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形势变化,及时调整我国技术进口政策
——我国技术进口研究
2014-09-14陈长缨副研究员
陈长缨 副研究员
一、技术进口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国际技术贸易是指不同经济体企业之间,一方将某种内容的技术通过签订商业协议或合同的形式转让给另一方,并收取一定的技术使用费的行为。国际技术贸易既包括技术知识的跨境交易,也包括与技术转让密切相关的机器设备等货物的跨境交易。具体而言,其主要交易内容包括:各种工业产权,如专利、商标;各种专有技术或技术诀窍;工程设计,以及设备安装、操作和使用;与技术转让有关的机器、设备和原料的交易等。国际技术贸易也分为进口和出口两部分。
与一般货物贸易相比,国际技术贸易具有一些特征。一是交易对象不同,货物贸易交易的是各种具体物质产品,技术贸易交易的是知识产品,是在科学实验和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各种科技成果;二是所有权转移不同,货物贸易交易商品的所有权随贸易过程而转移,原所有者不能再使用和出售,而技术贸易出口方一般不转移所有权,只转移使用权,在技术转让后,技术所有权仍属技术所有人,一项技术原则上可以多次转让;三是交易过程不同,一般货物贸易在交易完结后,贸易活动即完成,而技术贸易交易过程较长,一项技术在转移过程中,往往须经过提供资料、掌握技术、消化技术等过程,最后才完成技术贸易行为,这个过程有利于进口方的知识积累;四是交易主体关系不同,货物贸易的出口方和进口方一般关系不大,而技术贸易双方多为生产领域一致但技术水平存在较大差异的企业,他们之间利益和竞争关系复杂,如技术出口方要在出口技术获得利润和保持技术垄断力之间进行权衡;五是交易条件不同,一般货物贸易交易比较简单,而技术贸易交易条件比较复杂,不但包括技术内容、专利使用范围,而且包括交易双方的义务和责任等,技术的交易价格构成也比较复杂。
二、我国技术引进现状和特征
在我国,技术进口通常称为技术引进,我国只有对技术引进合同金额的统计,而没有对实际技术引进金额的统计。下面,我们重点考察“十一五”时期即2006年以来,我国技术引进合同额的动态变化特征。
从技术引进总量看(表1),近年来虽有波动,但整体上保持稳定增长。2006年,我国技术引进合同数为10538项,合同额为220.23亿美元。2008年,技术引进合同额上升为271.33亿美元。但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技术引进出现了较大下降,合同额降为215.72亿美元,同比降幅超过20%。此后,我国技术引进又开始稳步增加,2012年技术引进合同数为12988项,合同额为442.74亿美元,均为历史最高。2012年与2006年相比,我国技术引进合同额(以美元计)增长了1倍。若横向比较,我国技术进口增速落后于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增速,例如货物进口从2006年到2012年间增长了1.3倍。
从技术费占技术引进比重看,增幅也非常明显。我国技术引进分为两个部分,即技术费和设备费,前者主要是技术进口的“软件”部分,包括购买专利、专有技术、技术咨询等,后者是技术进口的“硬件”部分,主要是与技术转让有关的机器、设备等,“软件”部分的技术含量比“硬件”部分要高一些。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国技术进口以设备进口为主,但随着我国设备制造能力快速提高,设备进口越来越少,“纯技术”进口越来越多,2006年到2012年,技术费由147.56亿美元迅速上升到416.9亿美元,占技术引进比重由67.0%快速上升到94.2%。
从技术引进来源地看(表2),我国技术引进高度集中在发达国家。日本和美国是我国最重要的两个技术进口国,2012年来源于日本、美国的技术引进分别为109.4亿美元和81.4亿美元,分别比2006年大幅增长了108%和93%,占我国多年技术引进比重分别高达24.7%和18.4%。德国占我国技术进口的比重长期维持在第三位,2012年占进口比重为10.4%。近年来源自韩国的技术进口出现了较快增长,2012年比2006年增长了1.79倍,大体稳定在我国技术进口的第四位。其余位居我国技术引进前列的国家包括法国、英国等西欧国家以及瑞典、芬兰等北欧国家。此外,中国香港和新加坡也是我国技术引进的重要来源地,其中香港更多地发挥了我国内地从海外技术引进的中介作用。从地理分布来看,我国技术引进来源地分布与全球科技研发能力分布及其动态变化高度一致。
