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侯开嘉和他的书法世界

2014-09-15曾德宏

文史杂志 2014年5期
关键词:宜宾书法家书法

人生之有意义,在于有理想,有抱负,有追求。而能够将文化艺术的创作、研究、教育作为自己的事业,并不断地取得突破性的成果,其意义又尤为深远。侯开嘉先生,正是这样的一个艺术家。

一 乡贤侯开嘉

侯开嘉先生,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院部委员,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四川省书学学会副会长,重庆书画院副院长。先生出生于四川宜宾。那里自唐宋以来,有岑参、黄庭坚等大文豪为过客,明有本土周洪谟大学士名扬天下,清有包弼臣书法誉传京畿,近现代则有叙州三杰、阳翰笙等崛起文坛。以文教化邦邑,以艺启迪桑梓,在经历了十年浩劫之后,我们急切期盼有一个文艺上的向导。侯开嘉先生在1981年参加中国第一次中国书法兰亭峰会,立刻显示出其于书法艺术上的前瞻性思维。这个当时不到40岁的善于思想的艺术家很快成为宜宾文化人,尤其是书法界的精神领袖,一大堆书法爱好者成天追随在他的左右。

他在苦难中积聚起来的勤奋与好学,谦逊与质朴,上进与抗争,善思与革新,成就了他在书法创作上成为中国书法复兴以来较早地享有盛誉的书法家,也成就了他在书法理论研究上成为历次国际国内书法学术论坛均有论著掷地有声的书学理论家,更成就了他在书法社团中成为一个吃苦耐劳受人爱戴的组织工作者。

侯开嘉先生自1997年1月调入四川大学担任书法教授以后,在国际国内的艺术活动中,越来越发挥起更大的更重要的作用。外界更多地开始形成“成都侯开嘉”的印象,而我们这群他的家乡学生则更愿意把他作为宜宾的乡贤来敬重。外界更多地知道作为著名书法家的侯开嘉先生,而我们却感受着一个从生活底层不断抗争,努力向上,艰苦跋涉的凡人侯开嘉。

1966年,侯开嘉高中毕业了。这个在学校里幸运地得到宜宾教育先驱、著名书法家银际霖赏识的青年,在那一场“文化大革命”面前,失去了进入大学继续学习的机会。在极其艰难的岁月里,为了生计,侯开嘉放过蜜蜂,放过木筏,拖过板板车,做过集体工厂的工人……为了弥补家用,侯开嘉与两个朋友还在20世纪70年代创办起“南城美术社”,这应是宜宾城最早的现代画廊。

1981年,首届中国书学研究交流会在浙江绍兴召开。侯开嘉的论文《时代气息、年龄规律及评书标准》被列为大会重点宣讲论文。侯开嘉于是有一个与当代书法大家沙孟海、黄绮以及青年新秀陈方既、陈振濂同台演讲的难得机遇。这是侯开嘉从一个大集体工厂工人的角色向一个专家学者转型的过渡点和转折点。中国现代书法史将这一次会议作为中国书法艺术事业复苏的起点,也把上述五人列入书法理论先驱的队列。

1983年,侯开嘉在经历了无数的阻挠后,在当时的宜宾地区行署副专员王健民、张子先的鼎力支持下,终于从一个集体单位的工人,转为国家正式干部。在当时的国防部部长张爱萍的支持下,侯开嘉和他的朋友日夜期盼的宜宾书画院成立了!侯开嘉担任副院长,主持日常工作,一直到1997年1月,他离开他的家乡宜宾。

我们的乡贤侯开嘉,用自己的努力奋斗,拼搏,抗争,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二 书法家侯开嘉

侯开嘉的老师银际霖先生曾参加过秋收起义,新中国成立前后,两度担任宜宾市一中的校长,还担任过宜宾市四中的校长。这位从清末走过来的宿儒有着极好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书法水平很高。

