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现代绘画艺术中的儿童绘画语言形式
2014-09-16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徐州221140
杨 琼 (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徐州 221140)
西方现代绘画艺术中的儿童绘画语言形式
杨 琼 (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徐州 221140)
自十九世纪末以来,西方现代绘画的艺术形式与艺术流派层出不穷,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艺术家开始质疑西方传统绘画观念,一部分画家逐渐抛弃理性严谨的绘画技术,转而追求感性表现和真性情的流露。他们纷纷把目光投向了原始淳朴的儿童艺术上,寻求着一种天性的回归。因此,在西方现代绘画艺术作品中,涌现出许多类似儿童涂鸦或充满儿童情趣的艺术作品。本文试从儿童绘画的角度入手,分析西方现代绘画艺术中体现的儿童绘画语言形式。
西方现代绘画艺术;儿童绘画;语言形式
所谓西方现代绘画艺术,即指自19世纪末以来,在西方出现了与传统绘画相悖的各种流派的总称,其源头可以追溯到法国后期印象派。纵观西方现代绘画艺术的发展,他们非常重视表达自我感受和个性创作精神,不再以逼真刻画客观世界为目的,而是通过被描绘的对象表达自己的情感、观念等主观世界,强调艺术语言自身的独立价值。他们追求强烈的、单纯拙朴的绘画风格,不再拘泥于简简单单地描摹客观自然世界,渴望寻找一种释放心灵与精神的方式,渴望至纯至真、无忧无虑的美好境界。由于儿童绘画想象丰富、造型夸张、用色大胆、富有灵性,因此,许多中外现代绘画大师们都把目光集中到了儿童身上,吸收与模仿儿童绘画的语言特征使其获得了新的绘画元素。从西方现代绘画大师的作品中表现的儿童绘画语言形式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夸张变形的平面视觉形象
儿童绘画造型夸张变形,不顾及客观事物的大小、长短、粗细等,他们的注意力并未放在刻画某一局部上,而是着重刻画整体动态的表现,对物体进行任意夸张与变形。“当儿童打算描绘一件物体时,他们常常只是把这些物体的总体形状中包含的某一部分的形状大体描绘出来。”1他们可以把人画的比房子高、把树画的比山大等等,又如画花瓶的时候瓶底总是画成直线形,而瓶口则画成圆形,导致花瓶变了形。我们可以看出,儿童绘画并不像一般人认为的那样照猫画虎、记录原物,而是对原物作了大幅度改造之后的形象,因而看上去极为简约。他们毫不顾及原物形象,并没有精确描绘事物的外貌,“这样一种现象,并不能完全归结为儿童的智力和绘画能力不发达,而是归之于其知觉中占优势的简化倾向,即那种把外物形态改造为完美简洁的(或好的)图形的倾向。”2同样,马蒂斯的绘画也有类似的特点,可以说他从儿童画中吸取了非常丰富的营养来充实画面,他刻意违背了视觉形象的客观真实性而进行的变形,是一种主观的、能动的、理智的变形。他通过简化变形使艺术形象更加醒目,随意、淳朴、原始的线条与儿童绘画同出一辙。例如马蒂斯1912年的作品《金鱼》(图1-1),和七岁儿童所画的《花瓶》(图1-2),我们从这两幅绘画作品中可以看到许多相同的类似点,儿童的绘画语言天真质朴,造型非常夸张稚拙,马蒂斯的绘画作品中无疑显示出了同样的造型特点——夸张变形,他们的艺术使我们看到的并不是对客观物象的简单复制,而是对纯真心灵的自由抒发,将自己的艺术情感充分体现在画面上,是一种和谐、纯净和宁静的艺术。
图1-1金鱼 马蒂斯 1912年
图1-2花瓶 七岁