从技术引进方式看(表3),引进国外专有技术、专利技术、由国外提供技术咨询和服务是我国引进国外技术的三种最主要方式。2012年,专有技术的许可或转让占我国技术引进的比重为36.4%,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的比重为32.2%,专利技术的许可或转让的比重为15.3%。相比之下,与技术引进有关的成套设备、关键设备、生产线等进口比重逐渐下降,2012年其比重仅为3.3%。这也进一步说明我国技术引进越来越侧重于“纯技术”的进口。
表1 2006年以来我国技术引进合同额
表2 近年来我国技术引进前十位来源分布 单位:万美元
表3 近年来我国各种技术引进方式所占比重 单位:%
从国内技术引进的区域分布看(表4),东部地区一直是我国技术引进的最主要的地区。2012年,东部地区占我国技术引进的比重为68.3%,西部地区为23.1%,中部地区为4.6%。从动态变化看,近年来西部地区技术引进增速很快,已经超越了中部地区,主要原因是重庆等西部地区核心城市引进技术增长很快。若分省份考察,我国技术引进高度集中在直辖市和沿海经济大省,2012年位居前六位依次是江苏、重庆、上海、北京、广东和天津。从动态看,近年来广东技术引进比重有所下降,而重庆比重则迅速上升。
从行业分布看,我国技术引进高度集中在制造业。2012年,制造业占我国技术引进的比重为84.2%,这与我国全球制造基地,以及制造业升级对引进技术需求增加是一致的。其余技术引进比重较大的行业,包括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4.1%)、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2.6%)、房地产业(2.4%)。
三、我国技术进口政策和效果评估
(一)我国技术引进的政策
我国现在对大多数国外技术采取“中性”进口政策,也就是准许自由进口的同时,也对一部分国外技术采取“有偏”进口政策。其中既包括鼓励部分先进技术进口,也包括对部分技术禁止或者限制进口,其中对限制进口的产品,实行许可证管理。
加入WTO后,我国技术进口调节主要通过目录管理方式,利用行政和财政手段进行调节,这符合国际通行规则。需要注意,技术进口政策按是否包含设备分为两类,如果是不含设备的“纯技术”进口,则进口时无须缴纳关税,如果技术进口包含设备,则进口时需要缴纳关税和进口环节税,目前我国技术进口大部分属于前者。
表4 近年来我国各地区技术所占比重 单位:%
目前,我国技术进口按政策取向共分为四类。第一类是鼓励进口的技术,它被列在由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商务部共同发布的《鼓励进口技术和产品目录》中。政策主要目的是促进我国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这类技术主要包括国内尚未掌握的先进技术,国家批准或核准的重点建设工程引进的先进技术等。我国对这类技术给予贴息优惠政策支持,贴息率以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为上限。
第二类是限制进口的技术,它被列在由商务部发布的《限制进口技术目录》中。我国限制进口技术的确定原则主要包括,对国家安全、公共利益、公共道德、人的健康安全、生态环境等会产生不利影响的技术,不符合产业政策的技术,为保证国际收支安全而限制进口的技术,以及为建立国内特定产业需要限制进口的技术等。
第三类是禁止进口的技术,它被列在《禁止进口技术目录》中,我国不允许这类技术进口。禁止进口技术的确定原则主要包括,对国家安全、公共道德、人的健康安全、生态环境等会产生危害的技术,属于被淘汰的生产工艺技术等。
第四类是允许进口的技术,即不包括在前三类目录的技术,我国对这类技术允许自由进口。
我国对三类目录进行动态调整。其中《限制进口技术目录》、《禁止进口技术目录》合并在一起公布,在2001年初次公布后,于2007年进行了调整。目前实施的限制进口技术包括农业的转基因技术、化工领域的落后技术、仪器设备的图像数字化技术等,其中大多为相对落后的技术;禁止进口技术包括铅印技术、氟利昂制冷技术等。《鼓励进口技术和产品目录》则从2007年开始发布,2009年、2011年进行了修订,目前鼓励进口的技术共209项。我国鼓励进口的先进技术大多具有动态升级的特征,即开始鼓励进口的技术水平较低,而当我国掌握这项技术后,新的鼓励政策指向为水平较高的技术。通俗而言,对同一类技术,我国鼓励技术是由一代、二代、三代……不断向上升级。
