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文阅读之杂文

2014-09-15吴建刚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14年30期
关键词:杂文书院文明

吴建刚

【解题钥匙】

杂文是一种直接、迅速反映社会事态或动向的文艺性论文,多以一事(或“生发”两事三事多事)为由头,通过逻辑推理,或批评或驳诘或商榷,阐释作者的理念,题旨集中而明确。杂文以短小、精悍、明快、锋利见长,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尖锐的战斗性和充分的艺术说服力。

杂文是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题中常见的一种文体。解答杂文阅读题,考生一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从写作背景入手,明了文章针对的问题和写作目的是什么

杂文的时效性和针对性极强,一般都是作者针对当下社会普遍现象和当前热点展开评论。因此,考生在读杂文时要结合注释、发表时间、文章内容等信息来把握写作背景,明确文章的批判对象,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二、从结构入手,理清杂文的思路

杂文本质上属于议论文,虽“杂”却条理清晰,一般由引论(提出问题)、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三部分组成。考生循着这样的结构读下去,就能有条理地把握杂文的内容。另外,考生可以借助体现结构思路的标志性词语来理清作者的思路,比如一些关联词、顺序词、总结词等。还可以借助一些有特殊作用的句子,如领起句、首括句、过渡句、中心句、总结句等,来迅速把握文章的思路。

三、从艺术形象入手,领悟杂文的写作特色

杂文兼有论辩性和形象性的特点,一方面“砭锢弊常取类型”,另一方面善用比喻、反语等增加语言文采,像鲁迅的杂文,通常就运用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来表达思想。所以,阅读杂文时,考生必须抓住这些形象,透过形象感受杂文或幽默或讽刺的特色,进而领悟其中的真意。

【针对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那烂陀重生的启示

□戴志勇

新闻说,始于一千五百年前的那烂陀寺,2014年初步重建后将首次招生。它是玄奘西天取经时曾攻读佛学的地方,八百年前毁于突厥人之手。如今,那烂陀,将重新成为“知识的给予者”。

为什么要在原址重建?因为它在佛祖释迦牟尼悟道之地菩提伽耶附近,曾是印度佛学最高学府和学术中心。那烂陀寺虽然被毁八百年,后人却依然可以清晰地听见文明的呼吸,感知觉悟的光明。这就是传统的无形力量,是可以被不断激活的意义源泉。重建古老的文明之地,归根结蒂,是要在忧思不断的现代处境下,探索该文明的核心智慧,使其积极地与现代世界对话,从而丰富和改善我们现代人的日常生活。

中国需不需要激活自己的王官学与百家言?需不需要使传统文明与希腊、希伯来、印度、伊斯兰等文明相互交流,推陈出新?如果我们的心灵尚需丰富,社会尚要改善,政治还有待实践出更大的正义,对传统文明的重新探寻就不可或缺。

经历过一个世纪的摧折,传统破而不灭,依然顽强存留于今日。为此,尤其要感谢中华传统文明的研习者们。薪尽火传,今天的我们,已经难以想象不让传统精义在场的现代化。

中国本来就有自由治学的传统。两千四百年前即已大盛的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强力发动场。自孔子打破“学在官府”而私人讲学,发展到南宋有张栻主讲的岳麓书院,朱熹修复的白鹿洞书院……民间书院制度大备,终于形成成熟的私学体系。至明代,自王阳明创办或主持,阐扬心学宗旨的龙冈、贵阳、会稽等书院,一变而至批判心学流弊而倡实学的东林书院。这些书院,有求道不求仕的风骨,有自由辩难的学风,有友以辅仁的气场,有“风声雨声读书声,家事国事天下事”的入世情怀。黄宗羲,更是将是非与真理,提升至比天子更高的地位,恢复了以道统政的传统精义。正因看到了自由办学、自由讲学对皇权统治可能带来规制,明代才多次禁抑乃至禁毁民间书院。清代尽管对民间书院由提防改为“扶持”,但清政府的腐朽堕落,终归造成了思想的禁锢。

我们靠什么来复兴文明?首先要做的,是让源远流长的私学传统重放光芒。最容易激活的组织资源,与传统文明最切近的意义之泉,就是绵延千年的各地知名书院。今日倡言文明复兴,这些书院不应再空宅独守,而应汇集全国乃至全球最优秀的传统研习者,在此开出一片思想与学术的新天地。

今日之书院,只需回归纯粹的学术研究。因此完全可以秉承自由治学的精神,承担起钻研传统,对话古今,融通中西,传承乃至创造文明的大任。

(选自《南方周末》2013年6月14日,有删改)

1.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简要分析文章第五自然段的行文思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历史应该记住谁

