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开发利用对林区职工收入的影响
2014-09-16张於倩
张於倩,张 松
(东北林业大学林业经济管理研究中心,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食用菌开发利用对林区职工收入的影响
张於倩,张 松
(东北林业大学林业经济管理研究中心,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采用调查问卷与入户访谈的方法对松花江林区经营食用菌的职工住户的基本特征,收入与来源,土地经营状况,食用菌相关情况等进行调查;通过建立回归模型,从多角度分析相关变量对林区职工住户收入的影响。结果表明:食用菌产量、经营面积对收入产生正向的极显著影响,回归系数分别为0.87和0.73;家庭劳动力数量、有无参加技术培训对收入产生正向的显著影响,回归系数分别为0.17、0.19;投入的劳动时间对收入产生正向的一般影响,回归系数为0.11;其它变量对收入的影响均不显著。并提出促进林区职工住户增收的食用菌开发利用的对策建议。
食用菌;开发利用;林区职工;收入;松花江林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健康问题的关注,食用菌凭借其健康的食、药用价值和独特的风味特征,逐渐成为现代社会绿色安全食品的主流。我国食用菌种类丰富,已知食用菌约1万种,大型真菌约3800种以上,药食用菌至少可达1500种[1]。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和出口国,多年来一直稳居世界首位。近年来,我国食用菌产业迅猛发展,出现了许多全国性的规模化产业基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入。国内外学者对食用菌开发利用的研究较多,国外学者较多的关注食用菌开发利用对边远山区的效益研究[2],食用菌产品的安全性研究[3],以及营养价值研究[4];国内学者较多的关注我国食用菌产业的时空差异研究[5],开发利用现状研究[6],以及存在的问题研究[7]。纵观对食用菌开发利用的研究,定性研究较多,定量研究相对较少。定量研究大多数局限在小区域范围内,很少进行入户调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松花江林区是黑龙江省国有森工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食用菌种类繁多,木耳是最重要的食用菌产品之一,并形成了若干主产区。本研究选择松花江林区食用菌作为研究对象,基于林区职工住户调查,定量研究食用菌开发利用对林区职工住户收入的影响,以期为该林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促进食用菌开发利用和促进林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1 松花江林区食用菌开发利用概况
松花江林区地处黑龙江省中部,优越的地理位置、适宜的气候环境及良好的森林生物群落为食用菌的开发利用创造了良好条件。尽管由于20世纪80年代的乱砍乱伐,造成了可采森林资源危机,但随着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该林区的森林生态系统逐渐恢复,为食用菌的开发利用带来机遇。近年来,松花江林区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建立了多个食用菌产品开发基地。2011年,松花江林区食用菌产量达到16351 t,占黑龙江省国有森工林区食用菌产量的22.22%;产值达到65366万元,占黑龙江省国有森工林区食用菌总产值的22.12%,占松花江林区非木质林产品产值的70%。
近年来,松花江林区食用菌产业的规模不断扩大且增长速度较快。2007—2011年,松花江林区食用菌年均增长产量为1562.25 t,年均增长率为12.79%;年均增长产值为8301.75万元,年均增长率为19.40%(图1)。
图1 2007—2011年松花江林区食用菌产量和产值[8]
2 实地调查和样本描述
2.1 实地调查
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松花江林区所辖的8个森工林业局中随机抽取4个林业局,分别是山河屯林业局、苇河林业局、亚布力林业局、绥棱林业局。在这4个林业局的林区林场各随机抽取约30个职工住户,采用调查问卷与入户访谈的方法。共调查110个林区职工住户,有效问卷为106份,有效问卷率为96.36%。调查问卷涉及:林区职工住户的基本特征,包括家庭人口、家庭劳动力数量、户主受教育年限;林区职工住户的收入与来源,包括家庭总收入、工资性收入、林业收入、其他收入,林业收入中的食用菌收入;土地经营状况,包括耕地和林地面积、食用菌的经营面积;食用菌相关情况,包括食用菌产量、投入的劳动时间、销售价格、销售收入、林业合作社、技术培训、林业补助、开发方式。
2.2 林区职工住户样本收入描述
106户经营食用菌的林区职工住户平均收入为32745.28元·a-1,其林业收入几乎全部来自食用菌,而来自于木质林产品的收入很少。食用菌收入为16125.47元·a-1,占林区职工住户平均年收入的49.23%。被调查的林区职工住户的食用菌年收入占家庭收入的比例均在30%以上,最高可达到80%以上,可见被调查的林区职工住户食用菌年收入所占的比例较高。林区职工住户收入差距较大。按4个收入档次分类,具体情况见表1。从收入统计来看,随着住户收入的不断增加,食用菌收入在不断增加,占总收入的比例也在不断增加,食用菌收入成为被调查林区职工住户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表1 林区职工住户样本收入档次分类
