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兴生产性服务要素需求上升:我国服务贸易逆差扩大的新特征

2014-09-14谭文君文照明杨志远

国际贸易 2014年4期
关键词:贸易逆差生产性竞争力

谭文君 文照明 杨志远

作为其他商品和服务的中间投入,生产性服务要素是我国制造业自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发展和未来升级转型的重要保障。从服务贸易进口结构来看,我国的生产性服务要素进口长期以来都以传统的运输服务为主,而以咨询、专利和信息为代表的知识和技术密集型服务的进口占比较小,这些新兴生产性服务要素的进口近年来不断加快,成为我国服务贸易逆差扩大的新特征之一。我国现有经济发展阶段使新兴生产性服务要素的需求不断上升,而国内供给能力的限制是这些服务要素进口持续扩大的主要原因。

一、服务贸易现状:我国服务贸易逆差出现持续扩大的趋势

我国服务贸易虽然长期处于逆差的境地,但逆差规模在2007年之前始终比较稳定,如图1所示,我国服务贸易逆差在2007年之前的变化趋势比较平稳,始终保持在百亿美元之下。2007年之后逆差出现大幅上升,由76亿美元扩大到2011年的 549 亿美元,4年内增长6.2倍。其中,2010年逆差额有所回落,达到219亿美元。2011年之后逆差额继续快速上升,服务出口1821亿美元,增幅由上年的32.4%下滑为7%;服务进口2370亿美元,增幅由上年的21.5%上升至23.3%;全年服务贸易逆差同比增长1.5倍。2012年服务贸易出口1904.4亿美元,较上年增长4.6%;进口2801.4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8.2%;服务贸易逆差额高达 897亿美元。这一趋势在2013年继续扩大,贸易逆差达到1184.6亿美元。

二、贸易逆差的主要构成:旅游和运输服务逆差是我国服务贸易逆差的最大构成部分

如表1所示,2007年以来,我国服务贸易逆差主要由运输、旅游、保险和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四个行业构成。通过进出口增速的比较可以发现,进口增速快于出口增速的五个行业是运输、旅游、电影和音像、广告和宣传、其他商业服务。其中,旅游的进出口增速比最高,达到3.2,成为贸易逆差扩大速度最快的行业;运输的进出口增速比也达到1.2,考虑到其在服务贸易逆差总额中的重要比重,运输贸易逆差的不断扩大也对逆差总额产生了巨大影响。电影和音像的进出口增速比虽然达到1.3,但由于其逆差基数较小,对服务贸易逆差总额的影响也相对较小。而广告、宣传和其他商业服务贸易2007年以来保持了贸易顺差,1.1的进出口增速比表明这两个行业的顺差规模缩小了。2010—2012年各行业贸易逆差增速的平均值进一步证明了逆差规模扩大最快的是旅游和运输行业,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及保险也是逆差总额不断扩大的重要影响行业。

图1 我国服务贸易逆差变化趋势(2001—2013年)

表1 2007年以来我国服务贸易逆差情况分行业统计 单位:亿美元

总体而言,旅游服务贸易呈现出进口快速增长、出口增长乏力的局面。其进口增速从2010年的29%上升到2011年的32%,再进一步提高到2012年的42%,成为各行业中进口增长最快的行业;而出口增速却由2010年的27%迅速下降为2011年的7%,进一步降至2012年的4%,贸易逆差快速增加。旅游进口快速上升的势头主要源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我国人均GDP在21世纪的头十年间由2657美元跨越到6804美元,增长幅度达到156%。即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大幅提高,对旅游等消费性服务的需求也快速上升,相关的实证研究证明了出境旅游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即随人均GDP的增加呈指数上升。这一规律也被其他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所证明,以韩国为例,人均GDP在1975—1985年期间同样经历了由2000美元台阶到6000美元台阶的跨越,同期的旅游贸易进口增长率平均为28%,超过我国2000—2010年间的20%。另一方面,国家在宏观政策层面上支持我国公民出境游。随着我国外汇储备的快速提高,国家在公民因私购汇、旅游目的地开放等方面为公民出境游提供了大量便利。国家旅游局2008年以来加快出境旅游目的地国家的开放速度,截至2012年年底,已经累计开放115个国家和地区的组团出游业务。此外,人民币对美元的大幅升值也在客观上降低了出境游的成本。

