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任彩萍:甘当学生引路人

2014-09-16

教育 2014年25期
关键词:原平市峪口山村

任彩萍:山西省原平市崞阳镇雷家峪口小学教师,1980年从教,教龄34年。

“当时条件差,环境艰苦,谁愿意面对?为了山区的孩子,我还是坚持留了下来。没想到一晃30多年就过去了。”任彩萍对《教育》旬刊记者说。任彩萍今年53岁,1979年高中毕业后,通过民办教师招录考试,1980年以民办教师的身份参加工作。通过自己的努力,2000年转正,成为一名正式的公办教师。34年来,她一直坚守在山西省原平市崞阳镇雷家峪口小学的讲台上。

为了“老师”的一声呼唤

1979年,也就是高考中断了10年后,1977年重新恢复后的第3年,任彩萍幸运地赶上了高考,但在当时激烈的竞争中,她没能考上大学。任彩萍学习成绩一向很好,她是班里的尖子生,也是老师眼中的骄傲,她不甘心就这样与大学无缘。任彩萍的班主任也想让她复读,下一年继续参加高考。任彩萍也很想按班主任的想法做,但她的父母患有疾病,家里实在没钱供她复读,无奈之下,她只好像其他村民一样,早早就下地干活。

那样的生活,根本不是任彩萍所想要的。正在她无助的时候,一个好消息传来。当时教师严重缺乏,通过招录考试,就可以成为民办教师。这样的机会,任彩萍当然不愿错过。终于,她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资格考试。1980年,她被录用为民办教师。收到录用通知的那一刻,她觉得自己无比幸福。虽然没能如愿进入大学校园,但是,她毕竟不再和其她年轻的姑娘一起,长年累月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了。

1982年,全县教师调动。当年12月,19岁的任彩萍,就独自一人到了山西省原平县石寺乡峪口小学(现为山西省原平市崞阳镇雷家峪口小学)。一到学校,任彩萍傻眼了:没有围墙,教室破旧,墙壁老化,多处还掉泥皮,有窗户,没玻璃,只钉着一层塑料纸。当时正值冬季,寒风呼呼地吹进教室,冻得学生、老师直打颤。教室里需要生火炉子取暖,任彩萍还得带着学生上山去砍柴火。每逢下雨天,房屋顶部还会漏雨,学生们只好挤到不漏雨的地方,等待雨停。

当时,这所小学,一到五年级共有20多个学生,只有两位老师。每个老师至少要教两个年级的学生。上课时,几个年级在一个教室里,老师要先给一个年级上课,让其他年级自习。给这个年级讲完了,再给其他年级讲。这样的环境下,对任彩萍这样一个女孩子来说,确实有些难熬。她有好几次都想离开这里。但是,每当她看着一个个孩子纯真的笑脸,听孩子们热诚地叫她“老师”,她都感到自己肩负的责任。很快,她打消了离开的念头。

坚守者的精神

2005年合乡并镇后,学校高年级的学生都转走了,只剩下学前班和一、二年级,共十几个学生,老师也只剩下任彩萍一个。村边有条小河。学校与村子分处两岸,孩子们放学后都要过河,任彩萍就抱了一个又一个,轮流送到对岸……

在任彩萍看来,山村的教师很难当。山村小学条件与城市差别大,没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如电脑、多媒体等,学前班的一些图书、玩具、体育用品等也缺乏。由于校园狭小,也没有足够的运动场地。任彩萍说:“在山村小学,听课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教学语言的优劣与课堂教学效果有着密切的联系。山村教师应该会说、会写、会画、会应用。”她懂得,作为一名教师,就应该研究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并扎实掌握这项基本功。除教学方面外,还应有高尚的情操,良好的道德品质,慈母般的心肠,吃苦耐劳的精神,持之以恒、任劳任怨,爱校如家、爱生如子,处处严于律己,为人师表,时时起到引导、启发、表率作用。

任彩萍说:“在这样偏远的山村,村民读书较少,对外面的世界了解也不多,思想观念仍然比较保守。在教育和管理孩子方面也比较传统,这就加大了老师教学的难度。比如,学生不懂的知识太多,需要老师耐心讲解,以致于会推迟放学。这时,家长会怕饿着孩子,对老师有怨言。”

