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SR模型的桂林市旅游生态安全动态评价
2014-09-16杨主泉张志明
杨主泉,张志明
(1.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2.福建农林大学林学博士后流动站,福建 福州 350002)
基于PSR模型的桂林市旅游生态安全动态评价
杨主泉1,2,张志明1
(1.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2.福建农林大学林学博士后流动站,福建 福州 350002)
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采用AHP层次分析法,对有关生态环境安全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并根据桂林近10 a的统计年鉴及相关资料的收集处理,对桂林2001—2010年间生态安全的动态发展过程进行评价。研究结果显示:10 a间桂林旅游生态环境安全值呈现2个明显的阶段,并在2007年实现发展的突破,从安全指标的Ⅲ级上升到Ⅱ级,生态环境安全程度较高,并呈现继续上升的趋势,但是仍处于生态环境压力较大的阶段,仍需加大对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力度。
桂林旅游;生态安全;PSR模型;动态评价
生态旅游在当前的旅游发展浪潮中增长迅速,并被认为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最好方式之一。发展生态旅游首先需要考察的就是当地的环境状况,而生态安全指数能够量化当地生态环境所处的等级,为保护和利用环境资源提供指导。随着人与自然矛盾的不断出现,对生态安全问题的研究也在不断加强。国外对生态环境安全评价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41年Aldo Leopold提出的关于土地健康的概念,并用其评价土地功能状况,而Callicott[1]则立足于Aldo Leopold的生态管理系统的基础研究了人类和土地间的和谐关系,并指出这一理论对当前公共和私人土地安全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实际上,有关生态环境安全和生态系统理论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在生态环境日益严峻的情形下,生态问题层出不穷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有关生态环境安全、危机和管理问题得到更多人的研究。进入90年代后,生态环境问题已经逐渐上升到国际联合关注的层面,1990年,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遵照1989年七国首脑会议的要求,启动了生态环境指标研究项目,首创了“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的概念框架,在此基础上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NUCSD)又提出了驱动力—状态—响应(DSR)概念模型,而欧洲环境署则在PSR的基础上添加了“驱动力和影响”2类指标形成了D—PSIR模型框架[2]。在政府和全社会的积极关注下,生态环境安全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Hergh J[3]将生态风险评价分为危害评价、暴露评价、受体评价和风险表征;Bartell S M等[4]对水环境的生态系统和安全问题进行了研究;而在生态安全框架中对生态系统的健康评价研究上,Waltner.D[5]、W.G.Whitford[6]、Rapport[7]、Jorgensen[8]等分别从系统功能过程、适宜性评价指标、非健康状态指标等角度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国内关于生态安全问题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国内经济快速发展,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日益严重,经济增长所消耗的资源和环境问题被凸显出来,对绿色经济和生态循环发展的呼吁开始深入人心。生态安全评价是生态安全研究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领域,是随着生态风险评价和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发展起来的[9]。国内对生态安全的研究集中在概念、区域生态安全评价指标、生态承载力、生态足迹、生态伦理等方面,在有关生态安全的理论研究上,吴开亚[10]、肖笃宁等[11]对生态安全的概念、特点、重要性和紧迫性等进行了阐述;黄青等[12]讨论了生态承载力与生态安全的含义;马克明等[13]从区域生态安全的尺度提出了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概念,而左伟等[14]提出了区域生态系统安全评价指标层级。李中才[15]、徐为洲[16]、赵昕等[17]均采用生态足迹方法研究某一区域的生态安全问题,其中李中才还提出了生态压力指数。龚常智[18]指出保护生态环境需要加强生态伦理建设,构建旅游生态伦理道德体系。在指标分析法上,陈东景等[19]从“状态—严厉—响应”的角度设计了评价生态安全的指标体系,并以此对张掖地区做了实证分析,何琼[20]也运用这一模型,以层次分析法构建了26个指标体系对巢湖流域的生态安全进行了评价。将生态安全问题引入旅游学的研究是从旅游环境和旅游可持续发展这一角度介入的。旅游开发和运营不再像之前认为的是无烟工业那样优越,近年来旅游的生态环境问题也陆续暴露出来,旅游生态安全的研究给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金磊[21]指出旅游开发给西部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董雪旺[22]阐述了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伦理,并运用PSR模型对五大连池做了实证分析;章锦河等[23]根据旅游流的跨区域流动性并立足于生态足迹法构建了生态安全系数模型,对九寨沟进行了分析,此外骆香庭[24]也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对龙胜旅游地进行了研究。
