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传统棉区战略转移及对策建议
2014-09-14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王向阳
我国传统棉区战略转移及对策建议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王向阳
近年来我国三大传统棉区种植面积和产量呈现出在波动中减少的总体趋势,随着我国经济水平整体提高,三大棉花传统产区种植的比较效益也在逐步下降。本研究分析了我国传统棉区实现战略转移的两个路径:其一是利用西北盐碱旱地,其二是我国棉区西进中亚。并提出了加强传统棉区战略转移的顶层设计、做好传统棉区战略转移试点、加大传统棉区战略转移政策支持力度等建议。
传统棉区战略转移;西北盐碱旱地;棉区西进中亚
一、我国传统棉区生产概况
我国传统棉区是指包括长江流域棉区、黄河流域棉区及西北内陆棉区(以新疆为主)在内的三大棉花种植区域。
棉花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作物和纺织工业原料,据统计,2012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创汇高达2500亿美元,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但是多年来,三大传统棉区原棉总量无法满足我国纺织需求,每年仍需进口原棉350万吨左右。而美国是我国原棉的主要进口国,其依靠对植棉业的高额补贴和期货掌控着世界棉花的话语权,严重制约了我国纺织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调研表明,近年来我国三大传统棉区种植面积和产量呈现出在波动中减少的总体趋势。1984年,我国棉花种植面积约1.1亿亩,目前棉花种植面积约7000万亩左右。统计资料表明,2011年植棉面积7560万亩,比2010年增4.2%;总产658.9万吨,比2010年增10.6%。2012年植棉面积7050万亩,比2011年减6.7%,总产达到685万吨,比2011年增3.8%。
表12011年我国各地区棉花种植面积和产量
续表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2)》,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年版。
二、我国传统棉区生产存在的问题
尽管目前我国棉花产量在全世界产棉大国中,无论单产还是总产都是最高的,但是我国棉花新品种在丰产潜力、抗病性、抗逆性、纤维品质等方面进一步提高的难度越来越大。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整体提高,棉花传统产区种植的比较效益也在逐步下降。种一亩棉花至少需要成年劳动者20多个工作日,但纯收入不会超过1000元。如果外出务工,按每天100元工资计算,20个工作日的工资是2000元,远远大于种植棉花的收入。调研表明,种棉花费工费时,人工成本超过化肥等物化成本,保守估计,最近几年每年人工费成本都会提高1个百分点。
总体而言,我国内陆三大传统棉区近年来生产成本增加,而比较效益呈下降的态势。目前,我国三大传统棉区生产基本呈现长江流域棉区、黄河流域棉区及西北内陆棉区(以新疆为主)的三足鼎立之势,其中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棉区的棉花种植面积每年在300万公顷上下。但由于生产成本不断上升,其比较效益则在持续下降。
三、我国传统棉区战略转移的路径选择与试点
(一)战略转移路径之一。
我国西北地区干旱少雨,地广人稀,虽然尚有5亿亩具有潜在利用价值的盐碱旱地,但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也使我国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面临严重挑战。利用高新技术,创制抗旱新材料,培育抗旱节水新品种,将主要农作物尤其是棉花生产逐步转向盐碱旱地种植,对促进我国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机械化具有重要意义,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也具有重要意义。
自2011年始,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与内蒙古自治区农牧科学院联合在阿拉善左旗进行大面积棉花高产种植试验,籽棉产量达到523.4公斤/亩,经济效益4000~5000元/亩,全生育期用水量600~800立方米。种植棉花的经济效益是玉米的2~2.5倍,其用水量反而下降了1/3以上。若在阿拉善地区种植抗旱棉花,同时结合膜下滴灌植棉技术,预计150万立方米左右用水量即可满足棉花全生育期的生长需要。
2012年,为缓解黄河中下游洪水压力,经国务院批准,在阿拉善盟科博尔滩建成了新的泄洪区,其最大分洪量为115.6亿立方米。科泊尔滩涂地区生态条件与新疆相近,光热资源充足,适宜大规模、机械化种植旱地作物。棉花抗旱性好,是唯一适宜在科泊尔滩涂地区大面积种植的农作物,经连续2~3年种植改良,预计籽棉产量可达到300~500公斤/亩,其产量水平约为内地传统棉区籽棉平均产量的2倍左右。
充分利用科泊尔滩的光热条件和泄洪的储水资源,结合抗旱棉花新成果,今后5~10年,在科泊尔滩及周边地区发展高产棉田500万亩成为可能。按照等量置换原则,在科泊尔滩发展500万亩棉花,就意味着内地可调减1000万亩左右棉田用于发展粮食生产,按内地玉米1500斤/亩产量计算,将增加粮食700万~800万吨/年,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二)战略转移路径之二。
