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影片《阿甘正传》分析当代美国文化
2014-09-15黄云龙
[摘 要] 电影《阿甘正传》中阿甘这一形象影响了许多观众,“阿甘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也逐渐渗透到每个影迷的心中,而电影中呈现出来的美国文化也给各国影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传统道德观、反主流文化、美国越战、种族斗争等文化元素都在电影中主要人物角色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本文从电影艺术角度,分析人物之精神,站在整个时代发展的大角度上观察电影人物风采,希望能够给读者带来更好的观影启示。
[关键词] 《阿甘正传》;人物角色;当代美国文化
从电影中了解一个国家的当代文化,必须从人物角色身上带出的人格精神、人物自身的发展现状等内容上分析,《阿甘正传》刻画的人物精彩饱满,福瑞斯·甘、珍妮、布巴、丹中尉都是这部电影的主人公,他们经历了美国社会一个时代的变迁,他们从这个时代大变革中表现出自己独立的个性,或激昂、或堕落,在生命中最激情的年代里书写了辉煌的篇章,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我们有必要从现实层面上发现电影人物身上的闪光点,从中汲取精神营养,从而获悉更加全面的美国当代文化特色。
一、电影《阿甘正传》简介
二战刚过去不久,在美国阿拉巴马州的一个小镇上,智商只有75的阿甘正在苦苦挣扎着,大部分学校不愿意接受这种智商的孩子,妈妈领着他奔走了许多学校,最终在妈妈的帮助下他上了一所不起眼的小学。由于父亲早故,阿甘的妈妈只身一人照顾阿甘,她时常鼓励他,激发他生存的斗志,而憨厚的阿甘经常受到同学的欺负,在朋友珍妮的帮助下,阿甘顺利练成了“飞毛腿”。这帮同学骑车追赶阿甘,珍妮鼓励他“快跑”,阿甘听从了珍妮的呼唤,以极快的速度飞驰而去,这一“壮举”让他的童年有了别样的色彩,他知道自己有赛跑的天赋,从此他去哪里都是跑着去,长大之后他依然受到同学们的追赶,但是他用他的“飞毛腿”给他们以精神上的痛击。一个知名的橄榄球教练发现了他的天赋,他开始加入橄榄球队,由于他特殊的表现也顺利考上了大学。大学期间,当同学们都忙着谈恋爱的时候,他正在绿茵场上展现自己的奔跑风姿。他又顺利毕业拿到了学位,此时正值越战的爆发,阿甘参军了,他和军队一起奔赴越南战场。阿甘的朋友布巴是一个黑人,布巴教会了他捕虾的技能,在战场上他用快速的奔跑技能救出了丹中尉,但是丹中尉腿部中枪截肢了,布巴虽然也被阿甘救出但是很快便死去了。阿甘通过自身优异的表现赢得了军事勋章,并受到了总统的接见。此后他又学会了打乒乓球,他又在与中国队的较量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而这些并没有让他变得堕落,他幻想着能与珍妮组建一个家庭,但是当美国社会的朋克、摇滚时代到来,让珍妮这帮年轻人如痴如醉地疯狂了许多年,阿甘又将这些年花费在捕虾的行业当中。丹中尉与他合作捕虾,起初非常艰难,经历了许多失败之后,终于在大风大浪中他们捕获到了大量的虾,阿甘发财了,他用卖虾挣来的钱资助贫民、修建教堂,为民众做了许多好事。
垂垂老矣的母亲终于撑不住了,阿甘守在母亲身边度过了她最后的美好岁月。不久,珍妮从大城市里再次回到了阿拉巴马州,她与阿甘再次结合,两人继续童年的“美好友谊”,终于有了新的爱情结果。一觉醒来,珍妮“不翼而飞”,阿甘心中充满了许多人生疑惑,于是他开始用跑步的方式解决自己的人生困惑。他本想跑到小镇的边缘就算了,但是他一跑起来就停不下来了,他开始跑遍整个阿拉巴马州,又跑去其他州,继而往更远的地方奔跑,他的奔跑事迹传遍了整个国家,许多人加入他的队伍当中,阿甘成为家喻户晓的知名人物。他最终停下脚步,决定去大城市里寻找珍妮,而此时的珍妮给阿甘生了一个小男孩,他后继有人了,父子之间相处融洽,但是珍妮却得了艾滋病去世了。当阿甘送儿子去上学,他的纯真与奔跑时心中喊出的绝唱也随着飘向天空,终将指引着后来人不断前进。