综上所述,当前有关生态安全问题的研究集中在生态安全的概念、评价指数、生态足迹等层面上,一些学者对实际案例地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学者们大多数是立足于某一年对某地的研究,很少有学者对生态安全问题进行动态性的研究。同时,作为国家旅游综合改革实验区的桂林,有关生态安全问题的研究很少,且几乎没有研究者立足时间动态性的生态安全对桂林进行研究,因此本研究选用PSR模型对桂林旅游区的生态安全进行动态性研究。
1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旅游活动具有很强的交叉性和特殊性,涉及到经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要考察旅游区的生态安全等级必须通过各项指标的量化使相关因子具有可度量性。因此,本研究选用PSR模型,对旅游地生态安全系统要素进行细分,并通过AHP层次分析法,将桂林旅游生态环境安全综合指数(O)作为总目标层,以此综合表征区域生态环境系数安全等级;准则层则是总目标层下的主要因素;而指标层则是准则层下的细分因子,用于细分所需要统计分析是最小因子。据此构建“压力”、“状态”和“响应”各层级下的指标体系,同时对各指标体系进行相应的指标权重赋值。
本研究的大部分数据来自于2001—2010年10 a间的《桂林市统计年鉴》,对于诸如环境质量、噪声负荷等统计年鉴中没有统计的数据采用了桂林环保局的数据,此外还有一些数据来源于政府的网站等网络资料;对于在年鉴和网络资料以及政府相关网站都查找不到的资料选用了相关的研究文献进行调查,数据来源和判定都较为可信。
2 评价指标构建
2.1 生态环境安全评价指标权重
本文中生态安全细分因子评价指标的分级参考了王立国等[25]对婺源乡村旅游生态安全评价研究中的分级标准,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桂林的实际情况进行了修改,比如在压力层级下的自然条件这一准则层中对年积温的分级进行了拔高性修改,对指标层级在一级中的因素所赋予的分值尽量避免最高分,使诸如此类的因素在计算结果中能够较真实地反映桂林的实际情况。在指标权重的分配上,本文采用了德尔菲专家意见法来确定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经过多轮专家意见的修改使各类指标值趋于一致,最终确定了指标权重的分配(表1)。
表1 桂林旅游生态环境安全指标权重
2.2 生态环境安全综合评价
表2 生态环境安全指标综合分级
3 实证研究
3.1 案例地概况
桂林地处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109°36′—111°29′E、24°15′—26°23′N,平均海拔150 m左右,是典型的卡斯特岩溶地貌,境内石山林立,河流绕山回流构成了桂林独具特色的山水风光,漓江作为桂林旅游的明珠,对带动整个桂林旅游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桂林旅游的不断发展,在游客量和旅游收入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提升,桂林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也在不断提高。桂林旅游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托本地的自然环境,借助独特的山水风光,桂林每年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游玩,但旅游的发展必然会给桂林的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如何处理旅游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问题是桂林面临的重大问题。
2009年12月7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重要战略决策。根据2013年3月26日,国务院新闻办发布的《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发展规划纲要》,到2020年,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基本建成,成为世界一流山水观光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国际旅游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同时还要求城市文化特色突出,城乡生态环境达到国际优良水准。由此可以看出,桂林旅游的发展前途美好,但任务艰巨。为了实现这一发展目标,有关生态环境安全问题的研究也应该落到实处,为桂林国际旅游城市的建设提供支持。因此,本文选取桂林这一重要旅游地,对其旅游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安全问题进行研究,并选取近10 a的数据分析桂林生态安全的动态发展过程和未来发展趋势,以期为桂林旅游的发展在生态保护方面提供参考。
3.2 实证分析
根据上述研究方法,计算桂林2001—2010年生态环境安全综合评价指数(EESCI)。2001—2010年各年份的最终统计结果依次为55.54、58.20、58.75、58.90、59.90、60.55、62.17、62.18、63.97、65.64分,限于篇幅,本文只列举了2001年、2005年和2010年3年间的详细数据(表3)。
