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育人的长效机制研究
2014-09-16崔勇
崔勇
摘要:本课题以石家庄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为案例,从教学大纲、实践内容、实践基地、实践组织、教师配备、考核体系和制度保障等方面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进行全面总结和系统研究,以深化实践教学内容,改革实践教学方法,完善实践教学考核及管理,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长效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8-0048-03
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这充分说明了实践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作为高校大学生开设的第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来说,深入进行实践教学的改革,不断总结和完善实践教学经验,形成包括“基础”课在内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育人长效机制,有利于今后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不断提高。
一、实践教学基本处于粗放状态,长效机制有待于形成
“05方案”在高校实施8年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老师们在实践教学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近年以来,不少高校在包括“基础”课在内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采取了多种模式。一种是课堂主题实践教学模式,即在教学的过程中,由授课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设计主题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第二种是校园实践教学模式,即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校内开展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相关的实践活动;第三种是校外实践教学模式,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以社会为课堂,安排学生参加参观考察、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社会体验等多项社会活动,是一项备受学生欢迎的实践教学模式。在实践期间,同学们走进城乡社区,对中国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了进一步的体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了更多更切合实际的想法。实践教学初步达到让学生了解社会、接受教育、锻炼提高的目的。在此基础上,包括“基础”课在内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有了明显的进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感染力得到了增强,教学状况在一定程度上有了改善。但是,实践教学中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突出表现在大部分高校实践教学处于探索阶段,缺乏系统研究,没有形成长效机制,导致实践教学实效性仍有待于增强和提高。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重视不够,认识不够统一,安排具有随意性。有些高校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难以保证经费、课时等实践教学的基本条件,造成学校、课程安排等不平衡的现象;有的高校对实践教学的概念理解不到位,社会实践教学活动流于形式,难达到预期效果。
2.缺乏整体规划,未形成完整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有的学校侧重课程之间的整合,侧重研究教学内容或教学方法,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看做一个整体进行教学体系创新研究的不多;经验型成果居多,对经验的抽象、提升不够,因而使成果的普遍适用性受到影响。其中,最主要的是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和飞速发展的时代形势还有距离,现实感和针对性不强,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够,实践的长效机制有待增强。
3.实践基地不固定,实践教学形式缺乏多样性和层次性;参与实践教学活动的学生人数有限,因而缺乏广泛性。实践教学基地和场所缺乏或者不够,导致在实践教学活动中,方案经常改变。能解决正常的实践活动已属不易,开辟新的实践基地比较困难,活动内容不够丰富,能够参与实践的学生容量有限。
4.考核体系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实践教学结果缺乏实效性。几年来,随着实践教学的深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例如,因为组织实践教学,老师增加了很大工作量,周末难得休息,假期还要加班,在组织报名、实践指导和保障安全等方面增加了教师大量工作量。由于教师平时承担着大量的理论教学任务,时间精力有限,不能像指导学生毕业论文那样给实践学生及时、细致的指导,与高涨的学生热情,踊跃报名的学生数量,较高期望的实践收获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导致实践教学效果不够理想。思政课的本质特征就在于把思想政治理论通过有效的教育手段,使大学生内化素质、外化行动,最终落实于实践。但现在的思政课实践活动多处于粗放状态,没形成科学、规范的运行机制、保障机制、评价机制,影响了实践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制约了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教育能力的提升和人格的完善。这就要求思政课教育教学必须实施科学的实践教学模式,在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的结合上进一步做文章,在组织方式上更简化,在实践内容上更贴近社会和学生实际,在实践效果上更令师生和实践基地满意。
二、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效性必须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
