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气活血化瘀法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TNF-α和IL-6的影响

2014-09-13刘彦晶金学洙刘铁军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4年17期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灌肠

刘彦晶 冷 炎 金学洙 刘铁军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吉林 长春 130021)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免疫系统的调节异常可能是UC发病的重要环节,主要表现为免疫激活所致的促炎细胞因子增高〔1〕。现代研究已经证实细胞因子在其发病、发展及其预后中起着关键性作用,促炎细胞因子和抗炎性因子之间的平衡失调可能是UC发病的重要机制之一〔2〕。目前对于UC的治疗,西医仍以氨基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为主,但效果不是很理想,且副作用比较多。相对而言,中医药具有毒副作用小、远期疗效好等优点。而中药灌肠疗法优势尤为显著,可以使药物直接到达病所发挥疗效,且减少了对胃的刺激,达到活血祛瘀、消肿生肌、修复肠黏膜损伤及清洁肠道的作用。本研究观察了化瘀宁肠愈疡方灌肠对UC患者的治疗作用及对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6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2013年1月至2014年4月我院肝脾胃病科门诊及疗区患者42例,均符合UC的诊断标准。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治疗组22例。对照组男11例,女9例,年龄24~62〔平均(41.2±18.4)〕岁,病程0.5~7年;治疗组男10例,女12例,年龄22~64〔平均(44.6±19.4)〕岁,病程0.6~8年。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等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参照2000年全国炎症性肠病学术研讨会《对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建议》制定〔3〕。纳入标准:(1)符合UC的西医诊断标准。(2)选择经电子结肠镜检查病变部位位于直肠、直乙结肠的UC患者。(3)入选病例以轻、中度UC为主,重度者则大便1 d不超过10次,不须紧急或抢救治疗者。(4)中医辨证属气滞血瘀证。排除标准:(1)年龄<18岁或>65岁,妊娠或哺乳期妇女,过敏体质及对本药过敏者。(2)合并心血管、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3)有结肠局部狭窄、肠梗阻、肠穿孔、直肠息肉、中毒性结肠扩张、结肠癌、直肠癌和肛门疾病等并发症者。(4)不符合纳入标准,未按规定用药,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断者。

1.3治疗方案 对照组给予美沙拉嗪肠溶片1.0 g 3~4次/d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同时给予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作用的化瘀宁肠愈疡方灌肠,方药组成:当归20 g,没药10 g,桃仁10 g,赤芍15 g,柴胡15 g,枳壳15 g,香附15 g,红花10 g,川芎20 g,牛膝15 g,桔梗15 g,白头翁15 g,甘草10 g。由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制剂室提供,1剂/d,每剂水煎取汁300 ml,早晚各1次,150 ml/次,保留灌肠,药液温度38℃~42℃为宜,患者采取左侧卧位灌入,然后取膝胸位15 min,再平卧,保留2 h以上。两组疗程均为4 w。

1.4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症状学指标:观察治疗前后腹痛、腹泻、脓血便、黏液便、腹胀、纳差、乏力、舌苔及脉象等变化。肠镜检查指标:治疗前后进行全结肠镜检查。免疫学指标:治疗前后分别检测患者血清中TNF-α、IL-6水平的变化,采用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

1.5疗效评价 (1)完全缓解:临床症状消失,结肠镜检查黏膜大致正常。(2)有效:症状基本消失,结肠镜检查黏膜轻度炎症或假息肉形成。(3)无效:经治疗后临床症状、结肠镜检查无改善。

2 结 果

2.1两组疗效比较 对照组与治疗组有效率比较(75.0% vs 90.9%)差异显著(P<0.05),其中有效11 vs 13例,完全缓解4 vs 7例,无效5 vs 2例。

2.2两组血清TNF-α、IL-6的含量变化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TNF-α、IL-6的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水平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两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治疗组TNF-α、IL-6含量水平的下降更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血清TNF-α、IL-6治疗前后含量的变化±s,ng/L)