3 食用菌开发利用对林区职工住户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
3.1 模型建立和变量选择
本文采用多元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由于对样本数据取自然对数可以使其更接近标准正态分布,能更好地满足多元线性回归的经典线性模型假设,因此本文对食用菌的收入、经营面积、产量及销售价格取自然对数值。建立的多元回归模型具体为:lny=β0+β1x1+β2x2+β3lnx3+β4x4+β5lnx5+β6lnx6+β7x7+β8x8+β9x9+β10x10+β11x11+β12x12+ε,其中:y为被解释变量,表示林区职工住户的食用菌收入;xi(i=1,2,…12)为各个解释变量;βi(i=1,2,…)是待估系数;ε是随机误差项。
选取的解释变量具体见表2。其他影响因素如林区经济发展水平、食用菌的商品化程度也会对食用菌收入产生影响,但由于调查设计的局限性,这些变量不能很好地反映在模型中,这也是模型的不足之处。另外,由于林区职工住户对食用菌的开发方式均为初级产品,并未涉及到加工环节,因此开发方式这一变量没有计算到模型中。
表2 解释变量说明及特征值
3.2结果与分析
运用Eviews软件,用最小二乘法对106个林区职工住户的截面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见表3。R2=0.69,说明回归模型对样本观测值的拟合程度较高,由D.W.=1.79可知,不存在序列相关性。
表3 模型回归结果
*:*、**、***分别为在10%、5%、1%水平上显著。
根据表3模型回归结果分析:食用菌产量、经营面积对林区职工住户的食用菌收入产生正向的极显著影响,达到1%显著水平。回归系数分别为0.87、0.73,表明食用菌产量、经营面积分别增加1%,食用菌收入分别增加0.87%、0.73%。食用菌产量和经营面积是影响食用菌收入的决定性因素。在其他影响因素稳定的情况下,食用菌产量越高、经营面积越大,食用菌收入就越高;同时当食用菌收入占住户总收入比例较大时,对总收入的影响也就越显著。
家庭劳动力数量、有无参加技术培训对林区职工住户的食用菌收入产生正向的显著影响,达到5%显著性水平。家庭劳动力数量的回归系数为0.17,表明家庭劳动力每增加1人,食用菌收入增加17%;林区职工住户参与技术培训,有利于增加食用菌收入。因此加大对劳动力的投入,必然会带来食用菌收入的增加;调研地的部分林区职工住户通过多种形式参与食用菌经营的技术培训,有效地掌握栽植、采摘技术,有利于提高食用菌的产量和质量,从而提高食用菌收入。
投入的劳动时间对林区职工住户的食用菌收入产生正向的一般影响,达到10%显著性水平。回归系数为0.11,表明劳动时间每增加30 d,食用菌收入增加11%。这说明投入的劳动时间越多,越有利于提高食用菌的产量和质量,从而提高收入。
户主受教育年限、经营的土地块数、销售价格、有无参加林业合作社、有无获得林业补助、有无林业信贷支持、对信息流通渠道是否满意等对林区职工住户的食用菌收入影响均不显著。一般来说,户主的受教育年限越高,越有利于掌握新技术和经营管理,但由于被调查的户主受教育年限差距不大,多集中在小学和初中文化水平,导致产生不显著的结果;经营的土地块数越多,分散化程度越高,生产成本也就越高,从而影响收益,但被调查的林区职工住户间的土地块数差距很小,导致产生不显著的结果;销售价格越高,收入也就越高,但考虑到调研地销路和销售价格的单一,并且林区职工住户普遍对单一的销售渠道不满意,导致产生不显著的结果;由于调研地尚未建立林业合作机制,不能发挥其在加工、销售方面的作用,并且调研地的林区职工住户很少领取到林业补助和获得林业信贷支持,因此这些变量对食用菌收入的影响并不显著。
4 对策建议
根据研究结论,结合访谈体会,提出以下建议:①加强技术培训,增加产品附加值。通过多种形式展开对基层技术人员和林区职工住户的技术培训,完善林业科技推广体系,发展食用菌的保鲜、包装、加工等技术,提高产品的附加值。② 完善信息流通和销售渠道。完善食用菌专业化市场,加强林区网络信息化建设,完善食用菌产品的信息咨询部门。另外还应出台鼓励政策,促进建立一支具有一定规模的食用菌产品营销队伍,建立健全由林区职工住户、营销队伍、加工企业、贸易企业组成的营销网络,提高营销的组织化程度。③建立健全林地流转机制。该林区尚未建立有效的林地流转机制,鉴于土地面积对食用菌生产规模的重要作用,该林区政府应建立健全林地流转机制,促进林地流转,扩大林区职工住户食用菌的生产规模,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④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该林区政府应该通过多种形式,展开对林区职工住户在生产资料供应、信息技术传递、产品销售和加工等在产前、产中、产后的一系列社会化服务,同时培育该林区的食用菌加工龙头企业,逐渐形成“龙头企业+山上职工住户”的经营模式,为向市场经济迈进的林区职工住户提供帮助[9]。
[1]刘宏.食用菌营养价值及开发利用[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7(12):25-26.
[2]Alexander.Mushrooms,trees,and money:value estimates of commercial mushrooms and timber in the pacific Northwest[J].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2,30 (l):129-141.
