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之自由

2014-09-15孙佳

山花 2014年4期
关键词:拉姆齐伍尔夫存在主义

孙佳

弗吉尼亚·伍尔夫,英国著名小说家、评论家,被誉为现代主义及女性主义文学的先锋,在英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小说代表作有《远航》、《夜与日》、《奥兰多》、《达洛维夫人》、《到灯塔去》、《海浪》等。伍尔夫的作品问世时间集中在1915年至1941年,这期间存在主义思潮在欧洲大陆兴起。存在主义把人的非理性意识活动当作人最真实的存在,强调个人、独立自主和主观经验,关注人的心理意识(往往是焦虑、绝望、恐惧等低觉的,病态的心理意识)同社会存在与个人的现实存在对立起来,把它当作唯一的真实的存在。尼采是存在主义理论最先倡导者;马丁·海德格尔在1927年发表的《存在与时间》中第一次提出了“存在主义”这一称谓,并系统阐释了存在是什么的问题,这被看作存在主义哲学的正式创立;索伦·克尔凯郭尔、叔本华、雅斯贝尔斯、让·保罗·萨特等哲学家的思想亦不断地为存在主义哲学注入血液。存在主义的主要概念有存在先与本质、自由、本真和非本真、他人即地狱、人生是荒谬的等。

存在主义诞生时的欧洲乃至整个世界都处于各种战争和混乱当中,生命与生存的意义在一个满目疮痍、朝不保夕的时代总会被格外关注。于是,我们不难看到作家与哲学家在对现世生活理解上的一致。如果说存在主义哲学家们在用理论剖析存在的问题,那么伍尔夫就在用鲜活的人物、五彩斑斓的各色人生讲述着一个个关于存在的故事。本文将对《到灯塔去》、《海浪》、《夜与日》几部小说中的人物及情节进行剖析,潜入伍尔夫文学大厦一隅,寻觅存在主义哲学精神的影子。

存在

伍尔夫笔下,小说《到灯塔去》中的拉姆齐夫人是一个为家庭和丈夫恪守道德义务、履行妻子职责、愿意牺牲自我的一切来换取婚姻安定、家庭和睦的主妇形象。在传统文化观念的定义下,她不需要有才华,有美貌和美德即可,她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为爱情和家庭而献出自己的一切。拉姆齐夫人的每天是怎么度过的呢?像“希腊雕塑一样体态优美”的她,没有什么文化,除了家务安排之外没有太多的话语权。她每天事无巨细地操持着家务,如购买家庭必需品,“他们要进城去。他可要点儿什么?‘邮票?信纸?烟草?她站在他身旁建议”;照料孩子,编织袜子,给孩子讲故事,哄孩子入睡;她还要帮着佣人准备全家用餐,布置餐桌,检查房前屋后情况,指导佣人“该怎么铺床,怎么开窗”等。她基本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一天天,一年年,如是往复。

然而这样的一个世俗观念中的完美主妇,一个如此具有牺牲精神的女人,不只是一个肉体躯壳,不是没有灵魂的“存在者”,她没有忘记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生命的“存在”。忙碌的一天慢慢沉淀,拉姆齐夫人有了片刻的安静。孩子们“都去睡了”,拉姆齐夫人“才能松口气”,她一边“继续编织”袜子,一边“退缩返回她的自我——一个楔形的黑暗的内核,某种他人所看不见的东西”。这一瞬间,她感受着自己的“存在”,没有沉沦于完美主妇的盛誉,也没有因为促狭于日常家庭生活我自犹怜。她没有忘记审视自己的内心,并为自己灵魂深处还有一个属于自我的“黑暗的内核”而感到“自由自在”。“正是在这种状态中,她感到了她的自我;而这个摆脱了羁绊的自我,是自由自在的。”

存在主义创始人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提出人是如何存在这一问题。他指出,作为“存在”的人,面对的是虚无,孤独无依,永远陷于烦恼痛苦之中。他认为人之所以痛苦,是因为人同他的自下而上条件相脱节,面对的是一个无法理解的世界,即是一个荒诞的世界,人永远只能忧虑和恐惧。正是忧虑和恐惧,才揭示人的真实存在。同时他认为“存在”与“存在者”不同,“存在”就是已经存在或已经显示出存在的东西,“存在”并不是“存在者”,而是“存在者”作为“存在者”的依据。他提出,人有自我选择和自我控制的自由,忧虑、恐惧使人通向存在,只有存在,才谈得上自我选择的自由,它与光明和快乐相连。拉姆齐夫人作为一个存在者,她渴望拥有自己的意志和快乐,她应该得到尊重和满足。于是她不停探究自我、不断感受着自由,她没有忘记自己的存在。她很高兴自己拥有这个“黑暗的内核”,因为“一个人并不是经常找到休息的机会,……只有作为人的自我,作为一个楔形的内核,才能获得休息”,而且这个“黑暗的内核”“没人看得见它,谁也阻挡不了它”。拉姆齐夫人在纷扰杂乱的现实世界中,没有忘记关注自己的存在,从而在冗杂家务中得到片刻休息;从而能够拨开迷雾看到能给自己精神上带来安抚和宁静的自由彼岸。