需要指出的是,目前我国技术引进的政策是在我国技术比较落后、国内技术研发水平不强的背景下设计的,整体上偏重于通过鼓励进口国外先进技术以推动产业发展,在当前我国技术水平显著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大大提升后,以上政策应及时进行调整。
(二)技术进口推动了我国产业和技术发展
长期以来,技术进口是我国先进技术的重要来源。改革开放早期,我国技术水平比较落后,大部分产业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成为制约我国产业尤其是制造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对先进技术引进采取了鼓励政策,多年来引进了一大批先进技术。总体看来,过去的技术引进对我国经济发挥了积极作用。从产业层面看,进口技术可直接利用国外先进的技术资源,比自主研发技术缩短了开发时间、节约了开发成本,在短期内提升了我国的技术结构,突破了技术对产业发展的瓶颈制约,大大促进了我国产业尤其是制造业发展,使我国能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成为全球首要的制造基地。从技术层面看,技术引进还通过消化吸收、“干中学”等技术外溢过程,提升了我国技术平台,培育了技术研发能力,不但缩短了我国与国际先进技术的差距,而且缩小了我国与先进国家技术研发能力的差距。例如,技术引进活动通常包括提供技术资料、了解掌握技术等过程,在技术引进谈判和履行过程中双方技术人员还存在大量的交流,因此与货物进口相比,技术进口可以使我国更好地了解技术背后的原理、知识和方法等,对提高我国自主研发能力有重要作用。
(三)技术进口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容易引发外方对我国的技术控制。持续的技术进口,一方面易导致我国技术来源越来越依靠国外,另一方面外方对转移技术拥有话语权,以确保向我国转移的技术不会对其构成威胁。外方技术控制程度与我国研发能力建设以及外方对技术的垄断程度有关:我国技术研发能力越强,外方技术控制就越难以实现;国外技术提供者越多,我国进口技术的选择空间也越大,也就越难以被外方技术控制。当进口技术达到中高端技术时,外方的技术控制更为明显。
第二,对我国自主研发形成“挤出效应”。技术进口会降低我国企业自主研发意愿,导致参与自主研发活动和研发人员减少,削弱了自主研发能力,反过来加强了对进口技术的依赖。
第三,进口鼓励政策不利于我国自主研发创新。我国动态升级的技术进口鼓励政策,会导致企业形成持续引进预期,即未来对更先进的技术将继续给予进口优惠鼓励,因此企业不愿对更先进技术进行自主研发,进一步强化了企业对国外先进技术的依赖。
第四,进口技术的消化吸收低于预期,对自主研发和创新的带动作用不强。我国技术进口的重要目的是,通过研究学习掌握进口技术,提高自身技术研发能力,进行自主研发和创新,这也就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过程。但从效果看,我国对引进的消化吸收效果并不显著,其原因除引进技术不合适、国外转让方设置壁垒、企业对自主研发不够重视外,对引进消化再创新等后续活动投入不足更是一个重要原因。
不过从总体看,我国过去技术引进及其政策是利大于弊的,不但技术进口“外溢效应”大于“挤出效应”,而且技术进口在促进产业发展的正面效果更为突出。
四、近年来我国技术进口变化的主要原因
(一)国内技术水平快速上升,对国外技术形成替代
随着我国国内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不断攀升,与国外静态技术整体差距缩小。由于国内技术与国外技术存在替代效应,当国内技术水平提高后,必然将减少从国外的技术进口,我国先进技术来源已开始更多依赖国内。
