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2014-09-12杜云江
杜云江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的重要规律。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不但要重视数学的思维和创造性的教学,而且要注意在数学课中自然地、有效地进行德育渗透90后学生个性鲜明、思想前卫,喜欢特立独行,所以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其意义不言而喻,初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行为准则形成的关键时期,初中教学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等方面担负着重要任务,而教学活动是进行学生思想教育的主渠道,是学生道德修养之“源”。
大多数教师认为: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是思想品德课和历史课的教学教育任务。而事实恰恰相反,数学教学在培养学生辨证思维品质、化归思想、耐心细致的学习习惯等方面有着其它学科无法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一、加强渗透的“三性”
针对性地研究把握学生的思想新特点及变化趋势,是数学教学渗透德育的重要前提,教师必须用政治家的敏感去接受新信息,观察学生思想变化和行为变化,把握学生的思想动向,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教学活动中渗透德育才能有的放矢,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规范性数学教学渗透德育绝不能随心所欲,想讲什么讲什么,必须完成数学课程标准对思想教育的要求,这是数学教学渗透德育的基本依据,必须长期贯彻,克服随意性,不搞运动式,使德育内容规范、完整。
计划性数学教学中要研究哪些内容跟思想教育联系紧密,哪些内容与思想教育能有机结合,要求数学教师要订出整体计划,形成相应教学序列,这样才能紧扣教材,有计划分层次地进行德育渗透,使德育目标融入教材,从而达到教育的预期目的。
二、把握渗透的“点”、“时”、“度”
找准教材中的“渗透点”是重点。教材是教和学的根本,也是进行思想教育之“源”,不难发现,数学教材中蕴含了丰富的“育人因素”,如“平面直角坐标系”、“圆周率”、“国旗中五角星的大小比例”等。新教材中则蕴含了更多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数学教材中的育人因素几乎都寓于知识之中,有一定的“隐蔽性”,这要求数学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深刻领会教材的内涵和外延,只有在充分驾驭教材的基础上,才能悟出育人的真谛,找准教书与育人的“最佳结合点”——德育渗透点,数学课堂中只有找准“渗透点”,思想教育才能“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掌握育人渗透的“时机”是难点。数学教学由于知识性较强、注重知识运用,对课堂结构的严谨,连贯性要求较高,因此,数学教学中不能不顾知识随意安排思想教育内容,进行强迫“渗透”冲击教学,教师必须遵循教材中知识的结构、层次、所处的特定位置,安排好教学过程,使思想和心理健康教育随教材要求的变化而随机渗透,做到因材施教,还要注意学生的心理和学习态度的变化,捕捉其情思的变化信息。
调整思想渗透的“点”与“时机”,做到因人施教。要把握好渗透时机,教师要做到“眼明、耳灵、腿勤”:眼明则不失察;耳灵则信息准;腿勤则深入,掌握了解学生的知、情、意、行。再针对学生、教材实际,精心思考设计,就能把握思想教育的最佳渗透“时机”。
把握思想教育渗透的“度”是关键。“点”与最佳“时机”的结合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恰如其分处理好两者关系,数学是一门科学性、知识性、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如果“透”得“过度”,就会改变数学教学的性质,降低数学的知识性与科学性,而如果“渗”得不够,“透”不到位,则不能与学生的“兴奋点”发生共振而功亏一篑,因此数学教师要注意数学教学的特点,把知识教育与思想教育有机融合,不偏不倚,调度得当,准确把握渗透的“度”,使其到位而不越位。
三、把思想教育渗透到数学课堂的各个环节
新课引入可以用数学家富于独创的史实或数学中蕴含的美激励学生对数学奥秘的探求欲和浓厚兴趣,也可以介绍其在生产生活实际中的应用,促其学好数学解决问题的强烈意愿。如在引入“平面直角坐标系”时,可以向学生介绍笛卡尔生病在床的刻苦学习精神,通过观察墙角吊在空中的蜘蛛,从而发明了坐标系,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在引入“比例线段”时,可利用国旗上的五角星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及美的教育。
概念教学在引入数学新概念时,可通过揭示矛盾,寻找解决矛盾的方法进行,通过新概念与相关概念之间的对比,寻找联系、区别。如在教学“零指数和负整指数幂”的概念时,可通过正整数幂的除法中,被除数指数不大于除数指数时产生的矛盾,引入解决矛盾的新方法,规定零指数与负整数指数幂的定义,但又产生底数取值缩小为非零数的矛盾,这样,通过矛盾的产生、解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解决问题的主动探求欲。
定理、公式、方法的引入及指导论证教师要抓住时机,让学生参与到结论的探求推导过程之中,启发引导学生用辨证的思想方法去探求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如在推导“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关系”时,可采用由特殊到一般,从学生可解决的方面入手,由简入繁,通过特殊探路,执果溯因培养学生严谨、精确的治学精神。
数学来自生活,而又应用于数学,对于知识的迁移和应用,教师可利用实际生活中常见的问题设计训练,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提高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圆的基本性质”的教学时,可利用残缺不全的图形工件,提出问题:“怎样把这块工件补全”?从而对学生提炼数学模型的能力进行训练。此外,教师应注意让教学内容“活”、“动”起来。采用数形结合,图形变换,一题多解等进行变式训练,激发学生联想思维,逆向思维,使学生的思想也“活”起来,“动”起来。 在“等腰三角形”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条件的分析,进行必要的分类讨论,逐步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对分类讨论有较深的形象,为后续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知识小结拓展教师应注意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充分运用唯物辨证法的观点阐释教材,引导学生运用对应统一观点及运动变化观点形成知识网络,并进行引申拓展、串联变换,举一反三。
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教学教育的需要。通过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注重数学教学与思想教育的有机结合,注重学生的世界观教育,从而陶冶学生情操,发展学生能力的教学方法,可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效地渗透德育,完善数学学科的素质教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