二、电影中人物角色特点
每个时代都有它标志性的人物特征,阿甘的成长经历了冷战、越战、水门事件、摇滚狂潮等时代,这个大时代下的美国年轻人在思想、行为上较之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为了自由而奋斗,不同的是有的人激昂奋进,有的人从此堕落下去,阿甘属于前者,珍妮属于后者,而这两个人又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美国年轻人的现状,一是奋斗精神促使下的成功者,一是“垮掉的一代”,而电影中层出不穷的人物角色又反映出这两种极端人物形象素有的美国文化,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丹中尉是典型的美国大兵形象,他家是军人世家,为国家荣傲而战是他秉持的信条,所以他期待着能够战死沙场为国效忠。但是天不遂人愿,当他在越南战场上被阿甘救出,他没能死在战场上,还失去了两条腿,他恨阿甘,他的传统的观念让他将阿甘的好心当成了“驴肝肺”。但是当阿甘与他合作捕虾,他又从这个行业中找回了生活的自信心,他的战场变成了广阔无垠的大海,他将战场上的奋战精神转移到捕虾行业当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所以丹中尉在阿甘的帮助下,又充实了自己,变得更加乐观,战争的阴霾在他头脑中也随之消散。同样是阿甘的战友,布巴则表现得相当忠厚老实,他的家族是美国当地世代的黑奴,但是他没有因此堕落下去,他选择与白人共赴战场,并乐观地面对生活,与阿甘交上朋友,他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的捕虾技能都教给了阿甘,这为阿甘以后凭此发财致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布巴却死在了战场上,这个本该回家捕虾为生的忠厚黑人却将自己的身体与灵魂留在了越南,阿甘带着他的期望与信念回到祖国,完成了他未完成的事业。
除了美国参与的对外战争之外,在美国本土还上演着许多“战争”,年轻人疯狂地玩摇滚,从激情中寻找真实的自己,已经成为那个时代最鲜明的特色。而他们或是被时代“玩弄”,或是堕落于残酷的现实之中无法自拔,当性解放的狂潮袭来,年轻人的激情四射无边蔓延,阿甘没有参与其中,他秉持着一种执著的信念,在奋斗的道路上发挥着自己的潜力,而珍妮却将自己的理想与奋斗的环境选在了这股狂潮的风口浪尖上,导致自己在毒品、性的侵袭下不断堕落。珍妮小时候受到父亲的不堪的待遇,家庭的影响让她变得“随遇而安”,而现实生活却不像想象中那样简单,当她发现自己得病了,也知道自己为何得病,她并没有后悔,她与阿甘的结合并生子是她临终前最大的幸福,阿甘在最后给了她极大的帮助,让她在温暖的床上寿终正寝。阿甘,这个正直、执著的美国人,那个时代最具标志性的奋斗精神集于一身,他的妈妈对其无私的培养终于没有白费,他取得了永恒的成功,精神之正能量将冲出大银幕,影响数代影迷。
三、电影中人物身上表现的美国文化
从丹中尉身上我们看到了美国文化中人对战争看法的转变,当丹中尉没有牺牲在战场上时,他是痛苦的,这和美国这个好战的国家之本质是相通的,当他和阿甘一块儿捕虾并取得巨大成功的时候,他又从中获得了新的快乐,他将战场上的意志力转移到经济当中,也预示着美国新的经济竞争形势的建立。从这点来看丹中尉这一形象正是美国激进文化的一种象征,他的存在让我们更好地体会到美国迅速发展的新动力。
珍妮是纯粹的堕落的一代人的象征,她随着社会中年轻人的摇滚狂潮的侵袭而不断堕落,从糜烂的生活中不断挣扎着,她的小时候不是美满幸福的,造成她对整个社会产生了巨大的仇恨,报复社会、苛求生活环境的自由是她的一种精神象征,这种精神也是美国当代大多数年轻人的统一惯病。当人被这个社会抛弃,或者没有能够快速在社会中实现个人价值,其就会肆意逃避社会,进而用颓废践踏自己的灵魂,吸毒、性交易、暴力都随之产生,美国社会发展中这一文化的出现也是不可避免的,需要我们警惕。
