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替普酶在治疗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临床效应
2014-09-12赵可仙龙拥军张开萍黄平姚启坤李霞
赵可仙 龙拥军 张开萍 黄平 姚启坤 李霞
瑞替普酶在治疗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临床效应
赵可仙 龙拥军 张开萍 黄平 姚启坤 李霞
本院近两年对入选的32例急性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应用瑞替普酶溶栓治疗, 同时联合低分子肝素、大剂量硫酸氢氯吡格雷、拜阿司匹林等治疗。溶栓后行冠脉造影显示25例血管再通, 7例溶栓失败。血管再通率达78.1%, 除有牙龈少量出血外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说明瑞替普酶在治疗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有较好疗效及安全性。
瑞替普酶;心肌梗死
1 临床资料
本院入选的32例急性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患者, 入选标准:①胸痛持续≥30 min心电图ST段在2个或2个以上肢体导联提高≥0.1 mV或在相邻2或2个以上胸前导联≥0.2 mV;②年龄≤75岁, 性别不限;③距离发病在6 h以内,若患者来院时已发病6~12 h心电图ST段抬高仍然明显伴或不伴严重胸痛者仍可入选;④血小板计数<150×109/L;⑤无溶栓禁忌证且患者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其中男21例,女11例, 年龄42~72岁, 平均年龄53岁。
2 方法
采取瑞替普酶静脉内溶栓:用法用量为18 mg+18 mg, 分两次静脉推注, 每次推注时间>2 min, 两次用药时间间隔30 min, 静注时单独使用静脉通道, 间隔给药期间予生理盐水维持通道, 同时联合低分子肝素、大剂量硫酸氢氯吡格雷、拜阿司匹林等治疗。用药期间有28例(占87.5%)患者出现牙龈出血, 但无脑出血、消化道出血甚至死亡等不良反应发生。溶栓后即刻或发病10~14 d后行选择性冠脉造影检查, 结果显示罪犯血管:前降支17例(占53.1%)、右冠11例(占34.4%)、回旋支4例(占12.5%);其中25例血管再通, 再通血管狭窄大于75%(需要行支架植入术)23例(占71.9%), 血管狭窄为50%~75%(无需支架植入术)2例(占6.25%);7例(占21.9%)罪犯血管显示完全性闭塞(5例为前降支病变、1例为右冠病变、1例为回旋支病变);同时显示溶栓后罪犯血管TIMI血流2~3级为21人(占65.6%)。经溶栓及介入等治疗后32例患者均治愈出院, 随访3月, 预后良好, 能从事一般体力劳动。无一例患者死亡。
3 讨论
STEM主要是由于粥样斑块破裂或糜烂, 诱发血小板聚集, 导致血栓形成, 引起冠状动脉管腔完全闭塞。闭塞性血栓的主要成分为纤维蛋白、凝血酶及血小板, 斑块破裂处主要以血小板为主的白色血栓;闭塞处远端或近端为红细胞及纤维蛋白为主的红色血栓。血栓的主要成分之一是纤维蛋白, 溶栓药物能够直接或间接激活纤维蛋白溶解酶原变成纤维蛋白酶(纤溶酶), 纤溶酶能够降解纤维蛋白原, 促进血栓的裂解并达到开通血管的目的。瑞替普酶是目前国内上市的唯一第三代溶栓药物。瑞替普酶是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PA)的一个衍生物, 可以通过重组DNA技术从无活性的大肠杆菌包涵体内获得, 在体外经过肽链折叠和色谱分离纯化技术转变为有活性的形式, 分子系非糖基化单链, 分子量为39571道尔顿, 与r-PA相比, 结构改变的瑞替普酶继续保留了较强的纤维蛋白选择性溶栓作用, 同时与肝脏的清除受体结合力降低, 血浆半衰期显著延长(约11~16 min), 可通过静脉推注直接给药, 使用更方便, r-PA与血栓结合较紧密,而瑞替普酶与血栓结合相对松散, 该特点明显提高了瑞替普酶对血凝块的穿透性, 增强了其溶栓能力。瑞替普酶适用于成人STEMI患者溶栓治疗, 可缩小心肌梗死面积, 改善心肌梗死患者心脏功能, 减少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发生并降低死亡率, 故在临床工作中, 尤其是无条件行介入治疗的基层医院,针对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 符合溶栓条件, 无溶栓禁忌症者应争分夺秒进行溶栓治疗, 挽救濒临死亡心肌, 改善预后, 提高生活质量, 选用瑞替普酶有较好疗效及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1,2]。
[1] 孙家安, 傅向华.ST 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与治疗.临床荟萃, 2004, 19(3):131-134.
[2] 赵辉.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酶衍生物溶栓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研究.中华临床医师杂志 (电子版), 2012 (20): 6106-6108.
2014-03-31]
561000 贵航三○二医院心血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