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
2014-09-15周雪霞
周雪霞
摘 要: 历史是一门丰富多彩的社会学科,但在传统教学中,却成了简单的知识堆砌,枯燥无味,失去了历史鲜活的生命力。所以要还历史课程的本来面目,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
关键词: 历史教学 形象思维 培养策略
在历史教学中,不少教师比较重视历史的知识性,而忽视历史的趣味性;比较重视历史的逻辑性,而忽视历史的形象性;他们习惯于用枯燥呆板的公式演绎历史,却不懂得用优美生动的语言再现历史。于是,在教学过程中,丰富多彩的历史长卷成了年代、数字、概念和规律的堆砌,传道者头头是道,受业者索然无味。这一现象产生的一个很重要原因,便是忽视形象思维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有感于此,本文拟就形象思维的特点和作用做一些论述,进而探讨在当前历史教学中,发展形象思维的途径与方法。
一、形象思维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由于历史的过去性和不可逆转性,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只是文字记载的历史而不是历史的本体。它只能被我们认识却无法直接体知,只能被我们理解却无法重复验证。这与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都产生了较大的矛盾。因此,形象思维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便显得更为重要了。
1.形象思维可以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历史是有血有肉、多彩多姿的,但又是瞬息即逝、无法再现的。活生生的历史真实已经在永恒流动的时空中消失,学生今天学习的是受到篇幅的限制而高度浓缩的历史教科书。当然,在教科书中,仍有不少内容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提供了形象鲜明的材料。但毕竟受到篇幅的限制,许多重要的历史人物和生动的历史事件,在教材中只能一笔带过,或略而不提。因此,教师的任务便是应该努力弥补教材的不足,有效地调动学生对历史的兴趣,需要借助丰富多彩的史料,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充实教学内容,再造历史形象,使学生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例如,关于唐太宗善于“纳谏”之事,教材中用一定篇幅进行了介绍。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补充《资治通鉴》中的一段史实。再现当时的历史情景。魏征的忠厚刚直,长孙皇后的聪颖贤惠,唐太宗的明睿通达,都形象鲜明地表现出来了。不仅增强了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还使学生对“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有了更具体、更深刻的理解。
2.形象思维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历史。
由于形象思维是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的进一步概括和提高,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往往可以借助形象思维表达历史的深刻内涵,使之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牢固掌握。
例如,观看秦始皇陵兵马俑,我们可以感受到秦军严明整肃、威武雄壮的阵容和奋击万里、排山倒海的气势,由此加深对秦始皇横扫六合、廓清宇内这段历史事实的理解。
3.形象思维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帮助他们牢固地掌握学过的历史知识。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一场好的电影,一部好的小说,其教育意义往往大于一些专门书籍,并能长时间地保留在人们的记忆中。主要原因便在于它们的情感性与形象性。从心理学角度看,电影、电视和小说运用多角度、多层次的立体画面刺激大脑,产生较强烈的条件反射,因而更容易为人们所把握、所记忆。
在历史教学中,这类例子可以说俯拾皆是。有些抽象的概念、理论、时间、地点和数字,尽管学生可以把它们背得滚瓜烂熟、如数家珍,但一考完,没过多久便忘得干干净净。而课堂教学中一些富于情感和色彩的语言,甚至是教师的某个动作,却能长期留存于学生的记忆之中。
二、发展形象思维的途径与方法
能否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取决于教师能否成功地再造历史形象。而历史形象的再造离不开生动的史实、形象的语言和直观的历史教具。因此,发展形象思维的途径与方法,归根结底,在于史料的积累、语言艺术的提高和直观教具的运用。
1.注重史料的积累,充实教学内容。
史料是再现历史的基本素材,史料积累的过程是历史教师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过程。唐代史学家刘知几认为,积累丰富的史料是治史的基础,提出撰写历史必须“征求异说,采摭群言”。同样,历史教师需要掌握广博而翔实的史料,为自己提供深厚坚实的知识基础。有了这个基础,教师才有可能在教学中旁征博引、生动有致,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提供形象有趣的历史素材。
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古籍中,文史兼优,叙事生动的史学著作不胜枚举,在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司马迁的《史记》。这部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学名著,收集材料之丰富,识见之卓越,文笔之生动,以及作者刚直不阿、秉笔直书的精神,堪称古今史学著作之楷模。在司马迁的笔下,项羽的拔山盖世,刘邦的豁达大度,荆轲的慷慨激昂,李广的胆略过人,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2.重视语言修养,提高教学艺术。
语言是交流思想、沟通感情、传授知识的工具,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高尔基曾把语言称为“文学的第一个要素”,而对“舌耕”为业的教师来说,语言的重要性更是显而易见。教师即使是满腹经纶,如果不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再优美感人的故事也会黯然失色。因此,提高教师的语言修养,是促进形象思维的前提。
语言具有内部属性和外部属性两部分。内部属性指语言的逻辑性、严谨性、准确性和系统性;外部属性指语音的高低、节奏的快慢、音色的和谐和语态的情感。教师语言艺术的提高,必须注意这两者的有机结合。
(1)准确严谨,具有科学性。
(2)注意文采,富有情感性。
(3)通俗易懂,力求口语化。
总之,教师应该不断加强自己的语言修养。有了过硬的语言功夫,才能动情引趣,将波澜壮阔、绚丽多彩的历史生动形象地再现于课堂。
3.运用直观教具,增加学生感性认识。
生动的语言可以再造历史形象,但不能取代直观教具的作用。在历史教学中,可供利用的直观教具很多,有实物、模型、图片、地图、表格及各种音像设备等。这些直观教具可以从不同角度刺激人的视觉、听觉和触觉,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感性认识。不仅可以使学生形成清晰的历史表象,促进其形象思维,亦可激发他们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中学历史教学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