几年来,我们从包括“基础”课在内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建设入手,以理论和实践结合为原则,以转变观念为先导,以创新实践教学方法为手段,以探索实践教学路径和优化实践教学模式为突破口,以完善各种机制为保障,以师资队伍水平提高和学生认可度为标志,探索、形成完整、有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路径,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增强教育效果,并为今后包括“基础”课在内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提供经验和借鉴。
1.育人为本,从树立科学实践教学理念入手。坚持“育人为本”和“能力培养、创新学习”的理念,走出“以考试为中心”的认识误区,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学生,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思辨能力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坚持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结合,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理念。走出“以教师为中心”的误区,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通过讨论式、辩论式等开放式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热情。倡导全面教育和个性化培养相结合的理念,在大班理论教学中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的同学进行个别辅导或帮助。endprint
2.坚持主线,结合社会热点确定实践教学主题。处理好从教材体系到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的转化,把握教材主线,结合学生实际和当前热点难点问题设计实践教学主题是关键。我们认为实现教材体系到教学体系转化应把握以下几个关键环节:一是“入”的环节,教师首先要认真学习、钻研教材,吃透教材;二是“出”的环节,教学中做到融会贯通、形成科学完整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从结构、内容以至方法构建上把握各章节的逻辑联系和实践教学要点;三是“出”“入”结合,熟练驾驭,围绕学校培养目标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内容,灵活安排教学内容。作为河北省高校,在实践教学中,我们特别注意西柏坡红色文化在引导学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我们建立了“西柏坡精神宣讲团”,组织了“重走赶考路,共铸中国梦”主题实践教学活动,以西柏坡精神为核心,坚持贴近大学生生活和实际,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凝聚力和导向力;以西柏坡精神为载体,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力和影响力;以西柏坡精神为内容,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亲和力和吸引力。红色文化,让学生们在调研中认知,在学习中感悟,在弘扬中思考,在生活中实践。师生们一起回顾红色历史,践行革命精神,传播了正能量,倡导了主旋律,实践后,学生既感动了自身,也感动了很多身边的人,效果很好。
3.探索新路,完善实践教学模式。围绕理论教学大纲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热点,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及特点科学确定实践教学的主题,努力做到实践大纲等实践教学文件完整规范;实践主题相对稳定,具体选题科学合理;实践计划简洁、高效易于操作,每年有突出亮点,引发学生兴趣。我们近年来优化确定的调查主题有:公民素质调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大学生成长成才关系调查;西柏坡精神与校园文化建设调查等都很有特点。
4.规范管理,完善实践教学机制。要在实践保障上制度化,学校形成组织领导保障、经费保障、师资队伍保障和实践基地保障。这些保障措施,是高校长期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基础和必要条件。
5.方式多样,以真挚情感打动学生。实践活动主要方式除了开展文献检索、问卷调查、专题访谈外,还有生产劳动、公益活动等其他内容,突出实践教学体验性、多样性、创造性、开放性等特点。以自己真实而丰富的情感打动学生、影响学生、教育学生的过程,可说是以人为本思想在教育观念上的一种新认识。思政课的教学效果,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取决于受众在心理和情感上的接受程度。因此,我们认为,要使思政课产生实效,必须以“真情”动人,为此,我们在情感教学法中归纳出情景、情节、情理、情操、情调、情面、情趣等多种情感理解、情感交流、情感表达、情感实践等教学内容,以激起情感、振奋情感、触动情感,发挥情感影响力。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获得理智感、道德感、美感的高级情感体验,从而更好地理解如何去追求人生实践的真、善、美,更现实地领悟如何修炼自己的完美道德和健康人格。实践教学使教师和学生置于一个平等的互动平台,甚至师生同吃同住同活动,从而使教育活动注入了大量情感因素,于是激情的语言、细致的关心、真诚的沟通,使理想的教育效果水到渠成。社会实践后,很多师生反映,一周的实践活动胜过校内一个学期师生的了解和交流。
6.加强管理,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首先,对平时思想品德表现突出的,优先选拔参加“基础”课集中社会实践活动;其次,加大实践教学考试成绩的比重,在计分系统中,把实践教学成绩单独作为一门课程成绩计入学年总成绩,实践表现突出的,还给予其它荣誉表彰和鼓励。考核体系与教学目标相一致,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防止了期末考试“一考定终身”的片面做法。
总之,经过改革,几年来,包括“基础”课在内的大学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逐步完善,实践教学水平稳步提高,实效性明显提升。具体表现在,课程教学质量稳步上升,学生主体地位显著增强,对“基础”课认同感和亲近感大幅提升,实践教学保障机制逐步完善,固定实践基地基本满足实践教学需要;教师实业务素质有整体提升,教学效果全部达到优秀水平,教师多次获得学校及有关部门的表彰。
项目来源:本论文是石家庄学院2011年教改研究项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育人的长效机制研究》(项目编号JGXM-201114B),2013年河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研究》(项目编号13070182)的部分研究成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