侯开嘉能够在他的门墙下行走,继而登堂入室,是他的幸运。同时,侯开嘉还有幸得到宜宾名家高步天的指授。

20世纪中国书法复兴以来,侯开嘉的书法创作便渐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他的作品参加了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全国第二、三、五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览,全国第二、三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览,并在全国第五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览中获得“全国奖”、在湖南电视台举办的国际书法电视大赛获得金奖,被收入《中南海珍藏书法集》(第一卷)、《中日代表书法家展作品集》等近三百种国内外书法专集。

侯开嘉在书法创作上,独辟蹊径,找到了一条碑帖融合、篆隶相生的路子。他用雄强的笔力,书写出气势磅礴的盛世之歌。他学习书法,进行书法创作,既具有相当的理性,也充满着激情。

20世纪70年代,他散落在民间及朋友中的书迹,似乎以行草书为主。那些行草书作品并不是典雅工细一路,从线质中流露出一种意气风发、倜傥放逸的情感冲动。古,拙,雄,健,是他作品的基本格调。而这种格调被他一直坚守并不断发展、演进,这既是对一个书法艺术家眼力的考验,也是对一个书法艺术家自持力和信心的考验。他不断探索篆隶相结合的破体书法,并把行草书的“古、拙、雄、健”迁移到了破体篆隶作品的创作中。

传统的观念认为,唐人书法是后代书家无法翻越的高山,所以,绝大多数学书者朝圣至唐人就止步了。在20世纪90年代直至今天,更多的书家认识到取法乎上,其实应该上溯到魏晋以远。理论先行的侯开嘉则清醒认识到魏晋风骨不一定完全契合自家的性情,而选择了汉人隶书碑刻以及先秦大篆铭器。这种超越时好的做法自然引发时俗的不解,所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他的作品被一些对中国古代典籍知之甚少的人所诟病。但是,他对于无知者的非议不屑一顾,坚持自己的艺术追求,坚守自己的艺术品格,丝毫不动摇自己的信念。

在全国第五届书法展览中,他的大篆对联作品获得了“全国奖”。这既说明他在书法创作上的艰苦求索已经得到书法界专家学者的认同,也表明他在书法创作上选择篆书、隶书和篆隶结合的方向是正确的。

无论是篆书还是隶书,侯开嘉都以自己“古、拙、雄、健”的审美标准进行取舍。大汉时代的《石门颂》《张迁碑》《鲜于璜》《莱子侯》《褒斜道》《广武将军碑》以及稍微晚一些时候的《好大王》,成为他最喜欢的范本;先秦朴茂豪雄的《散氏盘》《毛公鼎》等,是他钟爱的法帖。他不断地吸收、消化,进行很好的调和,形成了大家耳熟能详的侯开嘉破体书法面貌。我们欣赏他的大作,犹如倾听古人持铁板铜琶唱“大江东去”,心中顿时涌动着一种豪迈、自信、坚毅、勇敢的大国豪气,久久不能平静!大国雄风,浩然正气,是贯穿于他的作品中的一种精神。解读他的作品,你会激动得难以自持。

侯开嘉的书法创作,当时就影响到一大批书法家,至今还为人尊崇与效法。

三 书法理论家侯开嘉

我们说侯开嘉从事艺术的理性,源于他对人生的认识的自觉和他对艺术活动的认识的自觉。

经历了太多的磨难的侯开嘉,虽然有过做作家的梦想,但是他权衡了自己的长短优劣,还是决定做书法艺术的创作和研究。虽然他有过被提拔做领导干部的机遇,但是他还是决定放弃这个机会,坚守一个书法艺术家的立场。而且,他并不止步于在他的故乡做一个书法领袖,而是选择到四川大学做一个教授,传播书法艺术的薪火。

