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留住“乡愁”成幸福

2014-09-15付松

当代贵州 2014年4期
关键词:湄潭永兴浙大

付松

“资金已经划拨了,抓紧时间落实下去。”

“栽树的坑都全部挖好了。”

“看到你们干劲大,我们就感觉踏实。”

“以前都是我们跑上去要资金要项目,现在变成了你们送资金送项目,让我们腾出足够的时间来抓建设。”

在湄潭县永兴镇的办公室里,省林业厅带队帮扶的领导与镇党政班子一起,围着火炉,拉起家常,共话发展。

2013年1月以来,这样的场面时常都会在这间办公室出现。

“700万元补助款,按进度分3年逐步安排。”省林业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一年来,林业厅先后下拔212万元资金,扶持永兴镇绿化建设,完成了农贸街、政府街、西大街绿化美化。

一方倾情帮扶,一方奋力发展。古老的永新镇,在同步小康的时代呼声中焕发生机和活力。

一个干部的“镇”变亲历

“从政府办退休下来没事干,就来这里当门卫,寻找属于自己的快乐。”对张道昌老人的采访,是在永兴镇“碧玉新城”楼盘的门卫室进行的。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永兴人,张道昌对永兴的发展耳熟能详。

“原来镇上只有一条街、八条巷,基本上只有现在的一半。”在他的记忆里,老城还留着许多童年的故事,“小时候和大人一起采茶卖茶,最主要的就是解决温饱。而现在,不仅是要吃饱,而且还要吃好、吃健康”。

“这背后原来是一片烂田,填平后修成了商住楼。”张道昌指着不远处的几栋楼房,感慨地说,“之所以说它是烂田,是因为流淌进去的都是街道上被污染了的水,人下去脚会起泡,没法耕种。”

“烂田的旁边原来有座小山,看着这山心里很堵,总感觉是一道跨不出去的门槛。”张道昌说,现在铲平了修成大道,感觉透气多了。

在他看来,永兴镇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太大发展,主要原因是基础设施落后,外面的人不愿意进来投资,政府又拿不出钱来改善,导致了“里面的人出不去,外面的人进不来”。

随着杭瑞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和326国道永兴集镇过境线的改建,近两年永兴的变化着实让张道昌吃惊,“有些不曾想过,甚至不敢去想。”

想或者不想,事实就摆在眼前:道路变宽了,楼房变高了,商铺变多了,旅游变火了……

“2012年永兴镇纳入省级示范小城镇建设,让我们找到了发展的载体和平台。”永兴镇党委书记张永禄说,有政府的政策支持,有厅局的资金扶持,永兴镇即将走上一条快速发展的道路。

2013年4月,重庆商人金浩投资2亿元成立了永兴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开启了永兴镇的小城大业。

“选择永兴,主要是看中便捷的交通和资源优势,有前途、有魅力。”金浩有自己的规划:除了投资搞房开,还要投资搞旅游。

一业入驻百业兴。2013年,永兴镇共涉及项目建设49个,工程总投资7.2亿元,其中新建项目44个,续建项目5个,已累计完成投资5.2亿元。

项目的实施,来源于科学的规划。

“拉路网、兴市场、建新区、改老城。”小城镇在崛起:四通八达的路网骨架,发展壮大的产业市场,迅速聚集的新区人气,改造维护的古旧老城。构成了永兴的特色风貌。

“打基础、兴产业、建民居、焕新颜。”新农村在变身: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全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以“四在农家”为主的乡村建设,真正实现百姓安居乐业。这是真正意义上的“最美乡村”。

城镇面貌在改变,同时改变的,还有人们的理念和思维。

一抹文香的古镇传承

在永兴采访,当地人对两件事引以为豪:一是历史上的商贾文化,二是抗战时的“文军西征”。

永兴镇原名马桑坪,从这个名字可以看出它历史上的繁荣商贸。

作为一个有着430多年历史的古镇,“湖南会馆”“四川会馆”“江西会馆”等曾在永兴聚集起全国各地的客商。

据记载,自明万历二年(1574)开市兴场以来,永兴长期市场繁荣,经济活跃,辐射面广。“一脚踏三县”的地理位置,更是让永兴成为临近县乡的商业中心和物资加工集散地,也成为黔北与省外商品交易的“旱马头”。

每一栋古老的民宅,每一条陈旧的小巷,每一堵斑驳的石墙,每一口废弃的古井,都是永兴曾经辉煌的见证,都弥漫着浓浓的文化气息。

走在古镇的老街上,睹物思情,让人不经意间就走进那些久远的记忆。

“母亲90岁了,‘整天都在想永兴。听说我要去遵义,嘱我替她去寻访故地。”2013年9月17日,《 人民日报》(海外版) 记者钟嘉发表了《走进浙大西迁旧址》一文,深情地讲述了浙江大学与永兴镇的一段美好回忆。

