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
2014-09-16马延远
马延远
摘要:数学应用题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搞好应用题教学,不但可以培养小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还能发展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如何引导并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解题能力是应用题教学的关键之所在。
关键词:小学数学 应用题 教学
数学应用题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很多学生对如何解应用题常感到很茫然,无从入手。搞好应用题教学,不但可以培养小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还能发展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但是,小学应用题教学往往是数学教师比较头疼的问题。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如何进行应用题教学谈谈以下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重视审题
应用题的难度不但取决于字数的多少,而且由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的难易度所决定。条件是文字叙述,相对于小学生来说题目本身就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解决应用题的前提就是理解题意,即审题。审题就要先读题,分清已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读题、细心读题,通过边读边思考,先掌握题目中已知条件是什么,同时与已经学过的一些数量关系进行对比、猜想。再读提出的问题,进一步理清数量关系。提倡学生借助简单的实物图或线段图来帮助理解条件之间的数量关系,这样既可以降低题目中难以理解的条件和问题的难度,又使得整个关系直观形象、一目了然。
例如,小学三年级上册课本中有这样一道应用题:男生有13人,女生的人数是男生的2倍,男生和女生一共有多少人?我们如果先将男生人数用线段图表示,再根据2倍关系画出女生人数的线段图,这个问题就很好理解,也很容易解决了。大部分学生对这道题目中的关系不能很清晰地掌握或理解的原因在于“2倍”,如果借助线段图理解了题意,那么其中的数量关系就明确了,这道题便能迎刃而解了。
所以,认真审题、理解题意是应用题解决的前提条件。
二、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解题兴趣,让学生在有强烈解题欲望的情景中解答应用题,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数学源于生活,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科学合理地使用教材,将教材中学生难于理解或与学生生活较远的题目进行改编后让学生解答,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他们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例如,小强家到学校有1公里,他每分钟走50米。学校上午8时30分上课,为了准时上课,小明最迟什么时候从家出发?
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激励措施、制作教具学具以及利用优美的数学语言等都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对应用题的学习兴趣。
三、掌握方法
在解题时,许多学生不清楚怎样解题,遇到练习过的类型能解答,但是新类型就无从下手。究其原因,就是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一味地模仿。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教给学生正确的解题方法,是学生灵活解题的关键。
引导学生用化归法解应用题。化归法是数学中最普遍使用的一种方法,基本思想就是把甲问题的求解转化为乙问题的求解,然后通过乙问题的解决,去得到甲问题的解答。
例如,一张长方形纸,长是15分米,长比宽多3分米,里面剪一个最大的圆,圆的面积是多少?教学这类应用题,教师要先让学生动脑动手,准备一张长方形纸,求出它的面积,再用化归法转变求圆的面积,让学生想一想,怎样剪才能剪出最大的圆,圆的直径是多少。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得出了长方形的宽就是圆的直径,以长方形的宽为直径能够剪出最大的圆,再让学生求出圆的面积。通过学生的练习,掌握了解题方法以后,深化主题,教师可以设计问题:圆的面积是长方形面积的几分之几?长方形面积比圆的面积大多少?这样,学生能够在解题过程中亲身感受、尝试、经历、体会这种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特殊为一般、化复合为单一的优势,就能够很快地掌握计算技巧,并在其他的题目中进一步运用。
有些应用题条件比较隐蔽,学生不能将题中隐含的已知数提示出来,造成生搬硬套有关模式,使分析、判断误入歧途。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题目中的问题入手,让他们思考:“要解决这个问题,应知道哪些条件?如果条件没有全部出现,要得到这个条件,还需知道哪些条件?”这样逐步深入,直到找到所有所需条件为止,当所有条件都找到了,那么问题自然就解决了。只有克服学生解题的心理障碍,纠正错位,及时发现及时引导,才能使教学事半功倍。
例如,植树节时,三年级植树400棵,四年级比三年级多植树90棵,两个年级一共植树多少棵?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去分析,要解决两个年级一共植树多少棵这个问题,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三年级植树棵数和四年级植树棵数)?题中列出的条件哪个是已知的(三年级植的),哪个是未知的(四年级植的),应先求什么(四年级植的400+90=490)?然后再求什么(两个级一共植树多少棵,490+400=890(棵))?
四、加强自编训练
学生能够自编合乎要求的应用题,说明学生已经了解应用题的基本结构,清楚数量间的关系,所以要多让学生进行自编应用题练习。练习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已知条件提问题。
例如,五年级有女生42人,男生比女生多15人,_______?
也可以根据问题补充合适条件。
例如,五年级有女生42人,_______,一共有多少人?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仿照例题自编、结合生活实际自编、根据问题找条件自编、根据条件找问题自编,通过自编应用题到解决应用题,让学生完全掌握数量关系,理清解决思路。
五、注重合作探究
在解决应用题的过程中,教师可让学生开展以独学、对学、群学的合作方式进行交流,给予学生获得更多的解决应用题的思维和方法,使学生拥有合理、灵活的解题方法和解题策略,让学生将解决应用题的方法和策略内化为学生个人的数学素养。解决应用题中的数学交流能使学生获得许多的思维和方法。如果在学生解决应用题的过程中思维受阻时,可以通过多种交流让学生相互启发、解除困惑;在学生形成了各自具体的解决应用题的方法时,可以让学生交流自己解决应用题的思路、方法和策略。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交流课堂内外发现的与实际生活有关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关注生活,体验生活。
总之,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教学就是生活的教学,就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如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我们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喜欢生活、喜欢数学。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既是将数学与生活结合的一个关键环节,又是整个数学学习的基础,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为将来学生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责编 金 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