近年来,在我国科技投入不断扩大、科技人员不断增加、教育水平日益增强、科技实力逐渐积累,以及技术引进“外溢效应”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下,我国国内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升。从科技投入看,近年来我国研发支出大幅增加,2012年研发支出达到10298亿元,按当年价格计算,是2006年的3.43倍,占我国GDP的比重也由1.39%增加到1.98%。这个比例虽与美国、日本、德国、韩国等尚有不小差距,但已达到英国、意大利、加拿大、西班牙等国的投入强度,并且未来我国该比重仍将保持较快增速。
专利量是衡量技术水平的重要指标。我国专利分为对国内专利授权和对对外专利授权两个部分,近年来国内授权专利不但迅速增加,而且占全部专利的比重明显上升。2012年,我国国内专利授权数为116.3万件(表5),是2006年的5.2倍,占我国全部专利授权的比重由83.5%提高到92.7%。更重要的是,从三种专利中技术含量最高的发明专利看,国内专利的增速更为惊人。2012年,我国国内发明专利授权数为14.4万件,是2006年的5.8倍,占全部发明专利的比例也由43.4%上升到66.3%。虽然该比例在三种专利中比例最低,但已实现了国内比重超过2/3的跨越发展,而且加速上升的趋势非常明显。
企业的先进技术来源是高度市场化的行为,即企业在国内自主研发和国外引进之间进行决策,若国外引进技术的成本—收益优于国内自主研发,则企业将优先选择技术引进,反之则优先选择国内自主研发。因此,我们可通过国外技术引进合同额与国内研发经费支出的比例,直观地考察企业直接购买国外技术和在国内从事研发投入的关系。经汇率调整后,2006年我国这个比例为58.5%(表6),而到2011年迅速降为20.1%,2012年虽然回升到27.1%,但仍显著低于2009年前的水平。这意味着,在短短的七年时间内,我国企业的技术来源实现了由主要依靠国外引进到主要依靠自主研发的重要转换。如果考虑到人民币汇率持续升值导致技术引进成本降低的因素,实际上我国对进口技术的依赖程度下降更快。
表5 2006年以来我国国内专利授权量变化情况
表6 2006年以来我国技术引进与国内研发经费变化情况
(二)国内产业不断升级,对国外技术需求逐渐减少
一国技术水平与国内产业发展情况密切相关。产业技术结构是产业结构的重要内容。一般来说,一国拥有和掌握什么样的技术,产业结构就能达到什么样的高度,先进技术是产业升级的动力。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先进技术通常有三个来源:一是技术进口;二是通过利用外资带来先进技术,但这种技术有可能局限在外资企业内部,外溢效应较差;三是国内进行自主研发,其中包括对国外技术消化吸收基础上的创新。
通过进口和外资渠道引进的国外技术通常具有先进性,这种技术是国内不能提供的。当一国国内技术水平很低时,几乎所有的国外技术都是相对先进的,因此该国对国外技术存在巨大需求。但实际的技术进口取决于该国产业发展对技术的需求、预期的技术消化吸收能力以及支付水平。因此一国通常先引进中低端技术,而当技术水平和产业结构达到一定高度后,技术需求的整体结构向上升级,只有那些高于当时国内水平的技术才是先进的,此时对国外先进技术需求范围也逐渐缩小。
近年来,我国产业结构和相应的技术水平都有了很快提升,国内技术需求结构也随之升级,我国对中低端和一般技术需求明显下降甚至消失,而未来产业结构继续升级所需的技术越来越集中在关键技术、核心技术等中高端技术方面。单个项目合同额与技术水平的先进性有关,一般单项合同额越高,表明技术越先进。近年来我国单个项目合同额明显增加,2006年平均为209万美元,2012年上升到341万美元,这表明我国需要引进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三)发达国家对向我国出口中高端技术存在较多限制
发达国家对中高端技术出口存在较多限制。从企业层面看,随着我国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不断升级,与发达国家企业在产业、产品中的竞争关系日趋增强。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关乎发达国家企业在差异化竞争市场上的垄断地位,是企业对产业链控制力、国际竞争力和高额利润的重要来源,因此企业有必要将高端技术保留在企业内部,一般情况下不但不会出口,而且对外投资时也会限制其在东道国的应用。我国对国外先进技术有较强的应用和学习能力,加之我国研发能力越来越强,发达国家企业更为担心向我国出口对它们造成的威胁,因而不会向我国出口高端技术。从国家层面看,除担心向我国出口高端技术对国家竞争力构成的威胁外,还有更多其他方面考虑,例如在信息通讯、生物医药、航天航空、军民两用等敏感产业,担心向我国转移技术可能引发安全威胁,再如将技术出口管制作为它们谋求其他方面利益(如要求扩大市场开放)的谈判工具。其中,美国、欧盟长期对我国限制高科技产品和技术出口最为典型,技术水平越先进,对我国出口限制越严格。
