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致青春》《中国合伙人》审美特质对比解析

2014-09-16张俨

今传媒 2014年9期
关键词:审美

张俨

摘 要:论文通过对2013年具有代表性的青春纪念题材《致青春》和《中国合伙人》两部电影在影像风格、叙事策略和人文意蕴三个方面的对比,论证两部电影成功的元素,同时对目前国产商业电影表现出来的明显的艺术审美特质进行论证,期待商业电影的艺术性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关键词:《致青春》;《中国合伙人》;商业电影;艺术电影;审美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9-0099-03

2013年可以说是中国国产电影繁荣发展的一年,票房高歌猛进的同时,艺术电影依旧显现出沉寂的迹象。但是令人倍感欣慰的是,年度具有代表性的商业电影正在积极热情的吸收着艺术电影创作的经验和审美追求,商业电影中越来越明显的附带艺术电影的特质。2013年的两部电影作品《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和《中国合伙人》无可厚非属于商业电影,但是他们的成功又在于导演借助艺术电影的元素,通过影片的创作阐释自己对于生活的发现和感悟,并试图在电影创作中进行创新发掘。一直以来,中国的艺术电影和商业电影都具有明显的区别,无论是影像风格还是人文意蕴都为自己或“艺术”或“商业”的属性贴上明显的标签。

20世纪80、90年代是中国艺术电影的繁荣时期,在当时都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观影冲击,它们表现出强烈的探索性,其视听符号大多是复杂的多元的深邃的甚至是灰色的,影片所表现的永远是让人感觉压抑和沉重的情节内容,主题也通常是苦涩忧伤又发人深省。但是21世纪以来,国产商业电影开始进入人们的视线并迎来繁荣发展,大制作大场景,宏大的明星阵容和后期宣传,追求商业利益都成为它明显的标志。那么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好电影,中国电影又该如何发展似乎越来越引起研究者的关注。“过去的好电影,向来是结合了动人的故事,发人深省的人际关系,诚挚有力的看法以及有线用的电影风格。”而未来的好电影应该也还会具备这些特点,并且在商业电影的发展中增加艺术性,在艺术电影的基础上增强娱乐性,使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都具有更强的观赏性[1]。通过对《致青春》和《中国合伙人》的深入分析,或许能窥见商业电影在吸取艺术电影元素的发展中值得借鉴的经验和某些审美品性。

一、影像风格:青春怀旧

电影,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一种通过影像造型的手段进行叙事的艺术。影像的仿真与叙事的虚构构筑起充满悖谬性的银幕时空,能丰富观众在庸常时空下不曾有的感受, 修复人们破碎而无望的心灵,重新确立生活的信心和对各种可能性的想象[2]。

在影片《致青春》和《中国合伙人》中,青春成长是他们共有的关键词,两部影片都是通过重构青春的镜像来表现成长的故事,或表现爱情友情,或表现事业,在所有的怀旧电影中,青春怀旧似乎最为永恒。而这两部作品恰恰都抓住了青春怀旧的重点:浪漫、梦想。彼时的“70后、80后”现在都已经过蜕变或者为了生活奔波不停或者嫁做人妇,他们早已失去学生时代的锋芒毕露意气风发,可是在他们的心里都还有一份关于校园关于梦想的记忆。正是因为现实拉开了他们与梦想的距离所以他们才越发的想念曾经的那一份记忆,那些早已泛黄变淡的日子。最早想要把小说《致青春》改拍成电影的柯利明说:“那是一段像老酒一样散发着香气的青春岁月,它包括25%的爱情,20%的友谊,曾经崇拜的喜欢的不敢的占20%,剩下的是时光和逝去。”

