,送走一批又一批的学生,让他们奔上希望的前程。“说实在的,真羡慕我的同学们。他们很多都在条件很好、待遇优厚的县城学校教学,有的更是改行去了行政部门担任领导,施展才华。自己却没有离开老家和母校,还过着半耕半教的生活,还遭遇了那么多的艰辛。”

昔日踌躇满志的他,变成了老态龙钟、满头银发的老头子。早年教过的孩子们都已经成了青壮年,有的已经成了国家社会有用的人才,有的则留在本村从事农业生产,石国生又开始教他们的孩子。过去栽下的树苗,现在长成了两个成年人才能合抱的参天大树。石国生说:“以前和我同事的几个老师都离岗以至老去了,学校那个大礼堂以及案板桌、木质黑板等也都不见了,换成了宽敞明亮的教室、双人课桌凳,玻璃磨制黑板,孩子们再也不用到养猪场上课了。”他抚摸着校园内的大树,看着崭新的教室和环境优美的校园,想着一届届进来读书的小孩,三四年后成了半大小子又离开村小去外面深造,心里感慨万千:自己就像山村里的一条小渡船,或者更像一只从小被铁链锁足的大象,永远也无力去挣脱那个“环”。“不过我可以自豪地说:我的青春没有白白度过。我已经把它奉献给了平凡的教育事业,献给了贫困山区的孩子们,献给了我的母校。”

本刊点评

纵有百般不情愿,石国生就这样在家乡的村小开始了他长达30年的教学生涯。这期间有过无奈、动摇,但他最终选择了坚守。选择坚守有历史的因素,也有现实的压力。在石国生的身上看不到一些所谓“高大上”的元素,彷佛更多的是一个教师对现实无奈的屈服。但是,坚守30年却是真真实实存在,不容质疑的。就如他所说的那样,他确实是可以自豪的。平凡的人,更值得敬佩。endprint

猜你喜欢

凤凰县村小母校
凤凰:阅读,从筑梦开始
告别母校
遗失声明
凤凰县: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推动美丽乡村建设
母校情
凤凰县暴雨气候特征分析
亲爱的母校,你还好吗?
村小教师学习共同体构建研究
村小支持行动
——把关注点延伸到基础教育的“神经末梢”
村小消失后对农村文明的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