西方现代绘画艺术中,夸张变形的手法比比皆是,然而最具儿童画特性的画家是德国表现主义画家保罗•克利和超现实主义大师胡安•米罗。造型类似儿童画的克利,其画面单纯质朴,夸张变形的手法运用自如,画面充满了画家个人丰富浪漫的情怀,使人倍感亲切。他反对机械地模仿自然,认为“艺术不是模仿可见的事物,而是创造可见的事物”3,画面并不求形似,而是想抓住生命的律动,希望以对客观世界的自由转变来丰富画面,因而对儿童特有的变形能力和符号创造能力非常感兴趣,尤其是儿童无拘无束的天真特性令他颇受启发。克利的夸张变形更倾向于一种线性抽象变形,即用抽象的线条符号来解释自然世界,将自然形象“变形”(如图1-3)。可以说,克利有意将自己置身于儿童世界里,而且直接模仿儿童绘画的纯语言形式,展现在人们眼前的完全是一些几何图形、三角形、圆形、方形等,他常常使用儿童那不规则的、单纯简单的线条来表现客观事物,看似儿童般幼稚的图形其实是天真的情感与成熟的表现手法相结合而产生的惊人的效果。
图1-3 蓝色的果实 克利 1938年
图1-4 女人与鸟 米罗 1959年
然而超现实主义大师胡安•米罗的绘画作品则表露出具有原始朴素的性质。“他常以现实形象(人或动物)的某一部分加以夸张变形,在随手组织的画面上常流露出无意识和自动主义的因素。”4儿童对绘画表达总是充满了热情,他们同样喜欢夸张变形客观事物的主体部分,强调突出其特征。在米罗的画中,有时并不存在“形”的概念,而只有情感、思想、意念的因素,画面里大大小小的圆圈和点点犹如一个小孩在胡乱涂抹的原始图案,如作品《女人与鸟》(图1-4),这些貌似漫不经心地随意描绘出来的稚拙状态,其实都是画家内心世界的情感流露。虽然米罗画面里的形象简单至极,但其实隐藏了许多故事,就像儿童的绘画也有很多故事一样,他们会不厌其烦地、一遍遍地向你讲故事。因此这种简单的图形并不是毫无意义的胡乱拼凑,而是其无意识思维及非理性的因素使其开始脱离对具象事物的真实描绘,从而进入抽象符号化的状态。
二、多维度视觉空间表达
画面的视觉空间通常指画面中的客观物象由于其前后远近的位置不同而给予人们不同的空间视觉感受。实际上,绘画空间不仅仅表现为有形的,更多是无形的,即主观思维、心理想象空间。本文所指的多维度即三维以上的空间,它可以把客观世界没有联系的、不可能有联系的、甚至不存在的物象组合在画面中,带有偶然性和幻想性。
“在现代艺术中,多数展现的是从不同角度对空间进行的同时性再现,或是将同一个空间中的各种物体,用各种不同的透视规律描绘出来,如达立等超现实主义画家就是如此。这些画描绘的大都是从几个不寻常的角度看到的熟悉的物体(或物体的接合)——或是从几个不同的假定角度看到的物体结构上(或骨架的)的混合(如立体主义绘画),或是将从内部看到的内在结构一个个叠加在一起。”5儿童绘画中最具特色的就是在二维平面中的多维空间表达,他们作画时经常将画面各部分画的横七竖八,有时还会把画纸左转转右转转甚至上下颠倒,根本不会考虑透视方向的变化。儿童美术作品是一种多视点的绘画空间,即一种多维度空间的重叠,是由其独特的表现形式所营造出来的视觉想象空间,他们通过二维的绘画表现手法把自己的所知所想进行重新组合,内容呈现多维性。我们从马蒂斯、毕加索、康定斯基、夏加尔等人的作品中不难找到共同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画家属立体主义艺术大师——毕加索。
毕加索的绘画作品试图将不同的视点所观察到的客观物象体现在同一画面中,从而表现出了时间的持续性,并将画面从三维空间带到了四维空间,甚至更多维的空间。创作于1907年的《亚威农少女》(图1-5),彻底改变了我们看世界的方式,完全打破西方传统绘画法则和审美法则。毕加索将《亚威农少女》的形象简化到只保留了某些显著特征以判断人物的形象,同时他把人体进行了平面化处理,废除了焦点透视的立体空间感的表现,使画面的焦点不再集中,将类似零碎的形状重新组合后使画面变得神秘莫测,既表现了时间与空间又表现了画家内在的心理空间。
图1-5 亚威农少女 毕加索1907年
图1-6 下楼梯的裸体女人 杜桑1912年