将2001—2010年桂林旅游生态安全加权分值,与表2生态环境安全指标分层级别对比可以看出,桂林近10 a生态环境所处的阶段和变化趋势。从图1中可以发现,桂林近10 a的生态环境安全指数(EESCI)可以明显地划分为2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01—2006年,桂林的生态环境安全分值从55.54分上升到60.55分,生态环境安全级别从有一定压力的上限即Ⅲ级向压力较小的Ⅱ级下限发展;桂林生态环境的压力层级P值的得分指数呈现总体下降的趋势,从2001年的64.75分下降到2006年的59.50分,这说明桂林的生态环境压力在不断的降低,这些都源于桂林在发展旅游的过程中对环境保护的重视;而状态层S和响应层R的分值都呈上升的趋势,状态层S的上升分值反映桂林的环境潜在风险还是很大的,响应层R的分值处于上升趋势,反映桂林的旅游发展环境在不断得到改善,旅游的拉动作用明显,同时对负面环境污染问题的解决力度得到了持续强化。
以2006年为界,桂林的生态环境安全指数实现了转折,并在今后几年中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自2007年桂林生态安全综合指数值62.17分达到了Ⅱ级指标的下限值,且处在持续上升的趋势中,在2010年达到了65.64分。在这一阶段中,桂林的生态环境安全级别处在压力较小级别,即生态环境较少受到干扰或所受到的破坏能够较好的恢复,但是由于当前桂林的EESCI值还处在Ⅱ级的下限,说明桂林生态环境安全指数只是刚刚摆脱压力较大层,仍然面临较大的环境威胁,仍需要继续强化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从数据分析可以看出,第2阶段中,压力层级的P值没有明显的变化,维持在59~57.8分之间,说明在经历了第1阶段的发展后,桂林的旅游生态环境处于较稳定时期,一般性的改革和措施只能维持环境压力的微小变动;状态层S值也维持在68~69分之间,说明桂林的旅游生态环境的现状相比于第1阶段有了较大的提升,诸如大气质量、水环境、固废负荷等影响因素处于不断优化的过程中;响应层R值则从2007年的58.8分上升到2010年的67.11分,说明旅游的现状反应更加的积极,旅游的拉动效应也比第1阶段明显。
表3 2001年、2005年和2010年间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指数评价结果
图1 2001—2010年间桂林旅游生态环境安全变化趋势
综合上述分析和数据结果可以发现,桂林的旅游生态环境处于不断上升的趋势,并在2001—2010年间呈现出2个阶段性的发展,这一发展动态趋势的原因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政府的宏观层面来看,桂林市政府和广西区及国家对桂林旅游的发展都给予了很多的关注和支持。以桂林建设国家旅游综合改革实验区为例,1992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就在桂林召开桂林旅游综合开发试验区工作现场研讨会;1994年《桂林旅游综合开发试验区试验总体方案》经自治区党委、政府同意并批转执行;2007年桂林旅游局组织力量制定了《国家级桂林旅游综合改革实验区开发方案》,提出了实验区开发的基本思路和框架;2009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2009年广西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桂政发〔2009〕46号),决定在桂林市开展旅游综合试验区建设;2009年12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重要战略决策。由此可见,桂林旅游的发展自1992年起就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在2007年的国家旅游综合改革实验区方案的初步制定中得以强化,随后政府对桂林旅游的发展给以了更多的关注,自2007年起,桂林旅游生态环境安全迈上新台阶。第二,从市场环境来看,桂林决心发展旅游业,努力打造国际旅游胜地,对旅游投资、旅游规划、亚太旅游会议交流、旅游环境投入、市场规范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改革和发展,使桂林既实现了旅游的逐步发展又能保持生态环境安全的不断提升。第三,从桂林的整体社会风气来看,桂林依靠旅游的发展使得很多贫困乡村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当地社区居民多数支持旅游发展,孕育了旅游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
4 小结
本文通过对桂林2001—2010年间的统计年鉴进行资料收集,并构建桂林生态环境安全的PSR模型、设立相应的指标体系,采用德尔菲专家意见法对指标权重进行多轮赋值,最终运用数据对桂林进行实证研究得出生态环境安全指标值的动态发展过程。研究发现:①桂林2001—2010年旅游生态环境安全值呈现2个明显的阶段,并在2007年实现发展的突破,从安全指标的Ⅲ级上升到Ⅱ级,这说明桂林近年来对整个生态环境的改善取得了一定的成效。②在2大发展阶段中,响应层R值的指数处于不断上升的趋势,这说明桂林旅游发展的带动作用明显,对旅游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污染治理工作取得了实质性的成效,但是,状态层S值的分值变化不明显,生态环境的现状还存在较大的潜在压力。③虽然10 a间桂林的生态环境安全实现到了突破,但是,整体的EESCI值仍然处于2个层级之间的边界值上,说明桂林旅游生态环境安全即使在第2阶段上升到了Ⅱ级,但是仍处于生态环境压力较大的阶段,仍需要在生态环境安全上继续大力度的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工作。
[1]Callicott,J.Baird.Harmony between Men and Land——Aldo Leopold and the Foundation of Ecosystem Management[J].Journal of Forestry,2000,98(5):4-13.
