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a1期宫颈癌宫颈锥切术术后病灶残余状况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2014-09-13尚艳梅高娜娜
尚艳梅 高娜娜
随着宫颈癌筛查的逐步普及,早期宫颈癌越来越多被发现,但其中Ⅰa1期宫颈癌的治疗一直存在着较大的争议。宫颈锥切术能够满足患者保留生育能力的需求,但有关文献报道[1]宫颈锥切术治疗Ⅳa1期宫颈癌的术后癌灶残留率高达4%。为了研究宫颈锥切术治疗Ⅰa1期宫颈癌患者的有效性、安全性,本研究观察分析术后患者病灶残余状况及其危险因素,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在我院接受宫颈锥切术治疗的Ⅰa1期宫颈癌患者30例,年龄26~59岁,中位年龄41岁。症状和体征:无症状因普查发现9例,阴道接触性出血及不规则出血18例,白带增多3例;宫颈光滑和Ⅰ度糜烂13例,宫颈Ⅱ度糜烂3例,宫颈Ⅲ度糜烂和可疑癌14例。选择同期在我院接受广泛或次广泛全子宫切除术的20例Ⅰa1期宫颈癌患者作为对照组,年龄27~59岁,中位年龄40岁。症状和体征:无症状因普查发现5例,阴道接触性出血及不规则出血14例,白带增多1例;宫颈光滑和Ⅰ度糜烂7例,宫颈Ⅱ度糜烂2例,宫颈Ⅲ度糜烂和可疑癌11例。2组患者在年龄、症状及体征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宫颈冷刀锥切术。取膀胱截石位,行腰部麻醉,宫颈锥形切除角度为30°~50°,锥体高度约为2 cm,锥切宽度为病灶外0.3~0.5 cm,切除深度为1.5~2.0 cm,锥切标本行12点取材,间隔为100~200 μm。
1.3 因素分析
术后3个月对患者进行阴道镜检查和阴道镜活检,如果检出宫颈上皮内病变则为病灶残留阳性,反之为阴性。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各因素与锥切术后宫颈病灶残留的相关性,分析因素包括:患者年龄、月经情况、宫颈锥切病理、切缘情况、宫颈细胞学结果、人乳头瘤病毒(HPV)。
1.4 统计学处理
全部数据均应用SPSS 16.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初步筛选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研究因素,然后纳入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并计算各研究因素与并发症发生的关联强度(OR值)及其 95%可信区间(CI),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后病灶残留情况
对照组无宫旁浸润病例,锥切组宫旁浸润7例(2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426,P<0.05)。阴道断端残留对照组0例,锥切组3例(10.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128,P>0.05)。
2.2 锥切术术后病灶残留单因素分析
本研究应用宫颈锥切术治疗患者30例,术后病灶残留病变10例,占总数的33.3%。切缘阳性患者的病变残留率为100.0%,切缘阴性患者无病变残留,两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PV-DNA测定为高危HPV感染患者的病变残留率为47.6%,高危HPV阴性患者无病变残留,两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锥切术术后病灶残留多因素分析
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切缘情况、是否高危HPV感染是直接影响术后病灶残留的因素。根据回归系数将因素按照对术后病灶残留的影响大小进行排序,高危HPV(2.053)>切缘情况(1.825)。见表2。
表1 影响术后病灶残留单因素分析
表2 术后病灶残留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宫颈癌是1种常见于女性的恶性肿瘤,一般在患病初期无任何症状出现,后期会出现异常阴道流血现象,宫颈锥切术和全子宫切除术是主要治疗方法。采用全子宫切除术虽然能够保证治疗效果,但是一定程度上会损伤患者的输尿管、膀胱以及直肠,从而对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造成影响。另外全子宫切除术破坏了患者阴道结构的完整性,减弱了宫颈分泌物的润滑作用,降低阴道的敏感性以及弹性,患者的性生活质量受到影响。文献报道92%的微浸润为多灶性生长,微浸润累及宫颈前唇占56%,累及宫颈后唇占11%,同时累及前后唇占33%[2]。因此,必须保证宫颈锥切术的手术范围较小,患者受到的损伤较少,手术过程中的出血量较小,并发症少,患者的生育能力可较好地保留。行宫颈锥切术的患者在手术结束后生活质量较好,而且年轻患者还能有较高的分娩率。文献报道[3-4]对于Ⅰa1期鳞癌患者在切缘干净、无残留病灶的情况下,如果患者要求保留生育能力,可以行宫颈锥切术,而且能够获得较好的治疗和预后效果。陆安伟等[5]报道指出应用锥切治疗Ⅳa1期宫颈鳞癌,如果颈管诊刮术中和宫颈切缘无癌瘤存在,则病灶残留的风险为4%,而颈管内膜切缘阳性的残留风险为22%,当颈管诊刮标本和宫颈切缘均为阳性时,病灶残留的风险可高达33%,采用宫颈锥切治疗Ⅳa1期宫颈鳞癌的残留风险很大。本研究对照组无病灶残留,锥切组宫旁浸润7例,阴道断端残留3例,其中宫旁浸润的比例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可见宫颈锥切术后病灶残留的危险性较高。
