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日韩FTA建设优势、问题及前景分析
——基于与NAFTA比较的视角

2014-09-14施锦芳副教授

国际贸易 2014年4期
关键词:韩三国中日韩自由贸易区

施锦芳 副教授

21 世纪以来,多哈回合多边贸易谈判的搁浅使经济全球化的推进步履蹒跚。然而,与经济全球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却方兴未艾,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阶段性突出标志。据WTO的统计数据,迄今全球一共缔结了398个FTA,WTO绝大多数成员国都至少缔结了一个或一个以上的FTA或其他区域性经贸协定。欧盟(EU)、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及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可谓全球区域性自由贸易的典范。遗憾的是,与全球其他区域相比,占据世界经济重要地位的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却有些步履维艰。到目前为止,东亚仅有ASEAN一个区域性经济共同体,ASEAN的经济规模及发展水平远远无法代表东亚。近年,从GDP总量及外汇储备看,中日韩三国已成为能与NAFTA及EU相抗衡的经济圈。然而,占据东亚经济主导地位的中日韩三国之间却始终未签订任何自由贸易协定,这显然与中日韩在东亚及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相匹配。因此,中日韩三国加快构建FTA是顺应世界经济潮流,推动本国经济发展,带动东亚经济乃至世界经济腾飞的迫切需要。

一、中日韩FTA发展现状分析

中日韩之间以及中日韩三国对世界经济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12年中日韩GDP占世界GDP总量的21.3%,中日韩贸易额占世界贸易总额的19.2%。中日韩三国互为重要贸易及投资伙伴,三国任何一国的进口中,其他两国所占的份额均超过了20%,日中两国互为最大的进口对象国,中国是韩国的最大出口对象国,日本仅次于中国,是韩国的第二大进口对象国。

构建中日韩FTA的设想首次出现在2002年的中日韩三国领导人峰会上,三国领导人指出,中日韩FTA是一个由15亿多人口的大市场构成的多边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区内关税和其他贸易限制将被取消,商品等物资流动将更加顺畅,区域内厂商可以降低生产成本、获得更大的市场和收益,而消费者则可以更低廉的价格购买到优质商品,中日韩三国的整体经济福利水平都会得到提高。于是,在三国倡导下,联合成立了由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DRC)、日本综合研究开发机构(NIRA)及韩国对外经济政策研究院(KIEP)组成的共同研究机构 ——“中日韩FTA产官学共同研究会”。该研究会从2003—2009年在各自国内开展考察论证,并共同召开了7次讨论会,2012年1月发表了长达164页的共同研究成果——《中日韩产官学共同研究报告书》。此报告书通过大量实地考察及实证分析数据得出了重要结论:中日韩FTA建成后利大于弊,将大力推动三国宏观经济增长,最终使三国实现“win-win-win”。实际上,该报告书是从区域贸易增长角度出发,全面分析了中日韩FTA促进三国贸易投资,带动三国其他领域更广泛经济合作,最终实现亚太经济一体化的作用机理。然而,贸易壁垒、三国经济差异、各自敏感产业应对是未来需要协调的重要问题,而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其他领域(动植物检疫、技术贸易壁垒、知识产权保护、透明度、竞争手段、纷争解决、产业合作、消费者安全、电子商务、能源及矿产资源、渔业、食品、政府采购、环境等)是谈判的重点。另外,该报告书还特别强调,三国的政治保障是推进中日韩FTA构建必不可少的因素。

中日韩FTA产官学共同研究会作为讨论中日韩FTA利弊的平台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在一些容易受到负面影响的弱势领域,通过共同研究会向谈判对象国说明各自国家的困难。另外,在进入正式谈判后也能够在国内发挥各自的综合协调作用。该研究会一方面向国内外指出推行区域贸易自由化存在的障碍,让成员国坦率发表对区域贸易自由化的不同观点;另一方面则更强调区域贸易自由化的优点,为三国政府进行正式谈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与NAFTA对比中日韩FTA的特有优势

(一)中日韩三国产业贸易结构互补、相互依存

1.资源与劳动力

从自然资源层面看,日韩国土面积狭小且山地居多,自然资源及原材料匮乏,大多需要进口。多年来,日本能源对外依存度一直保持在85%左右的高位水平。而韩国可开采的矿产资源的对外依存度也是居高不下。虽然中国自身的资源能源消耗量很大,但是就资源供应量而言,日韩还不能与中国相提并论。未来,伴随中日韩FTA的建成,日韩可以从中国获得稳定的资源保障。另外,从劳动力资源角度看,日韩两国均面临严重的少子高龄化问题。中国虽然“人口红利”也将逐渐消失,然而伴随一系列人口政策的出台,与日韩相比,中国的劳动力资源还相对丰富。尽管日韩未来有可能采取的移民政策以及朝鲜半岛局势变化可能会改变现有劳动力供给状况,然而,随着中国超过13亿人口国民教育水平及综合素质的提高,中国可以向日韩输出大量的劳动力,从长期看,有利于缓解日韩劳动力供给不足的难题。