[2]Walz R.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al indicator systems:experiences from Germany[J].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0,25(6):613-623.
[3]Hergh J.Verbruggen H.Spatial sustainability,trade and indicators:an evalaution of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J].Ecological Economics.1999(29):61-72.
[4]Bartell S M,Lefebvre G,Kaminski G,et al.An Ecosystem Model for Assessing Ecological Risks in Que bec Rivers,Laks,and Reservoirs[J].Ecological Modelling,1999,124(1):43-67.
[5]Waltner-Toews D.Ecosystem health:a framework for implementing sustainability in agriculture[J].Bioscience,1996,46(9):686-689.
[6]W.G.Whitford,D.J.Rapport, A.G.DeSoyza.Using Resistance and Resilience Measurements for “fitness” tests in Ecosystem Health[J].Journal of Environment Management,1995(57):21-29.
[7]Rapport,D.I.H.A.Regier.Ecosystem behavior under stress[J].The American naturalist,1998(125):617-640.
[8]Jorgensen,S.E.S.N.Nielson,H.Mejer.Emergy,environ,energy and ecological modeling[J].Ecological Modeling,1995(77):99-109.
[9]王燕.北京市门头沟区旅游生态安全评价研究[D].北京: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12.
[10]吴开亚.生态安全伦理形成的背景探析[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7(5):24-27.
[11]肖笃宁,李秀珍.景观生态学的学科前沿与发展战略[J].生态学报,2003,23(8):1615-1621.
[12]黄青,任志远.论生态承载力与生态安全[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4,18(2):11-17.
[13]马克明,傅伯杰,黎晓亚,等.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概念与理论基础[J].生态学报,2004,24(4):761-768.
[14]左伟,周惠珍,王桥.区域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选取的概念框架研究[J].土壤,2003(1):2-7.
[15]李中才.基于生态足迹的区域生态安全评价研究——以山东省为例[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7):464-467.
[16]徐为洲.基于生态足迹的徐州市生态安全评价[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9(2):46-47.
[17]赵昕,任志远.基于生态足迹法的宝鸡市生态安全评价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9,24(5):186-189.
[18]龚常智.生态安全建设的生态伦理问题[J].文史博览,2005(6):41-43.
[19]陈东景,徐中民.西北内陆河流域生态安全评价研究——以黑河流域中游张掖地区为例[J].干旱区地理,2002,25(3):219-223.
[20]何琼.巢湖流域生态安全的综合评价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4.
[21]金磊.西部旅游呼唤生态安全保护[J].生存空间,2006(6):7-8.
[22]董雪旺.旅游地生态安全评价研究——以五大连池风景名胜区为例[J].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版,2003(6):100-105.
[23]章锦河,张捷,王群.旅游地生态安全测度分析——以九寨沟自然保护区为例[J].地理研究,2008(2):449-458.
[24]骆香庭.龙胜旅游地生态安全评价研究——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分析[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0.
[25]王立国,刘娅,胡文明,等.江西婺源为乡村旅游区生态安全评价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33):14685-14686.
Dynamic Evaluation of Tourism Ecological Security Based on PSR Model
YANG Zhu-quan1,2,ZHANG Zhi-ming1
(1..CollegeofTourism,GuilinUniversityofTechnology,Guilin541004,Guangxi,China;2.PostdoctoralResearchStationofFujianAgricultureandForestryUniversity,Fuzhou350002,Fujian,China)
Based on Pressure-State-Response(PSR) model,using AHP hierarchy analytic process,this paper then had a in-depth analysis for the effective factors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ecurity.Through collection and processing of the Stastical Yearbook and relative data for nearly 10 years in Guilin,then it get the evaluation on the dynamic development process of ecological security during 2001~2010.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ecurity value of ecologic tourism showed 2 evident stages in Guilin for nearly 10 years,and in 2007 a breakthrough in development was realized,the safety indexes of Ⅲ level raised to Ⅱ level,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afety degree was higher,and showed the trend of rising;but it was still i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essure stage,still needed to strengthen the protection of environment and improve.
Guilin tourism;ecological security;PSR Model;dynamic evaluation
10.13428/j.cnki.fjlk.2014.01.034
2013-05-08
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13CMZ005);广西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桂科攻1140002-1-4)
杨主泉(1976—),男,福建连城人,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博士,从事生态旅游和民族生态研究。E-mail:manyyy@126.com。
F590;X826
A
1002-7351(2014)01-015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