五、国内外环境变化要求我国提升自主技术研发作用
(一)自主技术研发是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当前,在劳动密集型传统竞争优势弱化后,我国经济发展必须寻找新的增长动力和源泉。从理论和经验看,先进技术应成为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因素。我国不但需要更先进的技术引导产业贸易升级,还应该通过掌握高端技术构建由我国主导的国际分工体系。要达到以上目的,必须依靠自主技术研发,获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这也是我国实现创新驱动,提高技术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必然要求。
未来先进技术仍是引领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因素。一方面,我国需要根据国内要素禀赋变化和产业升级要求,继续推动现有技术结构升级,即由中低端向中高端技术迈进,原则上这种升级通过技术进口或自主技术研发方式都可以实现,但中高端技术进口更容易陷入外方技术控制的泥沼,因此自主技术研发方式对我国更为有利。另一方面,我国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发展需要的、属于国际领先的高端技术、尖端技术,由于外方不愿转让,而只能依靠自主研发取得突破。
在当前全球分工体系下,先进技术尤其是中高端技术需要长时间、大规模的资本和人力投入,难以被模仿被复制、具有较高的进入门槛,是贸易产业链中的稀缺要素;相比之下,生产制造环节进入门槛较低,在市场上存在众多的制造企业,因此先进技术的拥有者可以充分选择生产制造方,而生产制造方只能被动接受这种选择。技术越先进、垄断优势越显著,对贸易产业链的控制能力越强,因此先进技术是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控制贸易产业链、组织生产制造的关键,是国际高端分工地位和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表现。进口技术一般不具有垄断性,即外方向我方出口后,不但本身可以继续使用,而且还可以继续出口给其他方。目前,我国已进入全球化生产经营阶段,为更好地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提高对全球贸易产业链的控制力,同样需要通过自主研发获得具有垄断优势的技术。
(二)我国自主技术研发创新基础条件显著增强
第一,我国技术水平大大提升,未来自主技术研发建立在一个更高的平台上。近年来我国探索学习掌握了技术研发的经验和方法,国内技术水平得到很大提高,与国际先进水平的整体差距大为缩小,国内研发能力显著增强,自主技术研发成果也越来越多。如前所述,以国内专利等指标衡量,近年来我国技术研发能力加速上升,具备了在越来越多领域依靠国内研发资源取得突破,获得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成果的可能性。
第二,我国具备自主技术创新的人力资本条件。人力资本是技术创新的关键。目前我国高层次人才素质、数量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我国理工科大学本科在校人数早已经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在国外留学人数也持续大幅上升,一些国外先进技术人才也会越来越多地流入我国,这将大大改变自主技术创新的人才瓶颈,有望形成科技人才红利。事实上,近年来跨国公司越来越看重我国人力资本条件,把我国作为越来越重要的研发中心,我国企业更应该利用好人才优势,推动自主技术创新。