作为学生的引路人,任彩萍也更懂得关爱学生。任彩萍回忆当年往事,依旧历历在目。她记得有一个女孩,下肢软,走路摇晃。“上下课都要我扶她回离座位,出进教室,上厕所也同样。就这样5年,一直到小学毕业。”任彩萍说。对于山区小学的现状,任彩萍说,“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虽然各方面的条件都有所好转,但偏远山区的小学面临的问题依旧很多,希望国家能更多地关注这些小学,给他们一些帮助。”

本刊点评

正如任彩萍日记中写的:那些房屋落雨的印记,记录着她成长的脚步;那些火炉里燃烧的柴火,诉说着坚守的青春;那些瓦破椽旧的校舍,是她30多年生活的见证。任彩萍以一颗母亲的心,守住那些山里娃的笑脸。放弃梦想,不是对现实的无奈,而是对山区孩子的承诺。留住脚步,不是屈从命运的安排,而是慈母心肠的使然。虽然身为山区教师,但她有着遨游山外大千世界的梦。尽管自己将终老山林,依旧年年岁岁认认真真地将孩子们送到广阔的天地。再回首,雨雪风霜留给她的,不仅是韶光渐退的容颜,还有孩子们欢快的笑声。endprint

任彩萍:山西省原平市崞阳镇雷家峪口小学教师,1980年从教,教龄34年。

“当时条件差,环境艰苦,谁愿意面对?为了山区的孩子,我还是坚持留了下来。没想到一晃30多年就过去了。”任彩萍对《教育》旬刊记者说。任彩萍今年53岁,1979年高中毕业后,通过民办教师招录考试,1980年以民办教师的身份参加工作。通过自己的努力,2000年转正,成为一名正式的公办教师。34年来,她一直坚守在山西省原平市崞阳镇雷家峪口小学的讲台上。

为了“老师”的一声呼唤

1979年,也就是高考中断了10年后,1977年重新恢复后的第3年,任彩萍幸运地赶上了高考,但在当时激烈的竞争中,她没能考上大学。任彩萍学习成绩一向很好,她是班里的尖子生,也是老师眼中的骄傲,她不甘心就这样与大学无缘。任彩萍的班主任也想让她复读,下一年继续参加高考。任彩萍也很想按班主任的想法做,但她的父母患有疾病,家里实在没钱供她复读,无奈之下,她只好像其他村民一样,早早就下地干活。

那样的生活,根本不是任彩萍所想要的。正在她无助的时候,一个好消息传来。当时教师严重缺乏,通过招录考试,就可以成为民办教师。这样的机会,任彩萍当然不愿错过。终于,她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资格考试。1980年,她被录用为民办教师。收到录用通知的那一刻,她觉得自己无比幸福。虽然没能如愿进入大学校园,但是,她毕竟不再和其她年轻的姑娘一起,长年累月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了。

1982年,全县教师调动。当年12月,19岁的任彩萍,就独自一人到了山西省原平县石寺乡峪口小学(现为山西省原平市崞阳镇雷家峪口小学)。一到学校,任彩萍傻眼了:没有围墙,教室破旧,墙壁老化,多处还掉泥皮,有窗户,没玻璃,只钉着一层塑料纸。当时正值冬季,寒风呼呼地吹进教室,冻得学生、老师直打颤。教室里需要生火炉子取暖,任彩萍还得带着学生上山去砍柴火。每逢下雨天,房屋顶部还会漏雨,学生们只好挤到不漏雨的地方,等待雨停。

当时,这所小学,一到五年级共有20多个学生,只有两位老师。每个老师至少要教两个年级的学生。上课时,几个年级在一个教室里,老师要先给一个年级上课,让其他年级自习。给这个年级讲完了,再给其他年级讲。这样的环境下,对任彩萍这样一个女孩子来说,确实有些难熬。她有好几次都想离开这里。但是,每当她看着一个个孩子纯真的笑脸,听孩子们热诚地叫她“老师”,她都感到自己肩负的责任。很快,她打消了离开的念头。