我国运输行业,特别是第三方运输业还不够发达,对货物贸易依赖过大,产业化发展水平较低。大量已有研究提出运输服务出口的发展与旅游贸易和货物进出口贸易紧密相关。图2是我国运输服务出口增长率与旅游贸易和货物贸易增长率协调变化的情况。通过比较三条曲线的变化趋势可以发现,我国运输出口的变化受货物贸易的影响更大,而与旅游贸易变化趋势的协调性较弱。特别是2010年以来,我国旅游服务进出口额出现快速上升的趋势,但运输服务出口却没有协同上升,而且增长率的绝对值远远低于旅游贸易。这说明民用运输服务并没有抓住旅游贸易快速发展的机遇,无论是入境游还是出境游的大量新增旅客没有选择来自中国的客运服务承运商。我国航空运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首先是国际化程度较低,国际航线的运输量在世界总运量的比例很低。其次,航空运输业市场化程度较低,本身的市场化改革并没有完成,在经营管理上很难做到以市场为导向。此外,我国航空运输枢纽港的开放和建设相对落后,不仅没有像迪拜、新加坡那样享誉世界的国际运输中转枢纽,国内航空枢纽港辐射的航线资源也相当吃紧。

三、贸易逆差的新特征:新兴生产性服务要素需求上升

在新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下,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并在《“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进一步对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划做出具体部署,为全面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拉开帷幕。在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技术密集型转变的过程中,由于我国生产者服务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必须通过外部进口先进的生产者服务来满足国内不断上升的高端生产性服务要素需求。2012年,我国技术进口合同金额442.7亿美元,比2011年提高38%。其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技术进口额达到132.3亿美元,占技术总进口额的30%,位列各行业第一,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分别以24.5%和5.9%的占比位列第二和第三,三个行业合计共占我国技术服务进口的60.3%。上述三个行业在2010年和2011年均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如图3所示,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样本中三个行业的月度工业增加值增速基本都保持在10%以上。较高的产业增速所引致的生产性服务要素需求带动技术服务贸易进口快速上升,表现出产业增长与服务贸易结构变化之间一定程度的关联性,并成为2012年以来服务贸易逆差扩大的新特征。

从全球生产供应链布局来看,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最优化的生产布局,将产业链延伸到各个角落。这导致许多发展中国家制造企业只是构成跨国公司整体运营过程中相对比较封闭、单一的环节,产品线和产业链延伸不足,外商投资企业对当地的各种生产型服务的依赖程度小,产品设计、研发、营销等高附加值生产环节基本被发达国家所垄断。这种分工格局是导致发达国家在国际服务贸易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重要原因,也是我国在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贸易中始终处于逆差的根本原因。因此,其竞争力水平长期处于最低端的现实符合我国在全球制造业产业链中的分工地位,制造业在升级转型的过程中会逐步释放新的生产性服务要素需求。

图2 2001年以来我国旅游贸易、货物贸易和运输服务出口增速

图3 2010年和2011年技术进口前三名行业工业增加值增速

表2 2012年技术进口来源地与货物出口市场对比

数据来源:商务部《服务贸易统计月报》

表2是我国2012年技术进口来源国与货物出口市场的比较。由比较可以发现,技术进口来源国排名前三位的日本、欧盟和美国合计占据我国技术进口市场份额的66%,这三国同时合计以41%的占比排在我国货物出口市场的前五位。此外,在我国2012年技术进口的企业性质分类中,外商投资企业以65.3%的份额排名首位,处于全球产业分工顶端的发达国家,以全球或区域性的服务中心为参与国际分工的主要模式,通过为制造业中心提供高质量的生产型服务或消费型服务来实现较高的收益水平。

四、贸易逆差的原因:我国制造业在国际生产价值链中所处的地位

对一国贸易竞争力的分析经常使用贸易竞争力指数这一工具(余道先等,2010): 该指数值越接近于1,表示一国在该种商品的出口上具有竞争优势;反之,越接近于-1,则表示一国在该种商品的出口上竞争力较差。表3是我国服务业分行业贸易竞争力指数自2007年以来的变动情况。从各行业贸易竞争力指数的数值可以发现,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的贸易竞争力最弱,接近于-1;运输、保险、金融业都基本处于负值,旅游和电影、音像则由正转负,是我国服务贸易逆差的主要原因。由竞争力增幅一列还可以发现,旅游、运输和电影、音像自2007年以来出现了竞争力的大幅下降,降幅最高的旅游业达到407.6%。

表3 服务业分行业贸易竞争力指数(2007—2012年)

其中,生产性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下降与我国制造业在国际生产价值链中所处的地位相对应。“世界工厂”的特殊地位使我国对生产性服务业需求较大,在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大环境下,知识、技术密集型的高端服务需求随之不断上升,越来越多的服务进口成为高端制造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生产要素。短期内,国内高端服务供给十分有限,而服务业FDI的技术外溢又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这种高端服务进口伴随制造业产业升级而不断上升的局面不会改变。因此,一方面来看,生产性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并且会与我国制造业升级转型进程协同发展;另一方面来看,生产性服务业国际竞争力指数的变化也成为判断制造业升级发展水平的指标之一。

