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蜀学比于齐鲁”考辨

2014-09-15刘漫

文史杂志 2014年5期
关键词:蜀地巴蜀齐鲁

刘漫

在研究秦汉时期巴蜀地区的教育、文化以及巴蜀文化的发展、繁荣时,“蜀学比于齐鲁”是被最广泛引用的论据之一;遗憾的是,许多人对这句话的理解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

一、“蜀学比于齐鲁”的出处

“蜀学比于齐鲁”这句话出自《华阳国志》,并且出现过两次:

其一,《华阳国志》卷三《蜀志》:“孝文帝末年,以庐江文翁为蜀守。〔翁〕穿湔江口,溉灌郫繁田千七百顷。是时,世平道治,民物阜康;承秦之后,学校陵夷,俗好文刻。翁乃立学,选吏子弟就学。遣隽士张叔等十八人东诣博士,受七经,还以教授。学徒鳞萃,蜀学比于齐鲁。巴、汉亦立文学。孝景帝嘉之,令天下郡、国皆立文学。因翁倡其教,蜀为之始也。”[1]

其二,《华阳国志》卷十《先贤士女总赞论》:“张宽,字叔文,成都人也。蜀承秦后,质文刻野。太守文翁遣宽诣博士。东受七经,还以教授。于是蜀学比于齐鲁。巴、汉亦化之。景帝嘉之,命天下郡国皆立文学。由翁唱其教,蜀为之始也。”[2]

“蜀学比于齐鲁”能够在一本著作中两次出现,足证作者对它的重视和认可。

二、“蜀学比于齐鲁”的来源

《华阳国志》原作《华阳国记》,由东晋常璩撰写于晋穆帝永和四年至永和十年(348—354年)。“华阳”一名,最早见于《尚书·禹贡》:“华阳黑水为梁州。”意思是说梁州东至华山之阳,西至黑水之滨。全书共12卷,约11万字,记录了从远古到东晋永和三年今四川、云南、贵州三省以及甘肃、陕西、湖北部分地区的历史、地理。此书体制完备,内容丰富,考证翔实,史料可靠,是研究古代西南地方史和西南少数民族史以及蜀汉、成汉史的重要史料。《华阳国志》自成书以来,受到历代学者的高度评价和推崇。

《华阳国志》在撰述时参考了当时所能见到的许多著作,以《蜀志》而言,“取材于扬雄《蜀本纪》,应劭《风俗通》,谯周《益州记》,陈寿《益部耆旧》,与扬雄、左思两《蜀都赋》、来敏《本蜀论》、赵宁《乡俗记》及常氏自所见闻,而以《史记》、《汉书》、《续汉书》、《汉纪》、《续汉纪》与陈寿、王崇《蜀书》之文参订之。”[3]

按《华阳国志》的说法,“蜀学比于齐鲁”的原因是当时的郡守文翁重视教育,史称“文翁化蜀”。儒学在蜀地得到广泛传播,改变了本地“蛮夷”之风,从此蜀地人才济济,文章大雅,不亚中原。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汉赋四家”中的三家:司马相如、扬雄、王褒,他们也是学有专精的经学家。因此,“原是‘蛮夷之邦的四川,在文化学术上竟可以同孔子、孟子的家乡,历来文化最发达的齐鲁地区相比美,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4]

在班固撰写的《汉书》卷八十九《循吏传》中对文翁事迹有详细的记载,可以推知《华阳国志》在撰述文翁事迹时对《汉书》有参考。“蜀学比于齐鲁”句就来源于《汉书·循吏传》。但是,《汉书·循吏传》的原句是:“繇是大化,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5]

三、“蜀学比于齐鲁”之误

必须指出,“蜀学比于齐鲁”与“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的说法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蜀学比于齐鲁”是说蜀地儒学水平已经赶上齐鲁,与其不相上下了;而“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仅仅是说蜀人在京求学人数与齐鲁差不多了。虽然从蜀人求学人数与齐鲁相当这一现象能看出蜀地教育兴旺发达,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蜀地儒学水平就已经与齐鲁不相上下了。

众所周知,巴蜀地区是在公元前316年被秦征服后,才纳入大一统的中原文化圈的,原有的古蜀文化实际上已经湮没。儒学尤盛的齐鲁地区,从春秋时期到汉代,一直就是全国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区;而巴蜀地区从被纳入大一统的中原文化圈到所谓的“蜀学比于齐鲁”,不过一百多年的光景,就真的能够“蜀学比于齐鲁”?在齐鲁地区,儒学具有深厚的思想基础和社会基础,蜀地可以在“汉赋”方面出几个文学大家,而较之于有严密思想体系的儒学,要在短时间内就比肩齐鲁,是不大可能的。

蜀人大量到京师或成都求学,带来的直接成果是蜀地学者大量增加,儒学空前兴盛,儒学水平亦随之不断提高。从秦征服巴蜀,将其纳入大一统的中原文化圈后,蜀地的儒学从无到有,应该说,从未有过如此大规模、高速度的传播与发展。可以肯定地说,在弘扬儒学方面,蜀地已经后来居上,走在全国的前列了。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东汉时,“州夺郡文学为州学,郡更于夷里桥南岸道东边起文学”[6];广汉冯颢为成都县令,“立文学,学徒八百人”。[7]仅在成都一地,便建立了州、郡、县三级官办学校,而且规模较大,这在全国实属罕见。这些学校培养了大批儒生,为儒学在巴蜀地区的进一步繁荣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但是,仍然不能认为蜀地的儒学水平已经赶上齐鲁,与其不相上下了。

常璩将“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改为“蜀学比于齐鲁”,当有家乡人自夸的成分。

四、此“蜀学”非彼“蜀学”