单说在书法上的创作和研究,侯开嘉也表现出先知先觉的理性思考和预想性设计。用理论指导实践,这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而侯开嘉正是用这个思想来武装自己的头脑,指导自己的书法艺术创作和研究。他清醒地认识到现代书法界篆书、隶书作品的缺失,行草书作品的充盈,所以坚决地选择篆书、隶书作为自己的创作方向。他的这种理性思考,明确的定位,避免了盲目的左冲右突,目标性很强。自然,他的创作很快在当代书法界取得了应有的地位。

作为一个书法理论家,他研究的范围很广泛,而以书法史学、书法史论为重点。唐代以上的书法史实,是他特别关注的;清代碑学,也是他苦心经营的。

1993年,《侯开嘉书法文集》由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获得四川省第六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1994年,他以论文《法度与表意的冲突——唐代书风漫议》入选中日书法史论研讨会。1996年,他的《题壁书法兴废史述》入选第二届中国书法史论国际研讨会,又应邀为首都师范大学书法硕士、博士讲学。1999年,他以论文《论竹简与纸的发明对书法艺术的重大意义》参加了在日本举办的中国书法史学研讨会。2003年,他的书法理论专著《中国书法史新论》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

侯开嘉在书法理论上卓有建树。他数次引发书法理论界的激烈论辩,其论著澄清了书法史上诸多悬而未决的疑案。他在理论上以碑学中兴、书法史论、书法技法尤其是笔法的研究为重心,每发新见,让人耳目一新,顿然心折。他在理论研究方面,有这样一些特点:

1.敢于挑战既有权威,论辩性、论战性很强。他的多数论文具有极强的针对性,或针对于历史人物,或针对于历史现象,或针对于典型性观点。鲁迅曾经指出,我们中国人具有极强的奴隶性,一旦是某一方面的权威发了话,我们都点头称是,极少有敢于说“不”的。在书法领域里,也有这种情况。如文字演进发展史,乃是一个三言两语根本无法说清楚的事情;而我们的中小学教科书,无一例外地按线形发展列为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侯开嘉先生的《俗书与官书的双线发展规律》《隶草派生章草今草说》《论竹简与纸的发明对书法艺术的重大意义》等论文则对中国文字形体演进的发展作了别开生面的独家见解。

赵孟頫“用笔千古不易”的观点,不知道征服了多少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如果说在一个世纪以前,大家坚信不疑尚可理解,但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产生以后,还依然匍匐在赵孟頫的脚下,那就是一种悲哀!侯开嘉先生1988年发表的《“用笔千古不易”吗》《“用笔千古不易”剖析》两文,既是对古典权威的大胆挑战,也是在学术论争中拨开云雾。这场论争持续了近30年,至今还有人在絮絮叨叨地纠缠,但却没有一篇可以彻底推倒侯开嘉先生观点的论文现身!

2.富于开创性、创新性,敢于标新立异,自立新说。侯开嘉先生善于利用其他艺术门类的相关资料,旁征博引,来增强论文的说服力。《题壁书法兴废史述》《论竹简与纸的发明对书法艺术的重大意义》《隶草派生章草今草说》《西学东渐与清代碑学兴起的思辨》《照相术的东传与二十世纪初中国书法的变革》以及2008年的《吴昌硕六十岁前后的变法》的论文,都表现出侯开嘉先生独具慧眼、独创新见的学术品格。

3.侯开嘉先生的书法理论研究,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反复论证的。他常说,文章不怕搁,不要急于发表。写好了,放一放,多多推敲,免得发表了以后,引来人家商榷,给自己留下遗憾。他写文章,常常是构思一年半载,搜集资料也足够了,这才动笔。他的论文,像女人生孩子一样,是足月生的顺产儿,没有早产的。先天的孕育充裕,后天就少毛病,发育就很正常。也因为他的慢和深思,所以其论证深刻;因为深刻,所以其论文立得住脚,且耐人寻味。

4.侯开嘉先生说写文章要做到“新”“争”“深”,这是一个三位合一的整体。侯开嘉先生自己的论文也完全按照这个标准来做,所以千锤百炼,掷地有声,每发一文,都引起学术界高度关注。