第三,我国具备自主创新的市场、资金等条件。我国人口众多,未来经济仍会保持较高增速,在国际金融危机后市场成为全球短缺资源的情况下,我国不但是全球最大、最有活力的市场之一,而且产业结构升级速度也将明显加快,这为我国先进技术发展和技术结构升级提供巨大的需求空间。我国应充分把握这个机遇,支持自主技术创新。与此同时,我国还将保持较高的储蓄率,国内资金供给充裕,能为自主技术创新提供资金支撑。
第四,我国促进自主技术创新的体制将逐步完善。科技体制是我国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未来我国将健全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企业等技术创新主体将更多根据价格、成本、收益、风险等市场信号配置研发资源。在我国研发能力增强的情况下,市场化的技术创新体制,加之金融、人才等制度改革,有助于引导更多的资金、人才等投入到自主技术研发活动中,形成更多的自主技术成果。技术进口政策也是技术创新体制的组成部分,应该发挥支持自主技术创新的重要作用。
(三)自主技术创新是应对全球技术环境变化的有效手段
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和不少新兴发展中国家为摆脱危机影响、培育新经济增长点、形成全球竞争新优势,纷纷加大科技投入和政策支持,国际技术创新活动明显加快,智能制造、页岩气、3D打印、大数据、物联网、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都成为全球研发的重点,技术创新面临多点突破,新技术正在成为引领全球发展的新动力。因此我国在传统产业技术整体向中高端升级的同时,还面临全球新产业及其新技术带来的挑战。由于新技术处于发展初期,其技术路线、方向、方法等都存在不确定性,加之新技术拥有方不愿转让,因此我国很难进口新技术。但也要看到,在新技术领域我国与先进国家并不存在巨大差距,在我国技术研发能力增强情况下,有望通过自主技术研发在形成新产业和新技术中取得突破。
另一方面,如前所述,发达国家不可能向我国出口最先进的高端、尖端技术,我国不可能通过不断升级的技术进口政策,获得与发达国家同步的先进技术。获得最先进的高端、尖端技术,最终还要依靠自主技术创新,这就要求当技术进口达到一定阶段时,及时采取支持自主技术创新的政策。
六、我国技术进口战略需要调整
(一)开放条件下,我国技术进口政策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简单来说,企业以及国家的先进技术无外乎自主研发和进口两条途径,企业根据市场化原则在两者之间进行选择。自主研发的优点是,一旦技术开发成功,即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形成技术垄断优势,不但可以提升产品和产业的竞争力,而且可提高对贸易产业链的支配控制能力,并获取高额利润;缺点是,技术开发投入大、时间长、风险高,如果技术开发不成功、不完善将直接影响到产品和产业竞争力。技术进口的优缺点正好与之相反,其优点是可以低成本较快地获取比较成熟的先进技术,并及时应用到制造等环节,有助于提高产品和产业竞争力,推动产业升级;缺点是可能导致外方的技术控制,削弱自主研发能力,无法获得最先进技术等。因此,当国内技术开发能力不强、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大时,技术进口对企业和国家都是一个更好的选择;而当国内技术开发能力提升、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缩小时,自主技术研发越来越成为一个更好的选择。
据此分析,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应根据不同时期的技术水平、国内研发能力、技术对产业的作用等,确定技术进口政策。我们认为,对于大多数国外先进技术,我国技术进口政策可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即鼓励进口—限制进口—自由进口。
第一阶段是指在国内技术为空白或水平较低的时期,应采取鼓励技术进口的“有偏”政策。这个阶段技术进口对提升国内技术水平、培育自身研发能力、推动产业升级等都会产生积极影响,但也可能出现被外方技术控制的情况;自主开发则面临国内研发能力不足、开发成本和风险过大、对产业发展形成制约等问题。总体看来,这个阶段技术进口的收益明显大于成本,而自主技术开发的成本大于收益,因此我国先进技术来源应主要依靠技术进口而非自主开发,在政策取向上也应采取鼓励技术进口的政策。同时也要减少外方技术控制等负面影响,为此应采取鼓励技术消化吸收、培养研发人才等政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技术引进政策基本是按照这个阶段制定的,总体上这些政策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