《致青春》里我们看到了那些逝去的故事和岁月,那时的青春记忆,是象牙塔里的羞涩爱情和人生理想。阳光洒落,清风吹拂的校园里,一张张朝气蓬勃的面庞,是让人羡慕的青春岁月才有的无所顾忌和潇洒。从踏入校园的第一步开始,所有的记忆倾泻而下,校园迎新、舍友的第一次见面、第一次拥有一张远离自己的家但是自由温馨的小床,学校各类社团招新报名考试、翘课点名然后气喘吁吁的冲进教室、上网打游戏、校园文艺汇演、挂满各种生活用品的层层叠叠的女生宿舍、毕业散伙饭……这些永远留在心底的记忆,好像青春重现一样的细节成功的营造了浓重的怀旧气息,似乎每个人都在其中找到了自己。相比《致青春》的影像风格,《中国合伙人》也做到了青春怀旧,但是除却注重个人成长的经历刻画,更添加了社会语境和外部环境。导演陈可辛把三个主要演员放在那个时代的大背景下,生动的刻画了北京市井的片段。另外在人物形象塑造时,三个主角都佩戴了黑镜框大镜片,穿着海魂衫塑料凉鞋骑着二八单车,怀旧的服装风潮一下子就将观众拉回到那个时代,但这只是20世纪80年代“土鳖”、“海龟”和“愤青”的校园生活,经历了挫折的他们开始改变自己的命运创办英语培训学校并且最终实现了“中国式梦想”的光阴故事。后来的他们抽雪茄、喝洋酒、西装革履帅气逼人,兼具21世纪成功男性的各种元素。30年的时间,记录了他们成就梦想的酸甜苦辣,也记录了他们成长的北京的变化,个人的成长永远带有环境变化的质感,究竟是人改变了世界还是世界改變了人?也许他们本来就是一体的。

二、叙事策略

对比《致青春》和《中国合伙人》,很多研究者都以叙述视角的立场为依据。《致青春》更像一个她,好像温柔缠绵的流水,而《中国合伙人》则是一个他,雄心壮志线条硬朗。两部作品虽然立场和切入点都不相同,但是他们的确有相似和异曲同工的地方,无论是以女性还是男性的视角。

《致青春》以童话故事的梦境开场,女主人公郑微的一个梦,一开始就柔软了很多少女的心,梦幻一样的色彩和情节,为故事做了基础的铺垫。而故事的结尾也同样和梦幻的想象有关,它是真实的但是却和梦一样无法抵达,那时的陈孝正用善意的谎言骗了驯兽师让郑微和海豚有了一次亲密的接触,郑微两次通过梦幻的想象和回忆实现了自己爱情的瞬间,却是这部影片最打动人心的时刻。郑微的成长和爱情故事清晰地将这部影片明显的叙事线索分为两段式。前半部分,郑微与陈孝正的爱情发展是关于青春和校园记忆的主线,郑微与陈孝正在经过了误解冲突思想斗争等挫折之后终于在一起了,却又因为陈孝正为了追求梦想而出国的选择无疾而终,理想还是战胜了爱情。 影片的后半部分则以郑微、陈孝正与林静的三角关系为主线,讲述了这段青春岁月支离破碎的结局。影片交代了所有主要角色的结局,结束了他们关于青春的抉择和感悟,影片结局不是“大团圆”式的甜蜜,郑微仍旧是一个人生活,但是所有人都看到了她的青春是“带着眼泪的微笑”,所有从青春走过的人,也许都在某一天忽然发现自己依然坚强和勇敢。

《中国合伙人》讲述了三个年轻人从充满热血激情的学生时代一直到他们事业成功的时刻,自身价值实现与否更能代表他们青春的起起落落,而对于事业理想的追求更代表了他们的理性。但是相比《致青春》,《中国合伙人》的叙事技巧则显得更加娴熟巧妙。交叉蒙太奇在《中国合伙人》中的运用非常普遍但是又非常讲究,整部影片始终在现在与过去的相互交叉之间进行,影片以现在的三人为主要线索,成东青、孟晓骏、王阳,但是他们和很多现代的大学生一样,曾经也对爱情充满憧憬,同时还怀揣著一个“美国梦”,在学校的日子他们一起学习一起进步一起追女孩儿,但是这些叙述又被剪辑成为一段一段的青涩的记忆被现在的他们想象或者回忆。而影片更具特色的一个叙事线索,则是三个主角作为讲述者互相为别人做旁白,彼此互相印证对方的成长。