存在先于本质

《海浪》被看作伍尔夫意识流小说的登峰造极之作。小说分为九个部分,每部分都是以描写日出、大海、植物等诗般的画面开始。整篇作品中没有具体情节,没有明显的对白,有的只是六个主要人物的内心独白,讲述着每个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海浪》中主人公的生活呈现给我们的是一幅交相辉映的画面,或困兽犹斗、或步履轻盈。

伯纳德是贯穿全文的唯一人物。小说中的他阳光、能正确对待生存这个复杂的哲学命题。虽然面对人生的逆境想改变却无能为力,但他仍然对自己说:“生活是愉快的;生活是美好的;仅仅生活的进程就是令人满意的。”他总是辛苦着,忙碌着,却甘之如饴,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看待一切,不流于世俗。他认为每个人都是生活的创造者,而不是命运的奴隶。苏珊厌烦都市生活的喧闹与浮华、向往自然的田园生活,并是个典型的贤妻良母。苏珊不受名利诱惑,当其他人都在各种欲望的驱使下、传统世俗观念的监督下争先恐后地追逐时,她主动拒绝诱惑而回归淳朴自然。她自信、乐观、有主见,很坚定地选择了自己的生活道路而拒绝模仿。平静美满的生活使她感到满足,对生活中的小回报、小喜悦甘之如饴。

相比之下,其他人物的生存状态让读者不禁唏嘘。奈维尔崇尚理性,又热爱文学。他内心一直强烈渴望被周围的人所接纳,他一生都在不断地改变自己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生活,在渴望被接受、被爱的人生中不断追寻。不断地追寻,却又不断地被否定,于是陷入无尽的焦虑和绝望。作为活在社会中的个体,奈维尔时刻不忘的是迎合社会需要而对自身的定义。削足适履的结果是忽视了自身的“存在”,在追求世俗定义人的“本质”的道路上踯躅前行。头脑灵活、思维敏捷的路易斯因为家庭而放弃了学业,他知道自己在才智上和伯纳德、奈维尔一样出色,却因辍学而无法获得同样的物质生活。深受传统影响的他,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在这种意识的驱使下,路易斯迸发出了强烈的进取心、事业心。他在工作上竭尽全力,日夜奋斗,慢慢变得十分富有,却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迷失了自己。他说“……我不像他们那样单纯完整。我已经度过了上千个一生。每一天,我都在开掘一都在挖掘。我在沙堆里找到自己的遗骸……”。珍妮情感丰富,渴望爱与被爱。她的意识中时刻渴望成为出众的女孩,渴望成为被关注的对象,而且她自信有这个能力。所以在新老朋友面前她都大方自如地表现自己,来获得大家的认可和爱。endprint

“存在先于本质”是存在主义哲学家、文学家让·保罗·萨特的存在主义理论三原则之一。它认为人的“存在”在先,“本质”在后。“首先是人的存在、露面、出场,后来才说明自身。所谓存在,首先是自我存在,是自我感觉到的存在,我不存在,则一切都不存在。”所谓“存在先于本质”,即是“自我”先于本质,也就是说,人的“自我”决定自己的本质。人存在于他人共处的过程中,对生活中各种可能的选择就会受到他人的价值观、社会传统和习俗的影响,把世俗定义的人的“本质”作为标准来要求自己,限制自己的自由选择,进而做出和自己的价值观相悖的决定和结论。

在这个主观性林立的社会里,人容易随波逐流,沉沦于世俗观念或迷失在他人价值观所定义的社会规范中。《海浪》中奈维尔、路易斯和珍妮的生活中充斥着对社会认可的盲目追求,执着于对他人赋予自己的所谓“本质”,完全丧失了存在主义哲学所倡导的“存在先于本质”的存在感。追求的结果呢?珍妮和路易斯在追逐中遗忘了自己的生命在这个世界中的意义首先是“存在”的。他们看似得到了所谓的认可,符合社会赋予的“本质”,现实生活留给他们的只有无尽的失落和惆怅。此时,人生对于他们来说,只是一场游戏,游戏中她们甘愿做他人“无线的木偶”,被世俗、被他人的眼光所操纵。在生存这场没有排演只能无限继续的独幕剧中,他们失去了作为人精神上的自由。困顿也好,绝望也好,迷失也好,他们在现实生活和理想状态的转变中不断地抉择着。生存,他们日复一日追求的完美世界如水晶球中的世界可欲而不可求。相反,伯纳德坚信“每个人都是生活的创造者,而不是命运的奴隶”。苏珊不受所谓名利的诱惑,平淡如水的生活虽然被社会中多数年轻人所不屑,但她生活得朴实、自然。伯纳德和苏珊对自身“存在”的恪守和尊重,让她们生活得淡然而安宁。作为这个世界的“存在者”,他们真正认清了“存在”,摆脱了被世俗和他人所定义的“本质”。虽然伯纳德也常常感到人生的不如意和力不从心,苏珊与世无争的生活看起来平淡无奇,但他们很好地诠释了存在主义中“存在先于本质”的自由精神。