常璩在“蜀学比于齐鲁”中第一次提出了“蜀学”的概念,虽然他指的是西汉时期的蜀地学术,但是,西汉时期的蜀地是并无“蜀学”之称谓的,因此,“蜀学”一词的出现,应该是在常璩撰写《华阳国志》的东晋时代。

在中国学术发展过程中,存在过具有某些地域特色的学术思想和文化,“蜀学”就是其中较有影响的一种学术思想和文化,它与齐鲁之学、关学、洛学、闽学、楚学、徽学等相比较,尤有独特的个性。但是,这个“蜀学”并不是常璩在公元4世纪撰写《华阳国志》提出“蜀学比于齐鲁”中的“蜀学”,那时还没有后来在中国学术发展过程中有很大影响的“蜀学”。这两个“蜀学”是完全不相同的,不可同日而语。

作为具有地域特色并且在中国学术发展过程中有很大影响的“蜀学”是北宋苏洵、苏轼、苏辙等人创立的学术思想体系或学派。苏轼父子治儒家经学,又杂于纵横之学,形成“三教合一”的思想体系,在北宋古文运动中起到重大作用,而以文学成就称著。他们不同于传统的儒者,既是王安石新学的反对者,又是濂洛理学的否定者,在宋代学术中保持着独立自由的品格与蜀地的学术特色。因“三苏”皆为蜀(今四川)人,故称“蜀学”,亦称“苏氏蜀学”。

“蜀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宋代蜀学指由苏洵开创,由苏轼、苏辙兄弟加以发展,由黄庭坚、张耒、秦观等文人学士参与组成的有共同思想基础与学术倾向的学派;广义的宋代蜀学指两宋时期包括三苏及其在蜀后学之张栻、魏了翁等著名人物融合蜀洛、贯通三教而以宋代新儒学为主的巴蜀地区的学术。特别是,蜀学发展到南宋,崛起了张栻、魏了翁两位著名人物及所代表的南轩学派和鹤山学派,其影响所及,超出了巴蜀地域,成为有全国性影响的重要思想家和学派。

五、此“蜀学”对彼“蜀学”的影响

“蜀学”能够在宋代成为有全国性影响的重要学派,也不能说“蜀学比于齐鲁”中的“蜀学”就没有贡献。从历史渊源来看,“文翁兴学”对蜀文化的发展乃至北宋蜀学的产生具有重要的影响。在文翁有意识的提倡、奖励下,儒学在蜀地得以迅速传播,蜀人旧有习俗随之大变。《汉书·循吏传》说:“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8]经过文翁的教化,巴蜀地区重视文教的风气十分盛行。四川博物院藏有成都青杠坡东汉墓出土的“文翁讲学图”,[9]很形象地反映了蜀人对文教的重视以及对文翁的景仰之情。

《华阳国志·蜀志》对蜀人特征作了精彩的概括:一是多斑采文章,二是尚滋味,三是好辛香,四是君子精敏,小人鬼黠,五是多悍勇。这就是儒学引进后,儒学与蜀人“斑采文章”等有机结合后所产生的巴蜀文化的特质。司马相如、扬雄的大赋作品不仅展现了汉帝国宏伟的气势和繁荣昌盛的面貌,开启了一代恢宏富丽的美学范式,同时也折射出蜀人那“精敏、鬼黠”的文化性格。这是蜀人人格的喻示和巴蜀悠久文化的载体。正因为如此,巴蜀文化迅速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巴蜀地区亦毫无愧色地成为全国先进的文化区。

常璩说“蜀学比于齐鲁”的记述虽有夸大之处,但西汉时蜀地的文教事业可比齐鲁应是事实,而最重要的是他提出了“蜀学”的概念。虽然这里的“蜀学”是指蜀地文教事业的兴盛和儒学的传播,但是“蜀学”这个概念就此而长期存在。此后,唐末五代因中原长期战乱,衣冠士族纷纷入蜀避难,前后蜀国获得和平发展的机遇,至北宋时蜀地文教事业极盛,苏轼等人被指为“蜀党”而致“蜀学”正式创立。宋人吕陶在《经史阁记》中这样说:“蜀学之盛冠天下而垂无穷者。”[10]可知“蜀学”在当时的影响已经是非常大的了。此后,“蜀学”继续发展,迄20世纪之初成为现代学科之一。

“蜀学”的发展,其主要成就在文学、史学、哲学和经学方面,其学术思想既体现了中原学术传统,又有相异之处;既有时影响着主流文化,又往往遭到正统学者的批评;既有地方学术的滞后性,又比时尚文化更富于传统精神。虽然“蜀学”概念的内涵有了很大的变化,甚至可以说是根本性的颠覆,但是,始终在学术中保持独立自由的品格,可以说是“蜀学”最重要的特色。

注释:

[1][6][7]任乃强:《华阳国志校补图注》第141页,第152—153页,第15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2]任乃强:《华阳国志校补图注》第53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3]任乃强:《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前言”,第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4]蒙默、刘琳等:《四川古代史稿》,第106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5][8](东汉)班固:《汉书》第2689页,第2689页,中华书局1999年版。

[9]刘耀辉:《“文翁讲学图”画像砖介绍》,《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1期。

[10](宋)袁说友编,赵晓兰整理《成都文类》卷三十,中华书局2011年版。

作者单位:成都师范学院网络与信息管理中心

猜你喜欢

蜀地巴蜀齐鲁
齐鲁声音
林尊文:我的齐鲁之缘
青年共建“双城圈” 摄影同话“巴蜀情”
川渝两地携手共建“巴蜀电影联盟” 联合打造巴蜀特色电影
清代巴蜀詩話待訪書目考
宝墩遗址:蜀地城市之源
齐鲁声音
宋代巴蜀书法综述
齐鲁书社
地灵人杰 蜀地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