艺术大师杜桑的名作《下楼梯的裸体女人》(图1-6)表现了他对如何在静止的画面上展示连续运动过程的兴趣。“画面中的女性形象是完全抽象的,线条构成体面呈现金属般的锐角,下楼梯的腿不是两条而是无数条腿的叠加。在杜桑这幅看似混乱的画布之后,隐藏着时空的凝滞。他把时间间隔压缩在同一刻表现了时间的同时性。”此画巧妙得将时间的变化和动感融入到画面中去,并把画家的观念、事物移动的瞬间及立体空间灵活机智地结合起来。我们可以轻易地在儿童绘画中找到相同的表现形式,他们可以在一幅画中连续画出同一事件的不同时刻,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着各种时间里发生的事。作画时想到哪画到哪,他们经常想象着一个独特的情境或故事,并将整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同时表现在画面上。
图1-7 我和太阳手拉手 五岁
图1-8 斑马 六岁
如五岁小女孩的作品《我和太阳手拉手》(图1-7),她毫无保留也毫不做作地把自己所想所见的内容在画面中重新组合,画面形式是平面的而内容却是超越时空的、多视点的。在《斑马》(图1-8)这幅画中更为有趣,小画家将两只斑马垂直排列,好像是一只斑马站在另一只斑马的背上似的,她采用互不遮挡的方式来表现前后关系。而《下棋》(图1-9)则明显表现出了儿童特有的绘画方式,画面中的棋盘因为其重要性被竖立起来,以棋盘的正面形象占据画面的中心位置,这是一种主观空间的再现。我们再来看看《春游》(图1-10)这幅画,小画家在没有预先想好的情况下便开始画画,在绘画过程中想到哪画到哪,他所画的内容是自己记忆非常深刻的春游情景,带着极大的兴趣和愉悦的心情将故事的进程做形象表现。这幅画非常典型地将事物的动态过程描绘了出来,他所画的人物全都是自己,只是在不同时间的活动过程,画面就自然而然地出现了时间的流程。可见,他们凭感性画画不受理性制约,把对世界的认识和看法天真无邪地表达出来,他们用绘画作品表现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情形,并用自己的方式来描绘不同时间里所发生的事情,把不同角度、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物象和想象中的非现实的物象通过重新组合的方式勾画出来,因此他们的绘画作品中呈现出多维度视觉空间的特点,而这也正是吸引艺术大师们的地方,无疑为西方现代绘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野。
图1-9 下棋
图1-10 春游
三、鲜明饱满的主观色彩表现
色彩是表现情感必不可少的因素,也是构成画面形式的主要方式,它是一幅作品的生命力所在,色彩对画面的感染力的形成和情感寓意的传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都知道儿童是依靠直觉来感受色彩的,他们无拘无束地运用鲜明饱满的纯色来装饰画面,实际上是一种人性本能的流露,因此更显得真诚生动。
西方现代绘画艺术主张自我表现,在色彩的运用上摒弃了一切色彩的再现与描述性功能,并主动开始有意识的强调色彩的主观表达,他们和儿童不约而同地都把色彩当作自我情感表现的一种方式。色彩大师梵高把生命倾注在了感情色彩的本质表现中,“用外在色彩信息激励内在色彩感情,内在色彩感情强化外在信息,全部生命力伴随着现代性的感情色彩倾注,使梵高的绘画作品上燃起火焰般的色彩律动。”7在梵高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强烈的色彩想象,他把个人的内在情感都投放到了色彩表现中,视画面色彩为生活的激情,他认为存在于大自然里的色彩美并不是通过完全真实的模仿,而是对色彩的再创造,用富有表现力的主观色彩即饱满而又强烈的色彩,来寻求并探索绘画语言的表现效果。他意识到自己想要的色彩是什么,认为主观的色彩能传达画家心灵的感受,与画家融为一体,他的画面常常出现浓重响亮的色彩对比,并伴有旋转跳跃的笔触,震撼着观者的心灵。梵高曾说“我并不力求精确地再现我眼前的一切,我自由而随意的使用色彩是为了有利地表现自己。”8梵高对大面积色块的运用具有概括性和抽象性,像儿童绘画一样简炼,又如儿童绘画中的色彩想象一样随性表现。他试图在造型中紧紧抓住那些本质的东西,然后通过夸张变形的手法对其轮廓进行界定,再把各个部分涂上简单、本质而又鲜明饱满的色彩,最终使其形成一个整体的、拥有和谐色调的画面。