自由选择

现在把目光转向小说《夜与日》。凯瑟琳小姐是英国著名大诗人的后裔,容貌端庄、举止优雅,她成长的家庭环境亦仿佛使她身上笼罩着朦胧的诗人气质。实际上凯瑟琳毫无文学天分,哪怕对最动人心魄、激情跌宕的文章也无动于衷。白天,她协助母亲撰写诗人外祖父的回忆录,平静地进行着这项繁杂无休止的工作;她穿梭于客厅,无数次地应付各种文人骚客的无聊茶会;日复一日成功地扮演着一个贵族家庭人见人爱的乖乖女。只有到了晚上,她才能把自己的真实喜好,在这个诗人之家看来不屑一提、旁门左道的天文和数学从角落里取出摊在夜幕之下,让自己在无人的深夜纵情放逐于钟情的数学与天文的世界。小说中,凯瑟琳的世界分成黑夜和白天,她过着双重生活。日光下违心应酬、藏而不露;月光下离经叛道、耽于梦幻。昼夜循环、四季更替,凯瑟琳的内心在现实与梦想间反复煎熬。

为了维护现实世界中的完美形象,凯瑟琳必须方方面面遵从于社会中的各种行为规范,符合社会观念定义下的人的“本质”,她才能不被唾弃,才能融入她所生活的社会圈子。她的喜好如此,她的婚姻当然也不例外。在群体意识中门当户对概念的驱使下,凯瑟琳在还没有弄清人生是什么,对婚姻也懵懂无知的情况下,就答应了“最佳未来伴侣”罗德尼的求婚。在大家看来,只有这个家境殷实、在文学诗歌方面颇有才情的青年,才能够配得上作为大诗人后裔的凯瑟琳。慢慢地,随着她对另一个青年拉尔夫的深入了解,少女之爱悄悄萌芽,她发现自己真正喜欢的是那个没有什么才情诗意、一文不名但却激情似火、血气方刚的拉尔夫。凯瑟琳的内心慢慢地动摇了,怎么办?是继续服从世俗的安排,还是听从于内心的呼唤?是按部就班地过别人所谓的幸福生活,还是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未来?

萨特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中说道:“人首先存在了,世界上先有人,先出现人,然后人才确定自己是人……开始时人只是虚无,后来才成为人,人自己创造了自己,因此不存在原始人性……人不仅自己设计自己,而且自己决定自己,只是在存在之后,自己设计自己,而且只是为着人这一存在,人才自己决定自己,人是自己的决定物。”存在主义的核心是自由,即人在选择自己的行动时是绝对自由的。它认为人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自由,面对各种环境,采取何种行动,如何采取行动,都可以做出“自由选择”。“如果存在确实先于本质,人就永远不能参照一个已知的或特定的人性来解释自己的行动,换言之,决定论是没有的——人是自由的。人即自由。”萨特认为,人在事物面前,如果不能按照个人意志作出“自由选择”,这种人就等于丢掉了个性,失去了自我,不能算是真正的“存在”。“自由选择”是存在主义的精神所在。《夜与日》中,心灵深处的犹豫和挣扎一丝一丝地蚕食着凯瑟琳这个“完美女孩”的灵魂。最终凯瑟琳力排众议,勇敢地取消了和罗德尼的婚约,任由自己心底的真爱朝向拉尔夫奔流而去。

结语

伍尔夫小说中的这几个人物完美地诠释了存在主义的自由精义。以《到灯塔去》中的拉姆齐夫人为代表,作为一个现世的“存在者”,没有忽视自己的“存在”:《海浪》向读者展示了尊重“存在先于本质”的自由和悖逆“存在先于本质”后的挣扎;《夜与日》中的凯瑟琳小姐在“存在先于本质”的引领下,冲破了世俗枷锁,没有被某些现实世界中的他人定义的人的“本质”所左右,做出“自由选择”,终于得到了幸福。从而,在混沌杂乱的世界里,不是所有人都被湮没,还有一些人实现了自由选择,而不是继续他人的脚步。如此,社会才能避免一成不变,人类社会才能有新的故事不断上演,人类精神因此而闪烁迷人的自由之光!endprint

猜你喜欢

拉姆齐伍尔夫存在主义
论弗吉尼亚·伍尔夫《伦敦风景》中的情景交融
《到灯塔去》中拉姆齐夫人形象分析
论伍尔夫小说《到灯塔去》中的精神隐喻
To the Light House—A Journey of Life from Moments to Eternity
《归来》中的存在主义叙事
存在主义思想下《蝇王》与《鼠疫》的比较
荒诞世界的生存之道——《他们》的存在主义解读
《在冰山里》的存在主义解读
大厨戈登·拉姆齐教你做牛柳
伍尔夫《黛洛维夫人》的意识流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