五、贸易逆差的战略:主动实施新兴生产性服务要素的贸易逆差战略

(一)处理好服务贸易逆差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系

在新的国际经济分工格局下,制造业转型升级需要加大以专利和技术服务为代表的新兴生产性服务要素的投入。2013年,我国技术引进以专有技术的许可或转让、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等方式为主,技术引进主要集中在美国、日本、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新兴生产性服务要素进口的扩大,不但有利于计算机技术、通讯服务等行业自身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增长,更有利于推进相关制造业的技术革新和升级转型。因此,下一阶段服务贸易政策的导向应该以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为目的,不断加强制造业升级转型的产业政策与服务进口促进政策的协调,在为满足新兴生产性服务要素而实行贸易逆差政策的同时,继续出台相应政策组合,为服务贸易技术外溢和制造业竞争力提高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二)处理好新兴生产性服务要素进口与服务贸易整体竞争力提升的关系

从目前我国分行业的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指数来看,新兴生产性服务行业在国际竞争中仍然处于比较劣势的地位,从贸易竞争力的计算公式来看,新兴生产性服务要素进口的上升是造成我国服务贸易整体竞争力下降的原因之一。但是,新兴生产性服务要素由于自身较高的技术和知识外溢性,可以通过进口这些要素来促进其他服务行业竞争力的提高。我国服务业产业结构和各行业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在服务提供过程出现“片段化”和“全球化”的背景下,跨国公司没有动力在短时间内将产品设计、研发等高附加值生产性服务环节转移到我国,服务业国际直接投资会伴随我国人力和技术资本积累的周期性增长,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内逐步流入我国,新兴生产性服务行业短期内难以通过FDI提高供给能力和提升国际竞争力。因此,鼓励和促进新兴生产性服务要素的进口,是提升服务贸易整体竞争力水平的捷径。

(三)建立分行业的服务贸易政策体系

服务贸易政策的根本目标是促进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提升,但从我国各个服务行业来看,发展水平和市场环境差别较大,需要构建有差别的服务贸易政策体系。比如,对于金融、电信等由于特殊的法律和政策而形成行业性进入壁垒的部门,可以着力推进具有服务业特色的进口替代战略规划。由于相应进口服务的外溢性较高,在无法通过积极的外资政策吸引FDI促进产业增长和技术进步的情况下,可以选择鼓励进口的逆差贸易政策,并配合积极推动进口替代的产业发展政策,同样可以达到预期的产业发展目标。

(四)构建相关产业配套政策体系

十八大政府报告在开放经济部分明确提出“强化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协调”,在新生产性服务要素需求不断上升的背景下,如何通过服务产业政策与服务贸易政策的协调为我国产业升级转型提供保障,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在一个逆经济周期的波动过程中,可以考虑积极主动实施高端生产性服务要素的贸易逆差战略,虽然可能会加剧服务贸易逆差的规模,但有利于服务贸易出口结构的改善和整体经济结构的升级转型。

(五)进一步扩大服务业市场开放

扩大服务业市场开放的根本目的也是提升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但我国服务业开放目前依然存在许多体制和机制壁垒。首先,我国应该尽快实现对内对外统一开放。对内开放是建立国际化“国民待遇”的重要前提,只有通过对内开放才能在市场化竞争中积累经验,逐步建立市场化竞争规则,并进一步向外资提供“准入前国民待遇”的各种体制和机制保障。其次,借助上海自贸区平台,实现服务业开放的“条块结合”。不同于制造业,服务业开放的产业和区域关联性更强,比如物流、运输等行业。上海自贸区中部分重点行业试验一旦成功,必须立刻向浦东新区、上海市、长三角地区、长江流域等更大范围扩展,形成与其他地区和行业联动发展的“条块结合”新模式。最后,在全面扩大深化开放的基础上,着重在金融服务、航运服务、商贸服务、专业服务、文化服务等新兴生产性服务行业加快开放步伐。

(六)推进政府事中事后监管水平提升

尽快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管理能力提升。我国的服务业开放必须要与国内的配套改革结合在一起才能发生实效。“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开放模式要求政府最大限度地下放审批职能、强化服务和运行监测职能。在我国服务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各行业部门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还不够健全的条件下,如何变事前审批为事后监管?这对政府的经济管理能力是极大的考验。从上海自贸区服务业开放的实践来看,服务业开放,一方面要通过对外开放来倒逼各级政府的管理机制,从而打破过去遗留的、靠自身难以打破的垄断格局和行政管制壁垒。另一方面要将任何危及“国家安全、金融稳定、社会安宁”的威胁牢牢地挡在国门之外。

猜你喜欢

贸易逆差生产性竞争力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知识生产性保护研究
煤矿工人生产性粉尘对身体健康影响的研究
美国2016年贸易逆差创四年新高
基于生态的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探讨
日本竞争力
新媒体时代的生产性受众浅析
“北上广深”pk城市竞争力
日本1月贸易逆差创纪录
在联合中提高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