[3]Demirbas.Metal ion uptake by mushrooms from natural and artificially enriched[J].Food Chemis,2002(78):89-93
[4]Demirbas.Concentrations of 21 metals in l8 species of mushrooms growing in the East Black Sea region[J].Food Chemistry,2001(75):453-457.
[5]严文高,张俊飚,李鹏.基于泰尔指数的林下经济产业发展时空差异研究——以全国24省(市)食用菌产业面板数据为例[J].林业经济,2013(3):75-79.
[6]桂明英,徐俊.云南食用菌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其对未来的展望[J].食用菌,1998,18(1):5-7.
[7]王凯,夏秀芳,贾舰.黑龙江省食用菌产业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02,14(3):85-89.
[8]黑龙江省森林工业综合统计资料汇编,2007-2011
[9]崔雨晴,徐秀英,鲍泽钦,等.非木质林产品生产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分析[J].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1,28(1):121-126.
Impact of Edible Fungi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n Income of Workers in Forest Regions
ZHANG Yu-qian, ZHANG Song
(ResearchCenterofForestryEconomicsandManagement,Heilongjiang,NortheasternForestryUniversity,Harbin150040,Heilongjiang,China)
In 2013, this paper adopted the method of questionnaire and in-home interviews to make an investigation on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income and source, land management status, and edible fungus related situation in Songhuajiang Forest Region;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regression model, it analyzed the effects of related variables on the forest area hill worker household income from various angl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dible fungus production, management area had the positive significant impact on income, regression coefficients were 0.87 and 0.73; Family labor quantity and attending technical training or not had positive significant impact on income, regression coefficients were 0.17, and 0.19; the input of labor time had general impact on the income, the regression coefficient was 0.11; other variables effects on the economic were not significant. And it put forward the edible fungus exploitation and utilization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promoting forest area worker residents' income.
edible fungi;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forest area worker; income; Songhuajiang Forest Region
10.13428/j.cnki.fjlk.2014.01.046
2013-09-17;
2013-10-10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大小兴安岭林区发展林下经济的扶持政策构建:基于可持续生计框架的研究,12YJA790218);黑龙江省博士后科研启动资助项目(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林下经济产业升级路径及政策优化研究,LBH-Q12170)
张於倩(1961—),女(回族),吉林扶余人,东北林业大学教授,管理学硕士,硕士生导师,从事林业经济和区域经济研究。 E-mail: zyqian992@sohu.com。
S646
A
1002-7351(2014)01-022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