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现实意义
2014-09-15朱征明
朱征明
《贵州对内对外开放史研究》
摘录:国发〔2012〕2号文件指出:“把改革开放作为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强大动力。”2015年贵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要接近西部地区平均水平,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实现这一目标,贵州要运用市场经济规律着力破除资金瓶颈,对内对外开放,增强经济发展动力和活力,从而加强实力。
推荐人:
武汉理工大学副校长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康灿华
该书从研究贵州开放史的基本理论入手,全面分析了改革开放、改善投资环境、借助外力对加快贵州发展的重要性。这是贵州省第一部反映开放史研究的著作,调查全面深入,研究科学有据,实证与规范并列分析,宏观与微观双重兼顾,结合贵州开放史,对贵州甚至是中国西部的落后地区以诸多思考。后发赶超,攻坚克难,同步小康,任务艰巨、时间紧迫,关键是要找准事物的主要矛盾,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着重解决好问题的着力点和突破口,把贵州的丰富资源优势,转化为开放的经济优势、发展优势,引来资金、技术、经验和人才,真正把开放作为贵州经济发展的引擎。
我的一位研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的朋友, 送了我一本他的新作《经典作家东方学说的当代发展》。收到书时,正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期间。结合活动要求,我重点学习了这本书。
书中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密切联系群众的理论及其当代发展的内容。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能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其意思是,无产阶级政党要团结和联系群众,用先进的理论武装群众,从而获得同旧世界作斗争的物质力量。十月革命后,列宁在实践中进一步论述了无产阶级政党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性和途径。他在论及保持人民政权的条件时说,只有相信人民的人,只有投身于生气勃勃的人民群众创造性事业中的人,才能获得胜利并保持政权,所以无产阶级政党必须联系和团结广大的人民群众。
书中指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党密切联系群众的理论。1989年12月,江泽民同志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2008年,胡锦涛同志强调,我们党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而获得了前进的动力。
当前,党的各个组织都在进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对于这个活动的意义和必要性的认识,需要在进程中不断地提升。以前我只是从党面临的任务和党的建设存在的问题的角度来认识这个问题,未能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史的角度来认识它和思考它,显然这是不够的。读了上述内容,我领会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思想,尤其是列宁关于党只有联系群众才能巩固政权和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领会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就必须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这一根本要求的思想。
这些思想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的理论基础,让我从思想理论的层面上明确了当前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的意义。读书可以明理,其现实意义在于掌握正确的理论,做党的群众路线的坚定实践者,做实现中国梦的坚定实践者。(作者系贵州省卫生厅副厅长)
《之江新语》选读
搞试点要“大胆设想小心求证”
我们在各项改革中,经常通过试点的方法,取得若干经验后再推广。既然是做试点工作,前人没有做过,就要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解放思想,大胆地闯,大胆地试,怎么有利于发展就怎么改革;就是要超越原有的体制,从根本上冲破束缚发展的桎梏。
做好试点工作,在“大胆设想”的同时,还要“小心求证”。要讲究策略,注意方法,力求水到渠成。要坚持点上试验,面上推广,先易后难,先浅后深,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不求齐步走。在先行的试点中要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纠正失误,注意保护好干部群众的改革热情;在全面推进时则要以成熟的经验引路,避免反复,减少失误,尽可能把改革的风险和代价降到最低限度。同时,要注意把改革的力度与人民群众可承受的程度结合起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完善各项配套措施,做到积极稳妥,统筹兼顾,保证改革顺利进行。
现代语录
我们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这两件事结合起来,对照起来,就可以使我们的政策更加明朗,更能获得人心。(邓小平:《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当务之急》 1989年6月16日)
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 2003年7月1日)
《金色的海洋》(油画)
吴作人(1908—1997),籍贯安徽泾县,生于江苏苏州。师从徐悲鸿,早年攻素描、油画,功力深厚;晚年专攻国画,境界开阔,寓意深远。在素描、油画、艺术教育方面造诣甚深,在中国画创作方面自成一家,是继徐悲鸿之后中国美术界的又一领军人物。
此幅作品是吴作人于上世纪50至60年代所作。一望无垠的麦田中,热烈的金黄色麦田与蔚蓝天空中翻卷的云朵形成鲜明的冷暖对比,画面右上方动感的白云在视觉上拓宽了整幅画面的空间感,展现了画家在时间、空间、色彩等处理手法上的娴熟与韵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