图1-11 自画像 梵高1889年
图1-12 红色的餐桌 马蒂斯1908年
而马蒂斯则是在平面化的色彩形式中运用对比的方法将大面积色彩并置,形成主要的色彩结构,马蒂斯曾说“我利用色彩作为传达我的情感的手段,而不是作为抄录自然的工具。”他以高纯度的、鲜艳夺目的、灿烂强烈的色彩来表现形象,认为“画家头脑里的色彩”才应当是本来的色彩。他用平涂的方式将纯色直接涂抹在画布上,色彩纯度与对比度非常强烈,色彩大胆。马蒂斯对色彩的挑选并不根据某种科学理论,他是根据观察、感觉和自我认识的经验而来。他在绘画中实现了理性与非理性的感情色彩的和谐,如《红色的餐桌》(图1-12),我们可以看到画面描绘的是一个生活场景,人物和餐桌以及其他物体都表现在一个平面上,与背景的花纹相融合,整幅作品色彩最为引人注目。这些不同明度、不同形状的色块互相衬托,色彩趋于单纯化,强烈的红色统一了画面,给人以平衡和谐的感觉,然而这种单纯化的色彩并不能与单调的色彩划等号。
儿童绘画的色彩具有很强的稚拙性和特征性,他们对色彩的认识是单纯的,常常运用夸张大胆的、对比强烈的原色进行绘画,从来不会注意事物层次的丰富的灰色调,也不会考虑固有色及环境色,只用纯度较高的色彩来取得响亮的画面效果,从而形成了天真稚拙而又富有节奏感的色彩风格。显然,儿童色彩意象表现影响和启发着西方现代绘画大师的色彩感知,不过大师们在此基础之上又加进了包括色彩科学、色彩知觉等现代色彩因素。
总的说来,由于儿童的绘画心理自由自在不受约束,选材也是随意的,毫无心理负担,不用担心画面是否合理妥当,不用考虑世俗的眼光,因此儿童画画时简单有力、随心所欲。儿童画所表现的美感是与生俱来的,是人类天性的表现,在造型、构图、色彩等方面带有很强的主观随意性,他们没有精心的布局与搭配,也不考虑画面的透视比例与明暗效果等因素,更不会主动追求画面的色彩调和;他们善于从整体观察事物,常常忽略无关紧要的细节,具有较强的概括性,这种独特、鲜明、生动的艺术特色,反映的却是儿童最真最纯的心。正是这些特点显示了儿童绘画无穷的魅力,吸引了许多艺术大师的赏识与关注。
注释:
1.[美]鲁道夫•阿恩海姆.滕守尧译.《视觉思维》.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42页.
2.[美]鲁道夫•阿恩海姆.滕守尧译.《视觉思维》,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6页.
3.[德]保罗•克利.雨云译.《艺术•自然•自我——克利日记选》.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87年版,第26页.
4.迟轲.《西方美术理论文选》下册.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59 4页.
5.[美]鲁道夫•阿恩海姆.滕守尧译.《视觉思维》,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6页.
6.赵霞.《西方现代绘画中的时空观探究》,西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第22页.
7.罗晓青.《色彩心理效应在西方绘画中的应用》.首都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第12页.
8.唐晶.《凡高》.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版.第23页.
9.[美]杰克•德•弗拉姆.欧阳英译.《马蒂斯论艺术》.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1987年版,第18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