第二阶段是指国内技术水平大大提高、与国际先进技术缩小的时期,应转为采取支持自主研发的限制进口的“有偏”政策。随着进口技术动态升级,技术进口的积极作用逐渐下降,而被外方技术控制等负面影响递增,特别是进口技术达到中高端时,外方将大大提高要价或不出口技术,导致技术进口净收益明显下降,长期依赖技术进口有可能使我国被“固化”在技术等级的中低端。与此同时,这个阶段我国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发生重大变化,前一阶段技术进口对提升我国研发能力的外溢效果也逐渐积累,国内技术开发能力逐步增强,在中高端技术领域自主突破可能性明显增加,这个阶段自主技术开发与技术进口的成本—收益关系发生了逆转,因此我国先进技术来源应及时转为依靠自主开发,并摆脱对进口技术的依赖,因此应采取适当限制进口的保护政策。从国际经验看,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等经济体都成功实现了由技术引进模仿到自主创新的重大转变。
第三阶段是指国内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已经基本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时期,应转为开放竞争的“无偏”自由进口政策。这个时期,我国已突破了外方的技术控制,国内自主研发能力和研发成果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我国技术水平在国际上已经初具竞争力。该阶段若延续限制技术进口政策,则不但容易对国内研发机构形成过度保护,使其失去继续技术研发创新的动力,而且也不利于了解国外技术的新动向,不利于保持和强化我国技术领先地位。因此在该阶段应及时进行进口政策的第二次转型,即通过自由进口使我国技术研发机构直接参与国际前沿竞争,通过竞争压力以及与国际先进技术成果、人才的双向流动,迫使企业不断提高技术能力。
(二)未来我国技术进口政策调整的主要方向
从近年来我国技术引进和国内自主研发的关系判断,在越来越多的先进技术领域中,我国已进入由技术进口向自主技术研发的转换时期,也就是由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过渡。未来我国技术进口政策应顺应国内外环境的重大变化,在总体上为支持我国自主技术创新服务。
首先,对具备自主研发创新能力的先进技术,应转为采取“中性”或限制技术进口的政策,我们称之为“高级阶段的技术进口替代”政策,这是未来技术进口政策调整的重点。这类技术一般具有以下特征:国内现有技术已达较高水平,与国际先进技术差距不大;我国具有自主创新的技术、人才、资金、市场等支撑条件,有望取得突破、获得技术成果;自主开发对下游制造业和产业的不利影响和风险在可控范围内等。这类先进技术不一定是尖端、高端技术,只要是我国具备自主研发条件、出现技术突破的可能,都可以归为这类技术。过去,我国对这类技术主要采取动态升级的鼓励政策,给予技术进口企业以补贴,而未来转为“中性”或是限制进口政策,就是要把我国产业发展引致的对先进技术的需求空间,较多留给国内机构自主技术开发,实现对国外先进技术的“进口替代”。从微观机理看,实行“中性”或限制技术进口政策后,国外进口技术的成本将提高,或可能不被允许进口,这将诱导企业选择自主开发获得先进技术。当然,进口政策调整还要考虑对其他方面尤其是对产业的影响,例如在一定时间内,由于自主开发的技术不及进口,使用自主技术的产品、产业竞争力有可能下降,但这是推动自主研发必须付出的短期代价。限制先进技术进口符合我国对外贸易政策和法律要求,《限制进口技术目录》原则之一就是为建立特定产业可以限制进口。
其次,对国内尚不具备自主研发创新能力的先进技术,继续维持鼓励进口的政策。这类技术的基本特征包括:我国与国际先进技术有较大差距;国内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在短期内无法实现技术突破;先进技术对产业发展有重要促进作用等。根据前面分析,这类技术仍属于第一阶段的先进技术,技术进口净收益高于自主技术研发,因此应采取鼓励进口政策。