阿甘是这部电影的主角,他代表了一种新新人类,阿甘的成功,从某种意义上说,拜赐于他的轻度弱智、不懂得计算输赢得失。他惟一做到的就是简单坚持,认真地做、傻傻地执行。很多时候企业里缺的不是“聪明人”,而是这样的“傻子”。聪明人遇到问题总是怨公司、骂上司,算计着要有一分收获才肯一分耕耘,没多少收获便不肯耕耘了。每个决策,每个命令,都要看自己有多少得益,有多少损失,如果不划算,便“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殊不知,很多事情前期是十分耕耘,三分收获,后期才是三分耕耘,十分收获。阿甘并不是真的愚者,真的愚者是欺负他的人。他成功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不计成本的努力。他成功的秘诀就在于他的“单纯”或者说“执著”。阿甘虽然智商低,可他跑得很快、会橄榄球、会打乒乓球、会捕虾,可见凡事都是学习而来的,只要肯花工夫学,一定能在某一领域有所发挥。人生常常面临许多选择,我们在摸索中学习到许多可贵的经验,并且吸收了别人累积的智能,智能才是带领我们走向幸福人生的关键,这与智商无关。我们也许都比阿甘聪明,可是我们都不能够专注于一件事上,虽然做了很多事,却常常失败。美国社20世纪60~80年代发展过程中,正是因为这样的一种人群的努力奋斗,才将美国的经济实力、军事实力提升上来,促使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而这类人群已经成为了世界各国人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榜样,他们或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或是用群体的力量改变世界,终将带领我们走向一个新的、更加幸福的世界大环境。
四、结 语
阿甘的精神激励了许多人,他的事迹早已随着电影的放映传遍了全球,我们看到了他身上奋斗之魅力,执著之信心,这些精神魅力将这一鲜活的人物塑造得更加形象生动,同时,电影中阿甘也经历了种种磨难,他从这些磨难中崛起,依靠自己的奋斗精神克服了众多困难,他身边的每个人都受到了他的影响,这些鲜活的人物角色身上表现出来的美国文化气息比较浓重,观众在他们激情年代中玩味着当代美国文化,体会着人的精神发展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从中获得了善恶对立的文化底蕴。同时,围绕着阿甘本身发展的美国人的精神克服了愚钝、堕落等弱点,终于迅速开创了属于自己的文化概念,而这种文化概念是自由的、执著的,将带领我们走向一个新的精神世界,并帮助我们取得更大的成功。
[参考文献]
[1] 刘晖.当代美国历史和文化的缩影——解读《阿甘正传》[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4).
[2] 何志钧.《阿甘正传》:好莱坞巨片生产策略的成功动作[J].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1(01).
[3] S·D·斯科特,章杉.“就像一盒巧克力”:《阿甘正传》与后现代主义[J].世界电影,2001(06).
[4] 延俊荣.成功的秘诀——电影《阿甘正传》的语言分析[J].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0(03).
[5] 黄燕,陈颖聪,谢芳.重申《阿甘正传》与不断变化的“美国梦”[J].电影文学,2009(09).
[6] 朱葵.观看《阿甘正传》,解读人生支柱[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8(08).
[7] 孟繁君.电影《阿甘正传》中图像信息互动意义的多模态语篇分析[D].秦皇岛:燕山大学,2012.
[作者简介] 黄云龙(1979— ),男,辽宁辽阳人,硕士,辽东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