三、人文意蕴

好电影之所以被称作好电影,就是要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那么它就必须不仅有美丽鲜亮的外表,更要有深厚的意味。看完《致青春》和《中国合伙人》之后,同样有一种感觉在心头涌动,两部影片都是关于青春友情爱情与理想,而且时代感都很鲜明。

无论是陈孝正,还是成东青、孟晓骏,他们心中都有一个美国梦,他们也许认为他们可以改变世界,他们属于美国而美国才是他们实现梦想的地方。他们都拥有一颗骄傲的心但是在现实的挫折和磨砺中,他们找寻到了更加可贵更加重要的东西,有的人寻找温暖,有的人寻找尊严。

青春之后,才知道青春的味道。正因为它不完美才美好,在观影过程中,很多观众会留下眼泪,不是为影片中的角色而哭,只是为自己的青春而流眼泪,为了终将逝去的青春,为了那些可能已经被遗忘了很多年的曾经的梦。作品创作的本身并不只是为了勾起我们那些许的青春记忆,更重要的是作品本身所引发的思考。“当我们被周边的环境所同化的时候,能保留真实的自己,做最本性的自己才是最可贵的。”“梦想需要坚持,在未来的道路上,请呵护好自己的心,努力前行。”这是影片中非常经典的台词。《中国合伙人》比《致青春》的公映时间晚了不到一个月,却被广大的观众多次放在一起进行各种联系与衔接,不管是哪一代人的青春,他们都是对过去的青春进行遥望的记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当我们已经远离青春这个时期,对它才更有发言权,描绘生命成长的印记。在它们的叙述中,伴随主人公的欢喜与悲愁也伴随着时代的阵痛。“美国梦”,也许《中国合伙人》是在给《致青春》做出一个回答。很多年轻人都把美国当作人生命追求的重要站点,可是兜兜转转最后还是选择回国,也许那即是生命的躁动,不可避免却终将过去。关于青春和中年,梦想与抉择,忠诚与背叛,一切都在变得成熟之后显得更加清晰和具有深度。

四、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的融合

一直以来存在着这样一种情况,自从拉菲特兄弟打出“艺术电影”的定义以来,研究者就把“艺术电影”和“商业电影”作为水火不容的两个阵营进行看待,商业电影似乎成了娱乐大众的一个类型。但是商业电影并不意味着没有艺术性,而实践证明,成功的商业电影一般都具有较高的艺术品性。艺术电影与商业电影的最大区别,便在于这种审美功能上的区别。当然,电影的批评标准不可能相应地出现所谓商业电影评价标准或艺术电影评判尺度,对于一部具体的电影而言, 无非是好与坏,或不好不坏之分。好的艺术电影仅仅有艺术是不够的,观众和市场的认可才是实现自身艺术理念的前提, 同样地,好的商业电影能够吸引观众是建立在它本身所具有的通过娱乐来实现精神疏导的社会功能上的[2]。待这些局面被打破,中国观众就可以不在影碟机而在大银幕上享受艺术的那一天了。而将不同时代、不同品种的电影重新组合,使影片常放常新,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打破依靠商业大片在上映期内所取得的短暂效益,或可迎来中国艺术电影甚至是中国电影的一抹春光。

参考文献:

[1] 刘文欣.中国艺术电影的历史与现状[J].电影评介,2011(8).

[2] 朱洁.《天下无贼》与《盲井》解析——兼谈商业电影与艺术电影的审美认知[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5(3).

[3] 宗俊伟.青春电影的青春化叙事时态——以近期三部青春电影为例[J].名作欣赏,2013(9).

[4] 张卫.新中国电影的叙事探索与影像追求[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东子]

猜你喜欢

审美
“诗意地栖居”与“看上去很美”
《闲情偶寄》中的中国女性之美
浅析音乐欣赏中的审美心理定势
论紫砂壶创作中的审美价值
探索材料延伸出的审美方式
浅谈羌族舞蹈“莎朗”的风格特征
画廊室内设计全息论探究
敦煌艺术考察所感
中国手风琴作品创作探源与审美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