70多年前,在抗日战争的岁月里,浙江大学西迁贵州湄潭,其中大一学生迁到湄潭永兴,作为浙大分校,直到抗战胜利。

人们习惯于把这次壮举称为“文军长征”。

浙大师生的到来,在大山深处的小镇激起了文明进步的浪花;这个大山深处的小镇,在烽火连天灾难深重的历史关头,也丰富了一所名校的精神内涵。

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也是那时浙大的大一学生,也回忆过小油灯下的读书情景,还提到永兴的茶馆,是他白天读书的地方。

永兴,留住了太多的“乡愁”,特别是那些在此勤耕苦读过的浙大教授、学子以及他们的子孙们。

浙大分校旧址目前在永兴古镇保存完好的有浙大教授楼、李氏古宅、欧阳曙宅三处。除了欧阳曙宅,其余两处均有居民居住,这成了旧址保护的一道难题。

邓顺毕原是镇供销社的职工,在李氏古宅已居住了10余年。这是一栋两层木楼围成的小四合院,极其陈旧甚至有些破损,显然是年久失修。

采访中记者没遇到邓顺毕本人,她的儿媳妇说:“我们也想早点搬迁出去,以后由政府保护起来,供游客参观,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它的价值。”

古迹必须保护,房屋置换成了政府的首选之策。“我们之所以要拉路网、建新城,目的就是要为老城的发展腾出空间,让里面的居民逐步搬迁出去,把旧城保护和新城建设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永兴镇党委副书记刘治晔说。

2006年,浙大分校旧址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省人民政府将永兴古镇命名为第二批省级历史文化名镇。镇区内划定的核心保护区11.46公顷,保存较好的四合院40余栋。

文化,在小镇的开发建中得以保护传承;传承,让文化在时代的发展中更加光彩夺目。

一片茶海的旅游之路

“百里湄江水怡情,万亩茶海浪淘心,古镇石巷明月夜,平田稻花蜓鱼影;留得他年寻旧梦,随百鸟,到湄江……”如此富有深远意境的诗句,若不是亲身体验,便难以领悟其中的真谛。

永兴境内地势较为平缓,平均海拔817米,湄江河和蒲水河在境内交汇,山青水秀,气候宜人,是休闲度假和回归自然的好去处。

湄潭是贵州茶业第一县,永兴是湄潭茶叶基地面积第一镇。现有连片茶园7万余亩,有“中国茶海”之称。

2012年,“中国茶海”景区被确定为全省100个省级旅游示范景区,永兴镇开始走上茶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双赢”之路。

“这里的山是刚强的,水是柔情的。”携家人从上海来永兴探亲的陈鹏说,登上茶海中央的“观海楼”,置身于浩淼的茶海中,才体会到什么是亲近自然、回归自然,才感觉到这里才是“心灵的栖息地”。

与“观海楼”隔“海”相望的,是正在建设中的“五星级”茶海酒店,集吃、住、娱、游于一体,建成后也是景区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除此之外,在茶海景区24个在建或规划的项目中,还包括茶海风情街、茶海迷宫、美食城、儿童游乐园等。

“上世纪60年代,这里也建成了省级国营湄潭茶场,是当时国内的三大农垦茶场之一。”张永禄自豪地说,永兴镇打造旅游景区,除了万亩茶海之外,还有古镇的古街巷和老茶馆,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其他景点所不能比拟的。

在张永禄的脑海中,永兴镇要形成一条完整的旅游线路,还必须加上湄江河沿岸的开发:沿河滨大道修星级宾馆,建生态旅游广场,打造农特产品一条街。”

张永禄的想法得到了房开商金浩的赞同,“这里的气候和生态优势是重庆所不及的,夏天最能看得出来。”游客来这里旅游度假,要住酒店有酒店,要租房屋有房屋,要带特产有特产,让他们高兴而来,满意而归。

回忆过去,立足当下,着眼未来。在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在开放的市场体系中,在旅游的推陈出新中,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绿色小镇正阔步走来,越走越清晰,越走越亮丽。(责任编辑/喻 丹)

猜你喜欢

湄潭永兴浙大
浙大,你是我永恒的南极星
湄窖酒业大事记
胡锦涛三到湄江
Jin Yong’s ZJU Years: “Wisdom is the Goal”
南海永兴岛永兴村渔家
浅谈高中数学三角函数教学策略
黔北湄潭翠芽 明前品质最佳
“工棚律师”向永兴
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