坚守者的精神

2005年合乡并镇后,学校高年级的学生都转走了,只剩下学前班和一、二年级,共十几个学生,老师也只剩下任彩萍一个。村边有条小河。学校与村子分处两岸,孩子们放学后都要过河,任彩萍就抱了一个又一个,轮流送到对岸……

在任彩萍看来,山村的教师很难当。山村小学条件与城市差别大,没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如电脑、多媒体等,学前班的一些图书、玩具、体育用品等也缺乏。由于校园狭小,也没有足够的运动场地。任彩萍说:“在山村小学,听课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教学语言的优劣与课堂教学效果有着密切的联系。山村教师应该会说、会写、会画、会应用。”她懂得,作为一名教师,就应该研究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并扎实掌握这项基本功。除教学方面外,还应有高尚的情操,良好的道德品质,慈母般的心肠,吃苦耐劳的精神,持之以恒、任劳任怨,爱校如家、爱生如子,处处严于律己,为人师表,时时起到引导、启发、表率作用。

任彩萍说:“在这样偏远的山村,村民读书较少,对外面的世界了解也不多,思想观念仍然比较保守。在教育和管理孩子方面也比较传统,这就加大了老师教学的难度。比如,学生不懂的知识太多,需要老师耐心讲解,以致于会推迟放学。这时,家长会怕饿着孩子,对老师有怨言。”

作为学生的引路人,任彩萍也更懂得关爱学生。任彩萍回忆当年往事,依旧历历在目。她记得有一个女孩,下肢软,走路摇晃。“上下课都要我扶她回离座位,出进教室,上厕所也同样。就这样5年,一直到小学毕业。”任彩萍说。对于山区小学的现状,任彩萍说,“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虽然各方面的条件都有所好转,但偏远山区的小学面临的问题依旧很多,希望国家能更多地关注这些小学,给他们一些帮助。”

本刊点评

正如任彩萍日记中写的:那些房屋落雨的印记,记录着她成长的脚步;那些火炉里燃烧的柴火,诉说着坚守的青春;那些瓦破椽旧的校舍,是她30多年生活的见证。任彩萍以一颗母亲的心,守住那些山里娃的笑脸。放弃梦想,不是对现实的无奈,而是对山区孩子的承诺。留住脚步,不是屈从命运的安排,而是慈母心肠的使然。虽然身为山区教师,但她有着遨游山外大千世界的梦。尽管自己将终老山林,依旧年年岁岁认认真真地将孩子们送到广阔的天地。再回首,雨雪风霜留给她的,不仅是韶光渐退的容颜,还有孩子们欢快的笑声。endprint

任彩萍:山西省原平市崞阳镇雷家峪口小学教师,1980年从教,教龄34年。

“当时条件差,环境艰苦,谁愿意面对?为了山区的孩子,我还是坚持留了下来。没想到一晃30多年就过去了。”任彩萍对《教育》旬刊记者说。任彩萍今年53岁,1979年高中毕业后,通过民办教师招录考试,1980年以民办教师的身份参加工作。通过自己的努力,2000年转正,成为一名正式的公办教师。34年来,她一直坚守在山西省原平市崞阳镇雷家峪口小学的讲台上。

为了“老师”的一声呼唤

1979年,也就是高考中断了10年后,1977年重新恢复后的第3年,任彩萍幸运地赶上了高考,但在当时激烈的竞争中,她没能考上大学。任彩萍学习成绩一向很好,她是班里的尖子生,也是老师眼中的骄傲,她不甘心就这样与大学无缘。任彩萍的班主任也想让她复读,下一年继续参加高考。任彩萍也很想按班主任的想法做,但她的父母患有疾病,家里实在没钱供她复读,无奈之下,她只好像其他村民一样,早早就下地干活。

那样的生活,根本不是任彩萍所想要的。正在她无助的时候,一个好消息传来。当时教师严重缺乏,通过招录考试,就可以成为民办教师。这样的机会,任彩萍当然不愿错过。终于,她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资格考试。1980年,她被录用为民办教师。收到录用通知的那一刻,她觉得自己无比幸福。虽然没能如愿进入大学校园,但是,她毕竟不再和其她年轻的姑娘一起,长年累月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了。

