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大池持续引流治疗颅内感染28例体会
2014-09-12刘晓鹏
刘晓鹏
腰大池持续引流治疗颅内感染28例体会
刘晓鹏
目的 探讨腰大池持续引流治疗颅内感染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选取腰大池持续引流治疗颅内感染28例, 并对结果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死亡2例, 余感染均治愈, 随访6个月~1年,无一例复发。结论 采用持续腰大池引流技术操作简单, 并发症低, 治愈率高, 是治疗颅内感染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持续腰大池引流;颅内感染;鞘内注射
颅内感染是神经外科常见疾病, 多数由外伤或手术引起。由于血脑屏障的原因, 抗菌药物难以在颅内形成有效血药浓度, 单纯使用抗菌药物效果不佳, 反复腰穿患者较痛苦且增加感染机会。本科对自2008年以来至今的28例颅内感染的患者采用腰大池持续引流治疗, 疗效满意,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8例, 男16例, 女12例, 年龄28~72岁, 平均年龄50岁。其中颅底骨折脑脊液漏2例, 脑外伤术后13例, 脑出血术后9例, 颅内肿瘤术后3例, 动静脉畸形1例。患者外伤或术后出现颅内感染时间为术后3~7 d, 平均4.8 d。患者表现为:外伤或术后3天及以上出现体温持续升高>38.5℃;脑膜刺激征阳性、头痛、呕吐及不同程度意识恶化等临床表现;血白细胞总数>10×109/L,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5%, 脑脊液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500×106/L, 颜色混浊、微黄或有絮状物等;全部患者均行脑脊液培养及药敏试验, 脑脊液细菌培养阳性12例, 致病菌包括:大肠杆菌5例,铜绿假单胞菌4例, 金黄色葡萄球菌3例, 未培养出细菌16例。
1.2 操作方法 患者取右侧卧位, 尽量头低屈膝, 以利于穿刺置管。使用一次性腰大池引流装置, 用18号硬膜穿刺针取腰椎第3~4椎间隙穿刺, 见脑脊液后测压力, 并将腰大池引流管向下导入腰大池, 置管深度约10~15 cm, 连接三通阀、延长管及引流袋。患者头高位置30°卧床, 引流瓶高度与腋中线相平。持续引流, 每日引流量在150~350 ml不等, 引流时间一般为5~14 d, 平均9 d。每日观察患者引流脑脊液的性状, 监测脑脊液常规、生化检查, 并行脑脊液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以指导抗生素应用, 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及经验性应用敏感抗生素, 并行抗生素鞘内注射, 鞘内注药1~2次/d。腰大池持续引流至患者脑脊液颜色清亮, 连续检查3次脑脊液常规及生化均正常后拔管。
2 结果
本组患者治愈26例, 死亡2例, 患者死于严重颅内感染导致的并发症。死亡率10.71%, 治愈率89.28%。治愈患者随访6个月~1年, 无一例感染复发。
3 讨论
颅内感染是神经外科较常见的并发症, 其发病急、进展快、不易控制, 严重者最终导致死亡。以往对于颅内感染的处理, 临床上多采取降颅压, 经静脉滴注大剂量抗生素, 及腰穿鞘内注药等方法治疗, 效果一般。每次腰穿仅能放出少量的脑脊液, 需反复多次才能达到一定的效果, 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再次感染的机会。而腰大池置管持续外引流可以一次性置管后持续引流, 对机体损伤小, 引流速度可控制, 鞘内注药方便, 感染率低, 对颅内感染是一种疗效显著且并发症少的治疗方法。颅内感染发生后, 炎性脑脊液刺激导致脑水肿从而导致颅内压弥漫性增高, 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1]。腰大池置管持续外引流可控制引流的速度, 能缓慢均匀的引流脑脊液, 从而使颅内压逐渐下降, 并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经腰大池引流管鞘内注射药物较方便, 通过三通阀既可, 必要时还可以冲洗置换脑脊液, 并能有效的增加脑脊液内药物浓度。腰大池持续引流, 作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优点:①手术操作简单, 技术容易掌握, 避免了反复腰穿造成的痛苦。②持续的将感染的脑脊液引流至体外, 可促进脑脊液代谢, 实现脑脊液自身置换。③能较好的降低颅内压, 且平稳、安全, 减少了脱水药物用量, 避免其带来的不良并发症。④鞘内注射给药方便, 可使药物在脑脊液中达到有效浓度, 避免大剂量静脉用药带来的不良反应及经济负担。⑤持续引流利于医务人员动态观察脑脊液改变, 监测颅脑压的变化, 期间可较方便的取标本行脑脊液常规、生化等检查。综上所述, 采用持续腰大池引流技术治疗颅内感染,操作简单、并发症低、治愈率高, 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1] 陈锷, 唐建建, 张俊卿.腰大池持续引流治疗术后颅内感染.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4, 3(3):143-145.
2014-03-25]
116041 辽宁, 大连市旅顺口区人民医院脑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