3 讨 论

细胞因子在调节肠道免疫中有重要作用,可参与许多变态反应性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TNF-α为细胞因子网络中关键因子,能诱导多种细胞增殖和凋亡,并表达多种细胞因子和黏附分子引发一系列的炎性细胞浸润和炎症反应。TNF-α还使抗原依赖性T细胞活化而促进IL-6等炎性因子的形成。现代研究显示〔4〕,TNF-α主要由脂多糖(LPS)激活的单核巨噬细胞产生,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活性,除抗肿瘤外,对免疫反应、机体代谢、炎症反应均有重要的调节介导作用,被公认为介导溃疡性结肠炎的细胞因子。IL-6是一种作用广泛的促炎性因子,其促炎性作用包括:促进B细胞活化、增生并最终分化为浆细胞,增加免疫球蛋白合成;促进T细胞增殖、刺激细胞毒性T细胞反应等。大量研究发现〔5〕,UC患者血清IL-6水平明显升高,治疗后随着病情的缓解IL-6浓度显著下降,说明在UC的发生发展过程中IL-6起了重要的作用,可用于监测疾病活动和治疗效果。

中医认为,UC属泄泻、痢疾等范畴,其病因多为饮食不节、情志内伤、外感邪毒、劳倦过度等因素损伤脾胃,导致泄泻,久病及肾,脾肾阳虚,中气不运,水湿停留。气虚则血运无力,阳虚寒凝则血液凝滞,二者均可导致淤血阻滞,或日久湿热蕴结损伤血络。病性属本虚标实,脾虚为发病之本,湿盛为发病之标,血瘀为局部病理变化。化瘀宁肠愈疡方是用于治疗UC的经验方,是由血府逐瘀汤加没药、白头翁化裁而成,方中当归补血养血,活血消肿,和络止痛,治疗溃疡不敛,肿胀疼痛;桃仁、红花,活血化瘀,使瘀去新生;桔梗、枳壳一升一降,调畅气机;柴胡、香附疏肝理气,与枳壳、桔梗同用,尤善理气行滞,使气行则血行;川芎既能活血,又助行气;赤芍清热凉血,祛瘀止痛;没药活血止痛,消肿生肌;牛膝祛淤血,通血脉,并引淤血下行;白头翁清热解毒凉血;甘草调和诸药。据现代药理研究证实〔6〕,当归可改善微循环,具有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及杀菌抗炎作用;桃仁具有一定的抗凝作用,能抑制血液凝固,并且具有抗炎、抗过敏的作用;红花、赤芍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增强纤维蛋白溶解,降低全血黏度,并且具有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川芎能降低血小板表面活性,抑制血小板凝集,预防血栓的形成;枳壳亦能抑制血栓形成,并且具有抗溃疡作用;香附镇痛,可驱除肠道积气;没药具有改善微循环,抑制真菌、抗炎、生肌、镇痛等作用;白头翁能影响细胞因子的表达,并上调IL-4、IL-10含量;甘草可缓解肠管痉挛,有抗炎、抗变态反应作用。大量实验及临床研究也表明〔7〕,行血之品均可改善肠壁的微循环,加速新陈代谢,促进溃疡愈合,特别是改善微循环这一作用,改善了局部病变血运及组织营养状态,使炎症局部吸收、溃疡愈合,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本研究采用具有行气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保留灌肠治疗UC,有其独到的优越性,能使药物直接到达病所发挥疗效,避免了口服的首过消除作用,且减少对胃的刺激,达到活血化瘀、去腐生肌,恢复肠黏膜及清洁肠道的作用,患者易于接受,且中药毒副作用小、疗效显著、见效快。本文结果提示行气活血化瘀法可能通过调节UC患者血清细胞因子而达到治疗作用。

4 参考文献

1姚民武,李保良,黄水清,等.乌梅丸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TNF-α、IL-6及IL-8含量的影响〔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0;5(8):2188-9.

2胡连海,肖 成,洪子夫,等.灌肠方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血清IL-4 和IL-10 的影响〔J〕.光明中医,2010;25(10):1793-5.

3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对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建议〔J〕.中华消化杂志,2001;21(4):236-9.

4卢艺涛,高 静,姚桂琴,等.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相关细胞因子的实验性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05;32(7):735-6.

5殷卫兵,张西亮,许春进.高压氧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及白介素-6的影响〔J〕.医学信息,2008;21(5):661-3.

6齐洪军.以活血化瘀为主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机理探讨〔J〕.四川中医,2009;27(1):33-5.

7杨安民.活血化瘀和络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57例〔J〕.河南中医,2012;32(2):232-3.

猜你喜欢

溃疡性结肠炎灌肠
“结肠炎”背后的亲子关系问题
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ESE-3在溃疡性结肠炎相关结肠癌中的意义
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小儿腹泻病的疗效评估
灌肠方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效果
足底溃疡性扁平苔藓合并普秃一例
不同温度退黄灌肠液治疗肝胆湿热型黄疸9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40例
黄芪在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中的运用
栀子金花汤保留灌肠治疗肛窦炎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