1982年,全县教师调动。当年12月,19岁的任彩萍,就独自一人到了山西省原平县石寺乡峪口小学(现为山西省原平市崞阳镇雷家峪口小学)。一到学校,任彩萍傻眼了:没有围墙,教室破旧,墙壁老化,多处还掉泥皮,有窗户,没玻璃,只钉着一层塑料纸。当时正值冬季,寒风呼呼地吹进教室,冻得学生、老师直打颤。教室里需要生火炉子取暖,任彩萍还得带着学生上山去砍柴火。每逢下雨天,房屋顶部还会漏雨,学生们只好挤到不漏雨的地方,等待雨停。

当时,这所小学,一到五年级共有20多个学生,只有两位老师。每个老师至少要教两个年级的学生。上课时,几个年级在一个教室里,老师要先给一个年级上课,让其他年级自习。给这个年级讲完了,再给其他年级讲。这样的环境下,对任彩萍这样一个女孩子来说,确实有些难熬。她有好几次都想离开这里。但是,每当她看着一个个孩子纯真的笑脸,听孩子们热诚地叫她“老师”,她都感到自己肩负的责任。很快,她打消了离开的念头。

坚守者的精神

2005年合乡并镇后,学校高年级的学生都转走了,只剩下学前班和一、二年级,共十几个学生,老师也只剩下任彩萍一个。村边有条小河。学校与村子分处两岸,孩子们放学后都要过河,任彩萍就抱了一个又一个,轮流送到对岸……

在任彩萍看来,山村的教师很难当。山村小学条件与城市差别大,没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如电脑、多媒体等,学前班的一些图书、玩具、体育用品等也缺乏。由于校园狭小,也没有足够的运动场地。任彩萍说:“在山村小学,听课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教学语言的优劣与课堂教学效果有着密切的联系。山村教师应该会说、会写、会画、会应用。”她懂得,作为一名教师,就应该研究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并扎实掌握这项基本功。除教学方面外,还应有高尚的情操,良好的道德品质,慈母般的心肠,吃苦耐劳的精神,持之以恒、任劳任怨,爱校如家、爱生如子,处处严于律己,为人师表,时时起到引导、启发、表率作用。

任彩萍说:“在这样偏远的山村,村民读书较少,对外面的世界了解也不多,思想观念仍然比较保守。在教育和管理孩子方面也比较传统,这就加大了老师教学的难度。比如,学生不懂的知识太多,需要老师耐心讲解,以致于会推迟放学。这时,家长会怕饿着孩子,对老师有怨言。”

作为学生的引路人,任彩萍也更懂得关爱学生。任彩萍回忆当年往事,依旧历历在目。她记得有一个女孩,下肢软,走路摇晃。“上下课都要我扶她回离座位,出进教室,上厕所也同样。就这样5年,一直到小学毕业。”任彩萍说。对于山区小学的现状,任彩萍说,“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虽然各方面的条件都有所好转,但偏远山区的小学面临的问题依旧很多,希望国家能更多地关注这些小学,给他们一些帮助。”

本刊点评

正如任彩萍日记中写的:那些房屋落雨的印记,记录着她成长的脚步;那些火炉里燃烧的柴火,诉说着坚守的青春;那些瓦破椽旧的校舍,是她30多年生活的见证。任彩萍以一颗母亲的心,守住那些山里娃的笑脸。放弃梦想,不是对现实的无奈,而是对山区孩子的承诺。留住脚步,不是屈从命运的安排,而是慈母心肠的使然。虽然身为山区教师,但她有着遨游山外大千世界的梦。尽管自己将终老山林,依旧年年岁岁认认真真地将孩子们送到广阔的天地。再回首,雨雪风霜留给她的,不仅是韶光渐退的容颜,还有孩子们欢快的笑声。endprint

猜你喜欢

原平市峪口山村
中海石油化学拟挂牌出售大峪口股权
山村日出
再现生机的非遗炕围画
峪口禽业的“中国芯”
——掀起中国肉鸡市场风云
原平市举办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培训
山村一天一个样
沉寂山村崛起时
煤峪口矿西三井筒提升中心的测定
煤峪口矿内因火灾隐患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偏僻山村有个“五老”帮扶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