□王兆贵

人们通常把那些为人类社会进步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人称为英雄。他们出类拔萃,是民族脊梁、大众楷模、人中精英。有许多英雄人物都有过失败的记录,有的结局还很悲凉,但这并不影响后世将他们视为英雄。滑铁卢战役的赢家是联军统帅威灵顿,但到滑铁卢镇参观的人,瞻仰的却是失败者拿破仑,没人去理会威灵顿。再如,人们提及麦城时,首先想到关羽,那个战胜关羽的吕蒙却被忽略了。

为何会出现“不以成败论英雄”这种非常规的历史观呢?历史真相只有一个,然而,当它被还原为文化记忆时,往往会因见识不同而有所选择和补遗,甚至曲解和编造。经过时间长河的冲刷和积淀,思想潮流的碰撞和修正,民间流传的历史人物和故事,已不再是原初史料,而是集体无意识的公共作品。因此,提出“历史应该记住谁”,就不再是简单逻辑所能求证的“解”。人们之所以不用成败作为论定英雄的唯一标准、终极标准,不单是情感偏向问题,而是价值认同问题。

拿破仑一生指挥过60多场战役,比亚历山大、西泽、汉尼拔、苏沃洛夫这些名将所指挥的战役总和还要多。滑铁卢一役他一败涂地,并就此退出历史舞台。但是,“失败反把失败者变得更崇高了。倒了的波拿巴仿佛比立着的拿破仑更为高大”。后来的事实,印证了雨果在《悲惨世界》中提到的这些话。

称得上英雄豪杰的人,其业绩可以不昭彰,但人格一定是高尚的。他们通常以坚贞的气节、刚毅的血性、不屈的斗志、无私的奉献而著称。荆轲失败了,但他义无反顾的献身精神,就像他朗吟的《易水歌》那样,传为千古绝唱。李广出击匈奴,屡战败北,死后未获封侯,但在人们心目中,他仍然是一位顶天立地的大英雄。号称西楚霸王的项羽,不仅霸业未成,而且输得很惨。一曲垓下之歌,回肠荡气,长使英雄泪满襟。项羽尽管偏执自大,蛮横暴戾,但因他光明磊落,率直坦荡,向来为世人推崇。当一个人的人格魅力为世人所敬仰时,即便其最后结局是失败的,也不会动摇他在历史上的地位。

在中国,正统观念根深蒂固,很大程度上左右了人们对历史人物的解读。三国争雄,刘备尽管未能胜出,但因沾了汉室宗亲的光,身后享有“英雄之器”的盛誉。曹操尽管胜利了,但因有篡位之嫌,身后背有“乱世奸雄”的恶名。其实,曹操不论在军事、政治还是文学上都卓有建树,鲁迅说他“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再高大的英雄人物,也不可能完美无瑕,然而英雄之过乃白璧微瑕,难掩其丰功伟绩。林则徐在中英商贸关系的处理上和对英军发动战争报复的判断上,均有不当之处,并导致清廷误判。但我们不能因此否定林则徐的历史功绩,说他不是民族英雄。再者,对英雄人物是非功过的论定,并不存在终极标准,时代背景不同,审视角度不同,答案也不相同。比如说,将相中的袁崇焕、曾国藩、李鸿章,帝王中的嬴政、雍正以及介于帝王将相之间的曹操,历来毁誉参半,说法不一。

(选自《光明日报》2014年4月19日,有删改)

1.简要概括“文化记忆”具有怎样的特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三自然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结合全文,谈谈评价历史人物应持怎样的历史观。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文本,那烂陀重生有哪些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人生不凑合

□王晓河

现代著名教育家、南开大学创始人张伯苓常说:“人可以有霉运,但不可有霉相!越是倒霉,越要面净发理,衣整鞋洁,让人一看就有清新、明爽、舒服的感觉,霉运很快就可以好转。”他还编了一句顺口溜:“勤梳头勤洗脸,就是倒霉也不显。”

倒霉也不显,强装笑脸才心底给力,这是坚强、坚韧的人生,用百姓的话说,就是不凑合。人生怕凑合,一凑合,标准低了,心气没了,颓废潦倒了,便霉运迭至;久克不下,几个钉子碰回来,力尽神疲,凑合吧,一下就泄了元气,降低了质量。跨越攀高,几个跟斗摔下来,凑合吧,一下就蔫了精神,弃了目标。生活凑合过,无精打采,混天度日;工作凑合干,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凑合原则失底线,凑合人情掺假意,凑合人性打折扣。一味凑合下去,“迷迷瞪瞪上山,稀里糊涂过河”,浑噩起来,凑合也就成了窝囊、消沉、颓废的代名词,不郑重、不认真、少生力。凑合虽然有一些勉强和无奈,却不是颓废的理由。