中亚地区与我国西北生态条件类似,也同样面临着干旱少雨和地广人稀问题。如果我国西北地区旱地作物生产发展顺利,在未来若干年内,中亚地区也必将逐步纳入到我国农业生产的辐射范围,对进一步稳定我国农业生产意义重大。
基于提供棉花种植技术大幅提高中亚棉花产量,并通过新疆将中亚原棉回流到国内,借助“棉花外交”实现我国与中亚地区各国的广泛合作,拓展和充实丝绸之路经济带,不仅使中亚地区成为我国国际政治的缓冲地带,还可以保障我国原棉供应和粮食安全。
中亚各国是传统的植棉区,如果我国先进的植棉技术和优良品种能进入中亚,它们的棉花生产能力将能迅速得到恢复。若中亚各国原棉产量得到提高并能稳定供应我国市场,必将对我国植棉技术及原棉消费形成依赖,这将使我国原棉进口更加多元化,提高我国棉花产业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届时,我国就可有计划地调减传统棉区长江流域棉区和黄河流域棉区的植棉面积,用于发展粮食生产,可有效增加国内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这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测算显示,如果从中亚地区进口原棉150万吨,我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可减少种植棉花2000万亩,意味着我国可增加2000万亩粮食种植面积,按照每亩生产小麦800斤,每亩生产水稻900斤(单季计算),理论上即可生产小麦160亿斤或水稻180亿斤,有利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四、我国传统棉区战略转移的技术优势
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是全国唯一国家级棉花科研机构。该所先后荣获省部级以上成果奖励66项,其中国家一等奖4项(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11项,为我国棉花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20世纪末,美国跨国企业孟山都公司,凭其领先一步的高技术,于1997年将其培育的抗虫棉品种成功推向中国市场。1999年,美国抗虫棉就占领了我国抗虫棉市场份额的95%,我国棉花产业再次面临危机。在国务院和有关部委的支持下,该所率先开展国产抗虫棉的发展,使其市场占有率从1999年的5%上升到2012年的98%以上,并将美国抗虫棉彻底赶出中国市场。
在选择抗旱棉花新材料的过程中,该所进行了严格的抗旱试验。在播种前对土壤进行一次性彻底灌浇,之后,棉花全生育期不再进行任何水分处理,同时,连续测量30cm深土层的水分含量变化情况。
对照组试验结果表明:2012年5月3日(播种期)土壤绝对含水量为25%,6月4日(苗期)土壤绝对含水量为19%,6月28日(蕾期)土壤绝对含水量为14%,7月23日(花期)土壤绝对含水量为12%,8月15日(铃期)土壤绝对含水量为9%,10月18日(吐絮期)土壤绝对含水量为5%。至8月中旬,30cm深土层已处于严重缺水状态,种植的普通棉花开始表现出打蔫现象,而抗旱棉花则生长良好,至10月中下旬30cm深土层进一步干旱缺水,普通棉花逐渐出现死亡现象,而抗旱棉花仍能正常生长。
五、粮食安全背景下传统棉区战略转移支持政策建议
(一)加强传统棉区战略转移的顶层设计。
应综合考量开展“棉花外交”、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提高棉区比较效益,加强传统棉区战略转移的顶层设计。
无论采取战略转移路径之一还是战略转移路径之二,均需要做好传统棉区战略转移试点工作,在总结试点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传统棉区战略转移。
(二)做好传统棉区战略转移试点。
1.内蒙古阿拉善盟科泊尔滩旱作棉区试点。发展旱地作物,科技必须先行。建议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先行规划出10万亩土地,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牵头,组织有关力量,在科泊尔滩进行抗旱棉花新品种试验示范,待取得成功经验后再逐步大面积推广应用,为未来 5~10年在科泊尔滩及周边地区发展500万亩高产棉田提供技术支撑。
2.中亚棉花科技园区试点。建议分别在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的费尔干纳盆地、哈萨克斯坦东部地区建立棉花科技园区,由中方援助农机具等硬件条件,提供现代棉花种植技术及优良品种,国外单位提供土地、柴油和劳动力,开展联合示范试验。每年中方安排棉花专家到各个科技园区进行技术指导,各国政府官员、从事棉花种植的主要专家参加现场展示和研讨会,推介中方的品种、技术和农业机械。
(三)加大传统棉区战略转移政策支持力度。
1.成立传统棉区战略转移基金。建议由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农业部、科技部等发起成立传统棉区战略转移基金,专门用于支持传统棉区战略转移。
2.对西北盐碱旱地进行节水旱作改造。建议对于西北5亿亩具有潜在利用价值的盐碱旱地分步骤采用节水、旱作新技术进行改造,为全面推广棉区战略转移政策提供基础。
3.加大棉花品种及大型机械研发的支持力度。建议加大棉花抗旱新品种繁育和大型棉花机械研发的支持力度,着力提高棉区比较收益。
略)
F322
:A
:2095-3151(2014)43-003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