2.产业结构及贸易

日本产业聚集度较高,而且资本密集型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分布广泛。韩国是新兴工业化国家,近年,部分产业特别是IT产业迅速发展。而中国是发展中国家,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水平较低,但是在农业等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上具有比较优势。中日韩构建FTA的最大有利因素可以说是三国产业结构的互补性及潜在增长性,其主要体现在中日韩三国的出口贸易结构上。2007年中日韩三国的出口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16.8%,其中,日本的出口总额为7140亿美元,占世界出口总额的5.2%,中国出口总额为12200亿美元,赶超了美国(11630亿美元)成为全球最大的对外贸易出口国,这一时期韩国的出口总额仅为日本的一半。其中,日本出口商品的明细按类别区分:汽车出口额1600亿美元、一般机械及电器机械出口额大约在1400亿美元左右,而中国的电器机械出口额超过日本两倍有余,韩国电器机械出口额仅为日本的70%。由此可见,一般机械及电器机械在三国的出口贸易中均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且三者之间存在着较强的相关性。

2011年日本对中国的出口额为1620亿美元,占日本出口总额的19.7%,与2009年的18.9%相比提高了0.8个百分点。2011年日本对韩国的出口额为660亿美元,占总额的8.1%,与2009年保持同一水平(参见表1)。从日本向中韩两国出口商品的种类看,电器机械等消耗品的出口比例下降,而设备投资等资本性质较强的一般机械出口增加,在一般机械上日本的出口份额占到最大,三国贸易相互依存度之强可见一斑。另外,就中国对日本的出口而言,虽然中国出口总量比例略微下降,但是出口额却从2009年的980亿美元增至2011年的1480亿美元,增加了1.5倍。韩国对日本的出口从2009年的220亿美元增至2011年的400亿美元。日本对中韩两国的出口比例占总额的27.8%,韩国对中日两国的出口比例高达31.3%,另外,即使出口对象国分散性倾向较强的中国,对日韩的出口额也高达12.2%(参见表1)。可见,中日韩三国的出口贸易相互依存度之高十分明显。

(二)与NAFTA对比中日韩FTA的优势

NAFTA、EU及ASEAN等运行比较成功的区域性经济贸易组织都是由地缘相近的国家、地区组成。正在构建中的中日韩FTA与NAFTA存在诸多相似之处,如:二者都是由地理位置接近的三个国家组成,且中日韩三国与美加墨三国的经济发展状况相似。在此基础上,通过数据对比分析发现,中日韩FTA比NAFTA具有更强劲的增长势头。

1.基于海上地缘相近的低物流成本

从地理位置看,美国与加拿大和墨西哥陆地接壤,而中日韩是海上接壤。这种优势的具体体现是缩短了货物贸易运输时间,降低了运输成本。众所周知,在国际贸易所有运输方式中,海运、铁路是最重要的两种方式。中日韩三国开展贸易往来,海运无疑是最便捷的方式,并且由于海上距离较短,运输成本也被调控在了较低范围。运输成本直接影响商品价格,因此同一商品在中日韩FTA区域内更具有价格优势,国际贸易竞争优势也就更加显著。

表1 中日韩三国的出口贸易相互依存状况

2.不断提升的经济规模及发展水平

从经济规模及发展水平考察,中日韩三国中,中国的GDP总规模全球第二位,发达国家日本居第三位,韩国则是第十五位。而NAFTA三国中,美国的GDP总规模全球第一,加拿大第十一,墨西哥第十四。从这一对比中可知,中日韩三国与NAFTA三国,在经济发展程度上基本对应。而从数据分析看,2012年美加墨三国GDP总量占全球的25.6%,中日韩GDP总量为21.3%,中日韩的GDP总量相当于NAFTA的83%。既然中日韩FTA与NAFTA有诸多相似点,借鉴NAFTA取得的成功经验,可以预测中日韩FTA成立后将会带给三国更大经济效益。

3.持续强劲的经济贸易增长势头

从贸易进出口总额看,NAFTA从2007年的4.53万亿美元增长到了2010年的5.34万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为4.2%。而中日韩的贸易进出口总额从2007年的4.2万亿美元增加到了2010年的6.33万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为10.8%。从世界贸易份额来看,2011年中日韩贸易进出口额占世界进出口总额的17.8%,高出NAFTA 2.9个百分点。可见,于世界经济而言,和美加墨三国相比,中日韩三国经济具有更强劲的增长势头。在对比分析了中日韩三国与NAFTA三国的贸易进出口变化情况基础上,进一步考察中日韩三国及NAFTA的贸易进出口额占全球贸易总额的变化状况。2007—2011年的五年时间, NAFTA的进出口额占全球贸易总额的比例均呈现出下降趋势,其中NAFTA的进口占全球贸易进口总额的比例从2007年的19%下将至2011年的17%。与此相比,这五年中日韩三国的进出口额占全球贸易总额的比例均保持上升态势,特别是中日韩三国的机械、汽车、电机出口额占全球贸易总额的比例从2007年的24.8%上升至2011年的28.3%,增加了3.5个百分点。这不仅再次说明了中日韩三国贸易对于世界贸易的重要性,而且表明与NAFTA相比中日韩FTA具有更大的增长空间。