再次,对于我国已经掌握的先进技术,以及接近国际前沿水平的技术,应及时调整为“中性”进口政策。在“中性”进口政策下,国内、国外技术在同一个政策平台上竞争。在外国技术竞争压力下,国内技术机构也必须不断提高技术水平,这既有助于产业发展,也可以提高我国技术研发能力。
最后,继续在部分特殊领域实行特殊技术进口政策。我国禁止或限制进口技术领域包括对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利益、人的健康安全、动植物的生命健康、生态环境等有不利影响的技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国群众普遍对环境保护、生命健康、社会公共利益等更为关心,为此也要及时调整上述技术范围。另外,随着科技发展和实践检验,一些技术也面临重新评价的问题,技术进口政策也应及时反映这些变化。
七、完善技术进口的政策建议
第一,统筹制定各类进口技术目录。目前,我国鼓励、限制、禁止三类“有偏”的技术进口目录,是由不同主管部门、依据不同目标制定的,目录对技术表述方法等也不一致。按照“高级阶段的技术进口替代”要求,现有一些鼓励类、允许类技术需要转变为限制类技术,因此需要统筹考虑以上三类进口目录,尤其是鼓励和禁止两类目录。为此,建议将以上三类目录合并,由统一部门制定发布,仿照《外商直接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的形式,在目录下分为鼓励、限制、禁止三类,并统一技术描述方法,作为实施各类政策的基础。
第二,加快对技术进口目录的调整频率。我国限制和禁止类技术进口目录调整更新较慢,目前实行的目录仍是2007年制定的。在国际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和我国研发能力迅速上升的背景下,各种技术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变化明显加快,客观上需要及时调整各项技术的进口政策取向。为此,建议每2~3年对各类进口技术目录进行一次调整,以及时反应技术变化和引导企业行为。
第三,扩大“高级阶段的技术进口替代”限制技术进口数量。虽然我国限制类技术进口中提出了对我国自主技术进行保护的原则,但现有目录中这类技术数量过少,已不适应我国自主技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的要求。为此,应扩大基于“高级阶段的技术进口替代”目的的限制类技术进口数量,其中包括将现有部分鼓励类、允许类技术转为限制类,可参照各项技术的国内创新指标等来确定具体技术目录。另外,对新兴产业的新技术也应限制进口,以引导国内参与新技术的自主技术研发。
第四,增加其他限制和禁止类技术进口数量。继续按照限制和禁止类技术进口原则确定目录,其中要特别严格国外技术的环保、健康、安全等准入门槛,可参照中高收入国家的进口技术准入标准。同时要结合国内产业政策调整,限制落后技术进口,禁止已淘汰的技术进口。
第五,充分利用许可证管理的灵活性。限制类技术进口采取许可证管理,主管部门可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允许某项技术进口,这为我国管理这类技术进口提供了很大灵活性。例如,当某项技术被列为限制类后,当国内自主技术研发低于预期、未能为国内产业升级提供支撑时,则可对该项技术发放进口许可,发挥进口技术对产业升级的促进作用。
第六,对国内技术研发能力建设予以支持。技术进口及其政策在提高我国自主技术研发能力方面只能发挥有限作用,需要与国内技术政策相互配合。例如,在鼓励技术进口时,要加强对企业消化吸收进口技术的财政金融支持,如按照技术进口的一定比例倍数给予银行专项贷款;再如,在限制进口支持国内技术创新时,国家既要加大对基础研究、共性技术研究的投入,也要为技术研发机构和个人提供更好的服务,激发创新活力。
第七,加强对发达国家技术及其出口政策研究。充分了解国外先进技术特征、技术分布、发展方向等内容,不但有助于我国制定技术进口政策和目录,而且也有利于制定对我国有利的技术进口策略。例如,可利用国外不同技术转让方的竞争关系,争取获得技术更先进、价格更合理、转让资料更多、外溢效应更大的技术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