大自然不凑合,四季轮回分明,逢节必至,一草一木不失信,岁岁枯而岁岁荣。地道老农不凑合,“人误地一垄,地误人一年”,年年侍弄土地,年年精耕细作。周国平先生说:“你说,得活出样儿来;我说,得活出味儿来。”咱说,无论有模有样,还是有滋有味,都是凑合得不来的。

不凑合,不是奢望无度,不是欲望无边,而是一种人生整洁,不邋遢,不疲沓,诚心诚意、中规中矩对待每个人、每件事、每一天,不心血来潮而半截五寸,不苟且偷安而随波逐流,总是追求有滋有味、有情有致、有声有色,在力所能及之中做地道,做扎实。饱尝艰辛,却心态平和豁达;家境贫寒,却知书达理;简单枯燥,却乐意享受劳作过程。想什么,干什么,总有条有理,困不失志,顺不张狂,临财勿苟得,临难勿苟免,总有一种筋骨。李叔同大师一碟萝卜,一杯白开水,一碗大米饭,不是凑合,而是“咸有咸滋味,淡有淡味道”。人至岁暮,躺在医院里,“往事越千年”,过去的就过去了,但季羡林在病榻上撰文声明摘去头上的“三顶桂冠”。作家刘恒以蘸水笔写作,写两三个字就要蘸一蘸,蘸上墨水时还要贴着瓶口“杠杠”,以免蘸墨水过多弄得驷马四片,他说使蘸水笔写作,在纸上总有一种“刻”的感觉,很舒服,文思也顺畅。吴冠中作画,要求自己每一幅画都有新意,不重复自己,不克隆以往的东西,绝不重复再画第二张雷同的。20世纪80年代初期,其画作曾以百万港元被人购藏,正在走红之期,吴冠中开始了撕画的惊人之举,他说:“人老了,趁现在活着,赶紧把那些自己觉得不满意的作品撕掉。”撕掉不如意,留下精美的。倘若凑合了,自我迁就、自我懈怠,自我降低人生质量,是不可取的。

勤俭持家不是凑合,那是在有限的条件下打理得井井有条,物尽其用,人尽其享,是精打细算。化繁为简不是凑合,而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制作功夫,是精纯老道。夹起尾巴做人不是凑合,而是谨慎不张扬,淡定不标榜。宽以容人不是凑合,而是大度为怀的胸襟。忍辱负重不是凑合,而是沉潜坚韧的搏击。不凑合,是一种郑重,一种认真,一种韧性。著名学者刘军宁说:“一纸金钱,是一纸契约;一纸金钱,是一纸信用;一纸金钱,是一纸信心;一纸金钱,是一纸道德。”金钱金贵,一分一厘是不容凑合的。稍一凑合,一纸金钱,就可能是“一堆罪恶”。

著名学者黄炎培写给儿子的座右铭有这样几句话:“理必求真,事必求是;言必守信,行必踏实……”意为不凑合。著名词作家阎肃有“四不”人生感悟:“不忽悠,不糊弄,不折腾,不凑合”,年逾8旬自称“80后”,仍保持着童心童趣,所以才出精品,才经久不衰,才宝刀不老。人在世上,五光十色、酸甜苦辣都有,不压抑人性、扭曲生活,也不放荡无忌、恣意生活;不圆滑无主、随波逐流,也不谄媚攀附。珍重人生,珍惜时光,珍爱美好,不凑合,便有价值,有意义,有光彩。

(选自《做人与处世》2012年第9期)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从正反两个方面展开论述,文章题为“人生不凑合”,却先从“凑合”谈起,分析了凑合的危害,然后再从大自然、老农不凑合,从正面推导出要想人生“有模有样”“有滋有味”就得不凑合。

B.作者对“不凑合”作具体阐述之后,列举李叔同、季羡林、刘恒和吴冠中等人物的事例,让读者对“不凑合”有具体形象的认识。

C.文章指出勤俭持家、化繁为简、夹起尾巴做人、宽以容人、忍辱负重等都不是凑合,破除,一些模糊认识;进一步指出“不凑合,是一种郑重,一种认真,一种韧性”。

D.文末引用了黄炎培、阎肃的言论来总结“不凑合”的做法。

2.好的杂文往往会为文章找一个精彩由头入题。本文是如何入题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猜你喜欢

杂文书院文明
朵云书院黄岩店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画与理
白鹿洞书院记
对不文明说“不”
《杂文选刊》邀您读杂文佳作
书院讲习一例
向书院学习
《杂文选刊》2013年1月下半月版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