目前患者年龄与宫颈锥切术治疗后病灶残留的相关性还存在争议。Schiffman等[6]研究发现患者年龄≥50岁是宫颈锥切术治疗后病灶残留的高危因素,而有学者等[7]报道年龄与术后病灶残留无相关性。本研究年龄≤40岁的19例患者中有6例(31.6%)残留病变,年龄>40岁的11例患者中有4例(36.4%)残留病变,2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李玲玲等[8]研究发现月经状况与宫颈锥切术后病灶残留无显著相关性,与本研究结果一致。宫颈细胞学检查和HPV-DNA检查是重要的宫颈病变筛查内容,本研究根据宫颈细胞学检查结果,低级别病变和高级别病变患者分别有23.1%和41.2%术后宫颈残留病灶,2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宫颈细胞学检查仅有提示作用,无法用于推测术后是否宫颈残留病灶。文献报道[3]HPV感染是多中心性的,检测HPV预测术后病灶残留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本研究21例高危HPV阳性患者有10例(47.6%)残留病变,而高危HPV阴性患者无病灶残留,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高危HPV感染是影响因素。郭文萍等[9]报道Ⅰa1期宫颈鳞癌患者切缘阳性以颈管切缘阳性和颈管缘、宫颈外缘双阳性为主,颈管切缘阳性提示病灶残留,是病灶残留的高危因素,与本研究结果一致。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切缘情况、是否高危HPV感染是直接影响术后病灶残留的因素。
宫颈锥切术治疗Ⅰa1期宫颈癌患者术后病灶残余风险性较高,手术方式应根据切缘情况、是否高危HPV感染等高危因素进行,合理选择。
[1] 陈颖颖,洪 颖.宫颈上皮内瘤变锥切术后残留或复发高危因素的Meta分析〔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2,6(10):2707-2712.
[2] 梁 革,农文政,甘精华,等.Ⅲ度宫颈上皮癌变患者子宫切除术前宫颈锥切76例报告〔J〕.微创医学,2012,7(4):387-388.
[3] Kim WY,Chang SJ,Chang KH,et al.Conservative management of stage IA1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f the cervix with positive resection margins after conization〔J〕.Int J Gynaecol Obstet,2010,109(2):110-112.
[4] 杨 帆,王 悦,赵 超,等.早期宫颈癌锥切治疗后肿瘤及妊娠结局的观察〔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13,14(1):8-10.
[5] 陆安伟,汪俊涛,纪 刚,等.筋膜外宫颈切除术在IA1期宫颈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探讨〔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0,26(3):209-212.
[6] Schiffman M,Wentzensen N.From human papillomavirus to cervical cancer〔J〕.Obstet-Gyneco,2010,116(1):177-185.
[7] Reynolds EA,Tierney K,Keeney GL,et al.Analysis of outcomes of microinvasive adenocarcinoma of the uterine cervix by treatment type〔J〕.Obstet Gynecol,2010,116(5):1150-1157.
[8] 李玲玲.宫颈锥切术770例的临床分析〔D〕.吉林:吉林大学,2011.
[9] 郭文萍,郭红燕,王 静,等.宫颈上皮内瘤变锥切术后病理切缘阳性的多因素分析〔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1,11(3):196-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