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同伴关系与主观幸福感、孤独感的关系
2014-09-12谢国秀傅丽萍
谢国秀 傅丽萍
(遵义医学院心理辅导中心,贵州 遵义 563099)
同伴关系领域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在个体生命发展和社会适应中起重要作用。国内学者对老年人同伴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成人依恋及其与重要他人的关系探讨上,如翟晓艳〔1〕编制老年人夫妻依恋问卷;王大华等〔2〕配偶支持的特点及其与夫妻依恋、婚姻满意度的关系;但总体上讲,对于老年人依恋的研究也还远未达到成熟的地步,老年依恋的测量工具亟待改进。老年人在对社会的再适应过程中仍将依恋对象作为安全基地〔3〕。成功的老龄化是一个最优选择和补偿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使个人之间和环境支持的最大化〔4〕。个体在老年化过程中所表现出同伴关系的发展变化及种种生理、心理、社会适应问题值得深入关注。本研究旨在探讨老年人的同伴关系发展的特点及其与主观幸福感、孤独感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个别抽取贵阳、遵义两地区城乡老年人435人,发放问卷,回收有效问卷406份(有效率93.33%)。其中,男206人,女200人,年龄60~84岁。
1.2研究工具 自编《老年人同伴关系问卷》、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感量表(MUNSH)、情绪-社交孤独问卷(ESLI)〔5〕,具有良好的信度、效度,适合本研究。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差异检验、皮尔逊积差相关、多元回归分析。
2 结 果
2.1老年人同伴关系及各维度在人口学差异分析 男性各因子及总分的平均得分都明显高于女性。各年龄段在同伴关系各因子及总分上差异均极其显著。在健康自评上,在接受性维度、拒斥性维度、和谐性维度、密切性维度及总分上,存在显著差异。在居住地、文化程度、职业、是否丧偶、婚姻自评、家庭结构、子女个数上,同伴关系各维度及总分上有显著差异。是否有退休金上,同伴关系各维度及总分上差异显著,并且差异2 000元以上得分最高,其次是1 000~2 000、500~1 000、500元以下,最后是无。在家庭经济月收入上,在同伴关系各维度及总分上差异显著,并且差异随着收入的增加而逐渐增加。见表1。
2.2老年人同伴关系对主观幸福感、孤独感的预测功能 以主观幸福感为自变量,以被试在同伴关系各个维度上的得分及量表总分为因变量进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正性情感、负性情感、负性体验及幸福感总分与同伴关系的四个维度及总分都显著相关(P<0.01),正性情感、负性体验及幸福感总分与同伴关系4个维度及总分呈正相关,与负性情感呈负相关;正性体验维度与同伴关系的4个维度及总分相关显著(P<0.05),并且呈负相关。因此,老年人同伴关系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非常密切的关系。见表2。
接受性、拒斥性、密切性及和谐性先后进入回归方程,回归模型显著(F=458.051,P<0.001),表明可以用同伴关系各维度来预测主观幸福感的变异。校正后的决定系数为0.819,表明主观幸福感总变异中的81.9%可以用接受性、拒斥性、密切性及和谐性4个变量来解释。标准回归系数分别为0.883、0.185、0.219和0.108,回归系数显著(P<0.05),4个变量对主观幸福感均是正向预测作用。见表3。
情感孤独、社会孤独及孤独感总分均与同伴关系的4个维度及总分显著相关(P<0.01),并且呈显著负相关。因此,老年人同伴关系与孤独感之间存在非常密切的关系。见表4。
接受性、拒斥性及密切性先后进入回归方程,回归模型显著(F=39.410,P<0.001),可以用同伴关系中有3个维度来预测孤独感的变异。校正后的决定系数为0.221,表明孤独感感总变异中的22.1%可以用接受性、拒斥性及密切性3个变量来解释。标准回归系数分别为-0.451、-0.148和-0.170,回归系数显著(P<0.05),三个变量对孤独感均是负向预测作用。见表5。
表1 老年人同伴关系及各维度在人口学自然变量上的差异±s)
表2 老年人同伴关系因子及总分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r值)
1)P<0.05,2)P<0.01
表3 老年人同伴关系各维度对主观幸福感的回归分析结果
表4 老年人同伴关系因子和总分与孤独感的相关(r值)
表5 老年人同伴关系各维度对孤独感的回归分析结果
3 讨 论
男性同伴关系显著高于女性,这一结果与胡义青〔6〕研究结论相一致。造成老年人同伴关系在性别上的原因大多来源于年龄和性格差异。老年人一方面,在生理上呈现衰退趋势,另一方面,人生经历的积淀、生活条件的变化、社会角色的改变等都会给人带来新一轮的变化。其次,随着年龄的增加,同伴关系逐渐下降。处于个体发展的最后时期,老年人的情绪情感体验又有新的特点,诸如情感体验深刻而持久,需要情感交流等。身体健康越好,同伴关系水平也越高。桂世勋〔7〕曾研究农村老年人最犯愁的事,就是自己生病,其次就是晚年生病无人照顾。老年人面对疾病通常会有一系列不良心理:否认心理,烦躁心理,孤独心理,恐惧心理〔8〕。基于这些,老年人的身体状况会影响到个体的心理适应和心理健康状况,在同伴关系上也体现出来。
职业的不同,也会影响个体的交友类型、同伴类型等。另外,没有丧偶的老人在各因子及总分的平均得分都高于丧偶老人。本次调查发现,丧偶的多半是女性,而男性再婚的概率比较大。在关于老年人最高兴的事以及最痛苦的事的问题上,婚姻与家庭关系问题排在首位〔9〕。
在经济条件上,物质基础是老年人晚年生活的保障。家庭月收入越高,同伴关系水平越好。对于老年人来说,家庭安定,生活有保障,更有利于同伴交往、社会生活的良好适应。
同伴关系是主观幸福感的一种外在表现。影响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社会因素很多,比如职业、经济状况、住房、子女状况,生活事件等。此外,主观幸福感是衡量老年人积极情感体验、社会适应、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因此,同伴关系水平影响着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体验。
孤独感体验越低,往往同伴关系水平越好,因此老年人应多参加社会活动,多与同伴交流、交往。同时,接受性、拒斥性及密切性3个变量对孤独感均是负向预测作用。这与艾娟等〔10〕、何华敏〔11〕研究结果一致,也进一步验证了同伴关系对个体孤独感的影响。老年人同伴关系能预测主观幸福感和孤独感,可以通过改善老年人的同伴关系,来对其孤独感消极情绪体验进行积极干预,并促使老年人社会适应良好发展。
4 参考文献
1翟晓艳.老年人夫妻依恋问卷的编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0;(2):197-204.
2王大华,张明妍.配偶支持的特点及其与夫妻依恋、婚姻满意度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1;(2):195-201.
3李春花.老年人的依恋特点〔J〕.心理科学进展,2008;16(1):77-83.
4乐国安.成人发展与老龄化〔M〕.第5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91.
5汪向东,王希林,马 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86-8,301-3.
6胡义青.青少年同伴关系、自我和谐与网络成瘾的关系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8.
7桂世勋.上海市老龄人口基本情况和意愿的分析〔C〕.北京:第一届全国老年学学术讨论会议,1986.
8杨丽珠,刘 文.毕生发展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429-30.
9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502.
10艾 娟,张 敏.老年人孤独、自杀态度以及依恋风格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6):830-2.
11何华敏.小学生孤独感应对方式同伴关系与孤独感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1;32(4):389-91.