三、中日韩FTA面临的现实问题及前景展望

(一)中日韩FTA面临的现实问题

自由贸易区建设在世界各地都是一个艰难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例如,欧盟统一大市场形成耗费了大约17年时间,其间不乏反复和曲折。而NAFTA从1986年提出构想至1994年正式签署协议也花费了8年多,中间经历了墨西哥农民抗议、加拿大争端等多次运动。中日韩FTA构建同样是一波三折,从自由贸易角度而言,中日韩三国在经济体制、关税税率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这无疑增大了FTA构建的难度。然而笔者认为,如前述中日韩FTA产官学共同研究会指出的那样,目前,政治问题才是阻碍中日韩FTA构建的主要因素。另外,在中日韩FTA推进过程中,日本突然宣布参加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P)谈判,这也拖延了中日韩FTA的步伐。

1. 领土争端和历史问题

近年,日本与中国、韩国分别在钓鱼岛、独岛等领土争端问题上闹得不可开交。由此,中日、韩日双双进入了“政经双冷”状态。2013年12月26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参拜了靖国神社,在历史问题上再次挑衅,这严重阻碍了中日韩FTA进程。尽管中日韩从2002年就着手构建FTA,然而这一系列的政治历史问题使得中日韩FTA谈判一再搁置。研究中日韩FTA的日本学者石田信隆指出,日本必须正视历史,充分认识到中韩对于日本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尽快回归亚洲,与中韩建立紧密的经济、政治、文化及社会关系。中日韩FTA构建需要三国的共同智慧及远见卓识,三国应高瞻远瞩、妥善处理分歧,从三国乃至亚洲经济发展大局出发,加强政治互信,积极解决问题,确保中日韩FTA谈判尽早顺利完成。

2. 日本参加TPP谈判与中日韩FTA选择

2013年7月日本宣布加入TPP谈判,日本在区域自由贸易建设上的“三心二意”延缓了中日韩FTA的构建步伐。实际上,日本的TPP选择存在着很多问题:TPP有导致亚洲分裂的危险,由于同居亚洲的重要经济大国中国、韩国、印度尼西亚等都未参加TPP谈判,而TPP的最终目的是在整个亚太地区(APEC)实现自由贸易以最终形成亚太自由贸易区(FTAAP),这种跨度大、区域广的自由贸易形成并非易事。与此相比,如中日韩FTA一样地缘相近的三国组成的自由贸易区创建更加符合现实。另外,TPP可以说是美国打着自由贸易旗号重返亚洲的平台,其目的是借助TPP在东亚这个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区域渗透美国规则。如果在公共、医疗、食品安全及农业等领域导入了美国主导的贸易规则,那么不可避免将涉及政府补贴、知识产权保护规则等贸易伙伴国国内政策的制定。日本希望通过TPP获得美国保护以稳固其在亚洲的地位,日本参加TPP谈判可以说政治考虑大于经济利益。

(二)前景展望

2013年3月中日韩FTA谈判正式启动,一年后的2014年3月,第四轮谈判在韩国举行,中日韩FTA终于迎来了新进展。韩国学者文正仁指出,中日韩合作已经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必然趋势。

目前,在亚太地区,已经提出了如ASEAN+3、ASEAN+6、RCEP、TPP等多种经贸合作协定。当今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下形成了美、欧、东亚三足鼎立的格局,EU和NAFTA都呈现出逐步扩大的趋势。而NAFTA也不甘示弱积极寻机向南美扩张,旨在成立一个南北美统一的全美洲自由贸易区。与此对比,目前,东亚地区却仅有ASEAN一个区域经济组织。在EU和NAFTA继续扩大的影响下,东亚自由贸易区也绝不会只局限在ASEAN区域内,因为ASEAN十国的经济力量还比较薄弱,无法与中日韩三国相提并论,也不能代表东亚总体经济发展水平。因此,对于中日韩三国而言,中日韩FTA仅是朝着东亚自由贸易区迈出的第一步,未来,以中日韩FTA为主轴,自由贸易将辐射到东北亚及东南亚地区,最终发展壮大成为东亚自由贸易区,东亚自由贸易区将与EU和NAFTA并行成为世界三大自由贸易区。

猜你喜欢

韩三国中日韩自由贸易区
RCEP生效!全球最大自由贸易区正式启航
“蛰伏”后,再启程——记中日韩对接合作发展山东行
在潍坊,共话中日韩合作
“中日韩+X”模式,打造三国合作新平台
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实现的路径分析
1~2月中日韩造船三大指标实现情况
中日韩三国住宅照明联合调查研究系列之二:中日韩住宅照明设备及能耗现状调查
世界主要自由贸易区介绍
关于自由贸易区
中美韩三国女子高校校训比较及其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