侯开嘉先生手持书法理论、书法创作的双剑,披荆斩棘,开辟了具有相当强烈个人特色的创新之路。

四 书法组织工作者、教育家侯开嘉

侯开嘉先生在宜宾的几十年时间里,带出了宜宾书法家群体。他的学生们都已经成为宜宾书法艺术的中坚力量,有的已经享受政府津贴,成为艺术领域的专家。

作为宜宾市书法家协会五名发起人之一的侯开嘉先生,长期担任宜宾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宜宾书画院副院长、四川省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四川省书学学会副会长。

作为组织工作者,他在宜宾书画院坐班,本来只有半天的要求,但是,他往往是全天都在。因为他总是为书法爱好者们考虑。他要让那些从各个区县来的书法作者,随时都能够找到他。他长期坚持为书法爱好者提供义务指导。他在宜宾带了一大批书法学生,但是,从来都没有收取学生们一分钱的学费。相反,他还经常自己出钱招待来自边远地方的书法学生和书法爱好者。

宜宾作者参加省里边的书法展览,作品退件是一个问题。而侯开嘉先生常常利用在省书协开会的机会,一大摞一大摞地为宜宾作者搬运作品回来。要知道,他本人身体比较胖,做体力活十分不方便。他却默默地为宜宾书法作者做事,从来没有一句怨言。

他总是把书法界的最新消息在最快的时间里发布给大家,让宜宾书法作者了解书坛动态,以参与书法界的重要活动。1993年,宜宾书画院有一个研讨会;与此同时,北京正在举办全国第五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览。他认为曾德宏应该出去开眼界,就说:“曾德宏就不要参加宜宾的会议了,你上北京。”他是想利用这个难得的机会里,让他的学生走出宜宾。

在当代四川书法创作上,宜宾曾经有过与成都、重庆鼎足而三的辉煌局面。李代煊先生、傅士河先生在侯开嘉先生的影响下,分别在全国第五届、第六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览中获得“全国奖”,成为在全国具有相当知名度的书法家。傅士河、徐中德、陈民辉、黄泽江、曾德宏、李代煊、张兴明、曾伟、王鸿、严壁垒、何钦礼、杨帆还相继成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在宜宾的岁月里,侯开嘉先生每年都要组织两次书法理论研讨会,一方面梳理大家的思想,一方面培养大家的学养。

侯开嘉先生身体力行,著书立说,指导宜宾书法作者撰写书法研究文章,并利用四川省书学学会副会长的条件,推出宜宾书法理论研究成果。万家盛、李力、徐中德、黄泽江、曾德宏、张兴明、余清源、何钦礼、肖春霖、王连富、彭坚等多次因为书法论文入选,参加四川省书法理论研讨会,成为在书法创作、书法理论研究两个方面都具有相当成绩的书法家。徐中德、黄泽江、张兴明、曾德宏、余清源、王连富等论文多次刊载于全国书法专业刊物。

侯开嘉先生调入四川大学以后,在十多年的时间,于书法教育上做出了非凡成绩。他的一批硕士、博士研究生先后毕业成才,形成一支具有较好理论积累与教学、研究能力的队伍。如薛帅杰、荣芳、杨继龙、蒋培友、叶俊、程慧颖、吕金光、王连富、洪权、殷娜、王书峰、彭坚、宋二崇、欧阳永梅等先后在全国书法大展中摘金夺银,连连取得优异成绩。在书法理论界,他们的研究成果也赢得国内外广泛关注,一颗颗书法理论研究的明星已经冉冉升起。这或许是侯开嘉先生从事书法事业最为得意的一笔吧!

作者单位:宜宾学院教师科学学院

猜你喜欢

宜宾书法家书法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家周如璧
书法
书法家·谢 锐
The New Trends in Graphic Notation After 1945
宜宾面塑的保护、传承与创新探讨
小小书法家
书法家
书法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